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北極夏季海冰水平面,每10年下降均不低於10% 以上。而就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高山冰川,平均每年消融掉約2500億噸冰。
而這種情況,在最近變得更糟糕了!特別是南極的西部、格蘭陵島冰原,這數十億噸冰的直接流失,或許會讓全球氣溫,再上升0.4攝氏度。而最新的研究更發出警告:冰川融化將引發惡性循環,導致全球變暖。
其實,對於冰川融化的問題,科學家們數十年的研究一直在努力,試圖將其量化。不僅能精確監控它們的變化值,並儘可能去評估其變化,會給人類帶來具體的威脅與影響。最終,給人們敲響警鐘,讓大家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性。
比如,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這裡的科學家們,就創新地設計了一個氣候模型。並在該模型中,輸入了包括大氣、海洋、海洋冰層和陸地冰層等,諸多相互幹涉的數據,模擬組成一個立體的氣候環境系統。希望用它來預測,在各種碳排放情景下,冰層融化所引起的溫度變化。
模擬結果顯示:若按我們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約佔空氣成分體積比的4‱,即400ppm),在參考如今北極海冰、高山冰川和極地冰帽的融化量級,必然會使得氣溫升高0.4攝氏度。
可別忘記了,我們的不斷刷新紀錄、居高不下的碳排放量,已不可逆地會讓氣溫升高了1.5攝氏度(相比工業化前)。這還是在我們遵循巴黎氣候協定所限,碳排放不超過那安全閾值的前提下,否則這個數量級還會往上飆。
這一來二去,環境實際的溫度變化,或許會遠超越我們原先的預期。
有不少人會納悶:為何冰川的消失,會給環境造就這麼大的破壞力?
科學家們給出了解釋:冰的損失,驅動溫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一個被稱為反照率關鍵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原本可反射熱量的明亮的冰川,被更容易吸收熱量的、較暗的海水和/或土壤所取代。
當全球的冰塊在加速縮小,那麼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光,會更少地被反射回太空去。用最通俗的生活例子來理解,夏天你穿白色會更涼快,冬天穿黑色衣服更暖和的道理一致。
這一反饋循環,就讓冰川融化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氣溫升高——冰損失——更進一步的升高溫度。
而這一切,還僅僅是多諾米骨牌倒塌的第一步而已,接著隨著冰層的消退,氣溫進一步上升,包括大氣中水蒸氣含量的增加,又進一步增加了溫室效應,這一切就像點燃了一個引爆點!一旦溫度突破了冰的臨界點,即便是到了冬季也無法回收的時候,失控的局面就會徹底爆發。
這並非是科學家們的危言聳聽,比如北極的海冰,覆蓋在極地上冰帽子,有可能會未來幾十年內,一到夏季你就會發現它們消失到無影無蹤。而即便是地球上最大冰塊囤積地——格陵蘭島和南極洲西部,或許把它們徹底融化消失,至少要幾個世紀,但一旦它們消融變得不可逆時,其帶來的後果同樣不可估量。
而阻止這一切的變化,最好「規避風險」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根源,其實大家一直都很清楚,那就是減少碳排放量。這個新世紀難題一直擺在人類面前,但要做到步調一致,真的挺難的。光《巴黎協定》的履行,若每個人的都能真正放在心中去關注,日常點點滴滴都想此事,或許問題就不會那麼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