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前後京津冀PM2.5減排效果圖。上為措施前(8月1日—19日),下為措施後(8月20日—9月3日)。

  每年的秋冬時節,是北京進入「十面霾伏」的多發季節。

  如何監測霧霾,以尋找應對之策,不僅是老百姓關切的話題,也是科研工作者們致力攻克的技術難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正成為我國治理大氣汙染的新興手段。

  「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期間,區域大氣環境遙感監測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PM2.5濃度同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各地空氣品質都得到了明顯改善,減排措施十分給力。」近日,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遙感室主任李令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著電腦上的一張衛星監測圖片介紹說。

  近年來,憑藉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能提供北京及周邊6省區、市PM2.5、PM10等大氣汙染物的空間分布和變化過程,並且動態監控沙塵、秸稈焚燒等大氣汙染來源。並構建了覆蓋北京及周邊地區3年3個級別60餘種,共計30TB(計算機存儲容量單位)的專題產品遙感資料庫。項目實施以來,共上報秸稈焚燒、沙塵、大氣面源以及空氣重汙染等監測簡報與遙感報告幾百份,已在京津冀環保部門廣泛應用。他們所承擔的「北京地區空氣品質遙感監測技術與工程化應用」項目榮獲2014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從「面」上觀測空氣品質

  衛星環境遙感監測技術在北京的應用始於2002年。

  「當時我們首次建立衛星接收處理系統,嘗試利用遙感手段進行環境監測。」李令軍告訴記者,「初期主要以沙塵汙染、秸稈焚燒、PM10等監測為主。」

  2012年,監測中心承擔了「北京地區空氣品質遙感監測技術與工程化應用」重點項目,開始全面推動遙感技術在大區域尺度空氣品質監測的業務應用。如今,監測中心基於MODIS、OMI、AIRS等衛星傳感器,可以進行PM2.5、NO2等多種大氣汙染物、霧霾分布、沙塵傳輸、秸稈焚燒、城市熱島、植被指數等一系列區域大氣汙染和生態環境遙感業務的動態監測。

  「我們已經構建起覆蓋北京地區的3年3個級別60餘種共計30TB(計算機存儲容量單位)的專題產品遙感資料庫,積累了北京及周邊最齊全的大氣遙感基礎數據,為大氣汙染防治提供信息支撐。」李令軍說。

  對於空氣品質監測,目前國內主要是基於地面固定站點的觀測儀器獲取大氣汙染物的濃度,但是站點的觀測結果只能代表站點所在區域一定範圍內的大氣汙染情況,難以全方位反映區域大氣汙染特徵。

  「全北京分布著35個自動監測站,可以連續不斷地自動分析出空氣中顆粒物的濃度及其化學組分。」李令軍告訴記者,自動監測站是現在最常見的監測方法,但分布並不均勻,這些監測站集中在城鎮,廣大的農村、邊遠山區覆蓋較少。

  而衛星遙感監測正好彌補了監測點分布不均的問題。通過衛星遙感數據,可以快速反映區域PM2.5的空間分布和變化過程,能更宏觀地從「面」上觀測空氣品質。

  李令軍介紹說,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灰霾,可以收集到區域連續的監測數據,通常每平方公裡就能獲取一組數據,這樣的監測密度是普通地面監測站點不能覆蓋的。不僅如此,遙感監測還可以實現氣溶膠光學厚度(AOD)、顆粒物(PM10、PM2.5)質量濃度,汙染氣體(SO2、NO2、CO等)柱濃度的監測,而這些都是灰霾觸發的重要物質來源,對於灰霾預測預警有著極大的作用。

  「如果蒙古國起沙了,監測中心就會根據沙塵遷移變化的實時遙感監測結合大氣流場預測,判斷能否影響到北京地區。」李令軍說,遙感監測能反映汙染物的傳輸、積累過程,有助於認識汙染形成和變化的過程和規律,從而對未來的空氣狀況進行預測和預警。

  當然,要做到對北京大氣汙染的精確監測,只依靠對衛星遙感數據並不準確,必須要「點面結合」,需要近地面實時監測數據的校核驗證。

  「遙感監測和地面監測相比精度還是略差一點。雖然範圍廣、監測效率高,但PM2.5等汙染物的具體評價濃度還是以近地面監測數據為準。」李令軍說。

  在多項技術上實現重大創新

  然而,對於用衛星直接監測霧霾,並用來分析、預測,這在國際上也屬於前沿科學,全球還主要處於研究階段,業務化應用不多。

  「國際上現有的遙感技術可以反演部分大氣汙染參數,但是許多模型不適用於我國城市地區特有的汙染情況,並且現有的模型算法大都基於科學研究試驗模型,計算耗時、效率較低,在空氣環境質量遙感監測的業務應用上適用性較差。」李令軍說。

  項目團隊面臨著無先例可參考,需要自己趟出一條路來的艱難。最終,年輕的項目團隊精誠合作,逐個擊破了各項技術難題。

  他們集成基於國內外十餘顆衛星數據的共20餘套反演算法,並通過關鍵技術突破與優化改進,與國際同類研究相比在多項算法上實現了重大創新。

  他們在國內率先將1公裡的MODIS氣溶膠產品用於區域環境的業務化監測,發展了城市地區高反射率地表氣溶膠反演技術,解決了衛星產品用於空氣品質監測的關鍵問題,開創了300米解析度的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技術,城市地區精度達85%,推動了我國環境衛星HJ-1A/B寬覆蓋CCD數據對大氣汙染的監測作用。

  他們還創新性發展了適用於大區域PM2.5的衛星遙感機理模型與反演技術,實現了城市群PM2.5衛星遙感監測,精度可達70%以上,與地面PM2.5站點網絡結合,為北京地區空氣品質監測提供基本信息支持。

  他們並且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灰霾衛星遙感監測技術,解決了國際上缺乏灰霾組分模式和反演方法的難點問題,填補了我國環境空氣品質遙感監測的空白。

  「發達國家沒有灰霾,國際氣象組織的氣溶膠組分構成中也沒有灰霾這一類型的氣溶膠組成模式,國際上現有的氣溶膠算法不能有效處理我國經常出現的灰霾汙染。」李令軍介紹說。

  針對灰霾組分模式的未知和灰霾狀況下地表反射噪聲估算難度較大兩個世界性難題,項目團隊提出了新思路,採用灰霾顆粒物組分電鏡掃描、多角度衛星反演硫酸鹽等可溶性鹽和大氣化學模式CAMQ模擬灰霾組分等綜合技術手段,解決了灰霾氣溶膠模式問題。

  他們還突破了衛星遙感複雜模型與海量科學計算的工程化技術瓶頸,顯著提升運行效率,創新性的解決了快速實時遙感反演的工程化技術難點,將氣溶膠產品計算耗時由30分鐘縮短到2分鐘以內,將大氣拉曼散射的計算時間縮短為原來的千分之一。

  「這次我們在計算方法上做了創新。」李令軍說,衛星的「照像」速度非常快,但遙感傳回的數據量卻很大,整軌數據在1G左右。過去分析這些數據需要三四個小時,通過技術改進,現在只要幾分鐘就可計算完成,這對今後實現數據的實時監測具有重大意義。

  讓所有汙染源都「現原形」

  衛星遙感監測除了能讓灰霾「無處可逃」外,還開創了建築揚塵、平房燃煤、農業等面源的高分衛星動態監測技術,為從區域尺度監管潛在汙染源提供技術支持,極大地提高了執法能力。

  比如說,利用不同特點的衛星數據,遙感監測還可以實現對區域林地、草地、耕地、溼地等監測。利用高解析度的衛星傳感器,遙感監測可以監控全北京的混凝土攪拌站和建築裸地。

  在空間解析度可以到亞米級的衛星照相機鏡頭前,全北京的混凝土攪拌站無處遁形。「哪些攪拌站在工作,哪些攪拌站是否是違規建設,衛星圖像清清楚楚。」李令軍說。

  據悉,監測中心會將衛星遙感監測結果及時提交給北京市環保局總量處與北京市環境監察總隊,配合環境監察總隊進行建築裸地違規查處工作,配合總量處進行面源汙染排放環境統計。

  此外,衛星遙感監測通過對PM2.5前體物NO2、SO2的遙感觀測,可動態監測和評估汽車尾氣和工業燃煤排放在北京地區大氣汙染中的相對貢獻,可為排放源控制、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決策提供基本信息支持。

  「我們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實現了北京市裸地揚塵、平房燃煤的動態監測,為環境執法和環境統計提供依據。」李令軍說,建築工地是一個容易產生揚塵的場所,北京每年有上億平方米的在建裸地,如果管理不好,極容易造成揚塵,使得大氣顆粒物濃度上升。

  此外,每年6月—10月,結合地面地理信息數據,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會對北京及周邊的農業用地基於衛星遙感進行每天的火點遙感監測,並且會結合農作物種植,提前做預評估,為監管工作提供一手信息來源。

  助力京津冀聯防聯控空氣品質

  「空氣品質監管不僅僅是北京的事情,而是一個區域的問題,需要聯動地看。」李令軍告訴記者,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北京周邊區域的秸稈焚燒、建築裸地和燃煤散燒等的遙感監測數據,將提供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辦公室,供其決策參考。

  「你看北京周邊的建築裸地中,與北京接壤的河北區縣比較集中,其中廊坊市轄區數量最多、面積最大。」李令軍指著衛星監測圖片中的一大塊灰色地帶說。

  據了解,項目實施以來,監測中心共上報秸稈焚燒、沙塵、大氣面源以及空氣重汙染等監測簡報與遙感報告數百份,持續支撐了北京及周邊省、市、各級環保部門的環境監管工作,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環保部門廣泛應用。

  「我們利用衛星數據,監控整個北京甚至京津冀的空氣品質及其汙染來源,比如哪兒燒秸稈了,我們一目了然。」李令軍說。

  此外,相關遙感監測成果多次以環保信息、工作簡報、專項報告等形式報送國務院辦公廳、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成員單位以及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環境保護局等,為北京及區域大氣汙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決策支撐。

  「目前我們生成的每日京津冀PM2.5的區域數據,就是遙感數據配合地面監測數據矯正,得到區域的PM2.5分布變化情況。」李令軍表示,「而目前衛星遙感主要的監測範圍已經擴大到京津冀及周邊7省區市,將山東、山西、內蒙古、河南也包含其中。」

相關焦點

  • 焚燒秸稈將有天眼監控 衛星監測站得高看得遠
    新華社記者 侯德強 攝10月中下旬,不少地方出現霧霾天氣。在秋糧收穫區,焚燒秸稈的濃煙加劇了霧霾汙染的程度。燒秸稈的人可能會想,誰會查到這裡呢?其實,天上早有一雙「眼睛」監測著大大小小的火點。接收衛星圖像資料,數據分析,數據匯總、撰寫報告……環境保護部衛星中心運管、大氣遙感部等辦公室裡,工作人員不停地忙碌著,這樣的工作狀態,在環境衛星發射以來的三年裡,一直持續。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中國首個霧霾監測商業衛星項目建設啟動 將重點監測西安及周邊大氣...
    每日經濟新聞 9月19日,在福州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中科天塔)總經理曾偉剛透露,全國首個針對霧霾綜合監測的商業衛星
  • 「高分家族」添丁 「天眼」監測大氣汙染——揭秘中國高分五號衛星
    新華社太原5月9日電 題:「高分家族」添丁 「天眼」監測大氣汙染——揭秘中國高分五號衛星  新華社記者 白國龍、胡喆它填補了國產衛星無法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汙染氣體的空白,可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是我國實現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的重要標誌。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5月9日凌晨,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標誌著國產衛星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再上新臺階。高分五號衛星實現了哪些先進項技術突破?對中國衛星遙感技術有什麼影響?
  • 大學生利用雷射遙感製作實時監測霧霾探測儀
    導讀目前,相關部門監測大氣汙染物主要採用的是直接稱重、多點監測、人工取樣等方法,上述方法都僅是單點測量。例如直接稱重法,是抽取等量空氣將汙染物停留在過濾膜上,直接稱其重量,計算單位體積中的汙染物濃度。而多點監測需要架設許多儀器,不僅耗時耗力,還不具有實時性。
  • 霧霾中也能拍出高清圖!我國解析度最高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升空
    其在軌應用將進一步提升我國遙感衛星技術水平,滿足相關行業用戶部門對高精度遙感影像數據的需求。  高分多模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遙感衛星,於2018年立項,採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PPP)建設實施。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本期發布人何賢強科學家用科普發布的方式,展現如何用「天眼看海洋,遙測碳通量」,這項全稱為「陸源入海碳通量動態監測關鍵技術及應用示範」的科技成果,獲得了2019年度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而衛星遙感就是海洋碳通量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 世界地球日〡中科星圖「天眼」守望美麗星球
    多年來,中科星圖始終致力於攻克衛星應用技術國產化難題,為解決現階段生態環境監管中信息共享不暢通、事前預警難、事中監管能力弱等問題,研發團隊利用遙感、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對空、天、地多源數據協同獲取,在GEOVIS數字地球基礎平臺上進一步深入探索,開展水利環境、生態狀況、土壤環境、汙染源等多項監測,建設生態環境大數據中心,形成生態環境 「一張圖」綜合管理平臺,從中國遙感衛星領域進一步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 獨家|首個霧霾監測商業衛星「絲路一號」啟動 星座擬2022年組建完成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汪慧)訊,全國首個針對霧霾綜合監測的商業衛星項目「絲路一號」今日正式啟動。「絲路一號」項目將由三顆衛星組成星座,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航天基地絲路衛星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和西安中科天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於明年下半年發射第一顆衛星,2022年前完成星座搭建。項目主要包括軌道分析和設計,衛星研發製造,衛星發射入軌,衛星測運控管理和地面應用等。
  • 充分發揮黨支部橋頭堡作用 衛星遙感助力汛情精密監測
    氣象衛星作為自然災害監測的科技利器,如何充分發揮它的功效,這是衛星氣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擔當。   汛期服務是氣象部門一年中最艱巨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任務,如何推動更多的定量遙感產品能在汛情監測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衛星研究所科技人員在汛期的工作重點。
  • 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通俗點說,就有點像通過給人體照CT,來分析這個人的健康情況怎麼樣,通過衛星對地球拍照,來了解農作物的長勢怎麼樣,河流有沒有汙染等情況。 航天技術不是「空中樓閣」,太空中的「天眼」與社會經濟生活密切相關。顧行發介紹,衛星遙感的應用很多,主要是大氣、水環境和生態的監測。「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用衛星遙感圖分析,北京霧霾真的改善了
    雖然作為一個北京人可以用親身體驗為首都大氣的改善做一份證言,但是作為一個遙感科技工作者還是希望用「有圖有真相」的方式來表達更有意義。地面觀測儀器通常能將儀器周邊的霧霾情況測量的比較精確,但是更大範圍就只能類推了。遙感衛星觀測的範圍比較大,但是畢竟不是直接接觸空氣,只是通過大氣反射的波譜來獲取信息。
  • 遙感技術:觀察世界的「天眼」
    隨著國際上衛星遙感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多層、立體、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對地觀測的新時代。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究竟能在哪些領域發揮作用。 1. 觀測PM2.5。就拿目前最受關注的霧霾治理工作來說,從2013年1月1日起,我國對70多個城市開展了PM2.5的監測,同時運用衛星遙感技術,從空中監測灰霾的影響範圍。
  • 30多顆衛星為中央環保督察提供「天眼」
    新華網北京9月17日電(記者 曹瀅)記者日前從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了解到,衛星遙感、無人機、大數據以及「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全面技術支撐,已成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工作名副其實的「天眼」和「後盾」。
  • 中國解析度最高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升空
    霧霾中也能拍出高清圖!我國解析度最高的民用光學遙感衛星升空  李晨 龐丹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2020年7月3日11時1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
  • 北京治揚塵是高科技,監測裸地苫蓋用上遙感衛星!
    天眼:「太空照相機」拍裸地在北京的上空,有一個「太空照相機」,在空中來回掃,一個月下來,北京的高清照片就有了,再經過數據處理、提取分析等手段,就拿到了全市裸地的數據。裸地,其實就是沒有植物生長或人工硬化,地表浮土裸露的地塊。
  • 提高國產陸地遙感衛星應用效能,衛星遙感應用年會舉行
    中新網湖州9月10日電 10日—11日,衛星遙感應用年會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舉行,來自中國各地相關行業領域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衛星遙感系統技術、衛星遙感國土資源監測、衛星遙感地質礦產調查等方面開展研討。據悉,衛星遙感是人類獲取地球空間信息的重要手段,而衛星遙感能力和應用水平則是一個國家對地觀測能力的直接反映。
  • 【聯合訪談】氣象衛星能為霧和霾監測治理做什麼?
    霾在衛星雲圖上看起來是怎樣的?氣象衛星在霧和霾的監測和大氣汙染治理評估等方面有哪些應用?針對這些問題,2017年1月6日下午,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副主任、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專家委員會專家張興贏。
  • 提高國產陸地遙感衛星應用效能 衛星遙感應用年會舉行
    衛星遙感應用年會現場 白羽 攝衛星遙感應用年會現場 白羽 攝中新網湖州9月10日電(施紫楠 董華)10日—11日,衛星遙感應用年會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舉行,來自中國各地相關行業領域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衛星遙感系統技術
  • 國內首個霧霾監測商業衛星項目建設啟動
    界面新聞自商業航天公司中科天塔獲悉,國內首個針對霧霾監測的商業衛星「絲路一號」衛星項目,目前已啟動項目建設。「絲路一號」衛星項目由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航天基地絲路衛星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和中科天塔共同研製。據中科天塔方面介紹,「絲路一號」項目由三顆衛星組成,計劃於明年下半年發射項目首顆衛星,2022年前完成星座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