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愈加嚴峻,影響比預期更嚴重

2021-01-20 地產風雲榜

可能我們大多數人對「全球暖化」以及「溫室效應」的認知,還停留在海平面上升以及冰川融化的層面,甚至每次出現極寒天氣時,還會對「全球暖化」表現懷疑,然而事實上,全球變暖的趨勢和影響比我們了解的還要直接和廣泛...




此前,通過全球6300個氣象站的持續測量,包括南極大陸在內的地表氣溫和浮標和船舶測量海面氣溫,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全球氣候報告指出:


2018年是排名第四熱的年份,排名前三是2016年、2017年和2015年,2014年更在位列第五;換句話說,過去的五年是地球自188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



由此,也能發現暖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據NOAA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年,全球平均氣溫較20世紀平均氣溫上漲1.4-1.5華氏度;


在這一年裡,美國有14個州的年平均氣溫創歷史最高水平,全美遭受14次的天氣和氣候災害損失合計910億美元,並造成247人死亡。

 


因全球暖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溫室氣體排放增多引起的,而且根據目前的氣候模型,假設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到本世紀末,海面氣溫可能上升4.8華氏度。



事實上,如果只用「溫度上升」去描述暖化的影響就太狹隘了,用「氣候變化」去形容全球暖化更為準確。


氣溫上升不只是簡單形容夏天會越來越熱或冬季不那麼冷,還意味著現有的氣候模式可能被打破,暴風雨會來得更猛烈,或者大洋循環模式重塑等...



隨著全球變暖進一步發展,原有的氣候模式被打破,極端天氣可能更加頻繁地出現,這也驗證了全球變暖的影響不但體現在溫度上升上;


NASA也表示:已經能感受到長期全球變暖的影響,譬如南北極冰層融解、洪水、熱浪、密集的降雨以及生態系統的變化...



所以,如果我們還對全球暖化感到麻木,不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嚴格的控制,最後我們想逆轉這種情況將為時已晚!




面對著日益劇烈的全球暖化危機,為延續生態建築的先驅概念,陶朱隱園主動承擔生態平衡的責任,利用綠植吸碳特點結合建築的功能,給城市提供一種以吸碳為日常生活的建築居所方式,以實際行動去對抗氣候變遷。



綜觀陶朱隱園,全區遍植23,000棵喬灌木,一年可吸收130頓二氧化碳,通過生態建築去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企圖減緩甚至打破全球暖化的節奏,以此減少人類對生態的幹擾,以促兩者和諧共處。



建築被適當的綠植被覆蓋後,大量的熱氣和紫外線都會被建築外的植被所抵擋,這層植物外牆就能讓建築表層的溫度降低15°C左右,減少對空調的依賴之餘,也能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陶朱隱園以實體詮釋「城市垂直森林」概念的做法,既實現了以綠植去主動吸收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同時也成功節約能源,高度貼合了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在全球暖化危機之下,為應對氣候變遷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相關焦點

  • 全球暖化 臺灣發燒
    曾任職NOAA的他歸納,除了反映暖化的全球現象,臺灣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高、每單位能源消耗量位居全球前三名,才是關鍵中的關鍵。臺灣名列世界第十八大缺水國,即使總降雨量並沒有減少,但據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長期追蹤分析,臺灣北部總雨量增加二○%、南部減少一○%,北澇南旱趨勢顯著;且南北降雨天數逐年降低,使得雨量集中,強度更強,「這是嚴重的警訊。」 不只是臺灣,全亞洲面臨的乾旱風險更嚴峻。
  • 紐約時報:全球暖化嚴重威脅物種多樣性
    而近20年來,不斷增加的遷徙者砍伐森林、闢地為田,影響了當地鳥類的生存。現在,全球變暖和其它氣候變化更是致命一擊,許多物種數量急劇下降,而且有可能永遠不能恢復。聯合國氣候變化小組認為,如果暖化趨勢達到預測的極大值,未來100年地球上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不只是北極熊,從非洲到澳大利亞叢林地區,各個大洲的熱帶和山地有成千上萬種生物面臨危機。
  • 什麼是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這裡提出一見需要注意的事情,全球暖化是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後果,而非溫室效應的另一含義,溫室效應的含義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超過一定的平衡值(即地球可正常"消化"的數量單位),而溫室效應的產生,其中一個惡果即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導致冰川加速溶解,海平面上升,人類可居住地減少等負面反應.
  • 全球暖化否定說
    持此說的人士、集團或組織,大致包含有以下行為:否認人為導致氣候變化的現象、否認全球暖化乃因人類行所產生、默認有氣候變化現象的科學證據,但拒絕採取任何抑制全球暖化現象之措拖[1]。目前學界對與氣候變遷或是全球暖化的真正原因並沒有科學模型可正確的解釋或預測二氧化碳對於溫度實際的影響。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所提出的大多數對於氣候變遷的理論都不符合實際觀察的結果,這更顯示出地球的氣溫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的事實,那些試圖透過二氧化碳來解釋全球暖化的說法是過度簡化以及無法被驗證的假說而已。
  • 全球暖化讓綠藻大量增生,對氣候有何影響?
    隨著氣候的暖化,這類生物的數量正在成長,讓南極變得愈來愈「綠」。近期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在《自然通訊》期刊發表「南極綠藻分布圖」,揭密南極綠藻的分布狀況,以及它們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微妙關係。他們透過歐洲航太總署的哨兵二號(Sentinel 2)衛星,監測南極達3年之久,並率領團隊去南極半島實地考察2年,繪製出人類首張南極半島綠藻分布地圖,解密南極綠藻與生態、氣候間的相互影響。
  • 對抗全球暖化是美國的「溫泉關戰役」
    特約評論員 陳永傑  對抗全球暖化是美國的「溫泉關戰役」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環保紀錄片《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不久前奪得了兩項奧斯卡獎項,使越來越多人關注起全球暖化問題。
  • 科學家警告:全球暖化讓有毒物質持續釋放
    科學家預估,這是由于洋流變化和聖嬰現象的影響──全球暖化帶來更多暖流,暖流影響了永凍土和溫度、海水鹽度的變化,整個過程和地球的環境變化息息相關。無獨有偶,遠當地球另一端的北極,也面臨氣候變遷的極大威脅。
  • 臺媒:全球暖化最快速 臺北2050年被淹沒
    臺海網1月25日訊 如果大禹治水是第一次暖化、唐朝滅亡起於全球氣候第二次暖化,那麼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將是第三次的暖化危機。臺灣最新一期《時報周刊》報導,前兩次暖化都造成部分文明的滅亡,而這次的全球暖化情況又比之前嚴重,大家不免擔心,這會對人類造成什麼樣的浩劫。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將導致北極在二○四○的夏天消失大部分。目前北極大約以八.六%的速率在衰退,相當於每年消失六萬多平方公裡的冰山面積。
  • 全球暖化史無前例!過去2千年未曾見過,科學家:元兇是人類
    歐洲、美國等地接連受到熱浪席捲,全球暖化對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愈加顯著,但仍有許多人認為,大幅度的氣溫變化在過去也曾出現過,例如中世紀溫暖時期及其後的小冰河期,然而科學期刊《自然地球科學》最新研究指出,近幾十年地球劇烈的氣候變遷型態,在過去2000年未曾有過,因此全球約99%的科學家都認同
  • 全球今年十大天災嚴重反映出天氣暖化影響 造成保險損失高達1500億...
    非政府組織「基督徒互援會」周一發布的報告顯示,全球今年十大最嚴重的天氣災害導致的保險損失高達1500億美元(約1992億新元),反映出全球暖化造成的長期影響。   根據該報告,這些天氣災害共奪走至少3500條人命,並導致逾1350萬人流離失所。
  • 時代:全球暖化,非洲受益
    非洲的沙漠是危險的代名詞,而全球暖化則使荒漠擴大。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撒哈拉南端新增沙漠面積和索馬利亞一樣大,各國嚴重缺水、土壤退化,隨之而來的是饑荒、瘟疫、大量環境難民和潛在的戰爭威脅。但是,氣候變化亦可能為非洲帶來希望。經濟學家認為我們沒有考慮令人喜憂參半的外部性:暖化會為全球經濟帶來壓力,而幫助發展中國家增長將是做出有力應對的最好辦法。
  • ...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
    中新網6月2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  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  27名頂尖專家今年4月在牛津開會,綜合各方對全球海洋生態問題的評估,集結成報告。報告指出,導致海洋環境惡化的三個因素,都是人類活動直接產生的後果,分別是全球暖化、酸化和缺氧現象。  過去,科學家只是對影響氣候與環境的因素做單獨研究,他們是直到最近才開始把這些因素聯繫起來,研究其連鎖反應。
  • 全球暖化沒有緩和跡象
  • 地球暖化影響全球農業失收 糧食危機降臨
    除了欠缺人手,疫情亦影響了肥料、農具的運送,額外成本大增。農夫面對的難題是,不少訂單都因疫情而取消了。原本不愁生意、種植貴价生果的農夫更憂慮經濟疲弱會令消費者轉買較廉價的水果。在太平洋另一端,就算是農業技術先進的美國,受到的衝擊也不少。
  • 全球暖化:拍北極熊卻遇上無冰無雪!
    全球暖化:拍北極熊卻遇上無冰無雪!不過,有攝影師今年造訪北極拍攝北極熊,卻見不到風雪,似乎全球暖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攝影師Patty Waymire想到訪北極拍攝北極熊,可是當地人卻說今年是的冬天非常和暖,也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冬天。當她拍攝北極熊時,只見北極熊坐在沙地上,沒見到冰也沒有下雪。
  • 研究發現全球海洋暖化程度遠遠超出此前預期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合眾國際社10月31日報導,31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全球海洋升溫速度很可能超出此前預期,這意味著全球變暖危機更加迫在眉睫。研究結果顯示,在過去的25年中,全球海洋每年保持的熱量值比科學家此前確定的要高出60%。該報告撰寫人之一、普林斯頓大學地球科學家羅蘭•雷普朗迪(Laure Resplandy)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我們曾以為,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還不足以同時在海洋和大氣中造成顯著升溫。但全球變暖問題比想像中嚴重得多,它早已蔓延至深海之中。我們此前的採樣方式不當,造成了錯誤預判。」
  • 《藍色星球2》:全球暖化
    全球變暖:海象和北極熊住哪?BBC在好幾部作品中都提到過環球變暖,罪魁禍首正是我們人類。這也是現在來說最為嚴重的問題,不管哪些國家再有錢,地球若越來越熱以致水分全被蒸發,地球一滴水也不剩下。我們有錢能用來幹嘛?
  • 梁文道讀《暖化?別鬧了!》:阻止全球變暖有意義嗎?
    第一種是乾脆否認氣候在暖化,相信這種說法的人極端的少。第二種是相信氣候暖化,但是他跟人類行為無關,持這種說法的人也日益減少。最後一種是相信人類的行為,的確會造成氣候暖化。但是我們不應該對它做什麼東西,我們甚至也阻止不了它。這種立場呢,是有很多人相信的。
  • 全球暖化問題並沒解決!北冰洋解凍通航,歐亞出現捷徑?
    哈嘍,大家好,很高興小編又與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看到全球暖化的問題再次嚴重了,小編這樣說並不是聳人聽聞,雖說新聞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報導過這方面的問題,但是這樣的事實卻仍在繼續,不知大家對於全球變暖的這一概念有沒有更加深刻呢?
  • 報告稱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可能滅絕大量海洋生物
    中新網6月22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一群世界頂尖海洋專家在一份綜合報告中發出警告,他們指出,珊瑚礁瀕臨死亡、物種侵略危及生物多樣化、有毒海藻滋生及大魚種大量減少等情況正在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