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公眾公開徵求意見建議的《雲南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開徵求意見稿)提出,將實施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哀牢山無量山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等7大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通過治理,滇池水質逐年向好 IC 圖
重大工程1
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
1.涉及獨龍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育。涉及貢山縣,包括加大對羚牛、戴帽葉猴、貢山麂、紅豆杉、珙桐、貢山三尖杉、貢山棕櫚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極小種群物種、狹域特有物種及其棲息地(生境)的保護恢復力度等。
2.三江併流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修復。涉及香格裡拉市、巍山縣14個縣(市)。包括加強對滇金絲猴、怒江金絲猴、玉龍蕨、紅豆杉、珙桐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極小種群物種、狹域特有物種及其棲息地(生境)的保護恢復等。
3.重要溼地保護與生態修復。涉及香格裡拉市、大理市等 8 個縣(市)。包括全面加強對納帕海、碧塔海、拉市海、劍湖、西湖、千湖山等 12處重要溼地的保護等。
4.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區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通過地質環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等綜合治理措施,恢復礦山生態。
重大工程2
哀牢山無量山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
1.哀牢山無量山區山地常綠闊葉林保育。涉及景東縣、紅河縣和元陽縣10個縣(市)。包括實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強化對西黑冠長臂猿、綠孔雀、伯樂樹、景東翅子樹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極小種群物種、狹域特有物種及其棲息地(生境)的保護恢復。保護古茶樹種質資源和修復古茶山受損生態系統等。
2.紅河乾熱河谷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坡耕地整治與修復、小型水利水保等水土保持工程、國土綜合整治,對紅河源頭及中上遊乾熱河谷脆弱生態系統進行修復等。
重大工程3
南部邊境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復
以熱帶雨林、季風常綠闊葉林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為重點,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化林修復、退耕還林還溼、溼地保護恢復、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與土地綜合整治等措施,強化邊境生態安全建設。積極開展大盈江、龍江—瑞麗江、怒江等國際河流生態修復,打造與下遊國家山水相依、共飲一江水的幸福河典範。
1.滇南熱帶森林保育。包括孟連縣、西盟縣、瀾滄縣、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江城縣、綠春縣、金平縣、河口縣等 10 個縣(市)。採取綜合措施,恢復雨林、季雨林,修復退化熱帶森林,連通破碎孤島化熱帶雨林斑塊。加強亞洲象、綠孔雀、望天樹等旗艦物種棲息地(生境)保護恢復,緩解人象衝突。加強森林監管,禁止毀林種植經濟作物;加強古茶樹保護,對古茶山進行生態修復。加強外來有害生物防控,維護邊境生態安全。
2.南汀河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石漠化防治。包括永德縣、鎮康縣、耿馬縣、滄源縣4個縣。
3.怒江下遊河谷區生態恢復與石漠化防治。包括隆陽區、龍陵縣、施甸縣、昌寧縣4個縣(區)。
4.伊洛瓦底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修復。包括騰衝市、盈江縣、梁河縣、隴川縣、芒市、瑞麗市6個縣(市),涉及伊洛瓦底江一級支流大盈江、龍江—瑞麗江。
5.滇西南邊境生態屏障區礦山生態修復。
重大工程4
以金沙江為主的乾熱河谷帶生態保護和修復
重點保護和修復以金沙江為主的乾熱河谷脆弱生態系統,著力開展國土綠化、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退化林修復、溼地保護恢復、草原保護修復等措施。
1.金沙江乾熱河谷生態修復。包括古城區、寧蒗縣、永勝縣、華坪縣、鶴慶縣、賓川縣、永仁縣、大姚縣、元謀縣、武定縣、祿勸縣、昭陽區、巧家縣、永善縣、綏江縣、水富市等16個縣(市、區)。
2.烏蒙山生態保護與修復。包括東川區、尋甸縣、魯甸縣、會澤縣、鹽津縣、大關縣、彝良縣7個縣(區)。
3.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包括鎮雄縣、威信縣2個縣。
4.金沙江乾熱河谷帶礦山生態修復。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以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防止水土流失為重點,重建礦山植被,恢復礦山生態。
重大工程5
滇東滇東南石漠化帶生態保護和修復
1.珠江源頭區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包括宣威市、富源縣、霑益區、麒麟區、羅平縣、師宗縣、陸良縣等7個縣(市、區)。
2.滇東南石漠化防治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3.滇東滇東南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通過地質環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等綜合治理工程,恢復礦山生態系統。
重大工程6
高原湖泊及重要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和修復
(一)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以自然恢復和人工輔助修復為導向,強化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提升溼地生態系統質量。大力實施河湖和溼地保護修復、退還水生態空間、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草原保護修復等措施。強化湖濱帶(入湖河岸帶)及水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打造湖濱(河濱)綠色生態廊道;加強高原湖泊流域面山生態恢復,實施流域面山造林綠化與植被修復,開展退化森林和溼地修復;實施水土保持和國土綜合治理,全面改善石漠化地區生態狀況,有效遏制水土流失;開展礦山生態修復。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境)和候鳥遷徙通道。
包括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晉寧區、呈貢區、澄江市、華寧縣、江川區、通海縣、石屏縣、大理市、洱源縣、永勝縣、寧蒗縣等15 個縣(市、區)涉及滇池、陽宗海、洱海、撫仙湖、瀘沽湖、星雲湖、杞麓湖、異龍湖、程海等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範圍。
1.高原湖泊生態保護。持續推行「九湖」流域河(湖)長制,完善和優化流域自然保護管理體系。以流域為基礎,採取退還水生態空間、生態補水、天然林資源保護、封山育林等措施,強化溼地生態系統和陸域生態系統保護,確保流域溼地面積總量不減少,使水質穩中向好,溼地生態系統質量得以有效提升。
2.高原湖泊生態修復。包括退還水生態空間,開展退化溼地修復、湖濱帶和入湖河道(岸帶、河口)結構優化與生態修復、入湖河道清水產流機制修復,完善和提升湖(河)岸帶生態功能,形成湖泊良好生態保護屏障。以流域水環境整治為重點,改善和提高入湖水質,提升水環境景觀。以水生植物群落恢復與重建、土著魚保護與群落恢復、湖內生態保育、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為重點,開展退化水生態系統修復,提升河湖自淨能力,提高河湖、溼地生物多樣性,使珍稀瀕危水生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二)重要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
1.國家公園建設。完成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積極申報和推進高黎貢山國家公園及哀牢山—無量山、亞洲象等國家公園建設。
2.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白馬雪山、蒼山洱海等14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
3.自然公園建設。全面開展森林、溼地、地質等自然公園整合優化,新建一批自然公園,推進國家級森林、草原、溼地、地質等自然公園建設。
4.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重點實施對亞洲象、長臂猿、金絲猴、野牛、綠孔雀、蘇鐵、華蓋木、大樹杜鵑等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及極小種群物種的就地拯救性保護。因地制宜建立珍稀瀕危及特有植物近地保護園區和遷地保護植物園、樹木園。建設一批野生動物收容救護站(中心)等重要野生動物保護基地。
5.古茶園、古樹名木保護與修復。開展古茶園及古樹名木調查或補充調查,建立古樹名木信息庫。因地制宜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管理措施,精準實施保護管理。
重大工程7
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
強化科技支撐能力提升和信息化平臺構建,開展重點生態區域生態修復及保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以及技術集成示範推廣應用,配套建設重點實驗室、生態定位監測站所等科研平臺。依託國土空間信息平臺和中國林業雙中心建設,構建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監測監管互聯互通平臺。加強生態自然災害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加強重點生態區域基層工作站所及管護站點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標準化建設水平,鼓勵國內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合作。實施生態氣象保障重點工程,增強氣象監測預測能力及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