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濕地: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2020-12-04 人民網青海站

本版圖片由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提供

  對於很多人來說,「濕地」這個概念更多是在地理課本中才有。實際上,濕地就在我們身邊,它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最好的禮物,也是原生態美之集大成者:樹木、藻類、自由嬉戲的禽鳥、宛如鏡子般的河湖、倒映著碧藍的天空,一派天淨沙似的曠達與靜美。

  濕地又被稱為「地球之腎」。這是因為它擁有茂密的樹林,不停地淨化著我們的空氣,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加宜居。濕地還有蓄水功能,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可以有效地儲存地下水,在天氣乾旱的時候補給乾涸的河床﹔而濕地上的植被,還能起到穩固土壤的作用。

  鋼筋水泥牆內的生活,壓抑不住人們對綠色的嚮往,走進生機盎然的濕地,呼吸著那清新的空氣,仿佛陽光一樣輕輕地溫煦身心,洗滌塵勞,讓人不經意間便能放下疲憊與壓力,重新喚醒自己的小宇宙。

  2014年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成果:青海省濕地類型多樣,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孕育了獨特的高原濕地生物基因庫。目前,青海省濕地面積達814.36萬公頃,佔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19%,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一。

  「城市多一塊濕地,生活多一份詩意。」2013年12月31日,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被國家林業局批准進行試點建設,按照建設「湟水清水入城、濕地生態文化和地域文化展示平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樂園」的要求,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典範,建設融生態保護、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觀光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試點建設以來,相繼實施了湟水河河道綜合治理及濱水休閑綠道建設、北川河生態河道建設、寧湖景觀改造、湟水河濕地海綿化改造及景觀提升、城市綠道系統建設等項目,建成了海湖濕地、寧湖濕地和北川濕地三大片區。

  遊廊掩映、綠道環繞、草木深翠……濕地公園的美景,無疑是人類寫給大自然的情書。如今,這個於城市中散發自然魅力,生態環境優美,融生態保護、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觀光旅遊等於一體的「中心城市綠芯」,已成為各種鳥禽的棲息場所,也成為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近年來,青海各級政府認真踐行生態保護優先理念,深入推進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不斷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完善濕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濕地公園建設,目前已陸續建成國家濕地公園19處、省級濕地公園1處,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和人工濕地在內的濕地公園總面積達到36.14萬公頃。

  近日,由互助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承擔的2020年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項目 「湟水流域國家濕地公園適生植物選育及示範推廣項目實施方案」通過專家審查。作為青海省林業和草原系統第一個濕地保護科技推廣示範項目,該項目的實施對湟水流域國家濕地公園濕地景觀配置、退化濕地修復、小微濕地修復與完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據青海省林草局濕地管理處副處長宋維菊介紹,總投資100萬元,實施期限為三年的該項目,將實現對高原鄉土濕地植物開展人工培育及小規模栽植等技術研究,選育出適宜湟水流域適生的特色濕生植物,為湟水流域乃至其他高原濕地公園濕地植物系列繁殖及綜合集成配套濕地景觀綠化提供技術示範,為今後研究高原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最美的濕地上有最美的「守護神」

  在青海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在青海廣袤的大地上,有一支由1.6萬人組成的濕地生態管護員隊伍。他們不論酷暑嚴寒,常年行走在青山綠水間,與山為伴,與林為友,用自己沾滿泥土的雙腳,用自己的滿腔熱忱默默堅守,守護著青海高原這片極地的純淨。

  今年56歲的楊佔吉,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陰鎮城西村三社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一位普通的濕地管護員,因妻子殘疾常年臥床、女兒還要繼續上學,養家的重擔落在了楊佔吉一人肩上。2017年9月,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楊佔吉被聘為貴德縣濕地管護員,從那時開始,他與濕地的故事便在日與夜的守護中展開。

  「我管護的區域是河西大橋到黃河清大橋北岸,平時的工作主要負責管護濫砍濫伐、採砂取土、開墾、砍柴和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等等破壞濕地生態資源的行為。因為管護的面積很大,每次騎著摩託車巡護都要花上多半天時間,路上走走停停,顧不上吃飯也是常事。可是既然當上了管護員就要負責到底,不能漏掉任何一片區域。」楊佔吉說。

  楊佔吉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巡護工作中,他不是在河岸道路巡查,就是在濕地制止垂釣者、打撈漂浮汙染物。「節假日的時候更是巡護的重要時期,為了濕地的生態環境,放棄短暫的團聚也值了!」楊佔吉樸素的話語中滿載著對濕地生態保護工作的熱愛,更詮釋了濕地管護員的責任與擔當。

  澤曲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澤庫縣西南部,規劃總面積7.23萬公頃,公園劃分為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它的建立,對維護澤曲濕地生態功能意義重大。

  6年來,索南項加的足跡遍布澤曲濕地的每一個角落。夏日的澤曲河水橫溢,藍天白雲倒映在清澈的濕地湖泊中,鳥語蟲鳴,花香四溢,這時的索南項加會在言談中流露出一種自豪感:「剛開始當上管護員時,每天都在重復同樣的工作 監管濕地內的環境衛生,清理垃圾和雜物,清點核實濕地周邊的牛羊數量是否超標,遇到偷牧、採石挖沙等破壞環境的行為,及時制止並且上報,當時真的感覺有些枯燥。」

  現如今,索南項加發現,自己已由衷地愛上了這片濕地。每一次的巡護都充滿了樂趣,看雲就可以知道天氣的變化,看眾多湖泊的大小變化,就知道澤曲上遊的水量是否充沛,他甚至可以從鳥類棲息的數量,感知到濕地環境有沒有發生大的改變。

  他感到自己在一天天和這片廣袤的濕地融為一體,他已離不開濕地,他知道,濕地的良好保護也同樣離不開他們這些管護員,離不開每一名細心呵護它的牧民。

  讓地球「綠肺」滋養青海大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重要濕地和濕地公園納入國家生態保護紅線範圍。國務院《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中,濕地也已納入到生態補償領域之列,而正在開展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濕地」更是上升為國土調查一級地類。

  濕地保護是推進「一優兩高」戰略部署的重要內容。青海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青海擁有大江河、大草原、大濕地等豐厚的生態資源,在全國生態格局中的影響大、貢獻大、責任大、價值大。」有鑒於此,2014年至今,全省累計落實國家濕地保護修復資金近7.4億元,相繼開展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濕、濕地公園建設、濕地生態管護員等濕地保護與修復工作。濕地資源保護已成為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部署,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重中之重。

  為了實現從濕地大省到濕地強省的轉變,青海省委省政府不斷完善濕地保護制度,抓緊做好修訂後的《青海省濕地保護條例》相關配套制度的制定完善工作﹔加快濕地分級監管體系,推進青海省重要濕地名錄發布,爭取將青海省更多省級重要濕地名錄納入到即將修訂的國家重要濕地名錄中,以爭取更多投資﹔積極爭取並嚴格監管好中央財政濕地補貼項目,穩步推進濕地生態效益補償以及退耕還濕試點項目,探索出符合青海實際的生態效益補償及退耕還濕機制﹔實施好青海湖鳥島、扎陵湖、鄂陵湖3處國際重要濕地中央預算內濕地保護工程。

  2018年7月,青海正式啟動了濕地泥炭沼澤碳庫調查工作。目前,已經初步完成野外調查,爭取在2020年年底全面完成濕地泥炭沼澤碳庫調查所有工作,迎接國家驗收。青海省林草局濕地管理處處長馬建海告訴記者,青海省擁有獨特的雪山、藍天、濕地、湖泊、森林、草地和荒漠戈壁,它們的雄偉、博大和奇異,足以震憾每一個人。國家濕地公園是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的重要內容,我們將全面提升濕地保護能力,緊扣省情實際,堅決扛起濕地保護的責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融入更多的科學元素,將創新「濕地+自然教育」宣教模式持續在各地不斷落地開花,這是青海加強濕地科普宣教體系建設的有力抓手。繼2017年西寧市湟水國家濕地公園建成面積346平方米的濕地科普館以來,青海省濕地保護中心近期又分別在互助土族自治縣三所學校成立首批「濕地學校」,同時國家濕地公園自然教育學校暨高校科研教學實踐基地在剛察沙柳河掛牌,意味著濕地公園面向高校教育資源邁出了第一步,也為雙方在科技支撐、人員培訓、學生實習、就業及自然教育等領域的廣泛合作奠定了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青海省在集中保護國家濕地公園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依託森林、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國有林場,適時發展生態旅遊,實現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局面。青海西寧湟水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主任張志法表示,將繼續堅持「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努力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積極探索湟水流域水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模式,打造湟水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濕地修復範例,為西部大河沿線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和可持續發展工作提供實踐經驗。

  這些舉措,是青海全省上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落實「三個最大」的重大要求,是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創新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渠道、保護綠水青山的具體行動。在青的高等院校與國內高校的合作目前已開展了國家自然基金、青海省基礎研究等項目,以打造湟水濕地研究中心、建設青海西寧湟水濕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等。

  天時,地利,人和。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一的青海,未來可期。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相關焦點

  • 各地林草頭條丨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實際上,溼地就在我們身邊,它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最好的禮物,也是原生態美之集大成者:樹木、藻類、自由嬉戲的禽鳥、宛如鏡子般的河湖、倒映著碧藍的天空,一派天淨沙似的曠達與靜美。 溼地又被稱為「地球之腎」。這是因為它擁有茂密的樹林,不停地淨化著我們的空氣,讓我們生活的環境更加宜居。
  • 青海龍羊峽--青藏高原上的科羅拉多
    進入景區就能感受到它的氣質,草原在高山的襯託下尤為俊美,這種原始的美,直擊內心。乘著遊船暢遊峽谷,感覺「船在水中走,人在畫中遊」。天氣好的時候能拍出層次分明的天空,碧綠黃河水,乾淨清透。遊船時還能感受到兩側斷崖的震撼和神秘感,碧波蕩漾中的湖光山影,美不勝收。
  • 以山為筆的 大美青海
    作為生態大省,青海的生態建設從未停下腳步,而「山」作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第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孕育了大美青海獨特的生態體系,而且也為這裡的人帶來了豐富的生態資源。青海作為青藏高原的主體之一,境內絕大部分為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省境南部有玉樹高原(俗稱青南高原),北盤崑崙山脈、南踞唐古拉山脈,其間海拔逾5000米的雪山高峰就約有兩千座,而作為「萬山之首」的崑崙山脈在青藏高原山系中獨領風騷。 橫亙萬裡的崑崙山,被稱為亞洲脊柱、萬山之祖,孕育了從天而來的黃河水,滋養著華夏民族綿延璀璨的歷史文明。
  • 中式大美|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看山不喜平,地形有起伏才有大美。我國幅員遼闊,匯聚各種地貌美景,隨時出發,即可去往想去的無數遠方,實為大國之便利。今天我們欣賞國內主要的高原、盆地、平原。從海拔角度,高原無疑佔據「高地」,但盆地和平原的區別並非在海拔。盆地與平原的關係:一些盆地包括平原、丘陵和河谷;而有的平原中間的大凹形區域,就是盆地。
  •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探寶」大美青海河山 掀開地質遺蹟「面紗」
    萬山之祖莽崑崙,中華水塔三江源,多彩寶盆柴達木,高原仙境青海湖……提到青海省這些自然美景,令人無限嚮往。殊不知,這些美景的景觀基礎均為地質遺蹟!是地球漫長演化時期由各種內外地質作用形成、演化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質現象,同時也是一種集科學科考、美學觀賞、社會經濟價值於一體的優質「綠色遺產資源」。
  • 高原之花,原始粗狂的美!頑強的震撼人心!
    種菜  |  養花  |  園藝  |  生活  |  多肉  |  花卉  |  百科前段時間去川西高原旅行,原本帶著一顆看人文的心去的,但是卻被高原的花草植被給震撼了,所以今天我想帶大家走進高原看看這些高領之花!
  • 青海大環線上最良心的景點!比茶卡鹽湖還美!冷門還免費!
    青海大環線,著名的景點不少,草原的連綿,湖泊的深邃,丹霞的奇妙,戈壁的壯闊……各種地貌美到逆天。在這條路線,眼睛完全不夠用!恨不得自己360度都能看到。這條線路上有個不可錯過的野點,秒殺人氣爆棚的「天空之境」茶卡鹽湖。它被譽為青海高原上的璀璨寶石。從高空俯瞰,就像是一塊塊被鑲嵌的翡翠,格外華貴。而且目前仍處於野點狀態,無人管理。所以被大家稱為「青海大環線上最良心的景點」。
  • ...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西寧9月19日電題: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新華社記者張旭東、陳凱、王大千、陳煒偉青海,是民歌中「那遙遠的地方」,受平均4000米以上高海拔等自然條件所限,這裡也成為決戰「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的重要陣地。
  • 青海高原上的狼毒花是種大毒藥材,可是外用功效神奇!
    產內蒙古、山西、河南、青海、甘肅、陝西、四川等地。狼毒花介紹:狼毒花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長在高原地帶的花,狼毒花又叫火柴花,有瑞香科狼毒、大戟科植物狼毒。我在高原上看到的,多數是瑞香科狼毒,花苞的時候,是紅色,開的花,卻是雪白的,一株上可以開10~20朵,5個花瓣,花朵的直徑不到0.5釐米,小而嬌豔。在高原上,牧民們因它含毒的汁液而給它取了這樣一個名字。狼毒花葉子長圓型,結蒴果,其根、莖、葉均含大毒,可製成藥劑外敷,能消積清血。亦可做農藥, 用以防治螟蟲、蚜蟲。人畜絕不能食之。它能與周圍的草本植物很難與之抗爭。
  • 高原上綻放的光芒——來自青海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故事
    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新華社記者在2020年夏秋之交來到這片山宗水源的土地,聆聽浩蕩江河、廣袤牧場、搬遷新村的迴響:一個個脫貧故事,在離天最近的高原大地上,定格成像,匯聚成光。  「無際草原上的新村落」  從省會西寧驅車向西南方向行駛5個小時,景色也從高樓林立的都市變成了一望無際的高原草場。
  • 高原聖肽10大優勢之(一)
    高原聖肽,來自那片神奇而聖潔的高原。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可以複製任何東西,卻有一樣無法複製,那就是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資源環境,如果想複製出青藏高原上一模一樣的特色物種,除非他可以完整地複製一個地球。」高原聖肽品牌創始人吳長海如是說。
  • 高原精靈——青海沙蜥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除了北極、南極,還有個「第三極」:世界的高級青藏高原
  • 青海開展國家公園示範省首屆鳥類攝影展
    圖為此次參展的青海攝影愛好者王嶽邦為參觀者講解自己的作品。 李江寧 攝中新網西寧6月5日電 (李江寧)5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會同相關部門聯合舉辦青海國家公國示範省島類攝影大展,此次攝影展是對近年來青海生態保護建設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引導社會大眾加深對國家公園建設重大意義認識的有力舉措。
  • 冬蟲夏草、黃菇、犛牛奶……青海果洛的高原特產來了! 探營10·17...
    作為上海對口支援地區之一,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也將當地的特色商品帶到了這次展銷會。果洛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的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黃河源頭。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境內雪峰聳立,山脈交錯,河流縱橫,湖泊繁多。全州藥用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
  • 小行星撞地球了,就在青海
    但突然出現的亮光,將天地照得亮如白晝,持續時間長達半分鐘之久。方圓數百千米之內,很多人因為夜空驟亮而抬頭,甚至有充足的時間掏出手機,記錄下了這一奇景。很快,這些視頻在社交媒體上傳開了。目擊者所處位置,分散在數百千米範圍之內 | 作者製圖這麼大的範圍內均有目擊,說明發光的高度不低,遠遠高過民航客機巡航的萬米高度,很可能在幾十到上百千米的高空。
  • 護佑高原精靈 青海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
    央廣網西寧10月31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李梅英)為保護高原精靈——雪豹,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日前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據了解,在全球 12 個雪豹分布國中,中國不但擁有2000-2500 只雪豹種群,還擁有 60%的雪豹棲息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雪豹分布國。據現有科學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呼籲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將可以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合作,攜手開展雪豹研究與保護,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
  • 高原生態上的棒球夢 勵志體育電影《9號傳奇》青海開機
    據介紹,《9號傳奇》講述了國家隊王牌投手於坤(白恩飾)帶領一群高原少年追求棒球夢想、實現自我救贖與成長的故事。一個球場受挫情場失意的國家隊王牌投手,一群想走出青海、走向世界的青春少年,一個半輩子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中學校長,一群不知夢想為何物的調皮中學生,他們因為棒球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為青海打開一片棒球天地。
  • 青海文化與自然「遺珍」開啟「地球第三極」全域旅遊新體驗
    12月15日電 題:青海文化與自然「遺珍」開啟「地球第三極」全域旅遊新體驗  中新社記者 張添福  15日,趁著放假,生活在英國倫敦的繆亞琪(中文名)跟母親,到達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我想實地看看這裡的民俗,想實地來看、來學。」
  • 青海如畫裡,切莫負金秋!
    轉眼已經九月 如果你在為錯過青海的夏天而遺憾 其實青海的秋天也是美的不要不要的 青海的秋天 同春一樣可愛 同夏一樣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