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納德·川普日前宣布,全球暖化是一個騙局。
氣候的騙局是精英們用來賺錢並導致美國經濟進一步的損害。
川普:「你知道,在20世紀1920年的時候人們談論全球變冷,他們認為地球是冷卻的。我相信氣候的變化,我相信它的改變,我相信它會下降然後又上升,它是根據幾年或幾世紀會有變化。」
30000個科學家同意川普
30000個科學家已經出面,贊成川普「人為的氣候變化是由於全球精英為了賺錢的一個騙局」。
其中一位專家是氣候頻道的創始人約翰·科爾曼(John Coleman) ,他警告,巨額的財富正被人為氣候變化的支持者如艾爾·高爾(Al Gore)所掌握。
維基:美國政治家,曾於1993年至2001年間在貝爾·柯林頓執政時期擔任美國副總統。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成為一名國際上著名的環境活動家,由於在環球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上的貢獻受到國際的肯定,因而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獲得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如果你還是傾向於相信高爾對全球氣候暖化的言論,請考慮一個事實:當他開始他的氣候變化運動,他的私人飛機繞著世界各地飛行;他的財富從2001年的200萬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1億美元 - 很大的原因是由於假冒「綠色科技」公司的投資和挪用(貪汙)大量的捐款和貸款。
NASA承認由於地球太陽軌道的變化而發生氣候變化
美國宇航局承認,由於地球太陽軌道的變化而發生氣候變化,而不是因為SUV和化石燃料。
史蒂文艾哈 - 2019年8月31日
經過多年忽視左翼對全球變暖的錯誤主張,美國宇航局已經表示,天氣的變化是由於我們的太陽軌道而不是因為使用了化石燃料。在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的統治下,儘管自2005年以來一直沒有變暖,但美國宇航局實際上用納稅人的錢來維持全球變暖的騙局。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我們圍繞太陽的軌道是不一致的,有時我們比其他時候更接近太陽。這就是為什麼像火星這樣的行星顯示出全球變暖的跡象,儘管沒有燃燒任何化石燃料。
哈爾特納廣播節目指出,「即使是地球軌道的最大偏心距離 - 0.07 - 也不可能在顯示出來。」 「儘管如此,在目前的0. 017的偏心率下,地球在近日點距離太陽500萬公裡,而不是在遠日點。」
有關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更多相關新聞,請從獨立的非白左角度出發,一定要查看 ClimateScienceNews.com。
影響地球氣候的最大因素是太陽
至於地球的傾斜度或其軸向傾斜的變化,下面的兩幅圖像(Robert Simmon,NASA GSFC)顯示了地球在其軸線和旋轉方向上的移動程度。在較高的傾斜度下,地球的季節變得更加極端,而在較低的傾斜度下,它們變得更加溫和。地球的旋轉軸存在類似的情況,這取決於在近日點期間哪個半球指向太陽,可以極大地影響兩個半球之間的季節性極值。
基於這些不同的變量,米蘭科維奇能夠提出一個全面的數學模型,能夠及時計算地球表面溫度,結論很簡單:地球的氣候 一直在變化,並且是恆定的由於我們自己作為人類沒有過錯而導致的流動狀態。
當米蘭科維奇首次提出他的模型時,它被忽視了近半個世紀。然後,在1976年發表在「 科學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 證實,米蘭科維奇的理論實際上是準確的,並且它確實對應於歷史上發生的各種氣候變化時期。
驚天世紀大騙局:碳排放=溫室效應=氣候變暖,步步陷阱
我們一定都還記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任8年,最為看重的「外交遺產」之一,就是在2015年12月,攜手全球領導人和科學家在巴黎共商預防「全球變暖」大計,最終籤訂了《巴黎氣候協定》。
但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從競選時就不認同全球氣候變暖的說法。如果從政客代表背後利益集團的角度,或許我們能理解歐巴馬離職前,籤署行政命令,凍結幾處油氣的勘探與開採;而川普上任後,對此進行了全盤否定,為化石能源集團發聲,並於2017年6月公開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
問題出在哪兒呢?呵呵,各位可能不知道,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變量太多了,此事從來都充滿了爭議,科學界從未形成真正的共識;但在政治力量的推動下,竟然被塑造成了全球共識!
再說,全球真的在變暖嗎?試想一下,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凍成狗的時候,還有人告訴你「全球變暖」,你會是什麼反應?哈哈哈,你一定會認為對方神經病,純屬胡說八道、睜眼瞎!實際上,川普的觀點,正是基於美國2012年以來持續的超級寒冬這一客觀事實!
但是至今,世界氣象組織的權威專家仍然鄭重其事地說,極冷屬於(偶然的)氣象事件,不能證明氣候趨勢。而且,無論事實如何,這些專家都會非常堅定地推斷下一年全球會更熱,以支持他們長期持有的「全球變暖論」,錯到無邊無際也嘴硬到底。
這太詭異了!
這是咋回事?為什麼直到川普橫空出世大聲說出來,我們才知道全球氣候變暖是未經證實的假說?這些年來,不是一直說,能夠吸收太陽紫外線的地球臭氧層,出現了大窟窿,正越來越大麼?不是一直說全球氣候變暖,北極等地的冰川正融化加速,北冰洋航道即將打通,海平面正不斷上升麼?
這是咋回事!幾十年的「共識」成了假說,變得不靠譜了。請問,到底什麼才是靠譜的?!
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
大氣升溫會導致海平面上升
人類面臨大洪水和毀滅
這是一個近乎於宗教預言式的新信仰
廣泛存在於科技界與教育界
然而這個理論中
顯而易見的硬傷導致了它不可信
被誇大的與被抹黑的
片面誇大威脅與焦慮
是產業新啟時的一門生意經
因為絕大多數人類
並不喜歡數學更懶得去進行複雜計算
然而
作為科普人如果也跟著摻和
那就是犯罪行為了
地球的水資源總量
要知道大海會受到什麼程度的影響
首先你得明白地球海洋的體量
地球上的總儲水量為
1.386×10^18立方米
即1386000萬億立方米
其中
97.5%是鹹水
而這個體量中絕大部分構成了地球的海洋
所有海洋是連成一氣的
要漲一定是一塊兒漲
地球上的總淡水量為34650萬億立方米
只佔地球上總儲水量的2.5%
主要存在於陸地上
除開大家熟知的江河湖與地下水資源
當然還有左左們渲染的極地冰川
極地冰川那點總水量
整個地球
冰川的絕對大頭是南極
因為北極那點充其量只能算零頭
南極的冰層平均厚度為1700米
最厚處可達4000米
冰川總體積約為2800萬立方千米
當然它變成液態水後
體量會打九折
北極的冰層厚度只有2到4米
冰川總體積也只有南極的十分之一
南極佔了全球冰川的90%
全球淡水總量的72%
也就是地球水量2.5%X0.72=1.8%
先不說它根本就不可能全融化
因為這是由地球特殊的自轉屬性決定的
哪怕它確實開始大規模融化
而且持續融化
18對975的幹擾係數有多大呢
它相比大海的水量連零頭都夠不上
從外太空看地球近乎一個水球
南極那點水抵不上零頭
極地融化了一部分冰川
會有某些煽動者描述的那麼恐怖嗎
當然不會
海平面上升的尺度
咱們地球表面總面積
約為5.10072億平方公裡
其中陸地面積1.49億平方千米
海洋面積3.61億平方千米
大海佔了咱們星球總面積的70.8%
那麼每升高1米的海平面
需要消耗多少額外的南極冰呢
510072000000000×1×10÷9
約為5667467億立方的冰
約合南極體量最大估值的五十分之一
而且隨著海平面的上升
所需要的水量還在繼續擴大
請問這得有多少冰川的冰來填這坑呢
而且
水是一種比熱容很高的物質
很難被加熱
想要加熱這麼巨大體量的水或冰
消耗的能源得是天文數字
2018年
大氣科學進展期刊發了篇文章
說全球海洋2017年比2015年升溫的能量
是中國年發電量的699倍
以此想證明全球變暖是多麼的可怕
然而
為什麼不反過來想一想呢
世界第二能耗的中國
要長達699年完全不發一度電
才能延緩磚家們研究出的2年海水升溫量
這不是剛好證明了
所謂低碳那點努力根本不值一提嘛
前邊也說了
南極冰一共才只佔水量1.8%
就像某樣商品被加1.8%關稅一樣
對總盤子的影響不痛不癢
況且無論其他地方的氣溫怎麼變化
南極因為欠缺日照
又通體亮白色特別能反彈光能
它根本就不會在可預見的氣候波動內融掉
哪怕全人類窮盡所有能源
去把南極的冰融化了一部分
對各大洋的影響也很微弱
更有趣的是
2019年5月
NASA科學家在南極思韋茨冰川下
發現了一個高度接近300米的巨大空洞
通過計算
這個空洞能夠容納140億噸冰
然而它卻是空的
這個空洞的存在其實有利於爭議的雙方
支持全球變暖的人們說
你看吧這就是人類胡搞半個世紀
把南極給掏空了
然而打臉的是這麼多冰真的融化了
也沒見全世界哪個濱海國際被淹
反對全球變暖的人們會說
看吧你們所謂的南極總冰川量是虛的
隨著探測技術的發展
會有越來越多的空洞被發現
這說明南極冰川的總含水量被高估了
而表層的冰都沒有融
你們卻責怪人類把300米以下的冰塊搞化了
而傳說中被人類融化的冰川
周圍都是冰
請問融化出來的液態水去了哪兒
NASA科學家又開始賣關子
說這個區域的冰川全部融化了的話
大海可能要上漲0.65米
0.65聽上去實在太可怕了呢
那些常年生活在海平面之下的民族
在瑟瑟發抖吧
敢情荷蘭人幾百年的攔海大堤是廢柴
地球氣溫隨太陽系大氣候
當你在巴黎享受45℃高溫時
南極依然是負50℃左右
當雪梨被38℃高溫炙烤的時候
南極也保持著23℃左右的超低溫
那就是地球的天然冰箱
你讓那些南極冰層怎麼去融化呢
南極的冰
是天文因素造就的
只要地球還用這種方式繼續自轉
以及公轉規律延續下去
南極會長期保持著它的穩定
全人類的活動對這個巨大冰塊幾乎無影響
哪怕你拉再多亞馬遜木材去那點火
把德克薩斯的石油都拿去燒
能量都不足以讓南極迎來春天
從另一個視角來看
渺小的地面螻蟻根本撼不動地球氣溫
人類對抗不了颶風
人類對抗不了海嘯
人類預測不了地震
因為所有大型自然災害都是
人力所不及的
這些在法律上都被稱為不可抗力
原本是常識
可偏偏有人相信可以通過綠色出行
來改變整個地球的溫度走勢
這完全是少數人類自大到了瘋狂的地步
科幻小說也不敢這麼寫
事實上
地球的氣溫以及一些突發災難
99.9999%是基於太陽變化
太陽隨便打個噴嚏
地球上就會發生巨大的氣候變化
變化足夠劇烈時
就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崩塌
在人類出現前的5億年間
地球生態圈至少經歷了5次徹底的大滅絕
中間的小規模毀滅不計其數
氣候突變往往導致98%的物種毀滅
請問這些毀滅是不是低碳科技能解決的
或者說是不是因為二氧化碳導致的
是不是該抱怨恐龍吃草不環保
還是要責怪三葉蟲的行為不道德呢
二戰前後幾乎所有科學家擔心的
全都是地球會變冷
怎麼才短短數十年過去
這群人的門徒又開始兜售全球變暖呢
事實上
沒有任何數據支持
整個星球在變暖或變冷的猜想
相關的所有跨域科研都涉嫌學術造假
被誣衊的溫室效應
近十年來
低碳文化宣教士們為了生意
竟然把地球生態寶貴的溫室效應
說成了罪人
其實要戳穿他們很容易
火星大氣要比地球稀薄得多
而且
火星上沒有這些操蛋的溫室氣體
其結果是什麼呢
荒涼寒冷了無生機
月球也沒有二氧化碳甲烷和水蒸氣
所以
月球哪怕和地球處於同樣的星系宜居帶
但它的星球表面依然是冰火兩重天
星系宜居帶上的星球不一定合適移居
沒有溫室效應依然是煉獄
最高溫度是約127°C
低溫度是大約是零下184°C
比南極冷多了
在低碳宣教士的詞典裡
沒有溫室氣體的月球該是個天堂
然而它卻是個可怕的煉獄
水星
距離宜居帶有點兒遠
但是呢按照低碳宣教士的宇宙觀
水星沒有那些操蛋的溫室氣體
是不是氣溫會穩定呢
事實是
水星白晝地表溫度可高達攝氏427°C
你是不是會以為它晚上也溫暖
不好意思因為沒有溫室效應
到晚上水星表面又驟降至零下173°C
跟月亮的晚上一樣冷
如果地球沒了二氧化碳甲烷
失去了溫室效應是什麼結果呢
晚上各地與月亮一樣冷
非常期待環保人士們先去
氣候模擬室體驗一下極熱與極寒
再來反思下自己長期污衊的溫室效應
它們是地球生命的根基
近十年來
環保粉們把二氧化碳 甲烷等氣體
污衊成了極端氣候的罪魁禍首
卻拿不出任何像樣的證據
恰恰相反
無論是二氧化碳還是甲烷
都是地球生命非常依賴的化合物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材料
不止是植物
其他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原生生物
也依賴著二氧化碳
在可見光的照射下
經過有機體內的光反應和暗反應
利用特殊的色素
這些地球生命將二氧化碳與水
轉化為有機物
並釋放出大量氧氣
這個過程供養著全世界所有生命
它是一系列複雜的代謝反應的總覽
是地球生命圈必不可少的
沒有二氧化碳或是二氧化碳不足
都會導致各種植物的滅絕
各國政客其實知道這個小孩都懂的道理
但為了盤剝老百姓
他們就喜歡玩皇帝的新裝
加拿大總理主導了新的低碳稅
法國總統開徵更高的燃油稅
低碳文化儼然變成了各國加稅的藉口
以及給百姓洗腦的方式
甲烷
2019年8月底
NASA科學家宣布
他們發射的飛行器ExoMars在火星
探測到了微量的甲烷
頓時國際天文界一片歡呼雀躍
為什麼呢
因為大氣中那十億分之一的甲烷
可能預示著
火星上有為數不多的生命
這意味著什麼呢
甲烷是生命與生態圈必不可少的氣體
甲烷是生態圈中分解者
那些微生物必然產生的氣體
它本身又是一種可供燃燒的能源
甲烷本身是生物能源鏈條中
很亮眼的一部分
可以很便宜地製取或獲得
然而現在甲烷也成了所謂的罪魁禍首
因為它也參與了溫室效應
諷刺的是
在地球大歷史中
二氧化碳增多只會催生植物的繁茂
甲烷在有氧環境下
也很容易被微生物轉換為二氧化碳
但諷刺的是
在低碳宣教士的宇宙觀裡
只要是與地球生態和人類生活
息息相關的每一種物質
都是有害的甚至都是有罪的
到頭來
他們可以說服各國政府開徵呼吸稅
因為產生了二氧化碳
又可以對人民加徵排便稅
因為會產生甲烷
地球不是水最多的星系成員
海平面上升要毀滅人類
水蒸氣太多要出現溫室效應
總之一些人是和地球的水資源槓上了
總覺得地球的水太多是個威脅
然而
就NASA目前的統計資料顯示
在咱們太陽系之內
和別的有海洋的巖石星球比
咱們的地球母親竟然是排行倒數第三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
Steve Vance
製作了一個各星球水量排行榜
它使用絕對量做成水球
來直觀地展示給各位受眾
在他們的榜單上
咱們地球居然只能排倒數第三
從這個列表上可以看出
木衛三和土衛六要比地球的水
多出好幾倍
連小不點冥王星都能碾壓地球的水
可見地球的水真不多
而且太陽系的水資源也並不稀缺
宣揚水多和水很珍貴都是生意
關於低碳神教的各種吹噓,政治家們是為了加稅,企業家們為了他們的新能源產業,教育家們為了更多奇葩的目的,都在各自的領域忙著推廣。這時候有個不懂規矩的少年站出來說:看啊,皇帝的新裝……他的名字叫川普。
IPCC
1988年,世界氣象組織和其他聯合國環境機構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IPCC和以前的氣候專家委員會不同,它在很大程度上由世界各國的政府代表組成--這些人和國家實驗室、氣象局、科學機構等有很強的聯繫。它既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科學機構,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團體,而是一個獨特的混合體。
IPCC的五次報告
IPCC自成立以來,召集國際上許多著名科學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小組,從各種觀點和角度對地球氣候變動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目前已經完成並發布了五次評估報告(1990,1995,2001,2007,2013)。IPCC也逐漸成為引領全球氣候變暖研究的權威機構。
1990年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認為,近百年的氣候變化可能是自然波動或人類活動或兩者共同造成的;
1995年第二次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各種事實表明人類活動的影響被覺察出來;
2001年的第三次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過去50年大部分觀測到的增暖可能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造成;
2007年第四次報告將人類活動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因果關係的判斷,由原來60%信度的最低限提高到90%信度,指出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導致氣候變暖的原因;
2013年第五次報告確認世界各地都在發生氣候變化,而氣候系統變暖是毋庸置疑的。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許多觀測到的變化在幾十年乃至上千年時間裡都是前所未有的。相比之前的評估報告,本次報告更為肯定地指出一項事實,即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其他人為驅動因子已成為自20世紀中期以來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
然而,IPCC的每一次報告也都引發了不小的反對聲音。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所謂氣候變暖只是自然本身的某種周期力量,並不是由人類引發的。
2009年11月,一名電腦黑客竊取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電子郵件伺服器,獲得了英國氣候學家之間交流的上千封電子郵件內容,黑客們聲稱從郵件中可以看出,這些氣象專家研究並不嚴肅,他們甚至篡改對自己研究不利的數據,以證明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起到巨大作用。換句話說,人類活動影響氣候這一說法,也許是謊言和欺騙!
附上紀錄片《全球變暖的大騙局》的視頻,大家自行補課!
近日,美國宇航局發出警告,漫長的寒冷「冬季」即將在幾個月內襲擊大氣層表面,並帶來創紀錄的低溫。
一位科學家警告,太陽黑子的活動下降的如此之大,以至於創紀錄的低溫很快就會出現。美國宇航局蘭利研究中心的Martin Mlynczak也表示:「我們看到了一種降溫的趨勢。」
具體來說,在地球表面之上的大氣邊緣,大氣層正在失去熱能,這都是因為太陽黑子活動的減弱,美國宇航局表示,這可能會擾亂通信和導航,甚至導致太空垃圾無法處理。
NASA的衛星監測到大氣層表面的紅外輻射有所降低,也就是說大氣層頂部正在降溫,這會導致大氣半徑變小,也意味著太空垃圾的自然衰變會被延遲,從而導致地球近地軌道附近的環境更加混亂。
「我們檢測到了330億瓦的紅外輻射功率,這比太陽活躍時期的的功率要小上10倍。」NASA表示。
這可能意味著地球即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蒙德極小期」(即知名的明朝小冰河時期)。
蒙德極小期是公元1645~1715年太陽活動非常衰微的時期,持續時間長達70年,此時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河期,科學家懷疑太陽的不活躍導致了冰河期的到來,但兩者是否有關聯,仍然沒有定論。
科學家稱太陽正在迎來一次罕見的「休眠期」,到2020年之後太陽黑子將持續消失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而這有可能使地球出現一次迷你冰川期。
挪威的太陽物理學家鮑爾·布萊克日前做客上海科普大講壇時表示,自2018年初至今,在太陽上沒有觀測到任何太陽黑子。這意味著太陽按照它11年的活動周期,進入了例行的休息階段。
▲太陽上已經連續多日無黑子
太陽的磁極每22年變換一次,太陽黑子活動以11年為一個周期。在太陽活動開始下一個周期的幾年前,太陽最外層會頻繁出現噴射氣流。目前太陽所處的活動周期開始於2009年,按照這一規律,太陽活動的下一個周期將於2020年開始。然而天文學家現在並未觀測到應有的噴射氣流,這也就意味著到2020年時,太陽活動將很少或太陽活動的出現將有所延遲。
自從1850年上一個小冰期結束以來,人類已經度過了相對溫暖的1個多世紀。近日,太陽黑子出奇地安靜,預計到2020年,太陽將進入一個較長時間的"超級安靜模式",太陽黑子活動將消失幾年甚至幾十年。日前,美國宇航局發出警告,漫長的寒冷「冬季」即將在幾個月內襲擊大氣層表面,並帶來創紀錄的低溫。一位科學家警告,太陽黑子的活動下降的如此之大,以至於創紀錄的低溫很快就會出現。美國宇航局蘭利研究中心的Martin Mlynczak也表示:「我們看到了一種降溫的趨勢。」
而太陽黑子進入冬眠期,被看作是"小冰期"到來的標誌之一。如今的太陽黑子已經停止出現接近30天了,在太陽黑子長達11年的活動期內,會出現高峰期和低谷期,如今的太陽正在低谷期,也就意味著寒流即將來襲了,太陽活動次數的減少會對地球的氣候造成很大的影響,處於低谷期的太陽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出現長時間沒有太陽黑子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多。
如今的太陽活動期預計會在2020年結束,時間距離越近,這種無活動的時間就會持續越長,上一次的出現甚至出現了蒙德極小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當然這是在很早以前,不過那次的時間卻是持續了70年,而那段時間小冰河時期正好出現,很多人都認為這很可能是太陽的活動造成的。
天文學家從1755年起,就開始記錄太陽黑子的情形,發現黑子的活動性是有周期性,大約每11年為一周期,不過每一個周期都有些不一樣,目前已是第24個活動周期。雖有部分科學家質疑太陽黑子活動和地球氣溫之間的關聯性,但近年來已有多種理論指稱,太陽黑子活動的強弱,會對地球氣溫、磁場與大氣等造成明顯的影響。
根據記錄指出,最長的太陽活動「極小期」是發生在1645年到1715年間,持續長達70年(學界稱之為「蒙德極小期」)。當時的地球邁入了小冰河期(1550年至1770年間),全球當時的氣溫皆下降,各地出現嚴寒的冬季,甚至連倫敦泰晤士河也結冰了,以致開始有在結凍河面上,舉辦「冰雪節」博覽會的傳統。
在明朝滅亡前後約70年,太陽黑子消失。那時候歐洲出現小冰河時期,中國則氣候突變,天災令農作物失收。「若非明朝末年天災,農民不會因小事而造反。天災同樣在滿州出現,迫使滿州人四出討伐,既為土地也為食物。」在複雜的政治氛圍外,太陽黑子引發的氣候巨變,是促使明朝政治巨變的幕後原因之一。另聞名全球的史特拉底瓦裡小提琴,據傳也是因寒冬,使得樹木成長速度減慢,才會促成有高密度的木材得以製作。
2015年,英國諾桑比亞大學數學教授ValentinaZharkova在國際天文學會上,就曾經提出警告稱,經嚴密的數學演算及資料收集,在2020年至2050年間,太陽會進入類似17世紀的「蒙德極小期」,屆時太陽所發出的輻射量將減少,致使地球大氣的溫度會下降,因而再次進入「小冰河期」。尤其是2030年代,太陽的表面活動將會減少了60%,此種情形跟「蒙德極小期」差不多。
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的物理學家帕波瓦(HelenPopova)亦認為,於2020年左右,地球就會再次進入「小冰河期」,而在2030年左右,低溫會達到巔峰。太陽的表面活動至第25活動周期時,就會變得更弱,一直至第27活動周期,期間約30年,地球皆會維持在低溫。專業天文網站《SpaceWeather》及氣候網站《ClimateDepot》在分析近年太陽黑子之活動情形之後,它們預測下一個太陽活動「極小期」,應該會出現在2019或2020年。《SpaceWeather》稱,太陽表面的活動,正在以一萬年間罕見的速度,急速下降之中,以現今的情形而言,太陽黑子的活動將 於2019年底前降至最低,自現在開始至2020年,太陽表面出現『無黑子』情況,將會愈來愈頻繁,並且每一次持續的時間,將會增加,從幾天增加至幾星期,甚至幾個月之久。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