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重塑生態體系 呵護高原湖泊

2020-11-29 中國水利

  □本報記者 陶麗琴

  拆除臨水建築,建設環湖生態廊道,納管截汙達標排放,調整產業結構……近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作為壓倒性任務在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如火如荼展開。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讓湖泊休養生息,使其永葆生機活力,成為這場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堅定目標。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期間,要求雲南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殷殷囑託:「生態環境是雲南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寶貴財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護好。」

  2020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指出,雲南生態地位重要,有自己的優勢,關鍵是要履行好保護的職責。

  作為雲嶺高原生態環境質量的晴雨表,九大湖泊的保護治理成為雲南生態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據了解,目前九大湖泊「十三五」規劃項目開工率達77%,累計完成投資285億元,佔總投資的49%。

  大規模的保護治理行動初顯成效。前不久,雲南省政府新聞辦向社會通報2019年河(湖)長制工作情況時,同時發布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狀況,其中撫仙湖、瀘沽湖符合Ⅰ類標準,洱海符合Ⅱ類標準,陽宗海符合Ⅲ類標準,滇池草海符合Ⅳ類標準、外海符合Ⅴ類標準,程海符合Ⅳ類標準(不含氟化物、pH值),杞麓湖、異龍湖符合Ⅴ類標準,星雲湖為劣Ⅴ類。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相關專家表示:「總體保持穩定」這一結果是在降水明顯偏少、湖泊自淨能力降低的狀態下取得的,來之不易。

  轉變治理思路,重塑生態體系

  雲南是一個天然高原湖泊眾多的省份,湖泊面積30平方公裡以上的有9個。千百年來,人們依水而居,因水而興。然而,人與河湖共生帶來的水體汙染,加之雲南氣候多乾旱,給高原湖泊保護帶來極大挑戰。

  以滇池為例。過去滇池水主要來源於雨季徑流和城市排水,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直接導致滇池水生態惡化。一方面,滇池位於昆明主城區下遊,每年被迫「接納」汙水2億多噸,其中生活汙水佔90%以上;另一方面,水資源嚴重匱乏,湖水自淨能力削弱,從而沉積了大量內在汙染源。

  汙染增加,來水減少,自淨能力降低,導致脆弱的生態難以承受。九大高原湖泊對雲南而言舉足輕重,守護其良好生態就是善待雲南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園。

  早在20世紀,雲南省對九大高原湖泊的保護治理就已經開始,但效果並不明顯。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2019年出臺的《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中,明確了「保護優先、嚴格管控、一湖一策、系統整治」的治理思路,從過去單純的治汙截汙轉變到整個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建設,重塑九大高原湖泊生態體系。

  這一實施方案明確了各湖水質目標,同時提出:到2020年,九湖流域汙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生態功能基本恢復,湖泊汙染全面遏制,水質持續改善,努力達到考核目標要求;到2035年,九湖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和穩定健康,基本形成河湖水質優良、生態系統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人水和諧美麗家園。

  方案還明確提出了「四個徹底轉變」:徹底轉變「環湖造城、環湖布局」的發展模式,先做「減法」再做「加法」;徹底轉變「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解決岸上、入湖河流沿線、農業面源汙染等問題;徹底轉變「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解決久拖不決的老大難問題;徹底轉變「不給錢就不治理」的被動狀態,健全完善投入機制。最終實現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綜合施治的徹底轉變。

  按照治湖新思路,雲南省確定了堅決打贏過度開發建設治理、礦山整治、生態搬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水質改善提升、環湖截汙、河道治理、環湖生態修復等「八大攻堅戰」,並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要求加強空間管控。

  雲南省各級各部門結合實際,因湖施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科學治理,著力解決突出問題:一是「控」,切實加強湖泊岸線管控,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加強水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九大高原湖泊均劃定了生態紅線;二是「治」,強化環湖截汙、面源汙染防治、入湖河道治理等措施;三是「修」,不斷加強生態修復、溼地建設、水資源補償和面山綠化等工作;四是「管」,壓實各級湖長責任,堅持依法監管。

  謀定而動,實至勢成。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春節前夕考察調研滇池時指出,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再接再厲,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目前,雲南省上下相向發力、鐵腕護水,相關流域更加堅定了留住九大高原湖泊生態底色的決心,也讓社會各界增強了高原明珠再放光彩的信心。

  補齊生態欠帳,削減存量汙染

  2017年3月,洱海周邊2 000多家餐飲及客棧關停。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來保護洱海。

  此前的洱海,一度汙染嚴重,數次藍藻暴發。水質危機倒逼大理「刮骨療傷」,開啟洱海「搶救模式」。

  據了解,洱海的汙染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生活汙水汙染;二是面源汙染。大理州關停環湖2 498家客棧,搬遷環湖1 806戶居民,所有生活汙水全部截汙納管收集處理,不讓一滴汙水進入洱海,同時,啟動環湖湖濱緩衝帶和129公裡生態廊道建設。

  然而,更難解決的是農業面源汙染。「近年來,大理全面實施農業面源汙染減量行動,禁止銷售使用含氮磷化肥,禁止銷售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種植以大蒜為主的大水大肥農作物,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農作物綠色生態種植和畜禽標準化及漁業生態健康養殖。」自治州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王兆美向記者介紹。

  洱源縣的彌苴河、羅時江、永安江是洱海湖水的主要來源。記者在永安江沿岸看到,河道左右50米範圍內的耕地全部建成溼地,降解農業廢水,或建成生態種植隔離帶,降低入河汙染風險。

  撫仙湖蓄水量高達206億立方米,是我國為數不多的Ⅰ類水質淡水湖。由於農業面源汙染、村鎮汙水收集管網不完善等原因,撫仙湖近年來面臨極大的環保壓力。「為保護好這一泓湖水,玉溪市以『四退三還』為核心,加大撫仙湖保護治理力度。」玉溪市澂江縣水利局副局長張偉說。

  所謂「四退三還」,即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和還湖、還水、還溼地。撫仙湖外延110米的區域全部搬遷,「人進湖退」現象得到遏制。這之後,環湖建成了生態隔離帶。目前,撫仙湖流域22家企事業單位和所有工礦企業全部退出,289戶居民在2019年年底籤約搬遷。

  同在玉溪市範圍內的星雲湖和杞麓湖,「四退三還」成為保護湖泊生態的重要措施,在湖泊外延100米的一級保護區範圍內,房屋、人口等將全部退出,構建環湖生態屏障,減少入湖汙染物負荷。

  雲南高原湖泊難以治理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持續乾旱帶來的入湖水量減少,導致湖泊自淨能力降低。因此,補水、調水,增加清水入湖量尤為關鍵。

  曾經依靠撫仙湖為主要生產生活用水來源的周邊地區,已禁止從湖中取水,儘可能地維持撫仙湖水量,為實現水質目標增添砝碼。

  洱海西部村鎮過去各自為政,把蒼山和周邊流入洱海的清水截流,用於自建的水廠供水。「現在大理建成了自來水供給系統,群眾的生活用水由政府統一解決,洱海流域的清水全部都流進洱海。」王兆美告訴記者。

  地處永勝縣的程海,自開展搶救性保護措施以來,實施了羊坪河至仙人河程海應急補水工程、壩箐河程海應急補水工程,在豐水年可向程海補水1 200萬立方米,枯水年可以補到900萬立方米。

  而曾經被國家列入重點水汙染治理名單的滇池,從2013年起通過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輸入清潔水源,截至2019年8月,已補水30.6億立方米。

  無論是沿湖周邊紅線範圍內的搬遷,還是「四退三還」,或是其他生態項目建設,資金投入巨大。近幾年,雲南省每年安排36億元財政專項資金支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年度省級財政資金投入較2016年增長約4倍。

  給生態負資產做減法,為湖泊保護做加法,各種硬措施集合,搶救性保護換來了「水質總體保持穩定」的預期效果。

  壓實責任擔當,強化流域監管

  2019年2月23日,雲南省委書記陳豪、省長阮成發專題聽取撫仙湖保護開發利用等規劃匯報,強調要高水平規劃引領,一張藍圖幹到底,全力推動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綠色發展。

  作為黨政主要領導,除擔任全省總河長外,陳豪還擔任撫仙湖湖長,阮成發擔任洱海湖長。他們多次深入責任河湖,明察暗訪,實地調研,現場辦公,以實際行動引領各級河長湖長盡職履責。

  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是一項巨大的生態工程,為保證舉全流域之力並取得實效,雲南省以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推動黨政主要領導主抓湖泊保護治理。明確職責,明確目標,壓實擔子,嚴格問責,倒逼流域各級窮盡一切辦法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解決突出問題。

  2019年,雲南省委派出巡視組,對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進行機動巡視。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協領導帶隊開展督查工作,完成對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異龍湖等4個湖泊的專項督查。

  2019年12月,昆明滇池管理局發布消息,2018年度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金73 992.209萬元將全部用於市區兩級共56個滇池流域河道水環境保護治理項目。

  上遊汙染下遊,上遊就要付出代價,這是2017年4月出臺的《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辦法(試行)》的基本要義。迄今為止,滇池流域各區累計須繳納生態補償金約13.9億元。

  入滇河道水質好了,滇池水才會變清。但過去在上下遊間,水體汙染成了「糊塗帳」,上遊向下遊排汙的跨界汙染成了河道治理「頑疾」。

  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制度,即昆明以各區和管委會之間河道交界斷面及入湖(庫)口斷面作為考核斷面,以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3項汙染物作為考核指標。超標的,按照具體標準繳納生態補償金;考核斷面出現非自然斷流的,按照每個斷面每月30萬元繳納生態補償金;未完成年度汙水治理任務的,按年度未完成投資額的20%繳納生態補償金。

  「誰汙染,誰治理;誰汙染,誰補償。」隨著生態補償辦法的實施,昆明通過「扣錢」方式,倒逼各相關區和管委會加大出入滇池河道的汙染治理力度,遏制跨界水汙染。

  生態補償機制實施兩年多來,滇池水質在前兩年持續改善的基礎上,再上新臺階。2019年1月至11月,滇池全湖平均水質類別達Ⅳ類, 較2017年(平均水質Ⅴ類)進一步改善。

  督查督導、考核問責、生態補償,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單位從「要我治理」向「我要治理」轉變,為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提供了正能量。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正在雲嶺大地成為一種自覺。久久為功,九大高原湖泊永葆生機的目標越來越近。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0年2月10日

相關焦點

  •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透視—新聞—科學網
    陽宗海屬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這九大高原湖泊的保護治理是世界級的難題,而砷汙染的成功治理,為飽受汙染之苦的九大高原湖泊帶來了曙光。   水質好轉   中國地圖西南部紅土高原上,九個湖泊如同九粒珍珠鑲嵌在滇中和滇西北,形成兩串熠熠生輝的「珍珠鏈」。這九粒「珍珠」就是滇池、陽宗海、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洱海、瀘沽湖、程海、異龍湖,合稱九大高原湖泊(簡稱九湖)。
  • 雲南此高原湖泊,風景秀麗遊客很少,是中國紫水雞數量最多的地方
    芒果旅行日記:雲南西北有個高原湖泊,自然原生態未商業化,風景秀麗遊客卻很少,周邊有多個白族村莊,民族風情濃鬱,是個可以讓人心情平靜的地方。這個高原湖泊是中國紫水雞數量最多的湖泊,位於214國道旁,在大理和麗江之間,屬於瀾滄江水系,湖水流入雲南的黑惠江,最後匯入瀾滄江。
  • 視界| 走遍雲南九大高原湖泊——《生命之歌·我們的湖泊》宣傳片
    視界 | 走遍雲南九大高原湖泊——《生命之歌·我們的湖泊》宣傳片 2020-12-02 14: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涉及五華盤龍等15個縣市區
    4.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態屏障區礦山生態修復。加快推進礦山生態修復,通過地質環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等綜合治理措施,恢復礦山生態。 重大工程6 高原湖泊及重要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和修復 (一)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以自然恢復和人工輔助修復為導向,強化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提升溼地生態系統質量
  • 雲南: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策」治理 滇池水質好轉為Ⅴ類
    大理洱海 人民網 薛丹 攝 人民網昆明12月26日電 (薛丹)九大高原湖泊是雲南省生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治理好九大高原湖泊,對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意義重大。
  • 汙水處理率5年提高8.26%,雲南九大高原湖泊、敏感區域城鎮汙水處理...
    汙水處理率5年提高8.26%,雲南九大高原湖泊、敏感區域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全面達到一級A標排放標準 2021-01-14 15: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回眸十三五 奮進彩雲南③】雲南九大高原湖泊劣V類水體數量由...
    記者 熊強 攝  雲南網訊(記者 熊強)12月1日,記者從雲南省「回眸『十三五』奮進彩雲南」系列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時期,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工作取得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成就,是雲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五個歷史性突破之一,其成就可主要概括為:完善一個體系、優化一個空間、築牢一方屏障,生態環境持續優良、綠色發展更加深入,最美麗省份建設全面開啟。
  • 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教育部正式認定[圖]
    上海交通大學雲南研究院報導 教育部日前下發通知,公布了2019年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單,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申請的「雲南洱海湖泊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經過評審,正式獲得認定。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市,是雲貴高原第二大淡水湖泊,也是我國典型的富營養化初期湖泊。
  • 雲南: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態安全屏障
    全省各族人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把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抓緊抓實。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 雲南地處北半球低緯度高原地帶,境內高山聳立,河谷深切,地勢險峻,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珠江、紅河、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縱貫全省,高原湖泊星羅棋布。
  • 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
    前  言  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海兩省區全部,以及四川、雲南、甘肅和新疆等四省區部分地區,總面積約260萬平方公裡,大部分地區海拔超過4000米。  一、生態文明制度逐步健全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和法規日益完善,高原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健全。
  • 生態雲南 | 「洗肺」歡迎到雲南來!
    生態雲南 | 「洗肺」歡迎到雲南來!18個縣(市、區)被授予「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加上此前創建成功的石林縣、思茅區、寧洱縣、鎮沅縣、景東縣、新平縣、雙柏縣、屏邊縣,雲南已有26地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
  • 高原湖庫水生態修復研究中心在通海成立
    11月25日,列為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美麗中國」研究示範基地的「高原湖庫水生態修復研究中心」在通海縣舉行揭牌儀式。高原湖庫水生態修復研究中心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海縣杞麓湖保護管理局和雲南亞美湖泊水質治理有限公司聯合成立,旨在保護杞麓湖生態環境,構建結構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泊生態系統,提高湖泊自淨能力,以先進科研力量與技術優勢,為杞麓湖綜合治理提供支撐。
  • 雲貴高原上最大的湖泊,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原明珠)
    雲貴高原是我國四大高原之一,包含雲南和貴州、廣西、四川等多個省份。這裡是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地區,民族特色與民俗傳統豐富多彩。在這座高原上,有一個湖泊,風景極美,被稱為高原明珠。雲貴高原上最大的湖泊——滇池滇池位於昆明市西南部,是雲貴高原上最大的湖泊。它的面積有330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199.5公裡,也是雲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滇池是一個地震斷層陷落型湖泊,大約出現在1200萬年前,由於古盤龍江南流通路被阻,積水而成。滇池風景秀麗,煙波浩渺,地區民俗文化多彩,是我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青藏高原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白皮書
    >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海兩省區全部,以及四川、雲南、甘肅和新疆等四省區部分地區,總面積約260萬平方公裡,大部分地區海拔超過4000米。與此同時,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省區結合高原實際,制定了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和實施辦法。西藏自治區制定了《關於著力構築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關於建設美麗西藏的意見》《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考核辦法》等。
  • 《雲南的生物多樣性》白皮書在昆發布
    雲南採取了以下舉措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制度 頒布實施了全國第一部生物多樣性保護法規——《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滇池、撫仙湖、洱海、瀘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實現了「一湖一條例」,麗江拉市海、昭通大山包等9個保護區實現了「一區一法」。
  • 湖泊治理保護的生態樣本
    洱海是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主要飲用水源地,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周圍開發過度,生態破壞嚴重,入湖汙染負荷不斷增加,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次暴發藍藻,特別是2003年7、8、9三個月洱海水質急劇惡化,透明度降至歷史最低(不足1米),局部區域水質下降到了地表水Ⅳ類。
  • 【「浙」裡問道 「雲」上觀潮】「兩山論」 的雲南實踐
    雲南,是中國最複雜、最多彩的省份之一,有高冷雪峰,有熱帶雨林,有奔流直下的大江大河,也有靜謐旖旎的高原湖泊,這裡是中華民族56個成員中,26個民族的世居家園。  持續開展「森林雲南」建設,全省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實現「雙增長」,2019年,全省森林面積3.59億畝,森林覆蓋率62.4%,森林蓄積量20.2億立方米,均居全國前列。    雲嶺大地湖泊眾多,是中國五大湖區之一,湖泊面積30平方公裡以上的有9個。滇池、洱海、撫仙湖、瀘沽湖……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猶如鑲嵌在雲貴高原上的9顆璀璨明珠。
  • 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在青藏高原完成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系統調查
    西安理工大學潘保柱教授科研團隊在青藏高原完成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系統調查 時間 西安理工大學潘保柱教授科研團隊在青藏高原完成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系統調查 西安理工大學潘保柱教授科研團隊在青海極地生態環境有限公司的協作下,於7月至8月、10月至11月,組成20餘人科考隊分兵兩路對青藏高原典型湖泊進行了系統調查。
  • 群峰林立,湖泊環繞,喚起夢境的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
    在「彩雲之南」的雲南有個美如仙境的地方,卻有著很奇怪的名字「普者黑」。咋一聽還以為這裡一定與黑有關,其實這個「普者黑」,是彝族語,意為魚蝦多的地方,名如其實,這地方就是雲南的夢裡水鄉,魚蝦還真多!普者黑屬於滇東南巖溶區,有著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經億萬年自然變遷使石灰巖遭受強烈溶蝕而形成了峰叢、峰林和孤峰的山峰集合體,演化一個集喀斯特孤峰群、湖泊群、溶洞群、溼地生態群為主的美麗生態景觀。
  • 大珠小珠落高原--高原湖泊攬勝
    素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不僅高山林立,大河縱橫,而且還有數以千計、大小不一、成因不同的湖泊,它們猶如無數顆耀眼的珍珠撒落在廣闊無垠的青藏大地上,為高原增添無窮魅力,也成為青藏高原上十分引人注目的地理景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