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們大多數人對「全球暖化」以及「溫室效應」的認知,還停留在海平面上升以及冰川融化的層面,甚至每次出現極寒天氣時,還會對「全球暖化」表現懷疑,然而事實上,全球變暖的趨勢和影響比我們了解的還要直接和廣泛...
此前,通過全球6300個氣象站的持續測量,包括南極大陸在內的地表氣溫和浮標和船舶測量海面氣溫,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全球氣候報告指出:
2018年是排名第四熱的年份,排名前三是2016年、2017年和2015年,2014年更在位列第五;換句話說,過去的五年是地球自188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
由此,也能發現暖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據NOAA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全球平均氣溫較20世紀平均氣溫上漲1.4-1.5華氏度;
在這一年裡,美國有14個州的年平均氣溫創歷史最高水平,全美遭受14次的天氣和氣候災害損失合計910億美元,並造成247人死亡。
因全球暖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排放增多引起的,而且根據目前的氣候模型,假設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到本世紀末,海面氣溫可能上升4.8華氏度。
事實上,如果只用「溫度上升」去描述暖化的影響就太狹隘了,用「氣候變化」去形容全球暖化更為準確。
氣溫上升不只是簡單形容夏天會越來越熱或冬季不那麼冷,還意味著現有的氣候模式可能被打破,暴風雨會來得更猛烈,或者大洋循環模式重塑等...
隨著全球變暖進一步發展,原有的氣候模式被打破,極端天氣可能更加頻繁地出現,這也驗證了全球變暖的影響不但體現在溫度上升上;
NASA也表示:已經能感受到長期全球變暖的影響,譬如南北極冰層融解、洪水、熱浪、密集的降雨以及生態系統的變化...
所以,如果我們還對全球暖化感到麻木,不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嚴格的控制,最後我們想逆轉這種情況將為時已晚!
面對著日益劇烈的全球暖化危機,為延續生態建築的先驅概念,陶朱隱園主動承擔生態平衡的責任,利用綠植吸碳特點結合建築的功能,給城市提供一種以吸碳為日常生活的建築居所方式,以實際行動去對抗氣候變遷。
綜觀陶朱隱園,全區遍植23,000棵喬灌木,一年可吸收130頓二氧化碳,通過生態建築去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企圖減緩甚至打破全球暖化的節奏,以此減少人類對生態的幹擾,以促兩者和諧共處。
建築被適當的綠植被覆蓋後,大量的熱氣和紫外線都會被建築外的植被所抵擋,這層植物外牆就能讓建築表層的溫度降低15°C左右,減少對空調的依賴之餘,也能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陶朱隱園以實體詮釋「城市垂直森林」概念的做法,既實現了以綠植去主動吸收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同時也成功節約能源,高度貼合了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在全球暖化危機之下,為應對氣候變遷做出了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