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陶麗琴
拆除臨水建築,建設環湖生態廊道,納管截汙達標排放,調整產業結構……近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作為壓倒性任務在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如火如荼展開。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的影響,讓湖泊休養生息,使其永葆生機活力,成為這場大規模生態建設的堅定目標。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期間,要求雲南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殷殷囑託:「生態環境是雲南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寶貴財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護好。」
2020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指出,雲南生態地位重要,有自己的優勢,關鍵是要履行好保護的職責。
作為雲嶺高原生態環境質量的晴雨表,九大湖泊的保護治理成為雲南生態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據了解,目前九大湖泊「十三五」規劃項目開工率達77%,累計完成投資285億元,佔總投資的49%。
大規模的保護治理行動初顯成效。前不久,雲南省政府新聞辦向社會通報2019年河(湖)長制工作情況時,同時發布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狀況,其中撫仙湖、瀘沽湖符合Ⅰ類標準,洱海符合Ⅱ類標準,陽宗海符合Ⅲ類標準,滇池草海符合Ⅳ類標準、外海符合Ⅴ類標準,程海符合Ⅳ類標準(不含氟化物、pH值),杞麓湖、異龍湖符合Ⅴ類標準,星雲湖為劣Ⅴ類。九大高原湖泊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相關專家表示:「總體保持穩定」這一結果是在降水明顯偏少、湖泊自淨能力降低的狀態下取得的,來之不易。
轉變治理思路,重塑生態體系
雲南是一個天然高原湖泊眾多的省份,湖泊面積30平方公裡以上的有9個。千百年來,人們依水而居,因水而興。然而,人與河湖共生帶來的水體汙染,加之雲南氣候多乾旱,給高原湖泊保護帶來極大挑戰。
以滇池為例。過去滇池水主要來源於雨季徑流和城市排水,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直接導致滇池水生態惡化。一方面,滇池位於昆明主城區下遊,每年被迫「接納」汙水2億多噸,其中生活汙水佔90%以上;另一方面,水資源嚴重匱乏,湖水自淨能力削弱,從而沉積了大量內在汙染源。
汙染增加,來水減少,自淨能力降低,導致脆弱的生態難以承受。九大高原湖泊對雲南而言舉足輕重,守護其良好生態就是善待雲南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園。
早在20世紀,雲南省對九大高原湖泊的保護治理就已經開始,但效果並不明顯。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2019年出臺的《雲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中,明確了「保護優先、嚴格管控、一湖一策、系統整治」的治理思路,從過去單純的治汙截汙轉變到整個生態系統的修復和建設,重塑九大高原湖泊生態體系。
這一實施方案明確了各湖水質目標,同時提出:到2020年,九湖流域汙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生態功能基本恢復,湖泊汙染全面遏制,水質持續改善,努力達到考核目標要求;到2035年,九湖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和穩定健康,基本形成河湖水質優良、生態系統穩定、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安全格局,構建人水和諧美麗家園。
方案還明確提出了「四個徹底轉變」:徹底轉變「環湖造城、環湖布局」的發展模式,先做「減法」再做「加法」;徹底轉變「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解決岸上、入湖河流沿線、農業面源汙染等問題;徹底轉變「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解決久拖不決的老大難問題;徹底轉變「不給錢就不治理」的被動狀態,健全完善投入機制。最終實現從「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綜合施治的徹底轉變。
按照治湖新思路,雲南省確定了堅決打贏過度開發建設治理、礦山整治、生態搬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水質改善提升、環湖截汙、河道治理、環湖生態修復等「八大攻堅戰」,並按照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要求加強空間管控。
雲南省各級各部門結合實際,因湖施策,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科學治理,著力解決突出問題:一是「控」,切實加強湖泊岸線管控,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嚴格落實「三線一單」,加強水資源總量和強度「雙控」,九大高原湖泊均劃定了生態紅線;二是「治」,強化環湖截汙、面源汙染防治、入湖河道治理等措施;三是「修」,不斷加強生態修復、溼地建設、水資源補償和面山綠化等工作;四是「管」,壓實各級湖長責任,堅持依法監管。
謀定而動,實至勢成。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春節前夕考察調研滇池時指出,滇池是鑲嵌在昆明的一顆寶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勁頭,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再接再厲,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目前,雲南省上下相向發力、鐵腕護水,相關流域更加堅定了留住九大高原湖泊生態底色的決心,也讓社會各界增強了高原明珠再放光彩的信心。
補齊生態欠帳,削減存量汙染
2017年3月,洱海周邊2 000多家餐飲及客棧關停。大理白族自治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來保護洱海。
此前的洱海,一度汙染嚴重,數次藍藻暴發。水質危機倒逼大理「刮骨療傷」,開啟洱海「搶救模式」。
據了解,洱海的汙染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生活汙水汙染;二是面源汙染。大理州關停環湖2 498家客棧,搬遷環湖1 806戶居民,所有生活汙水全部截汙納管收集處理,不讓一滴汙水進入洱海,同時,啟動環湖湖濱緩衝帶和129公裡生態廊道建設。
然而,更難解決的是農業面源汙染。「近年來,大理全面實施農業面源汙染減量行動,禁止銷售使用含氮磷化肥,禁止銷售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禁止種植以大蒜為主的大水大肥農作物,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農作物綠色生態種植和畜禽標準化及漁業生態健康養殖。」自治州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王兆美向記者介紹。
洱源縣的彌苴河、羅時江、永安江是洱海湖水的主要來源。記者在永安江沿岸看到,河道左右50米範圍內的耕地全部建成溼地,降解農業廢水,或建成生態種植隔離帶,降低入河汙染風險。
撫仙湖蓄水量高達206億立方米,是我國為數不多的Ⅰ類水質淡水湖。由於農業面源汙染、村鎮汙水收集管網不完善等原因,撫仙湖近年來面臨極大的環保壓力。「為保護好這一泓湖水,玉溪市以『四退三還』為核心,加大撫仙湖保護治理力度。」玉溪市澂江縣水利局副局長張偉說。
所謂「四退三還」,即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和還湖、還水、還溼地。撫仙湖外延110米的區域全部搬遷,「人進湖退」現象得到遏制。這之後,環湖建成了生態隔離帶。目前,撫仙湖流域22家企事業單位和所有工礦企業全部退出,289戶居民在2019年年底籤約搬遷。
同在玉溪市範圍內的星雲湖和杞麓湖,「四退三還」成為保護湖泊生態的重要措施,在湖泊外延100米的一級保護區範圍內,房屋、人口等將全部退出,構建環湖生態屏障,減少入湖汙染物負荷。
雲南高原湖泊難以治理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持續乾旱帶來的入湖水量減少,導致湖泊自淨能力降低。因此,補水、調水,增加清水入湖量尤為關鍵。
曾經依靠撫仙湖為主要生產生活用水來源的周邊地區,已禁止從湖中取水,儘可能地維持撫仙湖水量,為實現水質目標增添砝碼。
洱海西部村鎮過去各自為政,把蒼山和周邊流入洱海的清水截流,用於自建的水廠供水。「現在大理建成了自來水供給系統,群眾的生活用水由政府統一解決,洱海流域的清水全部都流進洱海。」王兆美告訴記者。
地處永勝縣的程海,自開展搶救性保護措施以來,實施了羊坪河至仙人河程海應急補水工程、壩箐河程海應急補水工程,在豐水年可向程海補水1 200萬立方米,枯水年可以補到900萬立方米。
而曾經被國家列入重點水汙染治理名單的滇池,從2013年起通過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輸入清潔水源,截至2019年8月,已補水30.6億立方米。
無論是沿湖周邊紅線範圍內的搬遷,還是「四退三還」,或是其他生態項目建設,資金投入巨大。近幾年,雲南省每年安排36億元財政專項資金支持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年度省級財政資金投入較2016年增長約4倍。
給生態負資產做減法,為湖泊保護做加法,各種硬措施集合,搶救性保護換來了「水質總體保持穩定」的預期效果。
壓實責任擔當,強化流域監管
2019年2月23日,雲南省委書記陳豪、省長阮成發專題聽取撫仙湖保護開發利用等規劃匯報,強調要高水平規劃引領,一張藍圖幹到底,全力推動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綠色發展。
作為黨政主要領導,除擔任全省總河長外,陳豪還擔任撫仙湖湖長,阮成發擔任洱海湖長。他們多次深入責任河湖,明察暗訪,實地調研,現場辦公,以實際行動引領各級河長湖長盡職履責。
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是一項巨大的生態工程,為保證舉全流域之力並取得實效,雲南省以河長制湖長制為抓手,推動黨政主要領導主抓湖泊保護治理。明確職責,明確目標,壓實擔子,嚴格問責,倒逼流域各級窮盡一切辦法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解決突出問題。
2019年,雲南省委派出巡視組,對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進行機動巡視。省人大常委會、省政協領導帶隊開展督查工作,完成對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異龍湖等4個湖泊的專項督查。
2019年12月,昆明滇池管理局發布消息,2018年度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金73 992.209萬元將全部用於市區兩級共56個滇池流域河道水環境保護治理項目。
上遊汙染下遊,上遊就要付出代價,這是2017年4月出臺的《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辦法(試行)》的基本要義。迄今為止,滇池流域各區累計須繳納生態補償金約13.9億元。
入滇河道水質好了,滇池水才會變清。但過去在上下遊間,水體汙染成了「糊塗帳」,上遊向下遊排汙的跨界汙染成了河道治理「頑疾」。
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制度,即昆明以各區和管委會之間河道交界斷面及入湖(庫)口斷面作為考核斷面,以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3項汙染物作為考核指標。超標的,按照具體標準繳納生態補償金;考核斷面出現非自然斷流的,按照每個斷面每月30萬元繳納生態補償金;未完成年度汙水治理任務的,按年度未完成投資額的20%繳納生態補償金。
「誰汙染,誰治理;誰汙染,誰補償。」隨著生態補償辦法的實施,昆明通過「扣錢」方式,倒逼各相關區和管委會加大出入滇池河道的汙染治理力度,遏制跨界水汙染。
生態補償機制實施兩年多來,滇池水質在前兩年持續改善的基礎上,再上新臺階。2019年1月至11月,滇池全湖平均水質類別達Ⅳ類, 較2017年(平均水質Ⅴ類)進一步改善。
督查督導、考核問責、生態補償,推動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單位從「要我治理」向「我要治理」轉變,為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提供了正能量。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正在雲嶺大地成為一種自覺。久久為功,九大高原湖泊永葆生機的目標越來越近。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0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