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1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如果全球暖化不減緩,生態環境不改善,英國郊區一些對乾旱特別敏感的蝴蝶可能在2050年就會集體滅絕。
《自然氣候變化》雜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溫室氣體不受控制地繼續排放,英國一些品種的蝴蝶活過本世紀中葉的概率「近乎零」。
這項研究發現的意義不僅在於蝴蝶是美麗的生物和地球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因為蝴蝶是「煤礦中的金絲雀」。金絲雀對瓦斯非常敏感,些許瓦斯就會讓金絲雀焦躁啼叫,所以礦工會在礦坑中飼養金絲雀,作為礦坑瓦斯濃度是否過高及是否須要逃命的判斷工具。
如果大自然中的蝴蝶凋零,意味著諸如蜜蜂、蜻蜓、甲蟲等重要昆蟲的生命也將受到威脅。這些昆蟲在生態系統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農作物授粉、消滅害蟲和分解廢物都少不了它們。
研究報告說,保護野生環境,尤其是減少蝴蝶棲息地支離破碎的趨勢,才能讓這些品種的蝴蝶有一線生機。全球暖化現象減緩,2030年的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革命前的水平降低2攝氏度,那麼這些蝴蝶活過2050年的概率可以提高到50%左右。
全球降溫2攝氏度是國際社會正努力的方向,聯合國今年底將在巴黎召開會議,希望能敲定碳減排方案,實現這個降溫目標。
英國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的生態和水文中心科學家奧利弗領導的科研團隊研究了英國129個地點的28個品種的蝴蝶如何應對1995年的一場旱災。
他們發現,超過五分之一品種的蝴蝶數量在那場旱災後大幅度減少,遭難的品種包括帕眼蝶(Speckled Wood)、大隊長蝴蝶(Large Skipper)等。
科學家也發現,蝴蝶棲息地越是遭到人類活動阻隔和碎片化,蝴蝶恢復生機需要的時間越長。
奧利弗說:「保育人士已經認識到減少自然棲息地支離破碎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在密集農耕地中保護個別『生態孤島』。」
其他擁有工業化農業、面對氣候變化的國家,也存在蝴蝶面臨滅絕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