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閱讀 | 全球暖化會使文明滅絕嗎?

2021-01-14 上海圖書館信使

2020,地球繼續不穩定


上海剛結束了本世紀最長梅雨期——整整42天,長江中下遊的洪澇災害還在繼續,從全球來看2020年5月是自1880年有記錄以來地球上最熱的5月,這些都是2019年厄爾尼諾狀態的延續。


2019年是典型的厄爾尼諾年。常看新聞的人一定記得澳洲7月份開始的山火,足足燃燒了200多天,燒掉了600公頃的森林;11月份義大利的威尼斯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水災,整個城市幾乎被水淹沒;東非因極度乾旱爆發70年一遇的蝗災,並不斷向西亞、南亞擴散;加拿大遭遇了30年來最大的暴風雪,積雪最厚的地方超過170釐米;巴西雨林發生大火;北極的海冰數量顯著減少,習慣在浮冰上生活的北極熊,失去了厚厚的冰層,難以捕獵食物。


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國家的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便會出現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這股暖流的出現使性喜冷水的魚類大量死亡,漁民們遭受重創。這種現象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最為嚴重,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在西班牙語中「El Niño」意為「聖嬰」。


厄爾尼諾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形象來說,厄爾尼諾現象就是海洋在「發燒」,是地球上最具影響力的氣候異常現象之一。1998年洪澇災害的當年正好是厄爾尼諾年。今年6月20日,北極一個名為Verkhoyansk的小鎮就迎來了38度的高溫,加上洪水和強降雨,難道2020年又是一個厄爾尼諾年?


根據厄爾尼諾現象監測指數顯示,4月以來該指數持續下滑並趨於穩定,國家氣候中心認定會發生「弱厄爾尼諾」現象,5月份厄爾尼諾現象的發展就基本徹底結束,但其影響遠沒有結束,也就是我們經歷的暴雨和洪澇。1998年為強「厄爾尼諾」現象,今年則為中性。


東太平洋水溫水溫高出均值0.5°C代表厄爾尼諾發生


最近《Nature Geoscience》上的一項研究證實,對比過去幾個世紀,近三十年來厄爾尼諾發生頻率大大提升。去年一份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則指出,厄爾尼諾與全球變暖之間存在一致性,強烈的東部型厄爾尼諾事件的頻率和東部型厄爾尼諾的異變會顯著增加,通過類似的機制,中太平洋的表層海水溫度變化也得到了加強,厄爾尼諾的發生間隔越來越短,影響時間越來越長。


氣候變暖不是人類最近幾十年才面對的問題,在過去的1000年中,氣候經歷過暖化也經歷過驟降,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化間接影響著人類文明的走向:或是興盛或是毀滅。如果還原歷史上重大氣候變遷以及對特定社會的影響,是不是就能揭示氣候變遷造成的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改變的影響?人類又是如何通過對生態系統的改造和運用、對自身社會結構的改造,來適應環境的重大變化?


「中世紀溫暖期」是英國氣象學家休伯特·蘭姆創造的,它描述的是公元800年至1200年那段歷史。這段時間歐洲的氣候溫暖宜人,大部分地區冬天變得舒適,夏季變得更長。


1000年前,歐洲一切活動都依賴農業,八至九成人口辛勤耕種以求填飽肚子,在暴雨乾旱強風和晴朗的循環支配下,大部分情況下他們僅夠溫飽,但溫暖期來了,帶來了溫度高而乾燥的盛夏季節,天氣穩定,也不會有過多降雨。葡萄是對氣溫要求較高的種植物,春季不能受霜害,夏季要有足夠日照和高溫,降雨不能太多,秋天也要有足夠日照否則不夠甜,在12到13世紀期間,英國氣候非常溫和,以至於能出口大量葡萄酒到法國,讓法國葡萄農都驚呆了。


暖和的冬天大大促進人口穩定增長,產出了大量的剩餘糧食,為農民換來了金錢,讓他們有錢僱請工匠來感謝上帝,於是中世紀盛期的歐洲才有了哥德式大教堂、彩繪手抄本、精妙木製品等物質成就。這種氣溫較高,氣候穩定的時間,儘管只維持了兩三百年,但足以改變歐洲歷史。



與此同時在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人則利用北大西洋有利的結冰情況往西拓展,前往冰島、格陵蘭島、拉布拉多這些陌生的地方。


中世紀溫暖期也造福了北極地區居民,在氣溫較高的那幾百年期間,斯堪地那維亞許多地方穀物生長季變長,人口更為稠密,土地短缺,年輕男子缺少發展機會,每年夏天年輕的「劃手」駕著長船出海,尋找劫掠、貿易的機會,由於氣溫升高,北方海域結冰情況改善,北極區浮冰群後退,他們得以進入大西洋。公元874年左右古斯堪地那維亞人登陸冰島。公元985年他們中的後代繼續向西航行定居格陵蘭島。


而在他們西邊的阿拉斯加,也有一群用於探索的圖勒人,也就是後來因紐特人的祖先,他們乘著海面不結冰的時期向東遷徙,因紐特人終於和藍眼睛的格陵蘭人相遇,他們叫喚禮物,因紐特人的海牙羊毛以及古斯堪地那維亞人的鐵器。



就在歐洲人沐浴陽光的同時,地球上的其他人正飽受酷暑和長期乾旱的折磨。強勁的西南季風能讓阿拉伯半島、東非的居民一口氣橫渡印度洋,也讓許多地方成為乾旱或降雨不穩定地區,比如中國北方。沙漠和半乾旱環境對降雨量非常敏感,即使多個25毫米,也足以讓沙漠邊緣內縮數百平方公裡,如果降雨量高於往年,就會有牧草冒出,而一旦乾燥氣候重新降臨,牧民和牲畜將被趕到沙漠邊緣。


根據俄國氣候學家的記錄,長達四個世紀的溫暖期穿插著大量大旱和寒冬,北極區持續籠罩高壓,使得能帶來降雨的鋒面系統無法通過,北方海域向南輸送的只有極為乾冷的空氣,這加劇了乾旱。漫長而多雪的冬季讓牧地寸草不生,而夏季雪迅速消融,草原變成爛泥地,阻礙遊牧民族遷移至夏季草場,留在當地則因氣溫上升使得滲進土裡的水分不足,草長得差,畜群死亡。而這個時期正是成吉思汗東徵西討的時期,他幫助遊牧民族不斷遷徙離開被乾旱摧毀的草原。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美洲地區。在北美洲的大盆地,狩獵為生的部落緊挨著日益減少的水源生活。中世紀溫暖期降臨到中美洲時,古瑪雅文明正值巔峰。


根據最近幾十年在深海和湖泊取得的沉澱樣本,我們發現瑪雅文明當時一再發生乾旱。在這之前,瑪雅文明的崛起靠的是先進的水資源管理技術。公元550至公元750年間,降雨較多,人口增加,但降雨不穩定,他們開始在窪地底部建造蓄水池儲存雨水。進入鼎盛期後,他們在城市周圍建造水庫,通過砌成微斜的路面和圍堰,巧妙將水導入水庫。瑪雅最大城市蒂卡爾一個蓄水區就佔地63公頃,一年可蓄水90萬立方米,再利用水閘控制釋出,足以供應旱季需求。另外幾座水庫則用來回收上坡居民用過的濁水為農地提供灌溉。兩三年不下雨這套系統也足夠維持,統治者就是掌控水的人。


但隨著人口不斷增加,越來越多人躋身非務農者階層。當中世紀溫暖期的乾旱來臨時,平民的耕地已經不如祖輩那麼多,而稅負卻有所增加。水庫的水位開始下降,水荒和饑荒持續,低地區瑪雅文明突然瓦解。乾旱並沒有直接摧毀瑪雅,但多年乾旱導致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動亂和部落間的徵戰摧毀了它。


人類可以建造輻射數百公頃的光改溝渠,但面對乾旱洪水厄爾尼諾現象終究束手無策,如果氣候持續暖化,人類將如何面對?這就是挖掘上述氣候與文明變化聯繫的世界知名考古學家布萊恩·費根博士提出的擔憂。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信裡的電子書閱讀頻道

微信菜單:我的圖書-微閱讀

綁定讀者證無需登錄直接閱讀

每周推薦精彩電子讀物


相關焦點

  • 全球暖化 臺灣發燒
    曾任職NOAA的他歸納,除了反映暖化的全球現象,臺灣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二高、每單位能源消耗量位居全球前三名,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日照減少、霧日消失,不好嗎?溫度「才」升個一、兩度就惶惶不安,會不會太杞人憂天?暖化對臺灣,到底會產生哪些衝擊?暖化與我又何有哉? 衝擊一: 降雨不均,北澇南旱 臺灣持續暖化所引發的氣候變遷,真正要擔憂的是暴雨暴旱交迭。
  • 全球氣候暖化與生態改變 英國特種蝴蝶或瀕滅絕
    全球氣候暖化與生態改變 英國特種蝴蝶或瀕滅絕 2015-08-12 10:19:45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季   中新網8月1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科學家發現,如果全球暖化不減緩
  • 臺媒:全球暖化或致英國本土蝴蝶瀕臨滅絕
    參考消息網8月11日報導 臺媒稱,根據10日發布的研究報告,唯有積極控制全球暖化,加上重新思考英國鄉下地區規畫,才有辦法挽救許多英國本土蝴蝶品種。據臺灣「中央社」8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科學家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月報表示:「普遍來說,對乾旱敏感的蝴蝶族群滅絕,最早可能在2050年發生。」報導稱,研究報告推論,在維持「二氧化碳排放基線」(BAU),持續排放溫室氣體的情況下,部分不列顛群島的蝴蝶品種能撐過21世紀中期的機率「大約是0」。
  • ...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
    中新網6月2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  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  27名頂尖專家今年4月在牛津開會,綜合各方對全球海洋生態問題的評估,集結成報告。報告指出,導致海洋環境惡化的三個因素,都是人類活動直接產生的後果,分別是全球暖化、酸化和缺氧現象。  過去,科學家只是對影響氣候與環境的因素做單獨研究,他們是直到最近才開始把這些因素聯繫起來,研究其連鎖反應。
  • 研究稱全球暖化若持續 野生咖啡豆未來將滅絕
    研究稱全球暖化若持續 野生咖啡豆未來將滅絕 原標題: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4日報導,澳洲氣候研究所在最新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若全球暖化以目前的軌跡延續,野生咖啡豆可能在2080年滅絕。
  • 紐約時報:全球暖化嚴重威脅物種多樣性
    現在,全球變暖和其它氣候變化更是致命一擊,許多物種數量急劇下降,而且有可能永遠不能恢復。聯合國氣候變化小組認為,如果暖化趨勢達到預測的極大值,未來100年地球上一半的物種將會滅絕。不只是北極熊,從非洲到澳大利亞叢林地區,各個大洲的熱帶和山地有成千上萬種生物面臨危機。
  • 報告稱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可能滅絕大量海洋生物
    中新網6月22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一群世界頂尖海洋專家在一份綜合報告中發出警告,他們指出,珊瑚礁瀕臨死亡、物種侵略危及生物多樣化、有毒海藻滋生及大魚種大量減少等情況正在加速。
  • 什麼是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這裡提出一見需要注意的事情,全球暖化是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後果,而非溫室效應的另一含義,溫室效應的含義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超過一定的平衡值(即地球可正常"消化"的數量單位),而溫室效應的產生,其中一個惡果即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導致冰川加速溶解,海平面上升,人類可居住地減少等負面反應.
  • 臺媒:全球暖化最快速 臺北2050年被淹沒
    臺海網1月25日訊 如果大禹治水是第一次暖化、唐朝滅亡起於全球氣候第二次暖化,那麼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將是第三次的暖化危機。臺灣最新一期《時報周刊》報導,前兩次暖化都造成部分文明的滅亡,而這次的全球暖化情況又比之前嚴重,大家不免擔心,這會對人類造成什麼樣的浩劫。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全球暖化,將導致北極在二○四○的夏天消失大部分。目前北極大約以八.六%的速率在衰退,相當於每年消失六萬多平方公裡的冰山面積。
  • 全球暖化否定說
    但規範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排放,會造成特定工業及利益團體的損失,因此由工業界、政治界、特定意識形態之利益團體所鼓吹,保守媒體及批判博克所支持的各種全球暖化否定活動[10][11],在近幾十年來大規模展開,目的是要讓一般大眾,對科學界公認存在之全球暖化產生懷疑或不確定感,以封殺可扼制全球暖化的諸多政策。這些活動在美國最為活躍,被稱為「否認機器」(Denial machine) [12]。
  • 梁文道讀《暖化?別鬧了!》:阻止全球變暖有意義嗎?
    ,而氣候暖化會為我們大家帶來巨大的危機,這一點已經成為今天的共識,可是仍然有很多人保持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態度,這裡面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是乾脆否認氣候在暖化,相信這種說法的人極端的少。第二種是相信氣候暖化,但是他跟人類行為無關,持這種說法的人也日益減少。最後一種是相信人類的行為,的確會造成氣候暖化。但是我們不應該對它做什麼東西,我們甚至也阻止不了它。這種立場呢,是有很多人相信的。
  • 地球暖化的危害
    當全球溫度升高攝氏一度的時候,非洲大陸冰雪蕩然無存,北極熊、海象和環斑海豹,從地球的北端銷聲匿跡。溫度升高攝氏二度,從鯖魚到鬚鯨淘汰出局,格陵蘭冰原徹底消融,全球海平面升高 七米。升高攝氏三度,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大部分會在大火中被燒毀,數千萬或者幾十億難民會從乾旱的亞熱帶地區遷移到中緯度地區。
  • 臺媒:地球暖化還很遠,臺灣在騙誰?
    本報電  臺灣《聯合報》近期刊文稱,一架軍機飛越加州上空,影星哈裡森福特正在執行重大任務,這不是什麼電影場景;他正在幫美國太空總署在5000英尺高空搜集空氣樣本,尋找全球氣候變遷的證據。面對地區變暖的真實危險,國際行動已是臺灣的借鏡。
  • 《藍色星球2》:全球暖化
    金黃徒額身長1米,重達15公斤,雄魚會和雌魚交配,當然,有時候也會遭到拒絕。因為當雌魚長到一定大小的尺寸時,在短短幾個月中,她體內的酶就會停止工作。全球變暖:海象和北極熊住哪?BBC在好幾部作品中都提到過環球變暖,罪魁禍首正是我們人類。這也是現在來說最為嚴重的問題,不管哪些國家再有錢,地球若越來越熱以致水分全被蒸發,地球一滴水也不剩下。我們有錢能用來幹嘛?
  • 全球暖化沒有緩和跡象
  • 地球暖化與生物進化
    科學猜想文集(285) 地球暖化與生物進化徐桂榮導師在《21世紀最危險的挑戰---全球變暖 》的文章中指出:「全球變暖已經使松鼠自然環境的向好會使更多更好的生物種類、種群誕生,使生物進化呈現出倒金字塔型。這個過程呈現出了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生物進化是由生態環境暖化所引起的協同關係。「氣候變暖,基因發生變化,後代變異。″道出了生物進化的真正原因。
  • 聯合早報:根治全球暖化 留一片淨土給後人
    聯合早報:根治全球暖化 留一片淨土給後人 2016-04-25 15:57:22   中新網4月25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5日刊文稱,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全球氣候的暖化已經接近臨界點,一旦跨越,包括人類在內的生態系統恐怕將萬劫不復。懺悔的方式,唯有改變當前唯利是圖的短視做法,希望還來得及為子孫後代保留宜居的環境。
  • 時代:全球暖化,非洲受益
    非洲的沙漠是危險的代名詞,而全球暖化則使荒漠擴大。聯合國糧農組織表示,撒哈拉南端新增沙漠面積和索馬利亞一樣大,各國嚴重缺水、土壤退化,隨之而來的是饑荒、瘟疫、大量環境難民和潛在的戰爭威脅。但是,氣候變化亦可能為非洲帶來希望。經濟學家認為我們沒有考慮令人喜憂參半的外部性:暖化會為全球經濟帶來壓力,而幫助發展中國家增長將是做出有力應對的最好辦法。
  • 對抗全球暖化是美國的「溫泉關戰役」
    特約評論員 陳永傑  對抗全球暖化是美國的「溫泉關戰役」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環保紀錄片《絕望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不久前奪得了兩項奧斯卡獎項,使越來越多人關注起全球暖化問題。
  • 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原標題:全球暖化使島國面臨海水威脅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報導稱,氣候發生變化,海平面逐漸上升,一些島國已經開始謀劃,要如何應對土地遭淹沒的危機。南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已在鄰國菲濟購買土地,巴布亞紐幾內亞也開始鑑別哪些國民最可能遭受海水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