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世界「地球日」探尋高原奧秘 強化生態保護理念

2020-12-03 央廣網

央廣網西寧4月23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董亞潔 王夢鐲)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青海省自然資源博物館,一場別開生面的保護青藏高原、探索高原奧秘的科普活動正在舉行,現場吸引了來自中小學校的近千名師生參與。

活動現場,來自西寧市第一中學的師生在講解員的引導下,了解了地球的構造,青藏高原的形成以及保護地球、保護青藏高原等方面的知識。

青藏高原是我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態位置。老師和同學們通過觀看實物陳列、自然資源場景展示、青藏高原視頻影像以及各種動植物礦物標本,近距離感受青藏高原的起源、演變過程中的變化和奧秘。

北京師範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峰貴介紹:「青藏高原以前是片大海,大概在六七千萬年前,青藏高原開始形成陸地,之後開始逐漸地隆升,大約距今360萬年前青藏高原開始集聚隆升,隆升的速度特別快,到現在為止,這種隆升的狀況還沒有停止。它的形成對整個全球的氣候,包括生態環境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

西寧一中七年級學生馬文婷對記者說:「今天我學習了地球的一些知識,比如說地幔、地殼,很多河流都是從我們青藏高原開始發源的。保護生態環境要從小事做起,我們可以低碳出行、節約用水、節約用電,從各個方面入手。」

現場還邀請了來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區麻來縣的牧民巡護員文孝給師生們講述三江源保護區的故事,讓大家更加了解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劉峰貴介紹:「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是非常特殊的,包括冰凍圈,因為它的冰凍圈是在中低緯度,所以這樣的話,整個全球變化上稍微有點變化,都會在全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把它叫做生態安全屏障。」

幅員遼闊的青藏高原礦產資源也非常豐富,迄今已經發現了一百多種礦產資源,潛在價值非常巨大。如何做到「開發與保護」並重,這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青海省地質調查局局長李世金表示:「我們對全省礦產資源勘查規劃部署進行了調整,從自然保護地有序退出礦業權。同事,全面推進綠色勘察,實現綠色勘查開發。既要保護好地球家園,保護好我們青藏高原,又要把自然資源勘查開發利用出來。」

相關焦點

  • 各地林草頭條丨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2013年12月31日,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溼地公園被國家林業局批准進行試點建設,按照建設「湟水清水入城、溼地生態文化和地域文化展示平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樂園」的要求,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典範,建設融生態保護、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觀光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國家溼地公園。
  •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 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生態文明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青海力量。
  • 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從打響保衛藏羚羊的第一槍,到青海湖湟魚資源保護政策的實施,再到全力改善雪豹的棲息環境。在新的時期,新的環境下,青海為瀕危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安全的棲息環境。多年的保護,身居青海大地的瀕危野生物種種群不斷增加,尤其是以雪豹、湟魚、藏羚羊等明星級物種為代表。這些瀕危物種種群數量的增加,對維持我省生物多樣性,以及我省生態環境的回報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 描繪生態文明建設藍圖 書寫大美青海生態底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 窗 口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他帶領科研團隊發現和釐定了我國柴北緣、東秦嶺和西藏松多等3條高壓/超高壓變質帶;釐定了東崑崙阿尼馬卿和西崑侖庫地蛇綠巖組合,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塊體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貢獻。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古板塊體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貢獻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 窗 口>靠大項目培養人才以更好地服務和支撐自然資源管理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
  • 護佑高原精靈 青海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
    央廣網西寧10月31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李梅英)為保護高原精靈——雪豹,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日前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據了解,在全球 12 個雪豹分布國中,中國不但擁有2000-2500 只雪豹種群,還擁有 60%的雪豹棲息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雪豹分布國。據現有科學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呼籲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將可以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合作,攜手開展雪豹研究與保護,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
  • 中共青海省委首場新聞發布會:數字宣告保護「地球第三極」擔當
    圖為中共青海省委首場新聞發布會現場。 馬銘言 攝中新網西寧12月28日電 題:中共青海省委首場新聞發布會:數字宣告保護「地球第三極」擔當作者 張添福 潘雨潔雄踞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如何守護地球「第三極」?
  • 讓「高原明珠」更璀璨——草海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綜述
    它是黑頸鶴等數百種鳥類的重要越冬地和遷徙中轉站,是中國著名三大高原湖泊之一、貴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十大觀鳥區,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草海,光是聽一聽這樣的名字,便足以令人陶醉,讓人神往,讓人想見它的廣袤無垠、它的綠草成茵…… 這顆鑲嵌在烏蒙山腹地的「高原明珠」,我們可以用最美的詞句來形容它,卻也不得不以最現實的眼光正視它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古板塊體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貢獻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 窗 口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 經 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巖石學和大地構造學家楊經綏楊經綏從事地質科學研究40餘年,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中。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是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和高原物種基因庫,是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
  • 2018年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亮點掃描
    色林錯溼地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的高寒溼地生態系統中都具有代表性、稀有性和獨特性,是世界研究高寒湖泊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生物多樣性不可多得的自然博物館。   2018年9月6日至7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與服務西藏高質量發展」專題諮詢會在拉薩召開。15名兩院院士和70餘名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共議青藏高原科考、共推西藏高質量發展。
  • 院士風採|楊經綏:開啟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他帶領科研團隊發現和釐定了我國柴北緣、東秦嶺和西藏松多等3條高壓/超高壓變質帶;釐定了東崑崙阿尼馬卿和西崑侖庫地蛇綠巖組合,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塊體制的演化作出重要貢獻。他建立的「蛇綠巖型(羅布莎型)金剛石」,為世界開啟了研究深地幔物質和探尋地球動力奧秘的新窗口。
  • 大美濕地: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2014年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成果:青海省濕地類型多樣,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孕育了獨特的高原濕地生物基因庫。目前,青海省濕地面積達814.36萬公頃,佔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19%,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一。   「城市多一塊濕地,生活多一份詩意。」
  • 兩千公裡江源科考 探尋長江大保護「本底
    高寒無人無路無圖,兩千公裡江源科考探尋長江大保護 「本底」20餘位研究人員,在「無人無路無圖」、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程2000多公裡,開展了一場艱苦的科學考察莽莽江源,蘊藏著無窮的奧秘。處在「世界第三極」,又是長江生態最敏感的區域,江源的一舉一動關係整個流域生態變化,科學界有「江源打個噴嚏,長江都要感冒」之說。同時,江源作為長江流域人為幹擾最少的區域,河流規律和生態指標對長江流域具有指示和參考意義,堪稱長江大保護的「本底」。
  • 青海實施首個溼地保護示範項目 加速高原溼地植被恢復
    張子贇 攝中新網西寧12月17日電 (李雋)「該項目是青海省林業和草原系統第一個溼地保護科技推廣示範項目,也是我們溼地公園首次承擔的科技推廣項目。目前資金已到位,項目準備工作正在進行。」17日,青海互助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林業高級工程師郭發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青海首次發現五個新記錄物種
    陰生掌裂蘭西藏杓蘭我省地大物博、資源蘊含豐盛,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優先理念的不斷深入,這在青海是新記錄物種;在青海互助北山林場發現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玉龍蕨,這在青海是新記錄物種;在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瀕危保護植物川西兜被蘭,這在青海是新記錄物種;在青海互助北山林場發現類叢耳,這在青海是新記錄物種。
  • 探尋長江大保護 「本底」
    這是8月15日拍攝的崗加曲巴冰川(無人機照片)。本報記者吳剛攝20餘位研究人員,在「無人無路無圖」、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行程2000多公裡,開展了一場艱苦的科學考察莽莽江源,蘊藏著無窮的奧秘。
  • 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成立
    10月23日是第八個「世界雪豹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雪豹是中東亞高山環境裡最頂層的捕食者和旗艦物種,被譽為「雪山之王」,是高山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氣壓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