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實施首個溼地保護示範項目 加速高原溼地植被恢復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圖為冬日裡的掛果灌木。 張子贇 攝

中新網西寧12月17日電 (李雋)「該項目是青海省林業和草原系統第一個溼地保護科技推廣示範項目,也是我們溼地公園首次承擔的科技推廣項目。目前資金已到位,項目準備工作正在進行。」17日,青海互助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林業高級工程師郭發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據悉,互助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保護中心承擔的「湟水流域國家溼地公園適生植物選育及示範推廣項目實施方案」通過評審,項目通過溼地植物繁育、示範推廣及研究,完成溼地觀賞價值高的水生植物培育4至6種,培育苗木4萬株,示範栽培溼生植物180畝,研究總結溼地立地條件下溼生植物栽培技術。

圖為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 張子贇 攝

「項目中實施的水毛茛、杉葉藻、北水苦蕒、睡蓮等水生植物可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區正常生長,今天氣溫在零下16度,但在流動水中這些水生植物依然能正常存活。」郭發新介紹,項目以修復和重建溼地生態植物群落的完整性為主要目標,選育栽培具有耐汙能力、淨化能力、適應能力、抗逆性、抗凍、抗病蟲害能力強的適生鄉土溼地植物,加速溼地植被的恢復進程。

據介紹,項目總投資100萬元,實施期限為2020年至2022年,通過項目實施,將實現對高原鄉土溼地植物開展人工培育及小規模栽植等技術研究,選育出適宜湟水流域適生的特色溼生植物,為湟水流域乃至其他高原溼地公園溼地植物系列繁殖及綜合集成配套溼地景觀綠化提供技術示範,為今後研究高原溼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圖為郭發新介紹水生植物。 張子贇 攝

項目示範栽培西北沼委陵菜、具鱗水柏枝、線葉柳、中國黃花柳等溼生植物,研究總結溼地立地條件下溼生植物栽培技術,打造180畝溼地景觀,通過營造高、中、低錯落有致,喬、灌、草有機結合的植被結構,保證溼地公園生態群落的原真性、系統性。

「栽植的溼地植物中有很多是掛果的灌木,可以為野生動物尤其是水禽營造適宜的棲息環境和過冬的食物,這樣一部分候鳥將會變為留鳥。」郭發新說,南門峽溼地公園建設以來,鳥類從63種到今年監測到的149種,有了大幅增加,這也反映了溼地公園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完)

相關焦點

  • 各地林草頭條丨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腎」
    近日,由互助南門峽國家溼地公園保護中心承擔的2020年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項目「湟水流域國家溼地公園適生植物選育及示範推廣項目實施方案」通過專家審查。作為我省林業和草原系統第一個溼地保護科技推廣示範項目,該項目的實施對湟水流域國家溼地公園溼地景觀配置、退化溼地修復、小微溼地修復與完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尚未根本扭轉,河流源區高寒溼地應實行統一管理
    國家近20年來在青藏高原實施的生態保護、修復及生態工程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態退化情況依然存在,高寒溼地生態系統的形勢並不樂觀。趙志剛,史小明於2020年《科技導報》第17期刊發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生態系統演變、修復與保護》一文,探討了青藏高原高寒溼地的動態變化及演變趨勢,分析了溼地面積變化、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退化現狀與原因。
  • 溼地保護——劍湖溼地
    溼地作為一種土地資源,它不僅可以為作為水源供給農業、工業和周圍居民的日常生活,其在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改善環境汙染方面也有卓越成效。另外,溼地在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因此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正因如此,保護好溼地對於保護好生物多樣性,完整生物鏈有著重要意義。
  • 溼地保護|維繫山水林田湖草的是水
    「要把溼地整體保護好,要能夠顯現出投資效益,現有投資額還不夠,整體保護力度還有欠缺。」王逸群參與完成了全國溼地保護與恢復工程項目「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監測評估,指導和規範了溼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參與了《全國溼地保護「十三五」實施規劃》《全國溼地保護「十四五」實施規劃》編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 我省兩處溼地公園升級為國家級
    本報訊(記者 芳旭) 近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了全國2020年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驗收結果,我省澤庫澤曲、天峻布哈河兩處國家溼地公園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國家級溼地公園。至此,我省通過驗收的國家級溼地公園已達12處。
  • UNDP-GEF項目推進大興安嶺森林溼地保護
    該項目是GEF「中國溼地保護體系規劃型項目」的子項目,全球環境基金贈款3544679美元,政府配套23500000美元,實施期為5年,計劃於2018年9月結束。尤為重要的是,項目啟動之時,正值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林區主體功能由木材生產向生態建設全面轉型的特殊時期。項目作為內蒙古和黑龍江共同實施的首個大興安嶺保護地體系建設國際合作項目,開啟了該地區國際合作項目先河,意義尤為重大。
  • 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
    中新社西寧9月20日電 (孫睿 金泉才)青海省氣象科研所20日下午向中新社記者透露,青海首次完成三江源地區高寒溼地類型野外調查。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是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重要淡水供給地,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保護價值。青海省氣象科研所工程師張帥旗介紹,溼地是全球四大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地球之腎」。
  • 草原、溼地、荒漠化防治丨0710林草播報
    據悉,青海省「黑土灘」退化草地治理面積佔退化草地總面積的15%,草原生態恢復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因大部分退化草地分布在海拔高、氣候差、生態脆弱的地區,尤其是零星分布的「黑土灘」和坡度大於25度的「黑土坡」,治理難度大、耗時耗力。飛播種草可提高重度退化草原植被蓋度、草地生產量,在草原生態修復過程中,可減少對草原原生植被的破壞。
  • 我省將劃森林溼地沙區植被物種4條生態保護紅線
    記者從1月16日召開的全省林業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我省將科學劃定森林、溼地、沙區植被、物種4條生態保護紅線,在此基礎上把劃定的紅線落實到地圖上、地塊上,並向社會公布,接受社會監督。  今年我省林業建設將圍繞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柴達木盆地和東部黃土丘陵區五大生態空間布局,以實施大綠化、培育大森林、推動大保護、發展大產業、繁榮生態大文化五大行動為載體,打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持久戰」、生態環境整治「攻堅戰」和生態制度創新「主動戰」,鞏固和擴大林業生態建設成果,確保「中華水塔」安瀾暢流。
  • 科學網—「典型溼地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啟動
    本報訊 近日,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典型溼地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在東營啟動。
  • 甘肅瑪曲溼地水量銳減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
    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約古宗列盆地的黃河,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門堂鄉流入甘肅瑪曲,輕展手臂,折了一個彎後,又拾身返回青海,留下「黃河第一彎」的優美足跡。  七八月的瑪曲,本應是草原最美的季節。但腳下的這片草地,像長了癩頭瘡一般,植被稀疏得可憐。
  • 關於中國溼地保護的思考
    同時,要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建立聯合執法和執法監督的體制,大力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嚴格依法論證、審批並監督實施溼地保護和開發利用項目。  6.2.3工程體系  溼地保護工程是保護溼地的有力舉措和重要保證,要從我國溼地的實際出發,根據點面結合、重點突出、保護和恢復並舉、全面保護和示範優先等原則,在全面規劃全國溼地保護、恢復、合理利用、社區建設、生態旅遊建設、城市溼地公園建設的基礎上,對一些重要溼地,尤其是國際重要溼地和國家重要溼地及其溼地功能區進行重點保護建設,在一些典型和急需的溼地區域優先安排保護、治理和恢復示範項目
  • 保護溼地資源 提高生態功能
    此次「1+4」規劃,在完善七裏海古海岸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的同時,主動提升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大黃堡溼地自然保護區規划水平,按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標準開展建設管理和保護修復工作,打造全市溼地規劃建設和保護修復「升級版」。  天津市4個溼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875.35平方公裡,佔全市國土面積的7.4%,保護區物種資源豐富,其中鳥類有416種。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溼地生態系統
    保護和恢復紅樹林是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溼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是分布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具有獨特水文、土壤、植被與生物特徵的生態系統。按照《拉姆薩爾(Ramsar)公約》,「溼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的淡水、半鹹水、鹹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 6m 的水域」。
  • 延安竟然有個國家級溼地公園!你知道在哪兒嗎?
    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乾旱少雨的陝北和溼地無緣。但是,且慢下結論。由於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剛剛發布2019年國家溼地公園試點驗收通知,延安南泥灣國家溼地公園順利通過驗收,成為陝北首個國家溼地公園。
  • 西安滻灞溼地公園改善區域小氣候
    中國園林網7月1日消息:6月20日,中省市媒體走訪西安滻灞國家溼地公園,感受這片神奇的溼地在改善區域小氣候環境中所貢獻的力量。西安滻灞國家溼地公園地處渭灞交匯區域,將渭河生態景觀帶與灞河生態景觀帶的黃金集合完美承襲。
  • 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涉及五華盤龍等15個縣市區
    包括加強對滇金絲猴、怒江金絲猴、玉龍蕨、紅豆杉、珙桐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極小種群物種、狹域特有物種及其棲息地(生境)的保護恢復等。 3.重要溼地保護與生態修復。涉及香格裡拉市、大理市等 8 個縣(市)。包括全面加強對納帕海、碧塔海、拉市海、劍湖、西湖、千湖山等 12處重要溼地的保護等。
  • 中科院長期生態學研究為濱海溼地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以下簡稱「黃河三角洲站」)圍繞我國濱海和河口溼地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國家戰略科技需求,致力於濱海溼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以陸-海相互作用過程、溼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為主線,以長期穩定觀測與監測、科學研究、示範與服務為目標,重點研究陸-海相互作用下溼地生態系統物質運移與動力學機制,濱海溼地生態系統演變過程、穩定性與驅動機制,退化濱海溼地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 綜合恢復技術體系讓東北溼地重現生機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研究員武海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自2004年國家加強溼地保護管理,要求建立退化溼地修複製度、實施溼地保護修復工程以來,武海濤及其團隊進一步意識到沼澤退化的嚴重性和溼地恢復的迫切性。  作為中國科學院紮根在東北、以溼地科學研究見長的研究機構,東北地理所身上的擔子顯然更重了。
  • 【中國科學報】認知陸海河相互作用支持黃河三角洲溼地保護
    上遊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遊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水土保持不是簡單挖幾個坑種幾棵樹,黃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種樹、種什麼樹合適,要搞清楚再幹。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設旱作梯田、淤地壩等,有的地方則要以自然恢復為主,減少人為幹擾,逐步改善局部小氣候。對汾河等汙染嚴重的支流,則要下大氣力推進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