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涉及五華盤龍等15個縣市區

2021-01-09 騰訊網

向公眾公開徵求意見建議的《雲南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開徵求意見稿)提出,將實施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哀牢山無量山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等7大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通過治理,滇池水質逐年向好 IC 圖

重大工程1

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

1.涉及獨龍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育。涉及貢山縣,包括加大對羚牛、戴帽葉猴、貢山麂、紅豆杉、珙桐、貢山三尖杉、貢山棕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極小種群物種、狹域特有物種及其棲息地(生境)的保護恢復力度等。

2.三江併流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涉及香格裡拉市、巍山縣14個縣(市)。包括加強對滇金絲猴、怒江金絲猴、玉龍蕨、紅豆杉、珙桐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極小種群物種、狹域特有物種及其棲息地(生境)的保護恢復等。

3.重要溼地保護與生態修復。涉及香格裡拉市、大理市等 8 個縣(市)。包括全面加強對納帕海、碧塔海、拉市海、劍湖、西湖、千湖山等 12處重要溼地的保護等。

4.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區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通過地質環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等綜合治理措施,恢復礦山生態。

重大工程2

哀牢山無量山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

1.哀牢山無量山區山地常綠闊葉林保育。涉及景東縣、紅河縣和元陽縣10個縣(市)。包括實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強化對西黑冠長臂猿、綠孔雀、伯樂樹、景東翅子樹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極小種群物種、狹域特有物種及其棲息地(生境)的保護恢復。保護古茶樹種質資源和修復古茶山受損生態系統等。

2.紅河乾熱河谷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坡耕地整治與修復、小型水利水保等水土保持工程、國土綜合整治,對紅河源頭及中上遊乾熱河谷脆弱生態系統進行修復等。

重大工程3

南部邊境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

以熱帶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為重點,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化林修復、退耕還林還溼、溼地保護恢復、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與土地綜合整治等措施,強化邊境生態安全建設。積極開展大盈江、龍江—瑞麗江、怒江等國際河流生態修復,打造與下遊國家山水相依、共飲一江水的幸福河典範。

1.滇南熱帶森林保育。包括孟連縣、西盟縣、瀾滄縣、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江城縣、綠春縣、金平縣、河口縣等 10 個縣(市)。採取綜合措施,恢復雨林、季雨林,修復退化熱帶森林,連通破碎孤島化熱帶雨林斑塊。加強亞洲象、綠孔雀、望天樹等旗艦物種棲息地(生境)保護恢復,緩解人象衝突。加強森林監管,禁止毀林種植經濟作物;加強古茶樹保護,對古茶山進行生態修復。加強外來有害生物防控,維護邊境生態安全。

2.南汀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石漠化防治。包括永德縣、鎮康縣、耿馬縣、滄源縣4個縣。

3.怒江下遊河谷區生態恢復與石漠化防治。包括隆陽區、龍陵縣、施甸縣、昌寧縣4個縣(區)。

4.伊洛瓦底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包括騰衝市、盈江縣、梁河縣、隴川縣、芒市、瑞麗市6個縣(市),涉及伊洛瓦底江一級支流大盈江、龍江—瑞麗江。

5.滇西南邊境生態屏障區礦山生態修復。

重大工程4

以金沙江為主的乾熱河谷帶生態保護和修復

重點保護和修復以金沙江為主的乾熱河谷脆弱生態系統,著力開展國土綠化、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退化林修復、溼地保護恢復、草原保護修復等措施。

1.金沙江乾熱河谷生態修復。包括古城區、寧蒗縣、永勝縣、華坪縣、鶴慶縣、賓川縣、永仁縣、大姚縣、元謀縣、武定縣、祿勸縣、昭陽區、巧家縣、永善縣、綏江縣、水富市等16個縣(市、區)。

2.烏蒙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包括東川區、尋甸縣、魯甸縣、會澤縣、鹽津縣、大關縣、彝良縣7個縣(區)。

3.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包括鎮雄縣、威信縣2個縣。

4.金沙江乾熱河谷帶礦山生態修復。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以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防止水土流失為重點,重建礦山植被,恢復礦山生態。

重大工程5

滇東滇東南石漠化帶生態保護和修復

1.珠江源頭區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包括宣威市、富源縣、霑益區、麒麟區、羅平縣、師宗縣、陸良縣等7個縣(市、區)。

2.滇東南石漠化防治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3.滇東滇東南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通過地質環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等綜合治理工程,恢復礦山生態系統。

重大工程6

高原湖泊及重要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和修復

(一)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以自然恢復和人工輔助修復為導向,強化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提升溼地生態系統質量。大力實施河湖和溼地保護修復、退還水生態空間、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草原保護修復等措施。強化湖濱帶(入湖河岸帶)及水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打造湖濱(河濱)綠色生態廊道;加強高原湖泊流域面山生態恢復,實施流域面山造林綠化與植被修復,開展退化森林和溼地修復;實施水土保持和國土綜合治理,全面改善石漠化地區生態狀況,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開展礦山生態修復。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和候鳥遷徙通道。

包括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晉寧區、呈貢區、澄江市、華寧縣、江川區、通海縣、石屏縣、大理市、洱源縣、永勝縣、寧蒗縣等15 個縣(市、區)涉及滇池、陽宗海、洱海、撫仙湖、瀘沽湖、星雲湖、杞麓湖、異龍湖、程海等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範圍。

1.高原湖泊生態保護。持續推行「九湖」流域河(湖)長制,完善和優化流域自然保護管理體系。以流域為基礎,採取退還水生態空間、生態補水、天然林資源保護、封山育林等措施,強化溼地生態系統和陸域生態系統保護,確保流域溼地面積總量不減少,使水質穩中向好,溼地生態系統質量得以有效提升。

2.高原湖泊生態修復。包括退還水生態空間,開展退化溼地修復、湖濱帶和入湖河道(岸帶、河口)結構優化與生態修復、入湖河道清水產流機制修復,完善和提升湖(河)岸帶生態功能,形成湖泊良好生態保護屏障。以流域水環境整治為重點,改善和提高入湖水質,提升水環境景觀。以水生植物群落恢復與重建、土著魚保護與群落恢復、湖內生態保育、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為重點,開展退化水生態系統修復,提升河湖自淨能力,提高河湖、溼地生物多樣性,使珍稀瀕危水生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二)重要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

1.國家公園建設。完成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積極申報和推進高黎貢山國家公園及哀牢山—無量山、亞洲象等國家公園建設。

2.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白馬雪山、蒼山洱海等1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

3.自然公園建設。全面開展森林、溼地、地質等自然公園整合優化,新建一批自然公園,推進國家級森林、草原、溼地、地質等自然公園建設。

4.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重點實施對亞洲象、長臂猿、金絲猴、野牛、綠孔雀、蘇鐵、華蓋木、大樹杜鵑等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極小種群物種的就地拯救性保護。因地制宜建立珍稀瀕危及特有植物近地保護園區和遷地保護植物園、樹木園。建設一批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中心)等重要野生動物保護基地。

5.古茶園、古樹名木保護與修復。開展古茶園及古樹名木調查或補充調查,建立古樹名木信息庫。因地制宜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管理措施,精準實施保護管理。

重大工程7

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

強化科技支撐能力提升和信息化平臺構建,開展重點生態區域生態修復及保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以及技術集成示範推廣應用,配套建設重點實驗室、生態定位監測站所等科研平臺。依託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和中國林業雙中心建設,構建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監測監管互聯互通平臺。加強生態自然災害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加強重點生態區域基層工作站所及管護站點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標準化建設水平,鼓勵國內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合作。實施生態氣象保障重點工程,增強氣象監測預測能力及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服務能力。

相關焦點

  •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透視—新聞—科學網
    陽宗海屬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這九大高原湖泊的保護治理是世界級的難題,而砷汙染的成功治理,為飽受汙染之苦的九大高原湖泊帶來了曙光。   水質好轉   中國地圖西南部紅土高原上,九個湖泊如同九粒珍珠鑲嵌在滇中和滇西北,形成兩串熠熠生輝的「珍珠鏈」。這九粒「珍珠」就是滇池、陽宗海、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洱海、瀘沽湖、程海、異龍湖,合稱九大高原湖泊(簡稱九湖)。
  • 雲南:重塑生態體系 呵護高原湖泊
    九大高原湖泊對雲南而言舉足輕重,守護其良好生態就是善待雲南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園。  早在20世紀,雲南省對九大高原湖泊的保護治理就已經開始,但效果並不明顯。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2019年出臺的《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中,明確了「保護優先、嚴格管控、一湖一策、系統整治」的治理思路,從過去單純的治汙截汙轉變到整個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建設,重塑九大高原湖泊生態體系。
  •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出爐 生態氣象保障...
    ·明確未來15年九大工程建設總體布局·要求增強氣象監測預測能力及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服務能力中國氣象報記者劉若馨 賈靜淅報導近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正式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治理 滇池水質好轉為Ⅴ類
    ,保護治理好九大高原湖泊,對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意義重大。雲南省水利廳廳長、省河(湖)長制辦公室主任劉剛表示,通過治理,雲南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總體保持穩定,重點汙染湖泊水質得到有效改善。
  • 綠色發展要聞丨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印發
    根據各區域的自然生態狀況、主要生態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態要素,研究提出了主攻方向,部署了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九大工程,以及各項重大工程的建設思路、具體任務及重點指標。,並與相關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銜接的基礎上,將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布局在7個重點區域。
  • 2015年昆明空氣品質全國第八 九大湖泊四個劣Ⅴ
    雲南網訊(記者張成)「昆明市環境空氣品質在全國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74個城市中,排名第8位,」與此同時,在九大高原湖泊當中,依然有四個水質為劣Ⅴ類。此外,和2014年相比,我省2015年的化學需氧量排放、氮氧化物排放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出現了下降,其中氮氧化物排放量降幅接近10%。和五年前相比,這四個汙染物排放監測指標下降幅度最大的超過了15%,均超額完成了目標任務。
  • 汙水處理率5年提高8.26%,雲南九大高原湖泊、敏感區域城鎮汙水處理...
    汙水處理率5年提高8.26%,雲南九大高原湖泊、敏感區域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全面達到一級A標排放標準 2021-01-14 15: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綠會政研室對《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
    綠會政研室對《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三點建議 2020-06-14 15: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視界| 走遍雲南九大高原湖泊——《生命之歌·我們的湖泊》宣傳片
    視界 | 走遍雲南九大高原湖泊——《生命之歌·我們的湖泊》宣傳片 2020-12-02 1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泊治理保護的生態樣本
    洱海是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主要飲用水源地,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周圍開發過度,生態破壞嚴重,入湖汙染負荷不斷增加,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次暴發藍藻,特別是2003年7、8、9三個月洱海水質急劇惡化,透明度降至歷史最低(不足1米),局部區域水質下降到了地表水Ⅳ類。
  • 雲南抓實長江大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環境報記者 蔣朝暉 1月12日昆明報導 記者從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今日召開的雲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五年來,雲南省標本兼治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突出重點推進生態環境系統修復、破舊立新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健全機制凝聚共抓大保護合力,全省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新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 中國水科院水生態環境所牽頭主編的《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5日,水利部發布2020年第15號公告,批准發布了我院水生態環境研究所牽頭主編的《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水利行業標準,標準將於2020年12月25日起實施。
  • 【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③】雲南九大高原湖泊劣V類水體數量由...
    據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周民欣介紹,生態補償、河(湖)長制、農田水利改革、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生物多樣性保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一批在全國範圍內具有突破性、標誌性的制度相繼建立。還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全省綜合考評和縣(市、區)委書記工作實績量化考核。
  •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當前,我國生態保護和修復面臨的形勢如何?怎樣保護和修復母親河?6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自然資源部、國家林草局舉行新聞發布會,就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
  • 技術交流: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
    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要根據以下幾點原則:(1)綠色發展,保護優先,努力向事前保護和自然恢復的方向轉變,改變從前的「以需定供、經濟最優、技術可行」的思路,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把人工修復和自然修復策略相互融合,以此才能建設友好生態水工程。(2)流域總體規劃和系統修復。
  • 【水生態】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浮遊動物只能控制細菌和小型藻類等,可以起到提高水體透明度的作用,而對於絲狀藻和大型藻類如微囊藻的水華,則是無能為力的。(2)非經典生物操縱認為可用食浮遊生物的魚類直接控制微囊藻水。鏈、鱅魚能濾食10μm至數個毫米的浮遊植物,而枝角類僅能濾食40μm以下的較小浮遊植物與枝角類相比,鰱、鱅魚可有效地攝取形成水華的群體藍藻、有效控制大型藍藻。
  • 高原湖庫水生態修復研究中心在通海成立
    11月25日,列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美麗中國」研究示範基地的「高原湖庫水生態修復研究中心」在通海縣舉行揭牌儀式。高原湖庫水生態修復研究中心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海縣杞麓湖保護管理局和雲南亞美湖泊水質治理有限公司聯合成立,旨在保護杞麓湖生態環境,構建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泊生態系統,提高湖泊自淨能力,以先進科研力量與技術優勢,為杞麓湖綜合治理提供支撐。
  • 張家祥:在南水北調中線丹江流域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8日電(記者張春莉)「丹江流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範圍包括位於渠首的河南省淅川縣、鄧州市,及地面徑流注入丹江口水庫的西峽縣、內鄉縣等縣(市)。
  • 三部門介紹《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
    《規劃》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為基礎,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國家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突出對國家重大戰略的生態支撐,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對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作了系統規劃,將重大工程重點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含黃土高原生態屏障)、長江重點生態區(含川滇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
  • 水利部行業標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實施
    中國日報1月11日電 為指導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牽頭編制的水利部行業標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SL/T 800-2020)已於日前實施。標準規範了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要求,對於維持和改善河湖生態系統功能、發揮其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為維護河湖健康美麗提供技術支撐。該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河湖生態系統調查與評價、設計原則、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水質保護與改善、河湖地貌形態保護與修復、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文化傳承與水景觀構建、材料和施工、監測和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