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時間6月1日下午3時36分(北京時間6月2日凌晨3時36分),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玫瑰園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川普當天在記者會上說:「即日起,美國將停止落實不具有約束力的《巴黎協定》。」川普說,《巴黎協定》讓美國處於不利位置,而讓其他國家受益。美國將重新開啟談判,尋求達成一份對美國公平的協議。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當天在一份聲明中批評說,美國「加入了少數拒絕未來的國家行列」。
川普曾稱氣候變化是騙局,並在選舉期間威脅要退出《巴黎協定》。他就任以來要求評估修改歐巴馬政府制定的旨在減少發電廠碳排放的《清潔電力計劃》。川普政府提出的2018財年聯邦政府預算也提議停止向一些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項目撥款,並大幅削減美國環保局的預算。
川普隨後抨擊了中國和印度,他說在《巴黎協定》的條約之下,未來許多年裡中國將可以隨心所欲地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而印度則可以在2020年,把國內的煤炭產量提高一倍。
在川普解釋他退出《巴黎協定》決定的同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發布聲明:美國民間已經選擇了低碳的未來,即便沒有美國政府的領導,儘管美國選擇加入了拒絕《巴黎協定》的小陣營,我相信,美國各州、城市、企業都會挺身而出,更加努力,捍衛地球的未來。
《巴黎協定》是首個具有法律約束力抗擊氣候變化的全球性協議。幾乎所有國家都自願致力於遏制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舉措。其中包括減排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科學家將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乾旱與愈加頻繁的暴風雨歸因於碳排放。美國承諾至2025年,將碳排放由2005年的水準削減26-28%。
資料圖:美國總統川普
十多位企業執行長對川普發出最後呼籲。埃克森美孚、蘋果、陶氏化學、聯合利華及特斯拉汽車等企業執行長紛紛敦促川普繼續留在這項協議。特斯拉創始人兼CEO伊隆-馬斯克甚至表態如果川普退出協議,自己也將辭去白宮顧問委員會職務。如果美國退出協議,將進一步與歐洲盟友疏遠,這些歐洲盟國對川普本就有所顧忌,美國在全球氣候問題的領導地位與信譽也會讓人質疑。而在柏林,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強調,退出需耗費多年時間,他表示:「美國不能就這麼拋下氣候保護協議不管。川普先生會有這種認知,是因為他還不了解細節。」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圖自視覺中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日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說,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對全世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全球安全的努力來說「是一件令人極其失望的事」。
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裡克當天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宣讀了聲明。聲明說,2015年,世界各國達成《巴黎協定》,因為大家認識到氣候變化已經帶來極大危害,對氣候變化採取行動將帶來巨大機會。《巴黎協定》為所有國家提供了一個有意義且靈活的行動框架,《巴黎協定》中描繪的轉型已經開始了。
聲明說,古特雷斯相信美國的城市、各州和企業界將與其他國家一道,繼續展現遠見和領導力,努力實現低碳、適應性強的經濟增長,為21世紀的繁榮創造高質量的就業和市場。
聲明說,美國繼續在環境事務上發揮領導作用非常重要。古特雷斯期待與美國政府以及美國和全球各方共同努力,構建子孫後代可依賴的可持續的未來。
《巴黎協定》於2015年籤署,2016年獲美國及194個締約國確認並於2016年11月正式生效。根據協定,各方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繼續帶頭減排,並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以幫助它們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美國國內始終存在一部分人對氣候變化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減少排放會損害美國經濟發展,削弱美國的競爭力。川普在競選期間就表示如果當選將退出《巴黎協定》,而加入《巴黎協定》正好也是其前任歐巴馬任內達成之事,這也可以看成是川普推翻歐巴馬施政遺產的又一舉措。
據美國媒體報導,川普政府考慮3種退出《巴黎協定》的形式:一是直接退出《巴黎協定》,但按規定,這也許要等到2020年才能生效;二是川普政府宣布《巴黎協定》是需要參議院批准的法律條約,但參議院肯定不會投票通過;三是《巴黎協定》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應對氣候變化文件,川普政府直接退出公約。
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根據協定的規定,一個國家退出不會導致協定失效,但專家表示,美國選擇退出將會對很多國家產生影響,最終將可能在根本上瓦解目前的氣候變化應對體系,進而直接打擊《巴黎協定》的有效性。
△資料圖/圖自視覺中國
雖然美國的可能退出對《巴黎協定》的效力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但對氣候變化本身影響幾何,各界意見不一。有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美國單方面退出後的後果,發現氣候問題會愈趨嚴重,難以達致限制全球氣溫較工業革命前上升攝氏2度以內的目標,這將加速極地融冰、海平面上升,並引發極端天氣狀況。
不過也有人並不是這麼悲觀,因為隨著頁巖氣革命的推進,天然氣的價格大幅下降,廉價天然氣日漸取代燃煤發電,加上再生能源日漸普及,美國退出協議後的影響未必有模擬效果那麼嚴重。
△資料圖/天然氣
1992年里約籤署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開啟了美歐主導、南北分立的全球氣候治理「1.0時代」。
2001年美國新上任的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藉口,宣布拒絕批准《議定書》。歐盟逐步成為了氣候談判進程中的旗手。全球氣候治理開始宣告進入新的「2.0時代」。
在全球氣候治理問題上,隨著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歐盟後勁不足,以及國際氣候秩序和格局的不斷演化,全球氣候治理正在邁入一個不同以往的「3.0時代」。
隨著經濟和排放格局的演變,發展中國家由此邁入共同實施減排行動的階段。
2007年,《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啟動新的談判進程「峇里路線圖」,發展中大國開始感覺到要求減排的政治壓力。各方對計劃在2009年如期達成新的氣候協議抱有極大希望,期間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將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以鼓勵他們「在建立和傳播人為引起氣候變化問題的知識以及奠定應對氣候變化基礎方面所做出的努力」,這對當時整個氣候談判進程是一種極大的鼓勵和促進。
然而,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並未達成共識,歐盟作為東道國領導乏力,《哥本哈根協議》最終流產。但該進程也最終促成各締約方首次就「全球溫升幅度應在2℃以下」達成政治共識。
經歷了短暫低潮期後,各方還是逐步重拾多邊進程的信心。2015年底召開的巴黎氣候大會達成了由197個締約方通過的《巴黎協定》和一系列相關決議,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近150位國家元首出席該次氣候大會,創造了二戰以來的最高紀錄。
2016年4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總部籤署《巴黎協定》,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9月3日通過表決批准《巴黎協定》,習近平主席更是在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期間親自出席了《巴黎協定》批准文書的交存儀式。在中美等大國的大力推動下,《巴黎協定》最終於11月4日滿足「雙55條件」(即55個締約方加入且加入的締約方排放量總計超過全球的55%)正式宣告生效,並進入實質性履約和實施階段。
截至2017年5月,已有195個《公約》締約方籤署了《巴黎協定》(除了尼加拉瓜、敘利亞),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接近100%;146個締約方批准或接受了《巴黎協定》,佔全球排放83.52%。在此過程中,歐巴馬政府與中國開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通過兩國元首的聯合聲明、國書遞交等形式,傳達了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氣候外交關係的積極信號。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開始對全球治理有著更為清晰的方案和主張,有了更為自信、從容的步調,逐步從全球治理體系邊緣走進中心。
《巴黎協定》的達成,被認為是全球治理中多邊主義和雙邊主義合作共贏的新勝利,很大程度上挽回了當前在聯合國改革背景下「參與優先」和「協商一致」等國際理想主義路線的頹勢,重新給予此類進程以小步前進的新希望。
然而,《巴黎協定》以鼓勵各方最大程度參與、保護各締約方主權和利益、強調遵約機制中「專家式」的透明、非對抗、非懲罰特性,注重現實起點同時強調不斷提高力度為基本特徵和精髓的制度安排,雖體現了談判的妥協藝術和務實主義,但也為其後續落實和實施埋下重重隱患。
儘管《巴黎協定》有了溫升2℃/1.5℃和本世紀下半葉碳平衡的目標,以及五年盤點和所謂「棘齒」鎖定機制,但對於各締約方行動的實質內容和力度,沒有強制性要求。《巴黎協定》近乎完全「自下而上」的範式強調國家自主、序貫決策,有務實理性的一面,但也將帶來「光譜式」的碎片化問題。現有聯合國體制下「協商一致」的決策方式,在後期推進國家自主貢獻更新、透明度、全球盤點、減緩、適應、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關鍵性機制上缺乏效率、進度緩慢。同時,因為缺乏自上而下的框架,這些機制的設計本身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障礙,甚至僵局。面對美國現在再次出現的「退約」風波及冗長低效的談判進程,聯合國主渠道的機制需要進一步的反思和改革。
2016年11月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的第二十二次締約方大會(COP22),明確了實施細則談判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要求最遲不晚於2018年完成《巴黎協定》的操作性安排。氣候談判進程正在走向「技術層面」,但談判中的主要矛盾並沒有解決,眾多被《巴黎協定》技巧性掩蓋的分歧逐漸又重新浮上水面。比如如何體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區分、是否以減緩為中心以及如何確保發達國家提供有效和充足的支持等。儘管存在波折,但總體而言,全球氣候治理正在走上非對抗的、合作共贏的正軌,政府、企業、公民社會等各方力量正在凝聚,共同分享低碳轉型效益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針對川普即將宣布關於《巴黎協定》的決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日在北京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挑戰,沒有任何國家能夠置身事外。《巴黎協定》的成果來之不易,凝聚了國際社會最廣泛的共識,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進程明確了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巴黎協定》所倡導的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與中國生態文明的概念是相符的,所以無論其他國家的立場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中國都將繼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立足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採取切實措施,加強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認真履行《巴黎協定》。
中方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做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維護者和推動者另據路透社報導,在美國可能決定退出《巴黎協定》之際,中國和歐盟將在6月2日的中歐峰會上嘗試挽救這一國際協議。歐盟和中國官員透露,在一份獲得歐盟所有28個成員國背書的協議中,歐盟和中國將承諾致力於全面落實《巴黎氣候協定》。這份將成為中國和歐盟之間首個聯合聲明的文件將承諾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發展更多的綠色能源科技,並協助在2020年之前籌集1000億美元以幫助較貧困國家減少排放。
對此,華春瑩回應稱,中方願加強和歐盟在氣候變化領域的有效溝通和務實合作,維護和推動氣候變化的多邊治理進程。「中方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做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維護者和推動者,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我們願與有關各方共同努力,共同維護《巴黎協定》的成果,推動協定的實施細則、後續談判和有效落實,推動全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核心提示:
巴黎氣候協議的籤署國同意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低於2攝氏度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攝氏度之內。
共有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196個國家宣布支持巴黎氣候協議,其中147個國家已經正式籤署通過。
巴黎氣候協議中對"退出"也有相關規定,籤署國只能在正式加入後三年才能申請退出。而在過一年之後,退出才能生效。也就是說,儘管川普現在選擇對巴黎協議說不,美國最終退出的日子也要等到2020年11月。值得指出的是,川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到2021年1月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