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2021-01-20 水環境與水生態

圖 1:浮床(左)或浮島(右)實景照片


2.4沉水植物調控技術


沉水植物是水體自淨生態系統生物鏈中重要的「生產者」,直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等營養,利用透入水層的太陽光和水體好氧生化分解有機物過程產生的CO2進行光合作用並向水體復氧,從而促進水體好氧生化自淨作用;同時沉水植物又為水體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或附著的場所,提高生物多樣性,促進水體自淨。研究表明沉水植物可以通過對營養物質的競爭、改變水體的理化環境,影響藻類對N、P的利用率,可以有效的抑制藻類的生長。


常用的沉水植物主要包括馬來眼子菜、紅線草、狐尾草、金魚藻、苦草、黑藻、微齒眼子菜、菹草等。沉水植物原則上採取植物帶狀分布方式種植,由河(湖)岸向河中心分布;沉水植物主要採取無性繁殖植株種植。金魚藻、狐尾草、苦草、黑藻、馬來眼子菜和微齒眼子菜採取無性繁殖植株移栽方法,菹草則採取播種生殖芽體的方法。在實際應用沉水植物中,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


(1)必須根據不同植物的生長特點進行合理搭配,使水生植物的覆蓋率始終維持在一較高的水平。因為水體中的大型水生植物和藻類生長於同一生態空間,二者在光照、營養鹽等方面存在著激烈的生態競爭,互相影響,互相制約。只有一定的覆蓋率才能保證水生植物的競爭優勢,從而抑止藻類的生長。


(2)在水生植物群落恢復後,必須應用生態系統穩定化管理技術進行維護管理。水生植物死亡後,其分解腐敗過程將嚴重影響水質,因此必須定期進行收割管理。


2.5生物操縱調控技術


生物操縱調控技術包括經典生物操縱技術與非經典生物操縱技術。


(1)經典的生物操縱技術指通過控制牧食浮遊動物的魚類,來提高浮遊動物的數量,進而控制藻類生物量的方法,即上行效應。浮遊動物只能控制細菌和小型藻類等,可以起到提高水體透明度的作用,而對於絲狀藻和大型藻類如微囊藻的水華,則是無能為力的。


(2)非經典生物操縱認為可用食浮遊生物的魚類直接控制微囊藻水。鏈、鱅魚能濾食10μm至數個毫米的浮遊植物,而枝角類僅能濾食40μm以下的較小浮遊植物與枝角類相比,鰱、鱅魚可有效地攝取形成水華的群體藍藻、有效控制大型藍藻。



2.6 湖濱溼地修復調控技術


湖濱帶是水陸生態交錯帶的一種類型,是健康湖泊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狹義的湖濱帶是指護堤外1-2km範圍內淺灘及淺水區域。隨著對湖濱帶的認識的不斷的加深,湖濱帶不僅包括堤外1-2km範圍內的淺灘及淺水區,還包括湖內的敞水區及沿岸帶溼地系統。


湖濱帶的理化環境(光照、氧氣及營養條件),生物種群及數量極為豐富,是湖泊最主要的生產地帶之一。湖濱帶是水生和陸地生態系統間的過渡帶或生態交錯區。湖濱溼地在涵養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維持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生態旅遊以及緩解汙染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湖濱帶也是受人類幹擾最大的區域,由於長期以來人類的劇烈活動(如圍湖造田、破壞植被、圍湖養殖、過度旅遊開發),使湖濱帶嚴重的受退化損,嚴重的威脅了湖泊生態系統的健康。因此湖濱帶的修復,對於湖泊系統的水質改善和生態恢復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湖濱溼地的主要形式有前置庫、河口溼地、沿岸帶溼地系統(生態駁岸溼地系統)等。


前置庫是利用湖濱帶內天然的水塘、水庫、廢棄魚塘或礦坑,通過生態修復或工程強化的一種效果好、建設運行費用低的工程措施。前置庫在我國的滇池、太湖、巢湖等湖泊均有成功的案例,為削減流域內的汙染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傳統的前置庫主要是對來水中的SS及汙染物進行初步的沉澱與淨化,出水自流入湖泊中,淨化效率較低,不能滿足流域汙染物削減與總量控制的要求。隨著該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演化,逐漸形成了多樣式的前置庫系統,如生態深度淨化塘、曝氣型前置庫、多塘組合系統等。


(1)生態淨化塘


生態深度淨化塘主要用於低濃度水的深度淨化措施,淨化塘系統主要設置於入湖前,對入湖水的水質進一步淨化。生態淨化塘主要是將廢棄的魚塘進行改造,重建或回復生態淨化系統,構建健康塘系統實物量,大幅提升塘系統的淨化能力及緩衝能力,使其成為入湖前湖泊最有力的屏障。該系統具有淨化效果好,氮磷削減能力強,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的特點。


(2)曝氣型前置庫


曝氣型前置庫主要針對來水水質有機物濃度高,氮、磷負荷大的而設計。我國部分湖泊流域內存在大量的生活或工業汙水未經處理而直排入湖的情況,短期內如果由於經濟、技術等原因限制,不能將汙水收集進行集中處理,可採取曝氣型前置庫對來水進行深度處理。曝氣型前置庫對有機物和氨氮的削減能力強,但其一次性投入叫高,運行費用較高,比如太陽能曝氣機或風光互補的曝氣方式是曝氣型前置庫的首選。


(3)多塘組合系統


多塘淨化工藝主要利用湖庫邊的自然或人工塘,對水體進行淨化。多塘系統是利用具有不同生態功能的穩定塘處理來水,屬於生物處理工藝,其原理與自然水域的自淨機理相似,利用塘中細菌、藻類、浮遊動物、魚類等形成多條食物鏈,構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態體系。



水中的有機物通過微生物的代謝活動而被降解,從而達到淨化水質的目的。其中微生物代謝活動所需要的氧由塘表面復氧以及藻類光合作用復氧,也可通過人工曝氣供氧。按塘內充氧狀況和微生物優勢群體,將穩定塘分為好氧塘、兼性塘、厭氧塘和曝氣塘。由於使用環境不同多塘系統的組成也有所不同,典型的多塘工藝如下所示:


相關焦點

  • 「技術交流」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我國在「十五」期間,國家「863」項目在太湖與滇池開展了重汙染水域的生態重建與環保疏浚技術、水源地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水網地區湖泊面源汙染控制技術、水體控藻技術與入湖河流汙染綜合整治工程示範研究;同時,開展了「973」計劃項目「湖泊富營養化過程與藍藻水華暴發機理研究」,深入研究長江流域獨特的淺水湖群背景下入湖生源要素受地球表層特徵、氣象因子、生物過程及人類經濟活動等要素的驅動,揭示在流域
  • 黑臭水體治理與水生態修復
    北京綠景行依據核心技術 -- 「LSTT五階段生態修復技術」,根據水體條件,遵循自然法則、社會法則、美學法則對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進行工程方案設計,從診斷「黑臭階段」開始,確立「水生態系統穩態轉換」的實施方案,重點突出生物修復功能,運用特定的環境生態工程措施,全面管控集水區、泥水界面和水體內食物網三個循環,先期「黑臭」消除後,進而建立水體具備生態自淨能力、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健全的
  • 技術交流: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技術
    保護和修復水生態系統要根據以下幾點原則:(1)綠色發展,保護優先,努力向事前保護和自然恢復的方向轉變,改變從前的「以需定供、經濟最優、技術可行」的思路,提高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能力,把人工修復和自然修復策略相互融合,以此才能建設友好生態水工程。(2)流域總體規劃和系統修復。
  • 「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淨化與水生態修復」課題啟動
    「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淨化與水生態修復」 課題啟動會 11月26日至27日,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課題「淮河流域水生態功能分區、水生態淨化與水生態修復」啟動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
  • 水生態修復過程中脫氮除磷的工藝有哪些
    水中含有各種營養物質,才能讓水生物生長得更好,但是一旦出現氮磷超標,對於水生物也是一種危害。生活中常見的湖泊河流中出現的「綠潮」「水華」等現象,就是因為水體中的氮磷物質超標,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從而出現破壞水生態循環的問題。
  • 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湖泊健康與生態修復...
    未來網高校頻道7月14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施逸辰)7月8日,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工程中心」)湖泊健康與生態修復研發中心合作協議籤約儀式在無錫舉行。他指出,雙方共建湖泊健康與生態修復研發中心,旨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輻射,探索產學研相結合的新型團隊組建模式,攻關產業發展中的共性關鍵技術,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希望雙方發揮各自優勢,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貢獻力量。張海泉表示,本次籤約儀式標誌著雙方合作的正式開始,既是共同見證雙方合作協議的落地生根,更是為今後開展更多渠道、更深層次的合作謀劃美好藍圖。
  • 水生態修複目標和指標(上)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水生態修複目標應該建立在水生態狀況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生態系統完整性原則,水生態狀況的評價是對生態要素的評價,生態要素包括水文、地貌、水體物理化學特徵、生物組成與結構4個方面。各生態要素需進一步分解為能夠代表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若干生態指標。需要建立水生態參照系統,即生態系統理想狀態。
  • 中國水科院水生態環境所牽頭主編的《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年9月25日,水利部發布2020年第15號公告,批准發布了我院水生態環境研究所牽頭主編的《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水利行業標準,標準將於2020年12月25日起實施。
  • 「技術分享」關於水體修復的資料大全
    主要是汙染物排放量超過水環境承載能力,河道水汙染,湖泊富營養化,生態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危害人民健康,影響社會和環境安全。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一篇有關水體修復的重量級資料,很適合收藏學習。
  • 學習時報:推進河流湖泊水生態治理
    周國輝 字數:2095在山水林田湖草組成的生命共同體中,水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要素,是生態、生產、生活的命脈。推進河流湖泊的修復與保護,實現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當前,我國河流湖泊治理與保護還有待加強。一是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相對滯後。
  • 九大高原湖泊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 涉及五華盤龍等15個縣市區
    保護古茶樹種質資源和修復古茶山受損生態系統等。 2.紅河乾熱河谷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坡耕地整治與修復、小型水利水保等水土保持工程、國土綜合整治,對紅河源頭及中上遊乾熱河谷脆弱生態系統進行修復等。
  • 冬日攻堅外沙湖水生態修復
    沿武昌松竹路走近外沙湖,湖面上,數十艘作業船浮在湖泊中央,作業人員舞起長杆插種水草;沿岸線步行到楚河,河水已經被抽乾,工作人員正在清淤。轟隆的機械聲中,外沙湖湖底的淤泥不停被挖起,通過管道輸送到岸邊的處理廠處理。外沙湖、水果湖、楚河和東湖為連通水體,經多年治理,東湖水質現已達到Ⅲ類水標準,而臨近的外沙湖卻長期為劣Ⅴ類。
  • 水利部行業標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實施
    中國日報1月11日電 為指導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牽頭編制的水利部行業標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SL/T 800-2020)已於日前實施。標準規範了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要求,對於維持和改善河湖生態系統功能、發揮其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為維護河湖健康美麗提供技術支撐。該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河湖生態系統調查與評價、設計原則、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水質保護與改善、河湖地貌形態保護與修復、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文化傳承與水景觀構建、材料和施工、監測和管理等。
  • 重慶市湖庫生態修復適宜技術選擇指南(2017版)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日前,北極星環保網獲悉,《重慶市湖庫生態修復適宜技術選擇指南(2017版)》已經印發。本技術選擇指南在對重慶市水體現場調研及水質監測的基礎上,結合包括《重慶主城面源汙染控制集成技術指南》、《重慶新建城區健康水系統構建技術導則》、《水生態基礎設施規劃技術導則》等水體汙染控制方面的技術成果,並根據國內外水體綜合整治的成功案例編制而成,可作為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環保技術服務單位和其他相關單位開展湖庫汙染治理技術選擇與應用的參考技術資料。
  • 恢復湖泊水環境生態 湖泊藍藻爆發將可預警
    原標題:湖泊藍藻爆發將可預警   記者昨從市環保局獲悉,該局目前正在對全市166個湖泊進行首次水環境生態調查,重點研究與水華現象密切相關的浮遊動植物和底棲動物等數量,改變以往湖泊監測多關注水質等級的狀況。未來我市湖泊因藍藻、綠藻等大爆發所產生的水華現象將有望得到預報預警。
  • 生態環境部:長江經濟帶一些湖泊水生態系統失衡
    5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同志出席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趙世新在發布會上表示,儘管長江保護修復成效顯著,但長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水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趙世新指出,長江經濟帶一些地方工業、城市基礎設施欠帳仍然較多,違法排汙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城鄉面源汙染短板亟待突破,一些重點湖泊的水生態系統失衡,藍藻水華居高不下。
  • 《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實施 維護河湖美麗有了...
    《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SL/T 800-2020)已於日前實施。標準規範了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要求,對於維持和改善河湖生態系統功能、發揮其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為維護河湖健康美麗提供技術支撐。  據介紹,該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河湖生態系統調查與評價、設計原則、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水質保護與改善、河湖地貌形態保護與修復、重要水生生物棲息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文化傳承與水景觀構建、材料和施工、監測和管理等。
  • 人民網:《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實施 維護河湖...
    人民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餘璐)記者從水利部獲悉,為指導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牽頭編制的水利部行業標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SL/T 800-2020)已於日前實施。
  • 科技日報:《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實施 維護河湖...
    婷記者11日從水利部獲悉,為指導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牽頭編制的水利部行業標準《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SL/T 800-2020)已於日前實施。標準規範了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要求,對於維持和改善河湖生態系統功能、發揮其綜合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為維護河湖健康美麗提供技術支撐。
  • 生態環境部:長江經濟帶一些湖泊水生態系統失衡 藍藻水華居高不下
    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趙世新在發布會上表示,儘管長江保護修復成效顯著,但長江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水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趙世新指出,長江經濟帶一些地方工業、城市基礎設施欠帳仍然較多,違法排汙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城鄉面源汙染短板亟待突破,一些重點湖泊的水生態系統失衡,藍藻水華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