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研究稱大西洋洋流活動加速衰減

2020-11-24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導 英媒稱,新的研究結果顯示,與過去氣候發生劇烈和突然變化相關的溫暖的大西洋洋流目前處於至少1600年來的最低活動水平。基於多項科學證據獲得的這一發現對之前作出的該洋流需要數百年時間才會發生災難性衰減的預測提出了質疑。

&nbsp&nbsp&nbsp&nbsp據英國《衛報》網站4月11日報導,這樣的衰減將讓西歐遭受遠比現在更為極端的冬天,美國東海岸的海平面會出現迅速上升,並且會擾亂至關重要的熱帶地區降雨。這一新研究顯示,該洋流目前的活動水平比公元400年前後減弱了15%,這樣的變化水平是非常驚人的,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是該洋流出現衰減的一個重要原因。

&nbsp&nbsp&nbsp&nbsp報導稱,被稱為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的這支洋流攜帶溫暖的海水一路北上,流向北極。它在那裡溫度下降、密度增加並且下沉,然後重新向南流動。但是全球變暖阻礙了海水的冷卻,而北極冰川,尤其是格陵蘭島冰層的融化讓該區域充斥著較低密度的淡水,削弱了Amoc的活動。

&nbsp&nbsp&nbsp&nbsp科學家們知道,從2004年開始在海上放置儀器測量Amoc時起,這支洋流的活動速度就已經放慢了。不過現在,兩項新的研究提供了以海洋為基礎的廣泛證據,表明衰減的嚴重程度至少是1600年來未曾有過的,這也是這項新研究所能追溯的最遠的時間。

&nbsp&nbsp&nbsp&nbsp其中一項新研究的帶頭人、倫敦大學學院的戴維·索納利博士說:「Amoc是地球氣候系統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過去的氣候驟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說,洋流氣候模型沒有再現觀測到的這種減緩,表明Amoc不像想像的那麼穩定。

&nbsp&nbsp&nbsp&nbsp報導稱,在上一個冰川期,Amoc的一些重大變化導致冬季氣溫在短短一到三年內發生了5到10攝氏度的變化,對緊鄰大西洋的大陸的氣候產生重大影響。他說:「(洋流)氣候模型沒有預測到未來會出現(Amoc停止活動的情況)——問題是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斷定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種爆發點雖然出現的概率相對較低,但影響巨大。」

&nbsp&nbsp&nbsp&nbsp該研究的結果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研究人員利用北卡羅來納州哈特拉斯角附近一個關鍵站點的沉積物巖心來分析Amoc在過去1600年裡的發展變化。沉積物顆粒物較大說明Amoc洋流運動速度較快,而反之亦然。他們還分析了在大西洋中生活的小型海洋生物的外殼,以此來衡量能夠說明Amoc強度的溫度特徵模式。當洋流變弱時,冰島周圍大片區域的海水降溫,因為被送到北方的溫暖海水減少,而美國東海岸的海水則更加溫暖。

&nbsp&nbsp&nbsp&nbsp另一項研究的結果也發表在《自然》周刊上,該研究也使用了溫度特徵模式,但通過收集到的最近120年左右的溫度數據來對該模式進行評估。

&nbsp&nbsp&nbsp&nbsp兩項研究都發現,Amoc如今比1600年前衰減了大約15%。從事第二項研究的團隊成員之一、馬德裡大學學者亞歷山大·魯濱遜說:「如果不迅速阻止全球變暖的勢頭,我們必會看到大西洋翻轉環流進一步長期放緩。」

&nbsp&nbsp&nbsp&nbsp報導稱,2004年的災難片《後天》設想了Amoc迅速停止運動並導致毀滅性冰凍的場景。電影中描述的基本科學原理是正確的,索納利說:「顯然,電影有誇大的成分——變化在短短幾天或幾周內發生,而且極端得多。但的確,Amoc在過去非常迅速地出現了衰減,而且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深層寒流和表層暖流的回流往復形成了大西洋洋流循環(英國《自然》周刊網站)

相關焦點

  • 大西洋洋流變弱將導致氣候加速變暖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  中美研究人員發現,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對抑制全球氣候變暖起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其速度放慢可能導致今後幾十年裡氣溫加速上升。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又稱墨西哥灣流,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表層的溫暖海水從赤道附近運往高緯度地區,並將較冷的海水從深海運回赤道地區。
  • NASA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破壞主要洋流
    NASA研究稱:氣候變化正在破壞主要洋流2020-02-11 15:47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根據美國宇航局(NASA)的一項新研究,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導致主要洋流變得更加湍急。
  • 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加速了洋流活動
    海洋環繞著洋流,每一個洋流流動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的總和,可以認為是地球的循環系統。近25年來,這種潮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這是根據觀測結果與模型相結合的新論文的結論,作者聲稱,從1990年至2013年,每十年約增長15%。
  • 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加速了洋流活動
    海洋環繞著洋流,每一個洋流流動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的總和,可以認為是地球的循環系統。近25年來,這種潮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這是根據觀測結果與模型相結合的新論文的結論,作者聲稱,從1990年至2013年,每十年約增長15%。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海洋中環繞大陸的巨大洋流可被視為地球的循環系統,每一支洋流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的總和。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
  • 英媒:過去10年大西洋溫度為近3000年來最高水平
    英媒稱,利用加拿大上北極地區鋸齒湖湖底沉積物的獨特屬性,氣候科學家們將大西洋海面溫度記錄的時間跨度從100年左右延長到2900年,而記錄顯示這段時期內的最暖時間段是過去10年。據英國科學新聞網站10月14日報導,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氣候系統研究中心的弗朗索瓦·拉普安特和雷蒙德·布拉德利以及魁北克大學的皮埃爾·弗蘭克斯分析了埃爾斯米爾島上鋸齒湖中一年一年積累起來「保存完好的」沉積層,其中含有數百年來巖石風化留下的鈦。通過測量不同沉積層的鈦含量,科學家可以估算出一段時間內的相對溫度和氣壓。
  • 冰島不明洋流 「大洋傳送帶」改變大西洋氣候
    ,確認了在冰島深海流循環系統的存在,也進一步證實了深層洋流活動對氣候變化以及其他無法預料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八月的《自然地球科學》期刊上。 目前,在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的影響下,對北半球以及北歐氣候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出現在冰島北部的環流則是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又被稱為「大西洋傳送帶」,是調節地球氣候的關鍵影響因子。該環流在大西洋上層海水中向北運動,下層海水的流向則相反。
  • 北極海冰大幅融化,大西洋洋流大幅減弱!後天真的要重現?
    而現在,耶魯大學和南安普敦大學的科學家表示,北極海冰不僅僅是反映著全球的氣候變化,它也正改變著地球上最為龐大的系統之一——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美國能源部科學院、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以及英國自然與環境研究委員會都在關注這項研究。AMOC是地球上最嘆為觀止的能量和物質交換系統。大西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暖池墨西哥灣,也造就了強盛的墨西哥灣流和北大西洋暖流。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新聞—科學網
    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報導了這一結論。根據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十年增加15%。
  • 《柳葉刀》稱中國疫苗能快速誘發免疫反應 英媒:令人鼓舞
    論文稱,中國科興生物研發的新冠疫苗能快速誘導免疫反應,適合在大流行期間使用。英媒認為這一消息「令人鼓舞」。報導稱,《柳葉刀-感染病學》(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周三(18日)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疫苗的同行評議論文。
  • 英媒:研究稱豬智商堪比黑猩猩 擅長走迷宮
    參考消息網6月14日報導 英媒稱,科學家發現,豬比狗聰明,並可以像黑猩猩一樣出色地解決問題。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2日報導,美國埃默裡大學神經科學家洛麗·馬裡諾說:「我們已經證明,豬與非常聰明的狗、黑猩猩、大象、海豚甚至人類一樣擁有很多認知能力。
  • 大西洋洋流近幾十年來明顯減弱
    原標題:大西洋洋流近幾十年來明顯減弱   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兩篇分析大西洋經圈翻轉環流(AMOC)減弱的研究論文,AMOC對氣候具有重要影響,涉及熱量的再分配,並且影響碳循環。研究發現AMOC近幾十年來明顯減弱,但這是否反映了長期性的自然變化仍不為人知。
  • 光伏組件加速老化衰減測試研究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以西北荒漠地區組件運行所處環境條件為依據,通過比對不同方法下組件加速老化的結果,對組件25 年內壽命進行分析研究。從上述方程可以看到,半導體材料的加速老化因子與加速老化實驗溫度、活化能等有關,通常加速老化實驗溫度越高,其加速老化因子越大;且活化能越大,加速老化因子也越大。對光伏組件加速老化而言,通常綜合老化實驗箱溫度越高,其組件衰減越快;而輻照強度越大( 增加活化能),其組件衰減越快。
  • 柳葉刀稱中國疫苗能快速誘發免疫反應 英媒:令人鼓舞
    中國新冠疫苗能快速誘導免疫反應【柳葉刀稱中國疫苗能快速誘發免疫反應 英媒:令人鼓舞】據路透社18日報導,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了一篇關於中國疫苗的同行評議論文。論文稱,中國科興生物研發的新冠疫苗能快速誘導免疫反應,適合在大流行期間使用。英媒認為這一消息「令人鼓舞」。 報導稱,《柳葉刀-感染病學》周三(18日)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疫苗的同行評議論文。
  • 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
    原標題:英媒:全球變暖或致秋天提前落葉參考消息網11月28日報導英媒稱,由於氣候變化,樹葉在秋天可能會更早掉落,而不是像人們之前認為的那樣會更晚。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1月26日報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的康斯坦丁·措納及其同事研究了從1948年到2015年近4000處地點的六種溫帶樹種(包括普通橡樹)的秋季落葉數據。隨後他們進行了兩項實驗,以研究二氧化碳和陽光在樹木落葉期所發揮的作用。
  • 英媒:研究稱若海平面持續上升 美國海岸線將因洪水頻發而無法居住
    參考消息網4月17日報導英媒稱,一項新研究警告,逐漸升高的潮水將「徹底改變21世紀的海岸線」,如果海平面上升趨勢得不到遏制,美國人原本一生中難得看到一次的大洪水可能會成為美國絕大多數海岸線上「每天都會發生的現象」。
  • 英媒:科學家為地球歷史劃分新篇章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導 英媒稱,地球的官方歷史有了新篇章。報導稱,不過應該說,科學界對引進這種變化的方式感到有些不安。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自六年前一篇學術論文首次提出梅加拉亞期這一理念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討論還不夠充分。地質學家將地球46億年的歷史分割成幾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都對應著地球上的重大事件——比如大陸出現分裂,氣候發生劇烈變化,甚至是出現特定種類的動物和植物。
  • 英媒:研究稱HIV新藥讓患者預期壽命可接近正常人
    參考消息網5月12日報導 英媒稱,《柳葉刀》周刊刊登的一篇研究論文稱,因為治療手段的改善,服用最新治療愛滋病病毒(HIV)藥物的年輕人的預期壽命如今已接近正常。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5月10日報導,研究發現,2010年開始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20多歲年輕人預計能比1996年最早接受該療法的人多活10歲。醫生們說,儘早開始治療是活得久、活得健康的關鍵。一些慈善組織稱,還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已感染這種病毒。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論文作者說,治療HIV的非凡成功是研發出副作用較小、能更好地防止病毒在體內複製的新藥的結果。
  • 專家警告:大西洋洋流作用在被減弱,《後天》場景恐會上演!
    據相關報導,科學家在對太西洋的洋流循環系統進行觀察勘測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現象,大西洋的洋流循環系統處於近1600年的最低水平,這意味著大洋沿岸的大陸都有可能出現氣候混亂的現象。作為全球洋流循環中的重要一部分,科學家一直以來在大西洋洋流上給予巨大的關注,因為它對於全球的氣候調節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柳葉刀》稱中國新冠疫苗能快速誘發免疫反應,英媒:令人鼓舞
    論文稱,中國科興生物研發的新冠疫苗能快速誘導免疫反應,適合在大流行期間使用。英媒認為這一消息「令人鼓舞」。報導稱,《柳葉刀-感染病學》(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周三(18日)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疫苗的同行評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