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出臺青藏高原冰凍圈與生態觀測站網布局方案

2021-01-14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1月12日電(記者 李弘揚)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青藏高原冰凍圈與生態觀測站網布局設計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加強青藏高原冰凍圈和生態系統觀測站網布局的統籌規劃,加快推進青藏高原地區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和重大工程提供科學支撐。

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地區氣候與生態環境正發生劇烈變化,生態系統和冰凍圈不穩定性加大,大氣-冰凍圈能量物質交換過程變強,災害事件頻發,「亞洲水塔」結構趨於失衡失穩,區域氣候安全和水安全潛在風險加劇。

《方案》明確,「十四五」期間,在青藏高原地區基本建成結構完善、布局合理、觀測功能齊全、業務規範、流程科學、運行穩定可靠的冰凍圈和生態觀測站網,使綜合觀測能力滿足業務需求;通過長期觀測,構建青藏高原典型類型的冰凍圈環境與生態過程資料庫,支持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高原地區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方案》從冰凍圈觀測、生態系統氣象觀測和高原關鍵基礎設施區域冰川災害監測三方面明確站網布局。

基於現有站網布局,面向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旅遊產業和民生工程等重大戰略開展重點區域觀測,新增冰凍圈觀測站92個,形成覆蓋青藏高原地區冰凍圈類型和能夠反映冰凍圈變化的觀測站網,達到全球冰凍圈觀測(GCW)計劃基本觀測標準和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標準;面向生態文明和「一帶一路」建設、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重大需求開展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在青藏高原地區布設27個生態觀測站,基本形成覆蓋青藏高原主要生態類型和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系統氣象綜合觀測站網;每種冰川災害類型至少建設兩個冰川觀測站點,以冰川泥石流、冰湖潰決、冰崩防範為重點,在川藏線新增冰川災害觀測站5個,形成覆蓋關鍵基礎設施沿線冰川區及其災害的觀測站網。

氣象部門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科學研究和觀測隊伍、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網絡與信息系統,滿足冰凍圈和生態系統敏感區的基本氣象觀測業務需求。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布局生態系統氣象觀測站網
    中國氣象報記者盧健 通訊員楊曉武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發布《生態系統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指南》(簡稱《指南》),努力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生態監測網,著力增強生態系統綜合氣象觀測能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而位於青海省格爾木市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冰凍圈觀測研究站(下稱冰凍圈站),就是一個致力於在我國高原腹地開展冰凍圈監測研究的代表性野外觀測研究站。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 中國氣象局高原所與中科院高能所強強聯合 拓展宇宙線氣象效應創新...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萍報導3月4日,中國氣象局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簡稱高原所)與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簡稱高能所)籤訂科技合作協議。LHAASO系《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20)》中16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國家「十二五」期間啟動建設,也是我國在西南地區的重大科技布局。宇宙線起源這一「世紀之謎」是國際物理學界「新世紀11個科學問題」之一。
  • 冰凍圈生態系統:全球變化的前哨與屏障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冰凍圈通過存儲或調節釋放大量的能量,以及水汽、甲烷(CH4)、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和其他生源要素等反饋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並作用於生物圈、水圈等其他圈層。
  • 羅勇 秦大河:方興未艾的冰凍圈科學分支學科——冰凍圈氣候學
    羅勇1秦大河2, 3*翟盤茂4馬麗娟5周波濤6徐新武3,7 1 清華大學 地球系統科學系 2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3 中國氣象局 4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在離天空最近的地方破譯大氣密碼
    在中國氣象局領導和有關職能司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氣科院」)按照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領導小組的要求和專家指導組的指導建議,加強與試驗參與單位的密切合作,推進天-地-空和新型設備相結合的立體觀測與資料共享應用,加強青藏高原地-氣物理過程及其對我國天氣氣候影響的原創性研究,目前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數據共享平臺和網站建設等方面取得成果
  • 冰凍圈氣候學未來發展趨勢
    冰凍圈對亞洲季風形成與異常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青藏高原積雪和北極海冰。通過積雪的水文效應和反照率效應,冬-春季節青藏高原和歐亞大陸積雪異常可以影響到後期夏季中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在年代際尺度上,過去 50 年青藏高原冬-春季積雪呈現出增加趨勢,從而引起高原上空對流層溫度降低及亞洲-太平洋濤動負位相特徵,使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於是中國東部雨帶主要停滯在南方,導致東部地區出現南澇北旱。
  • 青海:世界「地球日」探尋高原奧秘 強化生態保護理念
    央廣網西寧4月23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董亞潔 王夢鐲)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一場別開生面的保護青藏高原、探索高原奧秘的科普活動正在舉行,現場吸引了來自中小學校的近千名師生參與。
  • 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的地球系統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
    通過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具體為:暖溼差異化、水體液相化、生態趨同化、災害頻發化、圈層鏈式化。在大氣圈表現為暖溼差異化,導致極端事件區域差異分布,其中高原北部以乾旱、暴風雪等為主,南部以洪水為主。
  •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邊界層與對流層觀測項目:在地球最高...
    到21世紀,面對這個依然至關重要的「科學議題」,氣象部門醞釀「三上」高原。中國氣象局黨組專門向科學技術部等部門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程到中國氣象局調研。從2009年開始,中國氣象局提出立項申請。十多位院士、兩百多位國內外專家多次研討,跨部門協調會及全國研討會就召開4次以上。
  • 中科院專家預警:青藏高原須警惕冰湖潰決風險
    作者 | 王進東近日,記者從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獲悉,該研究院專家通過實時遙感分析和現場調查發出預警:青藏高原須高度警惕冰湖潰決風險。王世金表示,隨著氣候變暖加劇、極端事件增加,雪/冰崩、冰川躍動、冰川洪水等冰凍圈失穩事件頻發,進而激發了冰湖潰決事件的發生。在一定外因作用下,青藏高原極有可能再次發生潰決洪水災害。
  • 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布高原「天目」 網西南暴雨
    八年高原加密觀測 「咬定」西南渦  我國中東部地表之水的源頭多出自於青藏高原。而如果把視線放在天上,就不難發現,西至四川盆地,東到長江流域乃至東部廣大地區的降水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青藏高原天氣系統的影響。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冰凍圈是地球氣候系統五大圈層之一,其組成包括冰川(含冰蓋)、凍土、積雪、河冰、湖冰、海冰、冰架、冰山,以及大氣圈內的冰晶和過冷水雲、降雪、冰雹與霰。
  • 中科院青藏所攜手蘭大深耕高原:培養泛第三極研究人才
    中新網蘭州11月16日電 (記者 丁思)蘭州大學16日披露,由中科院青藏所出資,聯合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共同設立中國地理學會、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中科院青藏所「珠峰創新獎學金」(簡稱「珠峰獎學金」)。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認證
    中國日報9月11日電(記者 張之豪)近日,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通過《自然》(Nature)數據期刊Scientific Data認證,成為Nature及其子刊文章投稿時可靠和便捷的數據倉儲中心,這是我國首個通過Nature認證的數據倉儲中心。
  • 氣象現代化成果普惠雪域高原!氣象部門全力援藏成效顯著_資訊_中國...
    覆蓋西藏562個鄉鎮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基本建成;55名氣象科技工作者參加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籤訂11項合作協議;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和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基本形成……自2016年全國氣象部門第六次西藏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在中國氣象局黨組的重視支持和氣象部門各援藏單位的積極援助下,西藏自治區和四川
  • 科學家揭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機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丁永建團隊與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通過對大氣冰凍圈、海洋冰凍圈和陸地冰凍圈的範圍、特徵和影響進行了系統分析,闡述了不同類型的冰凍圈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指出了冰凍圈退化會導致冰凍圈災害增加。
  • 車濤: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李 新2,3李新武4江利明5,6 1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黑河遙感試驗研究站 2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3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 4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