因為研究所需,本人曾經長期關注於歷史上的氣候變遷,也非常關注現在學術界和一般民眾非常關注的全球氣候暖化問題,覺得這個問題現在成為了一個科研利益集團所主導的政治正確問題,世界各個為防止全球暖化的投入也是非常驚人的。最近在看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的一些歷史散文,看到他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一些觀點,深感贊同。本文就結合我所了解的一些事實談談對全球暖化及其影響的認識。
一、全球氣候變暖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好像已經成為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這是否符合實際呢?其實,現代科學對氣候進行精確測量的時間是非常短的,按照葛劍雄教授在《古今之變》這本書中的統計,「全世界還沒有一個氣象觀測站能累積200年的連續數據,能有70年左右的才50個點,其中45個集中在西歐」。能否用如此短的時間時間長度猜測說全球氣候是變暖的,是值得懷疑的。
中國古代累積了大量的氣候變化資料,竺可楨先生對這些資料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後續大量學者跟進該研究,使得中國歷史資料成為評估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資料。
從中國歷史看,氣候變化存在著大幅度的冷暖變化。比如,漢唐強盛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暖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作為不容易保存的水果,其來源不可能是嶺南。其實唐長安的荔枝來自於四川,但按照現在荔枝生產的北線,在唐代的運輸條件下,也不可能將荔枝順利從產地運到長安,因此,在盛唐時期,荔枝生產的北線應該比現在更北,即盛唐時期的氣溫比現在高。又如,作為西安人,一直以盛唐時期的八水繞長安作為當時生態環境好的證據,但在現在的降水條件下,八水繞長安其實也能難做到,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盛唐時期長安比現在的西安更加的溼潤,降水也比現在多。再如,對於明這頭大象為什麼會被滿清這粒螞蟻所推翻,一直是史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氣候的角度是一個比較有解釋力的視角,原因就在於明末是明清小冰河時期的冷期,降水很少,氣候寒冷,北方大範圍出現乾旱和瘟疫,使得農民起義等消耗了大明王朝的實力。
因此,歷史上存在氣候的多樣性變化,現在的氣溫並沒有達到歷史上氣溫的高點,即現在的溫度變化其實還在中國歷史上溫度的變化範圍之內變動,並沒有有力的證據說明全球氣候是變暖的。全球花費如此高的代價去防止全球氣候變化這個未必準確的事實,是否值得呢?
二、即使真的出現了全球氣候變暖,是壞事嗎?
儘管全球氣候變暖是可能是一個偽命題,但如果真的出現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對人類而言真的是壞事嗎?
研究歷史上氣候變遷的學者的研究其實具有一個非常共同的結論,即全球氣候變暖時期,是和平較多的時期,而寒冷期往往意味著戰爭。中國古代激烈的王朝更迭往往出現在寒冷期,而王朝的興盛期則往往出現在暖氣,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是如此之強,很難讓人相信這僅僅是偶然。氣候和地理學家對氣候變遷對社會與經濟發展影響的歷史研究已經充分證明了氣候變暖使得經濟繁榮,社會矛盾減少,各政權內部和之間的戰爭會減少,而氣候變冷的作用則相反。而其中的作用機制就是氣候變暖有利於(農業)生產。
300毫米等雨量線是農耕遊牧分界線。氣候變暖與降水增加同步,氣溫上升,300毫米等雨量北移,使得農耕區的規模擴大,生存條件變好,人地矛盾下降,農耕民族政權也容易出現盛世。也有現在的研究表明,溫度上升一攝氏度,糧食產量上升10%。
從歷史看,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一定全部是負面的影響。現在片面的強調負面影響,而對其正面影響片面不提,並不是一個科學的態度。
即使真的發生了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中國的沿海可能會有一定的損失,但對東北和西北等地一定是好事情;對太平洋的島國可能是災難,但對西伯利亞而言,可能就會成為大糧倉。在考慮全球氣候變化對經濟與社會影響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進行全方位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