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致大西洋洋流逐漸減弱 極端氣候將增多

2020-12-06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4月12日報導,研究發現,全球暖化讓調節全球氣候的大西洋洋流逐漸減弱,產生更多使冬季變得更冷夏季變得更熱的極端氣候。

兩組國際研究團隊刊登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研究皆顯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簡稱AMOC)正逐漸減弱。

倫敦大學學院(UCL)與美國伍茲霍爾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共同進行的研究發現,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強度自19世紀中葉以來減弱15%,目前處於至少1500年來的最弱水平,甚至有可能是115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以來最弱的水平。(實習編輯:周思敏 審核:田瑞哲)

相關焦點

  • 北極海冰大幅融化,大西洋洋流大幅減弱!後天真的要重現?
    在地球的兩極地區,這裡是全世界最冷的地方之一,而相比於全是陸地的南極,大部分是海洋的北極,對於氣候變化的響應也來得更激烈,一直以來,科學家們認為北極是全球變暖的窗口,每一次暖化的加劇,就是北極海冰的又一次縮減。
  • 大西洋洋流變弱將導致氣候加速變暖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  中美研究人員發現,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對抑制全球氣候變暖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其速度放慢可能導致今後幾十年裡氣溫加速上升。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又稱墨西哥灣流,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表層的溫暖海水從赤道附近運往高緯度地區,並將較冷的海水從深海運回赤道地區。
  • 大西洋洋流近幾十年來明顯減弱
    原標題:大西洋洋流近幾十年來明顯減弱   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兩篇分析大西洋經圈翻轉環流(AMOC)減弱的研究論文,AMOC對氣候具有重要影響,涉及熱量的再分配,並且影響碳循環。研究發現AMOC近幾十年來明顯減弱,但這是否反映了長期性的自然變化仍不為人知。
  • 冰島不明洋流 「大洋傳送帶」改變大西洋氣候
    目前,在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的影響下,對北半球以及北歐氣候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出現在冰島北部的環流則是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又被稱為「大西洋傳送帶」,是調節地球氣候的關鍵影響因子。該環流在大西洋上層海水中向北運動,下層海水的流向則相反。
  • 專家:全球暖化守住2攝氏度關卡 但極端天氣仍將持續
    中新網8月20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科學家近日表示,儘管人類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北半球夏天還是會出現持續更久的危險熱浪、乾旱與陣雨。
  • 英媒:研究稱大西洋洋流活動加速衰減
    &nbsp&nbsp&nbsp&nbsp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導 英媒稱,新的研究結果顯示,與過去氣候發生劇烈和突然變化相關的溫暖的大西洋洋流目前處於至少1600年來的最低活動水平。基於多項科學證據獲得的這一發現對之前作出的該洋流需要數百年時間才會發生災難性衰減的預測提出了質疑。
  • 如果北大西洋洋流崩潰,氣候危機將降臨,氣溫下降3度
    地球上空有多個系統,每個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數億年來周而復始,維護了地球氣候環境的穩定,但是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這一平衡被徹底打破,地球的調節功能逐漸失去規律性。氣象專家就表示,如果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崩潰,氣候危機可能會降臨到英國,並對該國的農業造成重大損害,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什麼是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這裡提出一見需要注意的事情,全球暖化是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後果,而非溫室效應的另一含義,溫室效應的含義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超過一定的平衡值(即地球可正常"消化"的數量單位),而溫室效應的產生,其中一個惡果即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導致冰川加速溶解,海平面上升,人類可居住地減少等負面反應.
  • 專家警告:大西洋洋流作用在被減弱,《後天》場景恐會上演!
    在好萊塢的各種災難電影中,都有關於在全球變暖逐漸加重的作用下,一些類似於海嘯地震等自然現象襲擊人類社會的片段,最終人類將重新進入一個長時間的冰川時期。這個可不是在唬人,如果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像《後天》裡的場面恐怕真的是要上演了。
  • 研究分析近年來大西洋洋流系統減弱原因及影響—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自然》 4月12日,《自然》發表了兩篇分析大西洋經圈翻轉環流
  • 全球暖化新鐵證!海水太暖了磷蝦逐漸移向南極
    全球暖化出現最新鐵證!科學家表示,受到海洋變暖影響,被企鵝、鯨魚和人類捕食的物種磷蝦(krill),已逐漸向南極洲移動。綜合外媒報導,科學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的研究結果顯示,過去90年來,身長約6.5釐米磷蝦,已南遷約440公裡。
  • 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原標題: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導稱,氣候發生變化,海平面逐漸上升,一些島國已經開始謀劃,要如何應對土地遭淹沒的危機。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已在鄰國菲濟購買土地,巴布亞紐幾內亞也開始鑑別哪些國民最可能遭受海水威脅。
  • 溫室效應加劇極端氣候 2020全球災損高達1500億美元
    根據今天公布的報告,2020年全球10大氣候災害引起的承保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超過2019年的災損金額,反映全球暖化的長期影響。 從今年1月澳洲野火瘋狂延燒,到截至11月大西洋颶風形成次數破紀錄,實際上,由於大多數災損沒有保險,因此今年氣候變遷引發災難的實際成本恐怕還要高出許多。 根據全球非政府組織年度統計報告,這類負擔不成比例地落在貧窮國家身上,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 全球暖化愈加嚴峻,影響比預期更嚴重
    ,甚至每次出現極寒天氣時,還會對「全球暖化」表現懷疑,然而事實上,全球變暖的趨勢和影響比我們了解的還要直接和廣泛...因全球暖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排放增多引起的,而且根據目前的氣候模型,假設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到本世紀末,海面氣溫可能上升4.8華氏度。
  • 地球極端化氣候或成常態
    確實2020年出現的異常氣候較多,例如北極38度高溫,百年一遇的強降雨等等,都說明了我們極端氣候現象是略多了,這就是大概的情況。地球為何出現極端氣候現象?這個問題可能只要有了解過氣候知識的人都知道,那就是「全球變暖」的影響是非常明確的。
  • 從南極高溫20℃來了解全球氣候變暖
    熱點解讀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主要考察全球氣候變化的特點、全球氣候變暖原因、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危害、全球氣候變暖對水循環、工業、農業、氣候、生態環境的影響、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4.全球氣候變暖與其它地理知識的聯繫大氣:極端異常天氣增多溫帶夏季變長,冬季變短洋流:風海流減弱河流:流量短期增多,長期減少地貌:海岸侵蝕加劇,三角洲後退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海洋中環繞大陸的巨大洋流可被視為地球的循環系統,每一支洋流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的總和。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今年的冬天特別冷:全球洋流循環減弱,小冰期時代或將到來
    由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Christelle Not和Benoit Thibodeau共同領導的團隊,通過對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研究後發現,北大西洋的洋流已「急劇減弱」,甚至正處於1500年來的最低水平。
  • 海洋暖化過度捕撈致魚類甲基汞增加,食用魚體內毒素仍在累積
    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
  • 科學家重建末次冰期以來南海深層洋流動態演化歷史
    深層洋流是全球氣候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與北向的西邊界流一起所構成的經向翻轉流對全球氣候具有十分巨大的調控作用。目前,關於這些氣候突變時期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區之間氣候態、洋流系統的關係以及對應傳遞機制還存在爭議。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的邊緣海,位於北太平洋深層水流經的中下遊,是示蹤深層洋流演化,研究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氣候、深層洋流演化關係和傳遞機制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