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遙感技術在水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2021-01-08 騰訊網

對於關注水環境的人們來說,對 2007 年江蘇太湖爆發的嚴重水危機事件想必還記憶猶新,那次的藍藻水華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短缺,超市、商店內的桶裝水被搶購一空。十多年過去了,多年的治理讓太湖水質呈現持續向好的態勢,但受奪湖造陸、工業入侵、人為阻水、酷捕濫撈和農村汙染等因素影響,我國多地湖泊富營養化等問題仍痼疾難除,面臨著嚴峻局面。

從藍藻爆發看水體富營養化湖泊富營養化,是一種氮、磷等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汙染現象。富營養化的發展過程會伴隨藻類及其他浮遊生物異常快速繁殖,這就是人們通常見到的水華現象。富營養化會影響水體的水質,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陽光難以穿透水層,從而影響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過飽和狀態。同時,因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表面生長著以藍藻、綠藻為主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層 「綠色浮渣」,致使底層堆積的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分解產生有害氣體和一些浮遊生物產生的生物毒素。

實時動態的監測湖泊富營養化水平,不但可以及時了解湖泊等水體汙染狀況,更能為預防和控制湖泊營養化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必要的依據。傳統上對於水體富營養化狀態的監測一般是利用定點水質監測站以及實地測量配合採集水樣帶回實驗室分析等方法來進行,這種監測 方式能夠較為準確地測定當時所測位置的水質情況,但是無法同步獲取整個水域的宏觀狀況,並且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衛星遙感技術在水環境中的應用

衛星遙感技術作為一種大範圍、高效的對地觀測手段,能夠對研究區域的水環境狀況進行大範圍的常態化監測,在水環境質量監測中體現了強大的優勢。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大地量子分析特定波段內水體的輻射值並獲得其光譜特性,進而建立相應的水質參數反演算法來監測各項水質參數。以下是大地量子對重慶長壽湖的水質的監測結果,該結果呈現出該水域在 2020 年的葉綠素 a 濃度、懸浮物濃度和水體透明度等水質參數。

2020 年 5 月 17 日重慶長壽湖葉綠素 a 濃度監測

2020 年 5 月 2 日重慶長壽湖懸浮物濃度監測

2020 年 5 月 2 日 重慶長壽湖水體透明度監測

大地量子水環境監測業務立足於常態化監測服務,為各級環保、水利主管部門提供大範圍高頻次水質監測底圖,輔助上述部門充分了解轄區內水域水質基本面,及時確定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程度並劃定範圍。配合自動化監測站等其他監測手段,形成由點到面的全局化水質監測體系。

小結

水體富營養化是一種複雜的生態學現象,想改善整體的水質環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應建立可靠、靈敏和快速早期預警系統,實現科學預測、預報、預警,為流域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水生態保護決策提供智能化信息支持。

相關焦點

  •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
    遙感技術在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分析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摘要:本文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模塊,第一個研究模塊是從城市汙水監測、水體的渾濁度監測兩個方面入手,總結分析了水環境監測工作當中遙感技術實際應用情況;第二個研究模塊,主要是從有害性氣體監測、城市的熱島效應監測兩個方面入手
  •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
    無人機遙感技術的運用為快速準確獲取城市綠地信息提供了技術條件,成為微中觀尺度上綠地監測的重要工具。文章深入研究無人機系統在城市綠地監測中的應用現狀,從綠地信息提取、變化檢測、生態系統服務3方面綜述了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結果表明,無人機遙感在城市綠地信息提取方面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且在城市綠地變化監測和評估城市綠地生態系統服務方面已經進行初步嘗試。
  • 衛星遙感技術的創新化應用
    衛星遙感技術是一項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長期以來,應用於水利水文、地質、土壤、環境、農林業等領域。近年來,隨著遙感運載工具與攝影測量技術的演進,空間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通過遙感技術獲取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衛星遙感技術能夠觀測到我們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取的宏觀地表信息,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國計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衛星遙感是什麼?它能做些啥?
  • 3S遙感技術在戰疫中的應用?
    3S"是空間技術、傳感器技術、衛星定位與導航技術和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相結合,多學科高度集成的對空間信息進行採集、處理、管理、分析、表達、傳播和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總稱。工作流程隨著3S技術的不斷發展,將遙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緊密結合起來的"3S"一體化技術已顯示出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遙感應用基地落戶重慶江津
    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合作協議籤訂儀式(央廣網發 通訊員黃柏添 攝)央廣網重慶5月22日消息(記者趙聰聰 通訊員黃柏添)5月21日上午,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和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政府在北京籤訂《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應用合作協議》,同時致力於幫助江津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的遙感應用基地也正式在江津區啟動建設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項目實施以來,共上報秸稈焚燒、沙塵、大氣面源以及空氣重汙染等監測簡報與遙感報告幾百份,已在京津冀環保部門廣泛應用。他們所承擔的「北京地區空氣品質遙感監測技術與工程化應用」項目榮獲201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從「面」上觀測空氣品質   衛星環境遙感監測技術在北京的應用始於2002年。
  • 遙感技術在耕地「非糧化」監測中的應用
    - 「非糧化」監測的方法 -《意見》指出,運用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每半年開展一次全國耕地種糧情況監測評價,建立耕地「非糧化」情況通報機制。定期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實行信息化、精細化管理,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糧食種植面積。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遙感技術 遙感是從遠離地面的不同工作平臺上,如高塔、氣球、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和太空梭等,通過傳感器對地球表面的電磁波輻射信息進行探測,然後經信息的傳輸、處理和判讀分析,對地球的資源與環境進行探測與監測的綜合性技術。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發布人何賢強,是海洋二所的研究員,從事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研究近20年,已主持3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擔任了國際海洋水色協調組織(IOCCG)執行委員。而衛星遙感就是海洋碳通量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 遙感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
    一、什麼是遙感?  遙感(remotesensing)是指一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上的遙測儀器把對地球表面實施感應遙測和資源管理的監視(如樹木、草地、土壤、水、礦物、農家作物、魚類和野生動物等的資源管理)結合起來的一種新技術。
  • 他山之石|水環境遙感監測探討
    同樣在水環境監測中,不同溫度、泥沙含量、藻類數量、汙染程度的水體也都有不同的輻射特性,通常各種水體的特性可以通過遙感圖像反映出來。汙染水體具有不同於清潔水體的光譜特徵,這些光譜特徵體現在對特定波長的吸收或反射,而且這些光譜特徵能夠為遙感器捕獲並在遙感圖像中體現出來。根據對圖像的識別情況,我們就可以獲得水體的水質參數或者水體汙染狀況。有基於此,遙感技術可以在水環境監測中得到應用。
  • 遙感數據助力水環境變化監測
    暴雨發生期間水溫的下降以及光照強度的下降,小型生物(例如浮遊生物等)對這種水環境的快速變化更加難以適應,造成其應激性反應和病害發生,從而引起生態結構的急劇變化。然而,降水對大型水生動物(例如魚類)還可能帶來積極的催長作用,徑流攜帶大量微生物進入水體,從而對雜食性和濾食性魚類的生長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國產高分辨遙感影像在峽江樞紐庫區監測中的應用
    原標題:國產高分影像在峽江樞紐庫區土地利用變化監測中的應用摘要:資源一號02C(ZY-1 02C)、高分(GF)系列等國產高分辨遙感衛星的陸續發射極大地豐富了高分遙感應用的數據源國產高分影像在峽江樞紐庫區土地利用變化監測中的應用[J]. 水利水電技術,2020,51( 7) :23-30.YANG Zhixiang,HE Xiufeng,JIA Dongzhen,et al.
  • 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利用衛星遙感覆蓋範圍廣、獲取速度快、不受天氣等因素影響的優勢,基於高解析度遙感技術,可以有效監測尾礦庫排查尾礦庫分布、生產狀況及環境影響情況。」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
  • 探訪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30餘顆衛星成為環保「天眼」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實習記者 餘華尊 報導「利用衛星遙感覆蓋範圍廣、獲取速度快、不受天氣等因素影響的優勢,基於高解析度遙感技術,可以有效監測尾礦庫排查尾礦庫分布、生產狀況及環境影響情況。」9月16日,生態環境部開展「走進部屬單位」系列活動之走進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航空部工程師朱海濤向記者介紹該中心無人機平臺、載荷,以及已開展的相關業務情況和取得的成效。
  • 雲南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正式掛牌 未來三年將實現全省衛星遙感應用...
    8月28日,雲南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在昆明正式掛牌成立。作為自然資源衛星產品和技術應用的重要平臺,雲南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將集聚雲南省自然資源系統衛星遙感應用力量,建立貫通省、州(市)、縣的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實現全省自然資源系統衛星數據獲取、產品生產、主業應用與服務的統籌管理。
  • 短波紅外應用領域大揭秘—環境監測領域
    ,但黑臭水體遙感監測的有關研究幾乎為空白。高光譜遙感技術可以對不同汙染程度和不同汙染來源的黑臭水體進行區分。  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水環境遙感研究團隊在北京等城市開展了十餘次黑臭水體野外實驗,積累了141個黑臭採樣點的實測遙感反射率等數據。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氣象服務系統平臺-衛星監測分析與遙感應用系統(SMART)  推薦理由:  綜合運用了多源異構數據管理、GPU並行計算和流驅動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集合了國內外8類近20顆氣象及高解析度衛星海量資料,集成了自主研發的近20類衛星定量應用產品算法,對「一帶一路」重點區域實現全覆蓋,對氣象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形成專題算法產品,對軍事部門實現共享應用,在亞非多個國家廣播落地,是氣象專題應用、綜合氣象服務的一支「殺手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