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糧化」概念的提出 -
近年來,我國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趨於合理,糧食生產連年豐收,有力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與此同時,部分地區在國家劃定的基本農田上違規種樹挖塘、改種非糧作物等耕地「非糧化」傾向,這些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將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提出了嚴格落實耕地保護目標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意見》強調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種植面積,切實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
- 「非糧化」嚴防的舉措 -
《意見》明確指出,永久性基本農田是依法劃定的優質耕地,耕地應該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的基礎上再適度的用於非食用農產品生產;強化基本農田的監管,嚴防部分地區的工商資本觸碰到基本農田紅線的行為,明確糧食種植面積底線,穩定和提高糧食自給率;各地區也要抓緊健全工商資本流轉土地資格審查和項目審核制度。嚴禁在基本農田上種樹、挖塘等破壞耕地的行為。
- 「非糧化」策略的實施 -
日前,各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防止防止「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
目前,吉林省、甘肅省、浙江省等多個省份紛紛響應國家政策,要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高度,嚴禁閒置、荒蕪、破壞基本農田,提高種糧獎勵力度,調動生產積極性,促進位種業和制種基地更好發展,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
- 「非糧化」監測的方法 -
《意見》指出,運用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每半年開展一次全國耕地種糧情況監測評價,建立耕地「非糧化」情況通報機制。定期對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情況進行監測評價,實行信息化、精細化管理,確保糧食生產功能區糧食種植面積。
隨著航空航天行業的迅速崛起,遙感技術科學領域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目前遙感在地表監測方面的用途越來越廣泛,遙感成果也日趨準確。
遙感科學利用其覆蓋範圍大、獲取成本低,及時準確的特點,在「非糧化」監測中可發揮重要作用。利用多源衛星影像,在計算機智能算法的支持下即可快速得到連續多年份地表地類分布情況,可分析多年土地利用變化趨勢,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 「非糧化」遙感監測的實例 -
北京茗禾科技有限公司多年從事於農業遙感監測工作,利用衛星遙感技術以河南省原陽縣為試驗區進行「非糧化」遙感監測。對原陽縣2020年耕地「非糧化」情況進行摸排,堅決遏制住耕地「非糧化」增量,同時摸清存量問題底數。
01遙感監測結果
經遙感監測提取得到,2019年原陽縣小麥種植面積約為107萬畝。利用2019、2020兩年高解析度影像,即可得到2019-2020年冬小麥種植變化區域。再經變化檢測確認變化地類,進而得到「非糧化」結果。
河南省原陽縣2020年冬小麥非糧化分布圖
(上:全域圖;下:細節圖)
02 遙感監測分析
基於2019年冬小麥種植區域空間分布結果,通過對2019、2020兩年高解析度影像的變化檢測,確認2020年耕地「非糧化」的具體變化範圍和變化後的地物類型。
經統計,相較2019年冬小麥種植區域,2020年減少區域共計約4萬畝,其中變化為暫未播種的耕作用地佔比最大(43.22%),其次是其他農作物,佔比(33.02%);變化為非農類型佔比為13.59%
原陽縣非糧化遙感監測的結果,明確了耕地變化去向,對《意見》中嚴防耕地「非糧化」的要求實現具體落實和展現,也為各地的土管部門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