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蛾、列儂蜘蛛……這些動物不僅與名人同名,有些還直接撞臉。
千奇百怪的科學怪名不禁讓人懷疑這真的是認真起的學名嗎?
嚴謹的學術中,科學家卻用怪誕、有趣的生物名稱讓高大上的科學深入人群,引發熱議。
幾年前,一種新發現的蛾就大膽用上了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的名字。
這種蛾屬昆蟲頭部長有黃白色的絨毛。
造型奇特的未知物種遇上腦洞大開的科學家,免不了產生了有趣的碰撞。
用擬人化的角度看,頭上一撮引人注目的絨毛就像是昆蟲界Tony老師精心設計的髮型。
看起來有點眼熟,仔細一想,這不就是川普的「同款髮型」嗎?!
於是2017年,加拿大科學家Vazrick Nazari賜予了它川普蛾(Neopalpa donaldtrumpi)這個名字。
川普蛾
川普蛾因為與川普撞了髮型而榮幸地得此佳名。
無獨有偶,川普的名字還用在了一種兩棲動物上。
去年,一種新發現的兩棲動物物種被命名為川普蚓螈(Dermophis donaldtrumpi)。
這種蚓螈全身光滑、細長,這總不會又和川普撞臉了吧?
原來這次的命名不是外形相似的原因,而是一次滿含諷刺意味的挖苦。
川普蚓螈
只有大概10釐米長的川普蚓螈大多數時候生活在地下。
所以它們常常一頭扎進土壤裡,用頭部在地下探索挖掘。
蚓螈通常不以眼睛為主要感知器官,川普蚓螈也不例外。
它們的眼睛只能分辨出光線的強弱,幾乎處於失明狀態。
恰好此前不久,川普公開否認全球變暖等氣候變化會帶來災難性影響。
對於美國政府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已經對民眾造成災害,川普卻回應報導「不準確」。
他的言論自然受到廣泛的不滿與指責。
同時,熱帶雨林信託組織*表示,以川普蚓螈為代表的兩棲動物極其容易受全球變暖的影響。
川普提倡的氣候政策很可能讓這些物種面臨滅絕危機。
*註:總部位於美國的一個非營利性環保組織,主要購買和保護熱帶土地,保護受滅絕威脅的物種,迄今已經完成12種新發現的南美植物和動物物種的命名權拍賣。
時間相近和矛盾的衝突讓蚓螈與川普聯繫起來。
於是人們浮想聯翩,人為挖掘出兩者更多的共同點。
他們把蚓螈視力不佳的事實暗諷川普對既定現象視而不見。
而蚓螈把頭埋進土裡的行為,也似乎象徵了川普對氣候議題採取置若罔聞的態度。
新物種蚓螈這幾個特徵,竟莫名契合地影射了川普在決策上的盲目與莽撞。
早前,川普在推特上表示全球變暖是一場騙局
湊巧的是,蚓螈目的拉丁語名稱Caecilia同時也有「盲」的含義。
這就更加強了命名者對川普的嘲諷意圖。
於是給川普蚓螈p上假髮和眉毛,模仿川普形象圖片在網上廣為流傳。
而這一切都歸功於意味花了大價錢買下川普蚓螈命名權的環保主義者。
一家環保建材公司的老闆艾丹·貝爾不惜以2.5萬美元買下這物種的命名權。
他把美國總統川普與川普蚓螈的象徵寓意連通,賦予了它們獨特的名字。
雖然重金買諷刺在常人看來實屬任性,但其背後針對川普的嘲諷意味深遠,這筆買賣也未必吃虧。
畢竟川普蚓螈世代帶著人們對川普的嘲諷名留千古。
即使川普蚓螈不幸滅絕,曾經存在地球上的證據也將在史冊中永久保留。
何況危及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形勢嚴峻,它的意義也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
類似的趣味生物命名不盡其數。
比如因為撞臉《星球大戰》中的賞金獵人格裡多,一種鯰魚(Peckoltia greedoi)也用了格裡多的同名。
據統計,已經有10類新物種取名於這部知名度最高、最受歡迎的星戰電影中的角色。
還有以披頭四樂隊成員約翰·列儂命名的列儂蜘蛛(Bumba lennoni)。
這僅僅是因為這種狼蛛新種的主要發現者是披頭四的狂熱歌迷。
可見,生物學家的追星方式,是可以把整個物種名稱贈送偶像的浪漫。
約翰·列儂與列儂蜘蛛
雖說充滿了惡趣味,但也是有著確鑿的科學依據的。
用人名作為生物物種命名中的一項元素,其實是拉丁文雙名法規定的內容。
18、19世紀是博物學的黃金時代。
當時的歐洲博物學家對於許多動植物、微生物物種都滿懷聞所未聞的新鮮感。
而卡爾·林奈編寫了一本《植物種志》的書籍,可謂是近代生物學的開端。
他首次大規模的使用拉丁化的雙名來給當時已發現的所有植物命名。
根據生物特徵的相似性,林奈設立了等類群,把物種做好歸類。
然後他以「屬名+種加詞+種命名者名字」的結構作為物種的整體學名。
拉丁文雙名法雖然不是林奈首創,但卻是他把這種方法推向了系統化、全面化的應用。
卡爾·林奈與《植物種志》
此後,生物學家們廣泛沿用這種方法給新物種命名。
隨著物種名稱的規範,以及博物學的昌盛發展,人們對生物物種有了更加豐富的認知。
而人類也進入了後博物學時代。
這個階段的物種基本已經有了設定好的類群。
於是後發現的生物種類根據特徵,歸類於原有類群中。
例如:Michelia是屬名,alba是種加詞,命名者名字可省略
近代博物學發展的兩百多年來,拉丁文雙名法始終是正統的命名方法。
但對於中國人來說,非母語的英文專業名稱已經很不容易了,再用上拉丁文可得腦殼疼。
生物專業學生一邊吐槽拉丁文名稱難記的同時,或許也深諳其中的好處。
印歐語系的拉丁文曾經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在地域寬闊的歐洲有著廣泛影響。
目前只有梵蒂岡極少數地區還在使用,基本是語言體系不再改變的死語。
但是到了現代,拉丁語已經遠遠落在了時代的後方。
於是歷史悠久的拉丁語放在當代也鬧出了不少笑話。
比如百香果,它還有一個名叫「熱情果」的別名。
這是從它的英文名稱Passion fruit直接意譯而來的。
這種酸酸甜甜的水果怎麼就和「熱情」扯上了關係。
原來這其實是對其學名的錯誤解讀。
百香果所屬西番蓮屬(Passiflora),其拉丁文前綴passio被誤解為英文passion,因此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別名。
而實際上,這個前綴在拉丁語中表示「苦難」的含義。
由於百香果花中雄蕊和花絲組合的形狀近似十字架,才得此名。
在發展已久的物種命名體系中,莊重的物種學名也開始變得有趣。
屬名基本是無法憑主觀意願變更的,種加詞也通常具有嚴肅的意味。
不料種命名者名字竟被生物學家玩出始料未及的花樣。
原本約定俗成以發現者名字命名,卻興起了讓位給特定名人的特殊玩法。
目前就已經有超過120個物種學名以名人來命名。
原因或許是外形相似,或許對於命名者來說有特別的寓意,而結果都給刻板的生物科學增添了一絲趣味。
所以不要低估科學家的腦洞,他們要真皮起來可是把玩笑載入文獻的高級皮。
拉丁文雙名法基本只適用於動植物物種的命名。
細菌、真菌等微生物也具有嚴格的命名規範。
而生物基因,作為尚未全面規範命名法則的領域,也是一片充滿了新奇古怪名稱的新世界。
對於果蠅來說,它就攜帶著各種人類給它賦予的奇特基因名。
一位科學家在顯微鏡中觀察果蠅突變體的翅膀。
他發現突變後,翅膀上的毛不再像正常排列般緊密,而是旋轉著打著圈。
鏡中的方形視角竟然有梵谷抽象畫風的藝術意味。
於是他直白地把這個突變基因命名為梵谷(van gogh)。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一種「藍精靈」基因是果蠅的泛素化調控因子,也就是廣泛調控細胞內酶的表達。
這其實是科學家精心設計的名稱縮寫後組成藍精靈smurf的英文縮寫。
此外,突變後導致果蠅學習能力變弱的基因,則被命名為笨學生(dunce)……
果蠅打開了人類研究遺傳學的大門,不料人類卻以遊戲精神戲謔它體內的基因。
部分奇特的果蠅突變基因名
科研過程必定是嚴肅的,而在刻板認知背後,趣味十足的科學怪名反而呈現強烈反差。
這樣的反差一下子擊中了普羅大眾的內心,產生好感。
起碼有趣的生物名稱能讓人調侃之餘,順便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參考資料
二名法. 維基百科.
Dermophisdonaldtrumpi. Wikipedia.
姜虹. 動植物命名中的「語言帝國主義」[J].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6.12.16.
桔子幫小幫主. 看藍精靈學英語,看藍精靈學生物[J]. 果殼, 2011.08.12.
Haitham M , Eman B , Hanaa T , et al. A System toAutomatically Classify and Name Any Individual Genome-Sequenced OrganismIndependently of Current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J]. PLoSONE, 2014, 9(2):e89142-.
VanGogh: a new Drosophila tissue polarity gene. J Taylor, N Abramova, J Charlton,and P N Adler. Genetics. 1998 September; 150(1): 1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