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化給全人類帶來的總的經濟損失是可以計算的,計算結果有助於人們理解全球變暖如何影響世界經濟,也有助於各國權衡該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
根據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共同建立的一種名為PAGE-ICE的綜合評估方法,可以計算出《巴黎協定》的經濟價值。如果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完成《巴黎協定》約定的目標,嚴格控制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使全球氣溫比工業化前的水平升高1.5°C或2°C以內,那麼氣候變化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將控制在600萬億美元左右。相對而言最壞的情況,也就是世界各國撕毀《巴黎協定》,放任溫室效應,那麼,全球氣溫將比工業化之前的水平上升4°C,帶來的經濟損失將會達到大約2000萬億美元。
在使用PAGE-ICE綜合評估方法計算全球經濟損失時,為了簡化計算過程,科學家們通常都會做一些假設。近日,英國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的氣候學家馬舍夫(Dmitry Yumashev)及其研究團隊,使用最先進的物理模型,對計算過程進行了修正,獲得了更加準確的計算結果。他們認為,如果全球氣溫升高的幅度控制在1.5°C以內,氣候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原有基礎上將增加25萬億美元;如果是2.0°C,經濟損失將增加34萬億美元。
馬舍夫等人對計算過程的修正,主要是充分考慮了永久凍土碳反饋(PCF)和地表反照率反饋(SAF)對氣候變暖的影響,這兩項指標解釋一下不難理解。北極海冰和陸地積雪都是白色的,可以反射陽光,目前北極地面反照率對全球地面反照率的貢獻佔三分之二左右。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白色海冰和陸地上積雪覆蓋面積逐漸減少,反射回太空的陽光也會減少,這會造成海洋和陸地吸收更多來自太陽的能量;同時,北極的永久凍土也會逐漸融化,釋放出更多的碳到大氣當中,這部分碳也會增加地球吸收的能量。這兩部分影響都會加劇全球變暖,尤其是夏季和春季,海冰和陸地積雪將進一步向北退縮,在計算過程中應當予以考慮。然而,在上一次計算的時候,為了簡化計算過程,科學家假設地面反照率是恆定的,馬舍夫等人這次的計算,將這部分因素也考慮了進去,所以認為計算結果在600萬億美元的基礎上,應當再增加30萬億美元左右。
研究人員呼籲,有必要採取更積極的措施,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嚴格控制在遠低於2攝氏度的水平。
結語
我國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14萬億美元,美國一年的GDP也不過20萬億美元左右。然而,全球氣候變暖給全人類帶來的經濟損失竟然可以達到幾百萬億美元。
小編感到對環境保護的理解更加具象化了,原來,青山綠水真的是金山銀山。
這項研究的全部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