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全球環境基金(GEF)「增強大興安嶺地區保護地網絡的有效管理項目」成果發布會在內蒙古自治區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召開。
大會發布的一項項成果,專家學者們的一句句美評,項目推出的一本本新書,報告結論中一組組亮眼的數據,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示,無不標誌著項目經過5年的實施,完美地實現了項目設計之初定下的目標。項目為大興安嶺引進了新理念和新方法,進行了各種大膽有益的嘗試,為大興安嶺生態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開啟國際合作先河
大興安嶺地區地處中國最北端,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和黑龍江省的西北部。遼闊的低谷平地、溼冷的氣候和永久凍土造就了大興安嶺地區豐富的溼地資源。
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大興安嶺地區溼地總面積為27339平方公裡,約佔大興安嶺地區總面積的14.4%,對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生物多樣性,維護區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大興安嶺溼地面臨著森林火災、農業墾殖、林產品過度採集、旅遊開發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威脅,迫切需要進一步完善保護地體系,增強保護地的管理有效性。為此,通過各方努力,GEF「增強大興安嶺地區保護地網絡的有效管理項目」應運而生。
該項目是GEF「中國溼地保護體系規劃型項目」的子項目,全球環境基金贈款3544679美元,政府配套23500000美元,實施期為5年,計劃於2018年9月結束。項目國際執行機構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內執行機構為國家林業局溼地保護管理中心,實施機構為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和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黑龍江),項目示範點為內蒙古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和黑龍江多布庫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項目旨在消除大興安嶺地區具全球重要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面臨的主要威脅,增強大興安嶺地區保護地體系的管理水平。尤為重要的是,項目啟動之時,正值大興安嶺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林區主體功能由木材生產向生態建設全面轉型的特殊時期。項目作為內蒙古和黑龍江共同實施的首個大興安嶺保護地體系建設國際合作項目,開啟了該地區國際合作項目先河,意義尤為重大。
正如項目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院長劉國強指出,GEF項目不僅為大興安嶺地區生態建設帶來了寶貴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國內外生態保護的新理念、新機制、新技術和新經驗,為大興安嶺打開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成效顯著各方讚譽
項目實施5年,黑龍江和內蒙古兩省區林管局多措並舉,真抓實幹,開展了大量探索性和示範性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推動大興安嶺溼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對大興安嶺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開展評估,該地區溼地生態系統年服務總價值為6832億元;建立跨省區跨部門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機制;編制《大興安嶺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行動計劃》;擴大大興安嶺保護地網絡面積111.85萬公頃,其中溼地類型保護地達106.4萬公頃,填補保護空缺。
——增強大興安嶺保護地網絡管理的有效性。項目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保護地管理工具、制定地方溼地保護法規、開展各項能力建設活動、提高保護地融資能力、改進生物多樣性數據管理水平等途徑,顯著增強大興安嶺保護地管理網絡的管理有效性。
——開展保護地管理示範。項目在內蒙古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和黑龍江多布庫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示範保護地有效管理,包括實施棲息地恢復、保護受威脅物種、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社區共管和環境教育等,進而將項目示範點的有效管理經驗推廣至大興安嶺其他保護地。
——實現知識管理與共享。項目注重成果和經驗的總結、提煉和推廣,通過項目網站、公開出版的項目成果叢書、項目宣傳資料和各類研討會積極宣傳項目成效,擴大項目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此外,在項目的支持下,2017年內蒙古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為進一步提升國際知名度和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礎。
GEF大興安嶺項目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項目主任馬超德說:「項目執行正值中國深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建成『五位一體』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也是UNDP全面推進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關鍵節點,項目對於全面提升UNDP-GEF項目管理理念、豐富管理實踐、創新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實踐支撐。」
推行替代生計
項目區分布有鄂溫克族等世居的少數民族,項目實施堅持以人為本,充分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做到了生態保護與民族文化傳承的完美結合。
敖魯古雅是鄂溫克民族居住的部落,位於呼倫貝爾根河市的敖魯古雅河畔,是鄂溫克族最神秘的一個支系居住的地方。上世紀50年代以前,這裡的鄂溫克人仍然保持著原始社會末期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的是冬不防寒、夏不避雨的「撮羅子」(用樺樹皮和小松木幹製成的尖頂簡易居所),以放牧馴鹿為生,生活條件極其艱苦。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根河市政府在市區西郊建立了敖魯古雅鄉,部分鄂溫克人搬到了敖鄉定居,他們的住房、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這部分鄂溫克人也逐步融入了現代生活,從森林走向城市。然而,由於鄂溫克人飼養的馴鹿必須吃山上的苔蘚,所以很多族人仍然以部落的形式,生活在大興安嶺根河兩岸的密林之中。
GEF項目開展的替代生計探索,使在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內放牧的鄂溫克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他們依託森林開展生態旅遊,大力發展馴鹿觀光旅遊產業,開發和銷售各種鹿產品,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馴鹿經濟已經成為鄂溫克人收入的主要來源。
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為公園內生活的鄂溫克家庭尋找了一條可持續的替代生計方式。2017年1月5日,舉辦了「替代生計培訓班」,通過生態旅遊的方式給鄂溫克人帶來了文化層次的提升和經濟收入的增加,以更好地調動其自發地、更科學地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
鄂溫克族代表範所在大會發言中說:「項目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極大地提升了我們鄂溫克人的生活福祉。」
黑龍江多布庫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積極開展替代生計試點工作,並把替代生計試點對象重點放在為原林業職工轉崗分流提供新的創業機會和拓展有發展前景的種養殖產業,為下一步周邊社區群眾的脫貧致富和地方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項目在黑龍江多布庫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示範工作之前,加格達奇林業局職工穆春福在保護區達多路叉子山管理站前30米處種植農地30畝。為做好GEF項目替代生計示範工作,經保護區多次耐心與穆春福協商,穆春福同意放棄這30畝農地經營使用權,下一步將用該農地進行北藥培植和相關退耕還溼科學研究工作,並命名為叉子山生態園。保護區協助穆春福在保護區外的加格達奇林業局施業區躍進林場從事養羊工作,妥善解決了他的家庭生計問題。
黑龍江多布庫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韓鳳泉指出,GEF項目的實施,充分考慮到了保護地周邊居民的利益,妥善解決了他們的生計問題,提高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保護與發展協同並進,這也是項目為什麼得到當地群眾積極擁護的重要原因。
提高公眾保護意識
通過大力開展宣教活動使大興安嶺地區的公眾保護意識得到顯著提高,是項目的一個顯著成果。
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通過GEF項目的資金技術扶持和溼地公園自籌,共印製宣傳單10000份、宣傳折頁4000份、宣傳冊2000份、宣傳條幅50個,製作宣傳片兩部,制定了特色環境教育方案和生態講解詞,並將宣傳材料用於大型宣傳活動和日常的宣教工作中。2014年至今,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利用世界溼地日、世界環境日等重要節點,開展了近20次大型溼地知識及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形成公眾積極參與、同心協力,共同創造綠水青山、白雲藍天的社會氛圍。此外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還積極同當地社區、教育、體育、文化部門合作,讓溼地保護知識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課堂,使孩子們從小樹立溼地保護意識,了解溼地與人類的相互依存關係,引導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
內蒙古根河源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局長王連成說:「GEF項目帶來的領導、職工和居民的保護意識的提高將是深入和持久的!」
多布庫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利用編制的宣傳片、宣傳冊、宣傳單、宣傳標誌、LED屏幕、導覽系統解說詞、電子警察等媒介載體擴大資源保護宣傳教育力度,提高了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發揮了很好的宣教作用。近年來,通過與育才小學合作共建,保護區生態環境基地的作用得到很大發揮,學校的小手拉大手、老手拉新手、最終達到手拉手作用充分顯現。保護區先後開展了「走進校園社區體驗溼地生態」「我愛保護區我是主人翁」「喜迎十九大文明伴我行」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增強了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特別是女職工、女性教師、家長等婦女的積極參與,為保護區生態保護事業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UNDP-GEF「增強大興安嶺地區保護地網絡的有效管理項目」的實施,為大興安嶺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溼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工作引入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項目取得的豐碩成果和積極經驗也值得進一步向示範點之外的區域乃至全國推廣,持續助力全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