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暖化? ---------------一個非專業人士的胡說八道

2021-01-20 魚眼看經濟

因為研究所需,本人曾經長期關注於歷史上的氣候變遷,也非常關注現在學術界和一般民眾非常關注的全球氣候暖化問題,覺得這個問題現在成為了一個科研利益集團所主導的政治正確問題,世界各個為防止全球暖化的投入也是非常驚人的。最近在看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的一些歷史散文,看到他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一些觀點,深感贊同。本文就結合我所了解的一些事實談談對全球暖化及其影響的認識。

一、全球氣候變暖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好像已經成為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這是否符合實際呢?其實,現代科學對氣候進行精確測量的時間是非常短的,按照葛劍雄教授在《古今之變》這本書中的統計,「全世界還沒有一個氣象觀測站能累積200年的連續數據,能有70年左右的才50個點,其中45個集中在西歐」。能否用如此短的時間時間長度猜測說全球氣候是變暖的,是值得懷疑的。

中國古代累積了大量的氣候變化資料,竺可楨先生對這些資料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後續大量學者跟進該研究,使得中國歷史資料成為評估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資料。

從中國歷史看,氣候變化存在著大幅度的冷暖變化。比如,漢唐強盛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暖期。「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作為不容易保存的水果,其來源不可能是嶺南。其實唐長安的荔枝來自於四川,但按照現在荔枝生產的北線,在唐代的運輸條件下,也不可能將荔枝順利從產地運到長安,因此,在盛唐時期,荔枝生產的北線應該比現在更北,即盛唐時期的氣溫比現在高。又如,作為西安人,一直以盛唐時期的八水繞長安作為當時生態環境好的證據,但在現在的降水條件下,八水繞長安其實也能難做到,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盛唐時期長安比現在的西安更加的溼潤,降水也比現在多。再如,對於明這頭大象為什麼會被滿清這粒螞蟻所推翻,一直是史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氣候的角度是一個比較有解釋力的視角,原因就在於明末是明清小冰河時期的冷期,降水很少,氣候寒冷,北方大範圍出現乾旱和瘟疫,使得農民起義等消耗了大明王朝的實力。

因此,歷史上存在氣候的多樣性變化,現在的氣溫並沒有達到歷史上氣溫的高點,即現在的溫度變化其實還在中國歷史上溫度的變化範圍之內變動,並沒有有力的證據說明全球氣候是變暖的。全球花費如此高的代價去防止全球氣候變化這個未必準確的事實,是否值得呢?

二、即使真的出現了全球氣候變暖,是壞事嗎?

儘管全球氣候變暖是可能是一個偽命題,但如果真的出現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對人類而言真的是壞事嗎?

研究歷史上氣候變遷的學者的研究其實具有一個非常共同的結論,即全球氣候變暖時期,是和平較多的時期,而寒冷期往往意味著戰爭。中國古代激烈的王朝更迭往往出現在寒冷期,而王朝的興盛期則往往出現在暖氣,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是如此之強,很難讓人相信這僅僅是偶然。氣候和地理學家對氣候變遷對社會與經濟發展影響的歷史研究已經充分證明了氣候變暖使得經濟繁榮,社會矛盾減少,各政權內部和之間的戰爭會減少,而氣候變冷的作用則相反。而其中的作用機制就是氣候變暖有利於(農業)生產。

300毫米等雨量線是農耕遊牧分界線。氣候變暖與降水增加同步,氣溫上升,300毫米等雨量北移,使得農耕區的規模擴大,生存條件變好,人地矛盾下降,農耕民族政權也容易出現盛世。也有現在的研究表明,溫度上升一攝氏度,糧食產量上升10%。

從歷史看,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不一定全部是負面的影響。現在片面的強調負面影響,而對其正面影響片面不提,並不是一個科學的態度。

即使真的發生了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中國的沿海可能會有一定的損失,但對東北和西北等地一定是好事情;對太平洋的島國可能是災難,但對西伯利亞而言,可能就會成為大糧倉。在考慮全球氣候變化對經濟與社會影響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進行全方位的考察。

相關焦點

  • 全球暖化否定說
    全球暖化否定說(英語:global warming denial)或氣候變化否定論(英語:climate change denial)是指相關團體活動、個人行為,否定科學界公認存在的氣候變化現象。持此說的人士、集團或組織,大致包含有以下行為:否認人為導致氣候變化的現象、否認全球暖化乃因人類行所產生、默認有氣候變化現象的科學證據,但拒絕採取任何抑制全球暖化現象之措拖[1]。
  • 什麼是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這裡提出一見需要注意的事情,全球暖化是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後果,而非溫室效應的另一含義,溫室效應的含義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超過一定的平衡值(即地球可正常"消化"的數量單位),而溫室效應的產生,其中一個惡果即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導致冰川加速溶解,海平面上升,人類可居住地減少等負面反應.
  • 全球暖化 臺灣發燒
    候鳥不飛、春花亂開、蔬果過剩、北極熊冬不成眠……,那句形容世事變幻無常的成語,到了這個老天失常的年代,恐怕要倒過來寫成「人事依舊,景物全非」了。 自從八○年代末期,全球暖化這個詞彙登上國際舞臺後,二十年之間,從環保、政商到娛樂界,沸沸揚揚地把氣候暖化炒熱為「道德議題」,儼然發展為信眾最多的「主流新宗教」。
  • 全球氣候暖化與生態改變 英國特種蝴蝶或瀕滅絕
    全球氣候暖化與生態改變 英國特種蝴蝶或瀕滅絕 2015-08-12 10:19:45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季   中新網8月1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如果全球暖化不減緩
  • 全球暖化沒有緩和跡象
  • 臺媒:全球暖化最快速 臺北2050年被淹沒
    臺海網1月25日訊 如果大禹治水是第一次暖化、唐朝滅亡起於全球氣候第二次暖化,那麼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將是第三次的暖化危機。臺灣最新一期《時報周刊》報導,前兩次暖化都造成部分文明的滅亡,而這次的全球暖化情況又比之前嚴重,大家不免擔心,這會對人類造成什麼樣的浩劫。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將導致北極在二○四○的夏天消失大部分。目前北極大約以八.六%的速率在衰退,相當於每年消失六萬多平方公裡的冰山面積。
  • 全球暖化史無前例!過去2千年未曾見過,科學家:元兇是人類
    ,目前人類面臨的全球暖化,不僅是「前所未見」,且元兇就是人類自己。儘管全球暖化帶來的影響越演越烈,但仍有許多人認為這樣的情形以往也曾出現過。然而近日,3篇刊登於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and Nature Geoscience),關於全球暖化的最新研究中,科學家運用大量歷史數據,並且透過包括樹木、冰、沈積物等700種,紀錄溫度變化物質的重建,探討目前擴及全球的極端氣候,是否與地球過往經歷多次的氣候變遷有異,研究結果發現,在過去2000年內,即便是因為不同原因所引發的氣候變遷,地球都不曾出現過如此快速,且劇烈的溫度變化。
  • 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原標題: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導稱,氣候發生變化,海平面逐漸上升,一些島國已經開始謀劃,要如何應對土地遭淹沒的危機。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已在鄰國菲濟購買土地,巴布亞紐幾內亞也開始鑑別哪些國民最可能遭受海水威脅。
  • 時代:全球暖化,非洲受益
    非洲的沙漠是危險的代名詞,而全球暖化則使荒漠擴大。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撒哈拉南端新增沙漠面積和索馬利亞一樣大,各國嚴重缺水、土壤退化,隨之而來的是饑荒、瘟疫、大量環境難民和潛在的戰爭威脅。但是,氣候變化亦可能為非洲帶來希望。經濟學家認為我們沒有考慮令人喜憂參半的外部性:暖化會為全球經濟帶來壓力,而幫助發展中國家增長將是做出有力應對的最好辦法。
  • ...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
    中新網6月2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  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  27名頂尖專家今年4月在牛津開會,綜合各方對全球海洋生態問題的評估,集結成報告。報告指出,導致海洋環境惡化的三個因素,都是人類活動直接產生的後果,分別是全球暖化、酸化和缺氧現象。  過去,科學家只是對影響氣候與環境的因素做單獨研究,他們是直到最近才開始把這些因素聯繫起來,研究其連鎖反應。
  • 黑比諾和北極熊,氣候暖化下的難兄難弟
    如果要在植物界裡找出一種像動物界的北極熊一樣,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的品種的話,這種植物肯定非黑比諾莫屬了。
  • 全球暖化愈加嚴峻,影響比預期更嚴重
    ,甚至每次出現極寒天氣時,還會對「全球暖化」表現懷疑,然而事實上,全球變暖的趨勢和影響比我們了解的還要直接和廣泛...因全球暖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排放增多引起的,而且根據目前的氣候模型,假設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到本世紀末,海面氣溫可能上升4.8華氏度。
  • 巴西氣候觀察組織:烤肉是地球暖化殺手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餘鵬飛】據臺灣「中時電子報」網站11月4日報導,巴西氣候觀察組織今天在裡約熱內盧發表「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預估系統」數據指出,巴西民眾酷愛的烤肉,正成為氣候暖化的殺手。數據顯示,從飼養牲畜到成為餐桌上的美食佳餚,「肉類」製成過程排放大量造成地球暖化的氣體,所以氣候觀察組織建議減少牛肉的消費量和提高生產效率。巴西環保署氣候農牧部門督導皮亞託指出,農牧業造成的衝擊佔巴西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69%,包括牲口消化、施肥、運輸和伐林等程序產生的汙染物質;巴西牲口數目約達2億,數量在全球數一數二,幾乎和巴西人口相當,致使問題惡化。
  • 梁文道讀《暖化?別鬧了!》:阻止全球變暖有意義嗎?
    ,而氣候暖化會為我們大家帶來巨大的危機,這一點已經成為今天的共識,可是仍然有很多人保持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態度,這裡面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是乾脆否認氣候在暖化,相信這種說法的人極端的少。第二種是相信氣候暖化,但是他跟人類行為無關,持這種說法的人也日益減少。最後一種是相信人類的行為,的確會造成氣候暖化。但是我們不應該對它做什麼東西,我們甚至也阻止不了它。這種立場呢,是有很多人相信的。
  • 全球暖化讓綠藻大量增生,對氣候有何影響?
    隨著氣候的暖化,這類生物的數量正在成長,讓南極變得愈來愈「綠」。近期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南極綠藻分布圖」,揭密南極綠藻的分布狀況,以及它們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微妙關係。他們透過歐洲航太總署的哨兵二號(Sentinel 2)衛星,監測南極達3年之久,並率領團隊去南極半島實地考察2年,繪製出人類首張南極半島綠藻分布地圖,解密南極綠藻與生態、氣候間的相互影響。
  • 全球暖化致大西洋洋流逐漸減弱 極端氣候將增多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4月12日報導,研究發現,全球暖化讓調節全球氣候的大西洋洋流逐漸減弱,產生更多使冬季變得更冷夏季變得更熱的極端氣候。
  • 【與地球共生息】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現今地球就像是火宅,人類破壞生態環境,使得地球溫度升高
  • 矽谷科技公司正在轉向再生能源 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氣候暖化
    矽谷科技公司正在轉向再生能源 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氣候暖化 來源:騰訊科技 • 2020-09-04 11:58:01
  • 報告稱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可能滅絕大量海洋生物
    中新網6月22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一群世界頂尖海洋專家在一份綜合報告中發出警告,他們指出,珊瑚礁瀕臨死亡、物種侵略危及生物多樣化、有毒海藻滋生及大魚種大量減少等情況正在加速。
  • 全球海洋暖化加速 海水升溫威脅海洋生態系統
    中新網1月1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科學家警告,全球海洋暖化的速度比先前所想的快上許多,顯示氣候暖化狀況真的很糟糕,因為多出來的熱能幾乎全由海水吸收。資料圖片:全球海洋暖化加速,海水升溫威脅海洋生態系統。美國環境研究組織伯克利地球組織(Berkeley Earth)的能源系統分析師、同時也是該研究報告作者的豪斯法勒說:「2018年是地球有史以來海溫最高的一年,但2017年是如此,2016年亦復是。」在地球暖化的過程裡,海洋一直扮演了關鍵的緩衝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