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精靈——青海沙蜥

2021-02-08 中國科普博覽

當你漫步於川北高原的半荒漠化沙地裡時,經常會有一個黑影「嗖」地一聲鑽入沙洞內,消失於你眼前。待你停下來,靜等兩分鐘後,你會發現一個可愛的小腦袋探出洞外,俏皮地注視著你……


這種可愛的小精靈就是青海沙蜥,當地人又親切地稱之為「蠍龍」(音譯),意為「跑得飛快的小東西」。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鬣蜥科沙蜥屬的爬行動物,為我國的特有種,分布於新疆、甘肅、青海、四川北部等地,常生活於青藏高原乾旱沙帶及鑲嵌在草甸草原之間的沙地和丘狀高地。其生存的海拔高度為2000~4500米。青海沙蜥以各種昆蟲為食,如各種甲蟲、蛾子、蜻蜓等等,在晴朗的天氣裡,經常能夠看到沙地裡無數的個體在追逐著各種昆蟲,場面極其壯觀,並且還經常因為食物的原因而發生激烈的打鬥。


雌雄青海沙蜥的鑑別方式主要是依據尾尖腹面的顏色,雄性為黑色,而雌性為橙色。除此之外,從外形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雄性個體的體重、體長、尾長等都明顯大於雌性個體。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青海沙蜥為胎生類物種,即受精卵在母親的子宮內完全發育,幼體出生後就是活蹦亂跳的小崽崽。青海沙蜥一般五月初到六月初進行交配,在這個時間段,在野外你能看到很多雄性在相互炫耀競爭,以獲得與雌性的交配機會。雌性的懷孕期持續2~3個月,一般在八月底到九月初產仔,九月中旬後,野外的沙地裡可以看到很多到處亂跑的剛出生的小蜥蜴,一批新的生命已經到來。

雄性青海沙蜥卷尾(吳亞勇 攝)


與其他蜥蜴相比,青海沙蜥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是,無論是雌雄個體都表現出比較複雜而有趣的卷尾擺尾行為:尾部時而如樹幹般直立,時而小幅度彎曲,甚至如麻花般極度彎曲;同時,擺尾的快慢也表現出差異性,時而如微風拂動般輕微擺動,時而如狂風暴雨般急劇擺動,整個過程就如一舞姿精湛的舞者在展示其高超的舞技。但是關於其卷尾擺尾的每一個動作所代表的意思還不得而知,或許是在示愛,或許是在示好,或許是在拒絕,甚至是在警告。現在有科學家正在對青海沙蜥的卷尾行為開展詳細的研究,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知道它們卷尾行為所表達的意思了。


(內容來源於中國科普博覽科學新語林專欄《從水到陸》,作者為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兩棲爬行動物保護協會風瀟瀟)


============================

歡迎關注中國科普博覽微信號,搜索「中國科普博覽」即可找到我們。科普,我們一直在路上。

相關焦點

  • 探秘神奇的高原小精靈 「西藏沙蜥」
    2020年7月至10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任務五子課題「西藏沙蜥對高海拔環境的適應」開展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 護佑高原精靈 青海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
    央廣網西寧10月31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李梅英)為保護高原精靈——雪豹,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日前共同發起成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倡議。據現有科學證據表明,青藏高原是雪豹的物種起源地,也是雪豹最主要和最連續的生存地區。呼籲建立青藏高原雪豹保護聯盟,將可以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合作,攜手開展雪豹研究與保護,推動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綜合性雪豹保護態勢和創新格局。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恩光介紹:「我們先聯合青藏高原六省區開展雪豹的研究與保護,採取一系列的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行動來保護雪豹。
  • 可可西裡的「高原精靈」——藏羚羊
    可可西裡的「高原精靈」——藏羚羊 2020-07-27 0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原沙蜥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紅原沙蜥,拉丁名為是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hongyuanensis,屬於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亞門、爬行綱、蜥蜴亞目、鬣蜥科、沙蜥屬、青海沙蜥紅原亞種的一種動物,同義學名是Phrynocephalus hongyuanensis。
  • 畫說世遺(10)可可西裡:高原精靈藏羚羊的「故鄉」
    其中,藏羚羊是躍動在可可西裡的高原精靈,為了保護它們,一代代守護者堅守在這片土地。2017年7月,青海可可西裡被獲準列入「世界遺產」。
  • 青海龍羊峽--青藏高原上的科羅拉多
    當下正在熱播的戶外競技真人秀《奔跑吧·黃河篇》本期深入青海當地,跑男團帶我們走進黃河母親源頭處--龍羊峽,探尋水清如鏡的龍羊湖。
  • 高原蝴蝶,飛舞的精靈
    為了讓更多人信服,記者來到了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昆蟲標本室,進行了一場探秘之旅。走進該標本室,讓人驚嘆的是這裡有上千份蝴蝶標本,每一份都堪稱藝術品。彩裙麝鳳蝶、金裳鳳蝶、喜馬箭環蝶、牛郎美鳳蝶、織女美鳳蝶、克裡翠鳳蝶、巴翠蛺蝶、聯珠絹蝶……相信大家聽到這些蝴蝶的名字,都會覺得非常詩意。而且不可思議的是這些蝴蝶在西藏都有分布。
  • 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科研儀器架設落地青海茫崖
    樊萬珍 攝中新網西寧8月26日電 (孫睿)記者2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合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海西州茫崖氣象局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任務「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科研邊界層塔和微波輻射計儀器架設選址工作結束,經過兩日的考察遴選,兩項科研儀器架設初步選定在青海茫崖大烏斯地區和花土溝鎮
  • 冬蟲夏草、黃菇、犛牛奶……青海果洛的高原特產來了! 探營10·17...
    作為上海對口支援地區之一,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也將當地的特色商品帶到了這次展銷會。果洛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的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黃河源頭。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境內雪峰聳立,山脈交錯,河流縱橫,湖泊繁多。全州藥用動植物資源相當豐富。
  • 大美濕地: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2014年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全國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成果:青海省濕地類型多樣,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孕育了獨特的高原濕地生物基因庫。目前,青海省濕地面積達814.36萬公頃,佔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19%,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一。   「城市多一塊濕地,生活多一份詩意。」
  • 以山為筆的 大美青海
    青海在萬山環抱中誕生 千山堆繡,百川織錦,青山伴著綠水,藍天映著白雲,萬山之宗巍峨挺立,三江清水滾滾東流,萬物精靈生生不息,這裡的山河壯美,生態和諧…… 北起阿爾金—祁連山系、崑崙山系,南至秦嶺山系、唐古拉山系,青海在萬山環抱中誕生發展,隆起的地勢不僅促成了這裡高海拔的低溫常態,也維護著青藏高原千萬年來生態的平衡。
  • 各地林草頭條丨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青海省溼地類型多樣,生態區位極其重要,孕育了獨特的高原溼地生物基因庫。 據青海省林草局溼地管理處副處長宋維菊介紹,總投資100萬元,實施期限為三年的該項目,將實現對高原鄉土溼地植物開展人工培育及小規模栽植等技術研究,選育出適宜湟水流域適生的特色溼生植物,為湟水流域乃至其他高原溼地公園溼地植物系列繁殖及綜合集成配套溼地景觀綠化提供技術示範,為今後研究高原溼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 用心守護高原精靈:雪豹救護背後的故事
    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承擔著全省野生動物救護工作,然而沒有編制和專職的救護人員,救護工作一直是我們西寧野生動物園的人兼職在做。等候凌雪的獸醫趙海龍是飼養三隊的副隊長,園區的雪豹主要都在他的飼養隊裡,對於雪豹的飼養和救護,他非常有經驗。掀開毛毯,檢查傷勢,趙海龍皺起了眉頭:「傷得太重了,腿全爛了,明天去寵物醫院檢查一下吧。」
  • 城東公安分局火車站廣場派出所命名為青海高原「工人先鋒號」
    城東公安分局火車站廣場派出所命名為青海高原「工人先鋒號」 2021-01-06 1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原生態上的棒球夢 勵志體育電影《9號傳奇》青海開機
    據介紹,《9號傳奇》講述了國家隊王牌投手於坤(白恩飾)帶領一群高原少年追求棒球夢想、實現自我救贖與成長的故事。一個球場受挫情場失意的國家隊王牌投手,一群想走出青海、走向世界的青春少年,一個半輩子生活在青海高原的中學校長,一群不知夢想為何物的調皮中學生,他們因為棒球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為青海打開一片棒球天地。
  • 青海:從瀕危物種保護看生態回報
    湟魚洄遊奇觀引發生態旅遊熱  典型案例:清澈的湖水,湛藍的天空,暢遊的精靈……近年來,由中央電視臺攝製的《湟魚洄遊季探秘青海湖》大型新聞直播節目連續播出後,將青海湖水、魚、鳥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以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拍攝畫面,展現給全國觀眾,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
  • 回放 探訪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 親密接觸「高原精靈」藏羚羊
    回放 探訪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 親密接觸「高原精靈」藏羚羊
  • 青海高原藏羊養殖技術研究首次突破傳統養殖
    青海高原藏羊養殖技術研究首次突破傳統養殖 2014-12-09 15:34:30青海大學高原動物生產團隊學科帶頭人侯生珍9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稱。  青海牧區地處高寒地帶,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極其嚴酷的自然環境致使該地區牧草生長期短,枯草期長達9個月,冬春枯草季節天然草場營養物質供給的匱乏,導致藏母羊繁殖性能低下、羔羊生長發育緩慢,嚴重製約著該地區畜牧業的發展。藏系羊作為中國三大原始綿羊品種之一,因毛量高、毛質優、皮質佳和肉質好等特點深受市場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