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撕毀巴黎協定!全球變暖真的是一場騙局嗎?

2021-01-16 國民觀察

作者:高石,知乎@葉甲

來源:綜合自人民日報,http://dwz.cn/63uRVe


當地時間6月1日下午,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這是繼退出跨太平洋貿易夥伴協定後,川普宣布退出的第二個由歐巴馬籤署的國際協議。


川普在華盛頓白宮發表講話後離開


川普在講話中稱,他深切關注環境議題,「但無法支持一項懲罰美國的協定」。認為巴黎協定是「一項對美國企業不利的協定」,對美國經濟增長產生了負面影響,「使美國處於不利競爭地位。」


《巴黎協定》於2015年籤署,2016年獲美國及194個締約國確認並於2016年11月正式生效。《巴黎協定》的籤署國同意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攝氏度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攝氏度之內。專家認為,即便是2攝氏度的最低目標也並非輕而易舉便能達到,需要各方立即大幅減少化石燃料造成的有害氣體排放。在2016年11月4日生效的《巴黎協定》中,美國承諾2025年前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05年的排放量減少26%至28%,相當於每年減少排放量16億噸。


川普退出氣候變化協定,並不令人意外。但是,問題來了:氣候變化究竟是不是如他所言是一場騙局?關於這個問題,一直是有爭論的。有人認為全球變暖的確就是一個驚天騙局或者是一個陰謀。 前些年甚至還有人專門拍了一個紀錄片《全球變暖大騙局》。不過,也有人說,這部片子本身就是一個騙局。


全球變暖是騙局嗎?


關於全球變暖,對於公眾而言,大部分關鍵信息都可以在IPCC第一工作組決策者摘要中找到,並且是目前最為權威和客觀的信息源。但由於這是面對各國政府的,會比一般公眾需要的信息更為詳細,讀起來也比較費勁。


注釋: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建立的政府間氣象組織。由來自120多個國家的幾千名各界科學家參與主要工作是編寫氣候報告提供科學技術建議給國際社會,各國政府,幫助其制定決策方針。 IPCC由IPCC panel (監督委員會也是法人),Secretariat(秘書處), Bureau,和三個working group 組成。Working group I II III(每個working group有兩個聯席主席,一個來自發達國家,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還有幾個技術支持小組組成, working group I是研究氣候體系和變化的,working group II是研究自然和認為因素對氣候的影響的,working group III 是專門研究減排方案的)。panel監督委員會是由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拍出的懂行的代表組成的,而 非政府組織和政府間合作組織只能以旁觀監聽的形式出席。IPCC的報告,由各國政府選出的科學家通過層層審核而做出的,並且IPCC不自己開展科學研究, 而是根據搜集評定綜合已經發表的學術著作而得出結論和提出建設意見。IPCC於2007年與Al  Gore共同分享了諾貝爾和平獎。


總的來說,全球氣候正在變暖是真的,並且這種暖化是由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但是需要強調時間尺度:比如在年際到十年尺度上,重要的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這些氣候系統,以及火山噴發(全球溫度降低)這類獨立事件。但是,人類溫室氣體的排放在自然波動之上已經、並將會繼續升高溫度。這不是什麼經濟利益和陰謀陽謀,所有數據都是公開每個人可以查看的;這兩點在科學界沒有什麼爭議,更多的是一個科普話題和政治撬槓。值得探討的、科學家們關心的問題是未來會變暖多少,變暖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對於這些具體的問題,學界還沒有共識,但是大量的綜述、多國研究組的對比研究正在進行中,力圖整合智力資源、形成共識。


對於每一個科研工作而言,他/她研究的不是「全球變暖」這個話題,甚至不是「氣候變化」,而是大氣中的成雲過程、大氣痕量氣體反演、海洋浮遊生物動態、陸地植被遙感、冰川動力模型等等具體的領域;每一個人都只有少數幾個擅長的領域,沒有什麼人是「全球變暖專家」,所幸對前面兩點的理解僅僅需要科學常識。由於各個學科在近幾十年來同時發現了大量暖化及其後果的證據,人們認為可能會有不可逆轉的災難性結果,這個話題才逐漸被關注。為了更好地預測和應對,人們組織了像IPCC這樣的科學家-政府之間的溝通平臺、許多新的交叉學科項目、以及像Nature Climate Change這樣的專業雜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國協商,所以這變成了一個政治議題;可能的災難性結果和政府間的合作能激發公眾想像,又把這個變成了一個媒體話題(主要是在歐美)。同時,有的利益團體之間相互攻擊、抹黑,各種陰謀論也就自然出來了。但是後來的這和科學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氣候門事件什麼的也僅僅是個輿論事件。


這個問題有太多不同的側面,所以我拆成了三個小問題,前面三個是關於全球變暖的機制,最後一個是解釋一些流行的懷疑和各個利益團體的博弈。


1. 全球氣溫是在變暖嗎?


簡而言之,是的,證據非常多,目前尚沒有確鑿的反面證據。詳細一點來說,在百年尺度上是在變暖,十年尺度內有很多波動。百年尺度上,變暖的速度本身也在增加,同時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增加得比低緯度地區快。


下圖取自IPCC第四次報告(2007),顯示從1850年工業革命到2007年以來全球氣溫變化。上欄左圖表示地面溫度變化,右圖顯示對流層平均溫度變化,單位是攝氏度每十五年;對流層是地表到地表以上10公裡左右的底層大氣。清晰可見北半球高緯度變化更大。下欄顯示平均溫度曲線,黑點代表每年平均溫度,藍線和藍色區域表示平滑後曲線及可靠範圍;四條直線是不同階段的趨勢,可見趨勢本身是在增加的。換句話說,過去150年內全球氣溫顯著升高,並且升高速率在加快。



1850年以來的溫度記錄大部分來自於站點數據,而更早時期的溫度記錄則需要利用氧同位素濃度、孢粉、樹輪等記錄進行重建。其中每種方式都有相應的統計方法去調整誤差和減少不確定性,比如站點數據對城市擴建效應的剔除。過去近三十多年來有覆蓋全球的衛星遙感溫度數據,有很高的精度和空間解析度,也指向了同樣的結論。許多數據機構都有詳細的數據和可視化,公眾都可以下載或查看,比如NASA和CRU。NASA是個很好的信息源,因為氣候變化在美國有很多爭議(下文會提到為什麼),NASA需要向公眾澄清,所以做了很多科普文章(比如Climate Change: Consensus)和很酷炫的實時數據可視化,在這裡放一些截圖。


這個是NASA的Eyes on the Earth程序,可以實時查看衛星位置、溫度、降水、海平面高度、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這是中國的溫度數據:



這是美洲水分異常的數據,另一個和氣候變化相關但可能更重要的主題:



2. 人類如何能造成全球氣候變化?


簡而言之,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阻止能量從地球釋放到太空,升高溫度。可以說是有更多的太陽能被壓在了大氣層以內。


進一步的解釋相對複雜一點。一般而言,地球處在一個能量平衡當中,從太陽光的短波輻射接受能量,同時通過長波輻射(紅外線)將能量輻射回太空;這一來一去能量平衡,溫度穩定。大氣中的每一種氣體對於吸收的波長都有自己的偏好,而溫室氣體更偏向於吸收長波輻射。吸收了長波輻射之後氣體溫度升高,同時也會向地表增加能量輸入(同樣也是長波輻射)。升溫以後的大氣及地表也會向太空釋放更多能量,所以最終地球仍然會達到能量平衡,但是會停留在更高的溫度上。


由於這些升溫都是經典物理的簡單機制,科學家很早就知道了溫室氣體的效應以及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的可能後果。比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Svante Arrhenius 1896年給出了計算,G. S. Callendar在1938年也給出了結果,但是當時並沒有足夠多的觀測資料進行驗證,所以人們在二十世紀初並沒有當回事。但是,相應的基本機制是早己經有的共識。現在的觀測資料和證據後文會提到。


下圖來源於維基百科,顯示不同氣體對不同波段輻射的吸收,橫軸是波長,縱軸是吸收百分比。第一欄中紅色為進入大氣的波段,以可見光為主,藍色為從大氣進入太空的波段,以紅外為主。第二欄顯示大氣總的吸收比,第三到最後一欄顯示幾種氣體的吸收曲線。以第三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為例,在長波區域有一個很強的峰值,說明增加二氧化碳之後會吸收更多本來會輸出到太空的能量,增加地表溫度。第五欄是氧氣和臭氧的吸收曲線,其中UV(紫外線)部分基本被臭氧吸收。這是為什麼臭氧在高層大氣(平流層)時被稱為生命之傘,因為它能夠阻擋紫外線到達地面;而在低層大氣,臭氧對長波的吸收讓它也成為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



同時,二氧化碳僅僅是溫室氣體的一種(也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種)。其他氣體,比如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也有很大影響,其重要性取決於溫室效應強度、人類的排放量以及在大氣中存留的時間。上圖同時表明水蒸氣也是重要的溫室氣體。人類並沒有直接影響水蒸氣濃度,但升溫有可能會導致大氣中水蒸氣濃度增加,進一步導致升溫,所以是一個潛在的正反饋效應。其他更為危險的正反饋機制下文還會提到。


氣候變暖是個百年尺度的問題,但是目前溫室氣體濃度的變化速度放在任何尺度下都是驚人的。下圖是二氧化碳、甲烷以及一氧化二氮在過去一萬年以來的變化。可以看到這三種人為大量排放的氣體在工業革命之後迅速升高。即使不考慮溫室效應,二氧化碳對海水的酸化效應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除溫室氣體之外,人類對氣溶膠和地表覆蓋也有影響;這兩者改變了地球的反射率,改變有多少短波輻射被吸收,進而改變全球溫度。但是這些因子中有的是增溫作用有的是降溫作用,所以計算人類的總影響需要考慮諸多正負因子。


3. 全球變暖是人類造成的嗎?


簡而言之,是的,目前觀測到的近150年間的溫度升高是由人類造成。更準確一點來說,氣溫波動是地球系統的自然現象,在不同的時間尺度有不同的範圍;比如在十年尺度上,重要的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這些氣候系統,以及火山噴發(全球溫度降低)這類獨立事件。但是,人類溫室氣體的排放在自然波動之上升高了溫度。


雖然我們知道溫室氣體排放會造成氣候變暖,但是倒過來講現在的氣候變暖是否是由於人類影響並不容易。理想情況下,如果要確認全球變暖是否是人為造成的,只能進行控制實驗,對比有人類影響和沒有人類影響的情況;可惜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所以沒有辦法進行。但是仍然有許多證據可以說明這個問題。被用得最多的證據之一是溫度和二氧化碳上升的曲線;其實這一條並不能說明問題,因為所有人都知道相關和因果是兩回事,完全可以是溫度升高造成了二氧化碳上升,或者有其他機制影響。下面我就選取幾個我認為比較有意思、有說服力的證據。


第一個是對流層底部和平流層底部的溫度對比。對流層在地表以上,平流層在對流層以上,兩層之間物質交換較少,人類溫室氣體的排放幾乎全部進入對流層。根據前文提到的溫室效應原理,我們應該會觀察到對流層溫度增加,因為溫室氣體吸收了更多長波輻射;同時,我們應該觀察到平流層溫度降低,因為在對流層的溫室氣體阻止了長波輻射進入平流層加熱氣體。換句話說,能量從平流層轉移到了對流層。而這正是衛星數據觀測到的情況。下圖來源維基百科,顯示了1973年到2013年對流層的升溫和平流層的降溫。這個數據也是反駁「氣候變暖由太陽周期引起」這種說法的證據,特別是平流層溫度下降;當然更直接的反駁是對太陽耀度的直接觀測(半個世紀以來是下降的)。



第二個是計算機模型的模擬。這是科學家目前最接近「控制實驗」的辦法。如果模型在考慮所有已知影響因子和機制的情況下能夠反映實際情況(包括地質時期變化),那我們可以再進行一次「控制模擬」,模擬沒有人類排放的情況會如何。然後,我們可以比較兩種情形下模擬的結果,計算自然情況下的變化,以及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帶來了多大的效應。下圖取自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其中黑線是觀測數據,紅色區域是不同國家23個模型模擬的結果(面積代表不確定性),藍色區域是去掉人為排放的模擬結果。三幅圖分別顯示了陸面、全球平均和海面的溫度。這個計算表明,自然波動並沒有明顯的溫度上升趨勢,而觀測到的溫度上升是由於人類排放造成的。



4.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質疑全球變暖?支持/反對人類造成全球變暖的聲音背後各有什麼利益推動?


總的來說,反對方比支持方有大得多的利益動機。目前來看情況是這樣,歷史上類似情況出現時也都是如此。這並不是人類第一次面對這樣的情況,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一次的特點,第一個是問題龐大、科學家之間需要很大努力才能達成共識,第二個是可能的後果比以前的情況更加廣泛。


先澄清一點這裡寫的「科學家」概念。媒體報導中有的「科學家」其實和大家想像的科學家是很不一樣的;至少美國媒體或政客使用「科學家」一詞時,常常僅僅表明該人有一個博士學位,甚至理科工科什麼專業都可能,而且現在在做什麼也都有可能。同時,科研中的劃分極為細緻,就像一個做大氣動力的科學家不會了解凝聚態物理一樣,一個做高分子材料的科學家也不可能了解海洋生態學;但是他們都被稱作「科學家」。我在這裡討論的「科學家」指的是目前在大學或者國家研究所從事地球科學、百年尺度氣候相關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對於不知道相關領域專家的讀者,在看到各種「文獻」時判斷可信度最容易的辦法,是看發表的雜誌是否同行評審且屬於科學引文索引(SCI),同時作者和團隊是否屬於你了解的大學/科研機構。這裡並沒有歧視私人研究機構科學家的意思;只是私人研究機構利益鏈條非常複雜,而且主要研究、進展仍然是由大學和國家研究所在推動的。


a. 支持者的利益動機


第一個可能通過支持獲益的是科學家群體。一個合理的懷疑是,每一個科學家都能通過這個話題申請到更多的研究經費,於是科學界整體往這個話題上靠,形成所謂的「共識」;這也是很多(低端)陰謀論者的論點。這個懷疑的主要問題在於,如果你是一個科學家、想追名逐利,那最好的方式肯定是反對這個結論,而不是支持。


原因一:科學界僅僅對新的發現感興趣。「全球變暖」人類已經知道幾十年了,不存在什麼進展可言,現在僅僅是每年有幾篇新的文章進行最新的綜述;相反,如果能夠找到相反的證據,這倒是一個大發現。


原因二:在全球範圍內,有更多的資金願意去支持反對者的研究,而且這些資金是來自於私人,有更多的「灰色地帶」帶來個人利益。這其中原因會在「反對者的利益動機」中提到。


現在沒有什麼科學家跳出來說全球變暖是假的,是因為沒有找到真的證據;並不是說科學家都很有節操,只是他們還想在圈內做人而已。對於科學家而言,被發現造假甚至是失誤,職業生涯基本就毀了。最好的例子是前段時間的小保方晴子事件;從她導師自殺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來這種名聲對科學家有多重要。


能夠查到的公開說全球變暖是錯的/假的人,大部分是獨立機構養的科學家,或者退休的物理學教授一類人。比如影響較大的反對全球變暖的Oregon Petition,有三萬一千的籤名,匯集了一些名人,並且聲稱大部分籤名者為科學家;後據調查,籤名者僅僅需要本科學歷,三分之一確實具有博士學位,大部分是工科,基本沒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稍微提一下其中領頭的Fred Singer;他是少數能算是「科學家」的全球變化反對者。該君退休前做衛星的,算是相關一點。不過他最有名的一點,是環境問題都反對:多年前反對「紫外線和黑色素瘤的關係」,反對「臭氧空洞是由氟利昂排放引起的」,最近又反對「二手菸的公共危害」,現在反對「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引起」。PBS的John Hockenberry2012年做了個紀錄片Climate of Doubt,裡面有很多Singer的採訪,各位看看就明白了。


可能獲取利益的另一方是各國政府,或者具體而言是某些政客。這裡以美國為例。不管是氣候變化還是其它更小尺度的環境問題,共同之處是問題的後果不會由問題的製造者承擔,近似一種零和博弈,市場無法解決,只能通過政府的法規、稅收進行協調。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擴大聯邦政府控制力的手段。我對美國政體和法律不太了解,但是有兩方面可能讓這個傾向(在美國)不會很嚴重:一方面是美國法律體系基本出發點之一是提防聯邦政府擴大,所以借風使舵有一些困難;另一方面是政府上層的既得利益者並沒有太大對科研經費的直接控制。科研經費是層層下撥,在上幾層之後就已經是科學家在做決定了,而且常常是一線的科學家輪流決策(比如NSF的決策體系)。但是這一方面我不太了解,也希望有更了解的人解答一下。


最後一個是各國政府之間會通過氣候公約進行相互鉗制;這一點的利弊關係和相應的制約都更複雜,下文會繼續討論。


b. 反對者的利益動機


反對的最大利益獲得者是各傳統能源行業,以及各個對環境影響巨大的製造業。在大部分國家,傳統能源行業和製造業的這些財團實際上是能操控國家決策的,更不用說媒體;同時能源行業養了一大批科學家,計算自己的環境影響和優化決策,所以能對科研造成一些影響。這個利益鏈條也是我個人認為全球變暖作為政治問題最可怕的地方。這其中原因很簡單:環境問題的解決方式無外乎誰破壞誰承擔,但是沒有財團願意承擔相應的代價;但是實際上,這些財團才佔據了最大的話語權。對這些利益鏈最大的控制是市場本身,這也正是人們提出用「碳排放交易」來市場化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因。


越重要的環境類問題越會觸及更大的利益鏈,這些利益鏈是可以控制政府、科學家和媒體的;類似的事情在人類工業發展中已經發生了無數次。例如,通過《寂靜的春天》人們開始知道滴滴涕的生物富集作用有多可怕,原理直觀,證據確鑿,現在各國都已經嚴格禁止;但是當時DDT已經是化工產業和農業的重要利益來源,《寂靜的春天》作者Rachel Carson已經是著名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受到大量的人身威脅和媒體甚至國家農業部的攻擊。而另一方面,這是1947年時代周刊上的廣告:



同樣,流行病學第一次發現二手菸的巨大危害時,人們尤其擔心對於嬰幼兒肺部的影響。而是這當時萬寶路的廣告:



其他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我們現在知道鉛和骨痛病的關係,各國已經禁止使用含鉛汽油。含鉛汽油的巨大危害是由Clair Patterson發現的,彼時他已經是著名科學家。石油公司的反應是,先嘗試人身威脅和收買。Patterson決定以一己之力畢生對抗這個事情之後,石油公司利用自己的科研團隊去影響公眾和政府,甚至動用資源讓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排擠Patterson對大氣鉛含量工作的參與,即使他那時已經是公認的頂級專家。同樣,Sherwood Rowland由於發現氟利昂對臭氧的連鎖反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但是他也有十幾年的時間獨自對抗來自整個氟利昂產業的威脅和打壓。Rowland的努力促成了蒙特婁議定書,是一個政府間合作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非常成功的例子(也是半市場化地解決的)。


前面的例子都是滴滴涕、含鉛汽油、香菸、氟利昂這些利益鏈條;相比涉及傳統能源產業和製造業的各個方面的碳排放(全球變暖)問題,這些例子都只能算是零頭。全球變暖背後的壓力和利益就可想而知了。同時,溫室效應的影響是全球化的,沒有國家自動需要為此負責,這就是所謂的國家間的零和博弈,同時也是難以解決的地方。但是碳排放問題也有一些樂觀的地方。在前面這些例子裡,環境問題直接影響了本國人民,國家有責任管理,工業界懼怕公眾知情於是會對研究進行直接打壓;而國家政府不直接對溫室氣體負責,也不會對工業界直接產生壓力,工業界也不會直接打壓或者扭曲事實。另一個樂觀的地方是因為目前的信息透明度遠高於當時,大部分重要的衛星數據等都是公之於眾的,很難進行暗箱操控,也不再需要「英雄」式的科學家孤軍奮戰。所以目前有的傳統能源行業的公司已經從開始的否認氣候變化到現在的承認氣候變化、幫助制定行業標準、研發新興能源。這也不是因為公司們有節操;而是因為如果大趨勢如此的話,這樣反而能佔領先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市場。


還有其他的一些「反全球變暖」的「獲益者」,主要存在於美國。這也是為什麼美國現在是達成減排共識的很大阻力;在很多方面中國和歐盟都比美國積極。第一個群體是宗教人士,認為這些都是上帝的事,否認科學研究。這些人和反對進化論、反對同性戀的群體有很大重合。這個原因在中國聽起來很愚蠢,但是美國其實是一個宗教性非常強的國家,至少每一任總統在名義上都是基督徒。比如有一個議員Jim Inhofe說"only god can change climate...some people who are so arrogant to think they are so powerful they can change climate."。前段時間新聞報導此君負責環境和公眾事務了,很多網站和facebook上相關研究的人上各種挖苦嘲諷。第二個群體是美國的右派人士,和反對禁槍、提倡縮減政府的群體有很大重合。其中可以算是基督教保守主義的人也和第一個群體重合。他們的觀點是不希望政府擴大規範和管制權力,支持傳統能源業發展(其中當然有利益關聯)。比如,佛羅裡達(很右的一個州)州長 Rick Scott 表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全球變暖由人類引起,這篇報導裡分析了一些原因,裡面的視頻記錄了佛羅裡達的幾個科學家試圖說服州長(這幾名科學家基本都是各自領域的大牛)。


網傳的那些全球變暖陰謀論基本都是發源於美國,應該很多都是這些群體出資撰寫的。當然美國自己的媒體也是有很多反思的,前文提到的紀錄片Climate of Doubt就調查了從2008年到2012年為什麼陰謀論越來越流行,背後是有哪些財團在影響。然後幾乎所有反對者,包括Jim Inhofe這些人,都會說「我不是科學家,但我覺得……」,美國媒體也特別喜歡用這些梗開玩笑,比如Colbert或者囧叔。


再有一個原因並沒有直接導致陰謀論或者反對觀點,而是導致人們覺得一直有反對觀點。美國訪談節目有一個慣例,總是喜歡找兩方觀點相對的人進行討論/辯論。而氣候變化是個老被拿出來說的事兒,也總是找得到反對者,所以大家就總是有兩人在那爭,看起來問題一直有爭議。John Oliver有一集節目就是嘲笑這個事兒的。


所以總體來說,如果你是一個願意相信陰謀論的人的話,還不如相信「反對全球變暖」是一個陰謀;至少邏輯上更有可能。各種陰謀論林林總總,但是一個比較好的分辨方式是先把問題歸結為一個個科學問題,再去google scholar裡搜索每一個問題,看是否有可靠雜誌上的文章討論過。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致謝!


相關焦點

  • 冰川消融與全球變暖互相加速,《巴黎協定》價值不止600萬億美元
    全球氣候變化給全人類帶來的總的經濟損失是可以計算的,計算結果有助於人們理解全球變暖如何影響世界經濟,也有助於各國權衡該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根據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共同建立的一種名為PAGE-ICE的綜合評估方法,可以計算出《巴黎協定》的經濟價值。如果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完成《巴黎協定》約定的目標,嚴格控制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使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水平升高1.5°C或2°C以內,那麼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將控制在600萬億美元左右。
  • 全球科學家發出氣候變暖預警後,川普稱氣候可能自行逆轉
    當地時間2018年10月14日,美國洛杉磯,川普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60分鐘》節目上接受採訪。視覺中國 圖一改往日表述,美國總統川普近日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60分鐘》節目上接受採訪時稱,自己不再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場騙局。但他依然對氣候變化是不是人為造成抱有質疑,強調氣候可能會在自然循環中再「變回來」。
  • 美國退出了《巴黎協定》,科學家們說:你會後悔的
    6月1日,川普在白宮的記者發布會上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不得不說,在川普稱為美國的新總統後,他總是能以各種方式引起全世界的矚目,這次也不例外。美國國家天氣頻道(The Weather Channel)網站將主頁設置成了這個樣子…… 圖片來源:The Weather Channel《巴黎協定》由195個國家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旨在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再結合川普對氣候變化問題一貫的態度,突然就理解了他為什麼要退出《巴黎協定》了呢(不,並沒有)。
  • 川普:美國或重返巴黎氣候協定
    川普表示,他對《巴黎氣候協定》的主要不滿是它不公平地對待美國,如果能達成更好的協議,華盛頓可能會被說服重新加入協定。他還補充稱,雖然他對環境問題有「很強烈的感覺」,但是美國企業需要有能力「競爭」。
  • 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 全球氣候治理或迎來「3.0時代」
    川普說,《巴黎協定》讓美國處於不利位置,而讓其他國家受益。美國將重新開啟談判,尋求達成一份對美國公平的協議。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當天在一份聲明中批評說,美國「加入了少數拒絕未來的國家行列」。川普曾稱氣候變化是騙局,並在選舉期間威脅要退出《巴黎協定》。
  • 全球氣溫節節升,為何有人說「全球變暖」是騙局?
    然而,全球變暖的說法正被質疑。近年的某些觀測結果與全球變暖的預測矛盾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個論調:人類活動影響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人類發展最大的威脅。然而,目前的某些事實與幾年前的預測背道而馳。從圖中可以看到,從1900年開始全球平均氣溫的總體趨勢的確是上升的,儘管有些年份波動異常。因此,全球變暖是不容置疑的事實。由於系統的複雜,科學家建立的預測模型不可能盡善盡美,與事實相左在所難免。
  • 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是這麼一回事
    上述報告同時指出:「如果不做出比目前更大的減緩努力,即使有適應措施,到21世紀末,變暖仍將導致高風險至很高風險的嚴重、廣泛和不可逆的全球影響。」在此情形下,聯合各國力量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是不可不為的對策。那為什麼川普要宣布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截止到2017年5月底,當初加入《公約》的195個成員已經籤署了巴黎協定,其中的148個國家或地區亦已經批准生效巴黎協定的相關內容。
  • 美法就《巴黎協定》針鋒相對 法國拒絕川普要求
    美法就《巴黎協定》針鋒相對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9月19日,法國總統馬克龍首次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發表演講。他力挺《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並強調只有「多極主義」才能保證長久和平。對於川普政府重新修改《巴黎協定》的要求,馬克龍在演講中表示拒絕。但他表示該協定永遠向美國敞開大門。
  • 驚天騙局?科學家發現即便沒有人類,也無法阻止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真的和人類活動無關嗎?地球到底是變冷還是變暖,有兩個關鍵,一個是太陽的因素,另一個是地球的因素!太陽從誕生到死亡儘管會有大變,但它並不會在短短幾百年內產生變化,所以地球上的氣候都是大都是地球本身導致的!
  • 全球變暖喊了四十年,巴黎協定籤了5年,變暖趨勢控制住了嗎?
    全球變暖控制已刻不容緩,人類該何去何從?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是人類活動影響導致的!1996年時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認為人類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2001年時這個認為變成了66%,2007年時是90%,2013年時達到了95%!
  • 全球變暖喊了四十年,巴黎協定籤了5年,變暖趨勢控制住了嗎?
    排放佔比最高的能源行業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提供的數據,全球溫室氣體(主要以二氧化碳為主)排放的統計數據中,佔比最高的是能源行業,佔全球排放總量的72%,其次則是工業過程、農業以及廢棄物和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最後則是船用燃料等!
  • 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大選結果將決定應對氣候危機速度
    這一事件發生在全球綠色復甦熱潮興起之際,總統大選結果將直接決定美國應對氣候危機的速度。2015年,全球共196個國家和地區籤署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並於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巴黎協定》確立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到本世紀末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2℃以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1.5℃以內;全球儘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並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但川普在其任期內一直對氣候科學持懷疑態度,視全球氣候變化為一場「騙局」。
  • 川普想成為破壞人類環境的罪人嗎?
    這不,新官上任,川普先生不僅火速廢掉了TPP,重新談判《北美自貿協定》中的移民、邊境安全等內容,甚至還準備在氣候政策上「大有所為」。動作已經可以看到了:上任後,白宮網站幾乎刪除了所有有關氣候變化的內容,取而代之的,是「美國優先能源計劃」;而在競選期間,川普更是將氣候變化稱為「騙局」,放話要退出《巴黎協定》。就職演說中,「氣候變化」更是隻字不提。
  • 川普籤署總統令要求修改前政府全球變暖對策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美國總統川普當地時間3月28日籤署總統令,將修改歐巴馬政府出臺的全球變暖對策。日本共同社3月29日報導稱,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二氧化碳減排目標預計也將變得困難。川普在籤署總統令時強調「這是停止剝奪美國就業的政策的歷史性一步」。
  • 川普強行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各州政府卻在「自救」
    來源:第一財經川普強行退出《巴黎協定》 美國各州政府卻在「自救」作者: 馮迪凡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真的能令美國總統川普如願以償地重振美國燃煤行業嗎?同時,拉肖夫也指出,儘管川普總統要退出《巴黎協定》,重振美國燃煤行業,但美國的整體排放量沒有出現大量增加,其中原因是美國各級層面都希望以切實行動來遵循《巴黎協定》的原則。世界資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安德魯·萊特(Andrew Light)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好消息是,美國各州、市及企業都願意繼續執行《巴黎協定》。
  • 真的是騙局?科學家表示:即使沒有人類,全球變暖依舊存在!
    這和人類有關係嗎?這一系列的現象難道還表示全球變暖是騙局?科學家表示:即使沒有人類,全球變暖依舊存在!那這是不是就說明全球變暖的到來和人類有著直接關係,或者說全球變暖是人類導致的呢?難道真的如川普所說:全球變暖是一個騙局!川普一直堅持「全球變暖」是中國製造的一種騙局,目的是讓美國製造業失去競爭力。但是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結合實際也進行過驗證,全球變暖的現象確實在加劇,這和人類也有一定的關係!所以全球變暖並非騙局。
  • 這真的是個騙局嗎?科學家發現即便沒有人類,也無法阻止全球變暖
    這些年氣候變暖是一個很平常的話題,確實這些年也很少看到之前的那種大雪了,而且連續多年的冬天都比較暖和,也很少出現像2008年的那種冰凍災害。這仿佛是好事,但是在自然界中,這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因為全球變暖會有一些災難性的後果!
  • 全球變暖是真的嗎?
    2019年11月4日,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美國正式宣布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的法律程序,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決心遭遇了一次重大危機。更早的時候,全球數百萬青年學生走上街頭,抗議大人們在應對氣候變化上的虛與委蛇正在將年輕人的未來推向危險的邊緣。
  • 巴黎協定5周年盤點,都有哪些變化?
    1)巴黎協定展現生命力和韌性毫無疑問,美國總統川普將美國從巴黎協定中撤出對世界氣候行動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美國孤立無援,並將在當選總統拜登的領導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2)對1.5攝氏度目標的廣泛認同巴黎協定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將1.5攝氏度作為全球氣溫上升的理想限制。長期以來,最受氣候變化威脅的小島國一直要求限制溫升1.5攝氏度,是它們生存的必要條件;而1.5攝氏度的目標曾被大國視為不可行,2攝氏度是適度、合理的目標。
  • 《巴黎協定》3年就失效?2018碳排放量再創新高 G20會上川普又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周末舉辦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G20峰會上,與會各國領導人幾乎一致同意,要合作應對遏制全球變暖,只有1個人唱反調——美國總統川普。他在「美國之聲」裡再次表露了一貫的受迫害妄想:「我不會為了維持某些可能無關緊要的標準而讓這個國家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