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川普說,氣候暖化只是一場騙局。然而種種跡象表明,我們的生存環境惡化正在加速。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張老六
就在2017年1月26日,具有象徵性警世作用的末日鍾,又調快了30秒——距離「象徵世界災難末日」的午夜時分僅剩2.5分鐘,這也意味著人類面臨的生存威脅上升到美蘇冷戰結束後的最高水平。
末日鍾其實就是一種災難指標,它是綜合了全球核武擴張、氣候變遷、以及新科技威脅所做出的一種評估。
但是想不到才剛上任的美國總統川普卻說,氣候暖化只是一場騙局而已,川普的激進言論引發了專家們的強烈不安。
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感覺的到全球氣候近幾年變得相當異常,年均溫幾乎一年比一年還要熱,全球的氣象單位更是同一時間指出,2016年已經是氣象史上最熱的一年。
每月全球氣溫,其中包含厄爾尼諾現象(紅色),拉尼娜現象(灰色)影響的太平洋氣溫。藍色為正常溫度。(來自:NOAA)
回顧2016年:
4月,印度拉賈斯坦邦大旱,有農民因收成銳減等問題而入不敷出,走上自殺絕路;
5月,加拿大森林大火,火災面積蔓延至1010平方公裡,近2000幢民宅及其他建築被毀,麥克默裡堡全市8.8萬居民逃離家園;
7月,科威特高溫飆上攝氏54度,創造了東半球和亞洲的最高氣溫紀錄;
8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大水,原因之一便是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導致陸地侵蝕下陷及海岸線後退。
事實擺在眼前,NASA和英國、日本氣象單位都在一月發布數據,證實2016是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地表均溫飆升1.2度,全球高溫連三年打破新紀錄。
所有生態學教授就警告,人類如果再不覺醒,繼續依循現在的模式運作下去,未來恐怕有高達60%的生物都無法再活下去,而地球也即將面臨第六次的物種大滅絕!
物種滅絕的第一記警鐘已經敲響,澳洲珊瑚裸尾鼠是史上頭一次有哺乳動物因為人為氣候變遷而被宣告滅絕。
它們的棲地在澳洲大堡礁北部比海平面略高的荊棘巖礁,暖化極地冰融、海洋水位高漲,讓裸尾鼠在過去10年失去97%的棲息地。
從1901年至2010年間,全球海平面上升了將近20公分,這樣的記錄在過去6000年來未曾出現。
生態學者們用極度謹慎的態度做研究,將各種可能的因素以及過去滅絕因素的背景等加入研究中,反覆仔細比較,結果還是得到了令他們驚嚇的結論: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已經開始!
然而,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與過去相比,起因既不是天災(小行星撞擊地球)、也不是地變(龐大的火山爆發或冰河時期降臨),而是由單一物種引發的現象所致,這個單一的物種就是「智人」(Homo sapiens)。
地球45億年的歷史,至少發生過12次生物滅絕,其中五次規模相當慘烈,將近九成的物種從地表消失,迫使生態系統歸零,從頭開始。
第一場物種大滅絕,發生在4.4億年前,奧陶紀到志留紀時期,全球氣候變冷,進入冰河時期,導致超過半數的物種消失。
第二次發生在3.65億年前的泥盆紀後期,除了全球變冷,有跡象顯示當時淺水中的含氧量下降,使海洋中的生物損失慘重,70%的物種消失。
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發生地質史上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的物種滅絕事件,96%的海洋生物、70%陸地上的脊椎動物,通通滅絕。
五億年來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事件,恰恰就發生在二疊紀末期,火山造成大量冰融,導致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釋出到海洋和大氣中,消滅了當時的地球霸主三葉蟲。
發生在約2億年前三疊紀到侏羅紀之交的第四次大滅絕,滅絕程度相對較小,同時騰出了許多「生態位」,開啟長達一億多年的恐龍世紀。
而最近一次大滅絕,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滅絕了恐龍和眾多動植物。
恐龍大滅絕是距離現代最近的一次末日浩劫,巨大的隕石以每小時6萬5千公裡的速度,撞擊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威力等同於現存核彈同時引爆的200萬倍。
巨大的隕石撞入大氣層衝擊地表,衝擊波深入地底,推向四面八方,從而引發地震、海嘯和火山爆發,數千立方公噸的碎石塵土彈射天際,掀起猛烈的電子風暴。
吸收輻射熱能的礫石,化成灼熱的滂沱大雨,從北美到蒙古,逐漸升溫到攝氏150度,地球淪為火燒地獄。
火山爆發一次性釋放出數萬億噸的二氧化碳,而進入大氣層的火山灰則遮天蔽日,陽光因此無法照射到地球上,使地球降溫急凍。
沒有陽光的植物逐漸枯萎而死,草食恐龍就算躲過火劫也完全斷糧,活不過兩個月,從而導致肉食恐龍也失去的食物來源,開始互相殘殺直至消亡,倖存的只有躲入地底的小型食腐性哺乳動物。
大滅絕後,地球重新生養萬物,距今40——25萬年前,智人出現了,但是人類為了求生存,消滅其他物種的速度,遠遠超過大自然的威力。
氣候變化、汙染、地表植被破壞都是導致新一輪大滅絕的原因。
美國科學家研究指出,目前地球上動物消失的速度,比以往快上114倍,全球四分之一物種將在50年內滅絕,75%的動物物種也將在3個人類世代後消失。
諷刺的是,人類本身也可能絕種!
人類的生存,極端仰賴其他的有機體,而這個共生體系正在崩壞中。
最好的例子就是蜜蜂,這個物種或許不會完全滅絕,但是數量越來越少。
蜜蜂消失的主因,是棲息地遭受破壞,新菸鹼類殺蟲劑讓蜜蜂失智,忘了回家的路,不過真正的元兇還是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擾亂了花期和蜜蜂授粉的時間,當地表升溫,植物早於生長期開花,會害蜜蜂錯過授粉機會,等到蜜蜂開始採蜜授粉時,能獲取的養分已經不多,爭取資源的生存戰越加激烈。
全球三分之一的作物靠蜜蜂授粉,蜜蜂無法授粉,人類就喝不到咖啡,吃不到桃李、蘋果、西瓜和橘子,末日也就近了。
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可以在彈指之間。
早在150年前,科學家就知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到了18世紀末,瑞典化學家阿倫尼斯(Svante Arrhenius)計算出燒炭的影響:二氧化碳濃度增加2倍,地表溫度將上升攝氏5度。
可當年大家只在乎石化燃料的便利,沒人在乎這份研究。
直到1959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在夏威夷設立觀測站(監測二氧化碳濃度歷史最悠久、最據公信力的觀測站),發現氣候學上的基林曲線(Keeling Curve)向我們展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斷攀升,自工業革命以來,不間斷的有系統的攀升。
基林曲線證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分子,四分之一來自人類活動,1850年工業革命之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一路飆升,至今已增加了40%。
如圖所示,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到400ppm,地球在有人類出現的年代裡,還沒有出現過這麼高的濃度,從此以後,夏季飆高溫、百年一遇的暴風雨、大乾旱,再也不能說是罕見氣候了,因為已經成了常態!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是全球性的。
這使地球處在一個引爆點,就是氣溫升高導致極地冰蓋縮小。
冰蓋就像一面鏡子,可以把陽光從地表折射出去以避免地表過熱,但隨著冰蓋縮小,意味著鏡面變小,表示地球會更熱,冰融面積更大,氣候變遷更劇烈。
NASA數據顯示,過去五十年,極圈以北的阿拉斯加提高了攝氏2度,估計到2050年還會增溫4度,2兆噸的甲烷原本被隔離在凍土下,現在比二氧化碳還毒50倍的甲烷正一步步逼近地表。
圖:凍土融解後會釋出甲烷、二氧化碳,讓地表下沉,形成湖泊
氣候暖化,甲烷釋出,從而讓全球越加暖化惡化,釋出甲烷越多,天氣越熱,這些都是進一步加速溫室效應,形成負向「反饋循環」(feedback loop)的因素。
另一個引爆點是海洋酸化,海水不斷的吸收大氣裡越來越濃的二氧化碳,導致水質酸化,浮遊生物難以生存。
浮遊生物是食物鏈的最底層,如果浮遊生物死光,整個海洋生態也完了。
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全世界每天會消耗一億個塑料瓶,每鈔鍾就有1500個塑料被淹埋或者是進入海洋中。
全球平均每年朝海裡傾倒的垃圾多達800萬噸,其中六成來自亞洲,估計到了2050年,海底垃圾總重量就會超越魚群的總和。
北太平洋環流被稱作「全球最大的太平洋垃圾漩渦」,平均每平方公裡就浮了33萬片的塑膠在環流上無限地輪迴,而流經的小島,久而久之就成了垃圾島。
最慘的要數在太平洋上美軍管轄的中途島,這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擊退日軍的戰略要地,但現在這座小島卻掀起了另外一波生態戰。
從世界各地漂來中途島的垃圾,一年多達20公噸,整座海灘沿岸全都是垃圾。
這些垃圾被中途島最大的棲息鳥類——信天翁誤食吃下肚,引發集體暴斃潮,面臨滅種的危機。
可怕的是,信天翁成鳥不只自己吃,還餵給雛鳥吃,塑膠片、塑料瓶蓋充斥體內,直至屍體腐爛,塑膠都還完好如初。
最高紀錄,一隻雛鳥胃裡竟塞了276塊塑膠片,來不及長大,就被垃圾毒死!
而大部分垃圾在海水的侵蝕下,不斷分解變小,塑料分解得再小,它還是塑料,體積越小,汙染物也更加濃縮。
據專家估計,海洋中約有50兆片的塑膠碎片,而這些水中漂浮的塑膠碎片,看起來就像水母,當海龜、魚群遊過,很容易就會將塑膠碎片當成浮遊生物吞下肚。
魚吞進塑膠,人類就可能跟著遭殃,研究發現,當塑膠分解到奈米大小,就能穿透組織膜,進入魚的細胞。
被汙染的魚最終被捕獲並端上餐桌,位於食物鏈高端的人類以為吃進新鮮海味,其實吃的是自己丟棄的塑膠汙染物!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當人類隨手丟棄垃圾的時候,應該想不到會有作繭自縛的一天。
這些垃圾得花幾十年、甚至幾世紀才能分解,比如,鋁罐需要200年分解,塑料瓶高達450年才能分解。人類無心的隨手一丟,卻要動物付出慘痛的代價。
中途島晨曦依舊燦爛,活著的信天翁迎著陽光展翅翱翔,姿態優美,然而卻發出一陣陣哀鳴,似乎正控訴人類的屠殺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