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湖泊水環境生態 湖泊藍藻爆發將可預警

2020-11-28 人民網

原標題:湖泊藍藻爆發將可預警

  記者昨從市環保局獲悉,該局目前正在對全市166個湖泊進行首次水環境生態調查,重點研究與水華現象密切相關的浮遊動植物和底棲動物等數量,改變以往湖泊監測多關注水質等級的狀況。未來我市湖泊因藍藻、綠藻等大爆發所產生的水華現象將有望得到預報預警。

  市環境監測中心表示,以往對水環境的監測,主要精力集中在分析水中PH值、總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等指標。一些湖泊在監測中水質始終達標,但因為其水環境生態被嚴重破壞,浮遊動植物大量繁殖,一到夏季高溫時就發生水華現象,湖水發臭,引發市民投訴。

  「浮遊動植物和底棲動物等數量如果被摸清,有利於我們預測預警水華現象。下一步我們就可以因地制宜的恢復湖泊水環境生態,湖泊恢復了自淨能力,就不用投入巨額財政資金修復,它們反而能創造經濟和生態價值。」市環境監測中心監測一室副主任範天瑜說。

  昨日上午,記者跟隨市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先後前往內沙湖和曬湖,監測人員分別使用了人工和全自動採樣監測無人船對水環境進行了採樣。範天瑜表示,獲取浮遊動植物和底棲動物等的數量,需要使用挖泥器、網兜和玻璃容器等。「挖泥器將湖底淤泥和生物一起挖出,經過洗泥後,生物被收集起來。我市湖底的生物一般有蚌殼、蚯蚓和小蝦等,今天在內沙湖找到的就是蚯蚓。網兜則是不斷通過舀取湖水,讓浮遊動植物附著在網兜上,從而獲取樣本數量。」範天瑜說。

  全自動採樣監測無人船則是水環境生態調查中的「尖板眼」,它通過人在岸上操作,使得監測設備能夠到達一些水體發黑髮臭、散發有毒氣體和人員無法直接前往的湖泊,並對5平方公裡內的水體進行自動採樣。

  目前,全市已有50多個湖泊完成了水環境生態調查,包括東湖、後官湖、杜公湖、黃家湖和青山北湖等,預計2017年完成全市166個湖泊的調查。(記者張晟 通訊員鄢祖海 於海濤 實習生鮮文濤)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助湖泊藍藻繁殖 控制藍藻應採用什麼方法
    所以控制藍藻保護環境已成為所有湖泊的共同關注點,且應行動起來,堅守綠水青山藍天。下面一起來看看林澤聖泰對於藍藻爆發危害的相關介紹吧。藍藻爆發的危害 在溫暖的天氣中對人類和動物構成健康風險的藍綠色藻類更易盛行
  • 學習時報:推進河流湖泊水生態治理
    周國輝 字數:2095在山水林田湖草組成的生命共同體中,水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要素,是生態、生產、生活的命脈。推進河流湖泊的修復與保護,實現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當前,我國河流湖泊治理與保護還有待加強。一是水生態監測體系建設相對滯後。
  • 【水生態】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2)非經典生物操縱認為可用食浮遊生物的魚類直接控制微囊藻水。鏈、鱅魚能濾食10μm至數個毫米的浮遊植物,而枝角類僅能濾食40μm以下的較小浮遊植物與枝角類相比,鰱、鱅魚可有效地攝取形成水華的群體藍藻、有效控制大型藍藻。
  • 記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就湖泊水生態系統的觀測及研究專程赴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以下簡稱太湖站)取經。 揚帆起航 太湖位於世界著名湖群之一 —長江中下遊湖群的下遊,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3.7萬平方公裡,人口密度集中。這裡河網密布,有140 多條河流出入,水滯留時間300天左右。
  • 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
    湖泊生態系統服務長期變化過程和安全操作空間研究,有利於公眾和管理部門理解環境上限和社會基礎之間交互複雜的關係,可為區域生態系統的管理和決策提供宏觀控制-預警的依據。由於生態系統服務間權衡效應的存在,進行生態系統管理時應多方考慮相關利益群體,以及當下與未來服務的綜合得失情況,促進人類福祉的可持續發展。
  • 我國湖泊富營養化的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
    、河流以及流域的統一管理 湖泊不僅是人類淡水資源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且是維護良好生態環境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淺水湖泊的營養本底 與內源汙染釋放機制 淺水湖泊的營養本底與水動力學條件是探討湖泊內源汙染釋放機制的重要內容。藍藻水華爆發常常跟隨一次較大的風浪,可能是由於水動力作用引起沉積物懸浮,促使底泥中氮和磷的釋放,同時又可能使藍藻細胞從底泥中釋放。
  • 太湖巢湖等5月初進入藍藻水華高發期,預警和監測並不容易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課題組研究發現了藍藻水華發生的動態特徵及其驅動機制,並提出藍藻水華暴發過程的概念性解釋。5月初,太湖、巢湖等大型淺水湖泊進入了藍藻水華高發期。藍藻水華是水域生態環境問題,多發生在大型淺水富營養化湖泊。其暴發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影響最為明顯的是飲用水供水安全和水體生物多樣性。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湖泊富營養化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問題,尤其在當下中國已是一個非常棘手的水生態難題,藍藻水華是其重要的體現形式。因此,藍藻水華的防治已成當務之急!目前治理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中的藍藻打撈被認為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防控手段,儘管其成本相對較高,但其作為一種應急措施仍被廣泛運用!
  • 「技術交流」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1.前言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幹擾,以減輕環境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生態修復主要指致力於那些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 長江中下遊湖泊富營養化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獲進展
    長江中下遊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快速,但面臨的許多環境問題嚴重影響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湖泊生態環境問題尤為突出。該地區是我國淡水湖泊的主要集中區(約佔全國淡水湖泊總面積的60%),且其大部分為淺水湖泊,生態環境問題複雜,普遍存在湖泊富營養化,湖泊治理難度極大,國際上也沒有可供借鑑的成功經驗和技術。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第一,肯定了治理太湖打撈藍藻的成效2007年5●29 供應水危機以來,國家政府出巨資,治理太湖,原文中提到人民日報2017年12月31日03版:「10年治理,河長制全面上崗,重拳出擊:清淤泥、疏河道、控源截汙,累計關閉企業5300多家,打撈藍藻水,生態清淤3700萬方……」。據統計2007年以來太湖總計打撈1450萬m3藍藻水,相當於1個西湖水。
  • 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
    2.藍藻爆發的危害(1)藍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溶解氧,同時漂浮在水面上阻擋陽光投射到水下,水下其他藻類和水生植物無法生存,進一步降低了水中溶解氧,可導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死亡藻類、水生動物屍體腐敗使水富營養化,嚴重威脅水中生態系統。(2)死亡藍藻會釋放藻毒素,含一定濃度藻毒素的水體可使魚卵變異、魚類生長異常,藍藻水華爆發嚴重影響水生態環境健康。
  • 全國多地爆發藍藻之謎:治理方法效果多一般
    「中國湖泊富營養化問題嚴重,生長藍藻明顯,特別是有著大江、大湖的東邊沿海城市比較多,」李仁輝說,但富營養化還存在於更多的地方,「像北京的護城河、北海、水庫等也都有藍藻,北京護城河裡藍藻也超標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研究員陳昌傑進一步指出:「藍藻需要的營養物質比較多。一般水裡的氮都比較多,其他營養也都夠用,就是磷比較缺。
  • 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控磷?還是控氮?
    在這種湖泊背景下獲得的湖泊治理經驗不具有普適性。湖泊藻類生長是受氮限制,還是磷限制,取決於生態系統藻類生長所需氮磷的可獲得性,而不是簡單的水體營養鹽濃度。進入水生態系統中的營養鹽在水相、懸浮顆粒物和底泥中進行分配和循環,內源負荷和循環效率對藻類生長起著重要的影響,一些湖泊底泥內源磷的釋放甚至超過外源負荷。
  • 湖泊治理保護的生態樣本
    洱海是雲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是大理市主要飲用水源地,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周圍開發過度,生態破壞嚴重,入湖汙染負荷不斷增加,1996年和2003年,洱海兩次暴發藍藻,特別是2003年7、8、9三個月洱海水質急劇惡化,透明度降至歷史最低(不足1米),局部區域水質下降到了地表水Ⅳ類。
  • 雲南:重塑生態體系 呵護高原湖泊
    2020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指出,雲南生態地位重要,有自己的優勢,關鍵是要履行好保護的職責。  作為雲嶺高原生態環境質量的晴雨表,九大湖泊的保護治理成為雲南生態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據了解,目前九大湖泊「十三五」規劃項目開工率達77%,累計完成投資285億元,佔總投資的49%。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隨著人口大量集聚、經濟快速發展和汙染物排放入湖,蠡湖的水環境、水生態逐漸遭到破壞,水草越來越少、水質快速惡化。2000年之後,無錫市政府通過外源截留、底泥清淤、景觀改造等對蠡湖進行綜合整治,儘管氮磷濃度明顯下降、水質有較大改善,但整體的生態系統難再回到60、70年代「原貌」,依然屬於藻型生境,夏季藻類常常大量生長,局部湖灣甚至時常會出現藍藻水華現象。
  • 太湖治理 解決的不僅是藍藻問題
    蠡湖生態修復區與對照區水質對比,網格內水清處是實施生態修復的區域。張運林供圖   2007年暴發的太湖藍藻危機,為太湖的水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按下快進鍵。此後的12年,從水中到岸上,城鄉汙水處理、工農業汙染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以及太湖藍藻水華監測預警等舉措,漸漸讓太湖恢復本來面目。
  • 衛星遙感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對於關注水環境的人們來說,對 2007 年江蘇太湖爆發的嚴重水危機事件想必還記憶猶新,那次的藍藻水華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短缺,超市、商店內的桶裝水被搶購一空。
  • ...發表成果闡述人為活動幹擾對湖泊氮磷元素生態計量平衡的潛在影響
    該研究由我校環境學院童銀棟、表層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劉學炎等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挪威水環境研究所、西班牙全球生態研究院、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蒙大拿大學、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學者共同完成,環境學院童銀棟為第一作者、我校為第一完成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