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宏斌
美國新總統川普新官上任三把火,這還沒幾天,就幹了三件大事:
第一:退出TPP群。你可以把TPP理解成一個紅包群,群主給大家發紅包,這個群誰來都可以,唯獨不帶中國玩。此前國產公知說,TPP故意把中國排除在外,中國或成最大輸家。現在可好,TPP群的群主美國自己先退群了。安倍去年底跑去找川普苦諫,希望群主別退,可惜然並卵。
第二:廢除歐巴馬醫保法。歐巴馬這八年來,對外政策屢屢碰壁,他覺得自己唯一能夠留下來的政績就是這個醫保法案,現在可好,人剛走,茶還沒涼,自己的多年努力付諸東流。
第三:推翻氣候行動計劃。川普曾經不止一次說過,所謂「全球變暖」就是大騙局,他還說這是中國人炮製出來的騙局,目的是擊垮美國的製造業。現在他要退出《巴黎協定》,增加化石能源的投資。
川普說全球變暖是中國人用來忽悠美國人的,可是中國人覺得這是美國人弄來忽悠中國人的。其實吧,他們都錯了,確切的說,全球變暖是科學家們弄出來忽悠全世界的。
老讀者肯定知道,我在n年前就公開表示「全球變暖」是騙局。當時我寫了一系列文章,但是人輕言微,有啥用呢?現在我再把我當初的觀點說一遍,你來看看有沒有道理。
我們先從一張有趣的圖片說起。
這是一則雜誌廣告插圖,公司名叫Humble(翰博爾石油公司),這家石油公司後來和標準石油合併,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商艾克森美孚。
值得注意的是那段廣告語:
EACH DAY HUMBLE SUPPLIES ENOUGH ENERGY TO MELT 7 MILLION TONS OF GLACIER!
翻譯成中文是:翰博爾每天提供的能量足夠融化7百萬噸的冰川!
在今天這個人人關心全球變暖的日子裡,說出這種話簡直是不要命了。接著再看小字部分。
文字大意是:這個巨型的冰山已經有數萬年沒有融化了。但是,翰博爾石油提供的能量——如果全部轉換成熱能——可以以每秒80噸的速度融化它!
為什麼翰博爾敢於說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來?道理很簡單,因為廣告的發布年代是1962年,當時的人們不關心全球變暖,當年人們擔心的是「全球變冷」。那時的老百姓們被告知:從1945年-1968年北半球平均地面溫度已經下降了0.28攝氏度,照這個趨勢下去,到21世紀地球將進入下一個冰川期。接下來令人擔憂的是,農業系統將崩潰,由此引發的全球糧食危機將是災難性的。因此,有些科學家提出了強力解決方案:在北極冰山下燃燒大量煤炭,將冰川融化,由此來阻止全球變冷。翰博爾不過是借用了科學家們的創意,在當時,融化冰山是佔據道德制高點的說辭,因此翰博爾才敢如此明目張胆的用在廣告上。
看完這些,是不是有一種「恍如隔世」般的感覺?時間已經到了21世紀,世界也沒有進入冰川期,反而主流輿論開始鼓吹起「全球變暖」了。如果再過半個世紀,那時候的人們回頭來看看我們現在的擔心,會不會同樣感覺很可笑呢?
其實早在2009年就有多達700位科學家明確反對全球變暖理論,可是老百姓對此並不了解,媒體總是有意無意的強調:全球變暖理論是科學界的共識,但真相遠不是這回事。
關於全球變暖,最大的醜聞發生在2009年11月,當時黑客竊取了多位頂級氣候學家的電子郵件,人們吃驚的發現,那些支持該理論的科學家其實並不相信這套理論,但是為了某種目的,他們銷毀了不利的數據,並人為修改、美化,使得新數據看上去完全支持全球變暖。在科學研究領域,公然作假是非常嚴重的罪行,可這件事最後卻不了了之,沒有任何一位造假的人受到懲罰。
既然科學界對此還存在著廣泛的爭議,那麼為什麼媒體在告知老百姓的時候如此的眾口一詞呢?答案非常簡單,「全球變暖」背後蘊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因此有龐大的資金在進行全球公關。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是全球變暖的大推手,他製作的《難以忽視的真相》讓他獲得了2007年度的諾貝爾和平獎。可是有媒體發現,他自己家年用電量竟然是19萬度,美國家庭的平均用電量是1萬度每戶每年,他是平均用電量的19倍,既然他這麼鼓吹二氧化碳造成全球變暖,那為何他自己卻做不到省點兒電呢?
此後人們又發現,原來戈爾是全美最大碳交易公司的合伙人,碳交易牽涉到的經濟利益大得驚人。換言之,二氧化碳造成全球變暖這個理論支撐起了一個千億美元的市場。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是荒誕的,就有無數人的飯碗被砸。
類似的科學騙局在歷史上層出不窮,你還記得「臭氧層空洞」麼?現在人們很少再談了它了,那是因為從2000年起,南極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積從2830萬平方公裡,縮小到2004年的1200萬平方公裡,如此劇烈的變化只用了四年的時間,但是氟利昂可以在大氣中穩定存在50年之久,用氟利昂完全無法解釋臭氧層空洞在短時間內如此劇烈的變化。
真實情況是,臭氧層空洞原本就會周期性變化,但媒體只告訴你它在擴大,從不告訴你它在縮小。人們後來才發現,最早提出氟利昂會破壞臭氧層的是杜邦公司的競爭對手,杜邦公司正是氟利昂的發明者,當時是最大的氟利昂供應商。杜邦為了反駁這一理論,還專門寫了本書叫做《臭氧空洞根本就是騙局》,可後來杜邦成功研製了氟利昂的替代品,於是立馬反咬一口,認定氟裡昂就是破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以此限制別的公司使用氟裡昂,為他自己的新產品開拓市場。
關於全球變暖,媒體沒有告訴你的真相有:
1,地球自身活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人類活動,至少是幾個數量級的差別。
2,二氧化碳只是溫室氣體中的一種,其產生的作用遠遠比不上水蒸汽。
3,地球一直處在一個緩慢變冷的趨勢中,在上古時代,中國的黃河流域還有體型巨大的黃河象存在,此後隨著氣溫下降、降水減少,黃河象賴以生存的環境被破壞,最終滅絕。
4,在西安附近考古發現,華夏民族的先人捕獲的獵物中有麞和竹鼠,這些動物現在只存於亞熱帶,而不見於西安一帶。在安陽殷墟發現的動物化石有獏、水牛與野豬,包括了今天只存在於熱帶的動物。甲骨文還記載有一位商王在狩獵中獵到一頭大象,後來的中原根本就沒有野生大象。
5,上世紀70年代,人們擔心的恰恰是全球變冷,他們害怕冰河世紀到來,當時討論的話題是:到21世紀地球將進入下一個冰川期,農業系統將崩潰,由此引發的全球糧食危機將是災難性的。事實證明這都是扯談,到21世紀人們擔心的是變暖。
6,地球曾經發生過多次冰川期,溫度大幅降低,此後又大幅回升,但這都是由於地球公轉角度變化所致,換言之是太陽光照造成的,和二氧化碳無關。
不過,即使全球變暖理論是謊言,它仍然會佔據主流媒體,那是因為誰掌控了資金,誰就壟斷了媒體,誰壟斷了媒體,誰就壟斷了真相。
直到最後,川普這個攪局者出現了,我們知道,川普是媒體的敵人,在他嘴裡,媒體都是可惡的騙子,現在川普揭露了又一個媒體製造的謊言,那就是「全球變暖」。我覺得吧,大家與其擔心莫名其妙的全球變暖,還不如擔心一下到處亂串的綠教毒瘤,那才是真正的人類威脅。
從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到手機界的小米科技;從輕巧靈動的創業企業,到聲名顯赫的傳統名企,「合伙人機制」成為了管理界的熱點。其實,「合夥」是一個極其古老的概念,古老到你不知道該如何追述它的緣起。不僅是在西方,在中國,如果從廣義上理解合伙人,劉關張的桃園結義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為了一個目標聚集在一起,而500年前的晉商身股就更加符合商業社會中對合伙人的理解了。
中國有句老話:「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對於成長型的民營企業來講,如果公司和核心人才不是合作的關係,只是簡單的僱傭關係,那麼員工只會把工作當成一種工作而不是一份事業。合伙人機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創造擁有感,而擁這種擁有感主要是參與企業經營的權利,在企業內部為人才創造創業的條件,變為別人打工為「為自己打工」。就如同小米員工對加班的評論:「如果你找一份工作,天天加班當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是創業就不同了,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你在為自己而活。」
很多中小民營企業,往往是老闆一股獨大,不願意與別人合作,也不願與別人分享,只是希望員工為自己打工,還希望員工一輩子死心塌地的為企業付出,有的老闆總是抱怨核心人才培養好了人就跑了,那為何不問問自己:「當時為什麼要從別人家出來自己創業?」當我們都不希望一輩子為別人打工的時候,我們也不要期望別人會為我們一輩子打工,換位思考我們往往會找到問題的答案。
阿里巴巴、華為、騰訊、小米、360、巨人集團等,他們的成功告誡我們,做大生意必須找對合伙人。如今單打獨鬥的年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年代是合夥制的年代,賺小錢靠個人,賺大錢靠團隊。然而在這合夥制的時代,企業發展過程中經常可以看到以下問題:
企業的股權架構設計,核心是老大的股權設計。老大不清晰,企業股權沒法分配。創業企業,要麼一開始就有清晰明確的老大,要麼磨合出一個老大。很多公司的股權戰爭,緣於老大不清晰。比如:真功夫、國美、萬科等
企業有清晰明確的老大,並不必然代表專制。蘋果、微軟、Google、BAT、小米……這些網際網路企業都有清晰明確的老大。
老大不控股時,這些企業都通過AB股計劃、事業合伙人制等確保老大對公司的控制力。創業團隊的決策機制,可以民主協商,但意見分歧時必須集中決策,一錘定音。
在公司的股東會與董事會層面,老大只有對公司有控制,公司才有主人,才不會淪為賭徒手裡不斷轉售的紙牌。老大在底層運營層面適度失控,公司才能走出老大的短板與局限性。有些聲稱試驗失控的創始人,也未必敢在公司股權層面冒險失控。
如果把創業看成一場遠距離拉力賽,賽車手最後可以勝出的原因,至少包括跑道的選擇、賽車手的素質與跑車的性能。
跑車賴以啟動的那桶汽油,肯定不是勝出的唯一重要因素。創業企業合伙人的早期出資,就好比是那桶汽油。
在過去,如果公司啟動資金是100萬,出資70萬的股東即便不參與創業,佔股70%是常識;在現在,只出錢不幹活的股東「掏大錢、佔小股」已經成為常識。在過去,股東分股權的核心甚至唯一依據是「出多少錢」, 「錢」是最大變量。在現在,「人」是股權分配的最大變量。
我們見到,很多創業企業的股權分配,都是「時間的錯位」:根據創業團隊當下的貢獻,去分配公司未來的利益。創業初期,不好評估各自貢獻,創業團隊的早期出資就成了評估團隊貢獻的核心指標。這導致有錢但缺乏創業能力與創業心態的合伙人成了公司大股東,有創業能力與創業心態、但資金不足的合伙人成了創業小夥伴。
許多創業公司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在創業早期大家一起埋頭一起拼,不會考慮各自佔多少股份和怎麼獲取這些股權,因為這個時候公司的股權就是一張空頭支票。
等到公司的錢景越來越清晰時,早期的創始成員會越來越關心自己能夠獲取到的股份比例,而如果在這個時候再去討論股權怎麼分,很容易導致分配方式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預期,導致團隊出現問題,影響公司的發展。
所以,在創業早期就應該考慮好股權分配,籤署股權分配協議。
合伙人股權戰爭最大的導火索之一,是完全沒有退出機制。比如,有的合伙人早期出資5萬,持有公司30%股權。幹滿6個月就由於與團隊不和主動離職了,或由於不勝任、健康原因或家庭變故等被動離職了。
離職後,退出合伙人堅決不同意退股,理由很充分:
1)《公司法》沒規定,股東離職得退股;
2)公司章程沒有約定;
3)股東之間也沒籤過任何其他協議約定,甚至沒就退出機製做過任何溝通;
4)他出過錢,也階段性參與了創業。
其他合伙人認為不回購股權,既不公平也不合情不合理,但由於事先沒有約定合伙人的退出機制,對合法回購退出合伙人的股權束手無策。
阿里巴巴創辦8年有65%的員工拿到股權激
勵京東員工股權已超過劉強東他個人持有的70%
華為成立三年之時,至今已實施了4 次大型的股權激勵計劃...
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本分享公司發展成果是企業收入分配體系改革的必然方向!
企業的核心命題是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股權激勵是解決企業價值分配問題的根本性制度!
實施股權激勵常見的疑惑:
◆如何定人?定量?定條件?
◆如何制定激勵模式?持股方式?
◆如何讓優秀員工做股東,而不是去做老闆?
◆如何減少分紅帶來的現金流壓力?什麼是乾股?
◆如何吸引並順利引進外部優秀人才,增強團隊實力?
◆如何通過股權激勵平衡新老員工,解決元老退出難題?
其實股權激勵與公司大小規模是沒有必然聯繫的,企業越小越需要進行股權激勵!因為和大企業比,小企業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品牌,拿什麼來吸引和留住人才?給不了別人現在,就要給別人未來!
中小企業股權結構常見的十大問題:
1、某司想收購我們控股51%可以嗎?
2、小股東問公司不分紅怎麼辦?
3、增資擴股如何設計股份結構?
4、給員工股份不願意出錢買怎麼辦?
5、二股東提前退股開出難以接受的條件怎麼辦?
6、引入新股東怎麼分配股權?
7、給一個老員工股份多少合適?
8、公司上市後小股東做監事好嗎?
9、老私企股改好還是新成立合夥好?
10、貿易/服務/生產公司如何估值?
股權問題,在每個企業的生命當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有多少企業家因為不懂股權,公司天天上演三國演義,五王爭霸戰中,業績、利潤、積極性大幅度受損。所以在這個合夥制的時代下,一套有效的股權布局機制對企業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