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2020-12-03 新華日報

「航天技術要服務於應用。」在11月27日舉行的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開幕式主題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表示,衛星遙感正利用各種技術,特別是航天技術,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江蘇身處長江大保護的核心地段,總書記剛剛來江蘇視察。在環境保護方面,衛星遙感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顧行發說,去年3月江蘇與中國科學院籤署協議,使得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一個重大的空間信息應用項目落地常州。據了解,該項目已在新孟河疏浚等重點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遙感是一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目前在全球發展非常迅速。「環境遙感目前最主要的手段還是衛星。衛星遙感的機理,類似照相和照片人臉識別。」顧行發介紹,衛星遙感能夠識別幾百種顏色,能夠識別紅外、微波,從而可以通過光譜信息和成像信息來分析地理等信息。通俗點說,就有點像通過給人體照CT,來分析這個人的健康情況怎麼樣,通過衛星對地球拍照,來了解農作物的長勢怎麼樣,河流有沒有汙染等情況。

航天技術不是「空中樓閣」,太空中的「天眼」與社會經濟生活密切相關。顧行發介紹,衛星遙感的應用很多,主要是大氣、水環境和生態的監測。「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以想像,環境動態監測我們如果用人力在地面一點一點核查,一個一個地跑,要跑到猴年馬月?而衛星能夠一掃而過,實現大面積的監測。」

比如在環境保護方面,衛星遙感能對大氣汙染,比如說PM2.5進行監測,並且能分析出監測到的PM2.5裡面的成分,到底是二氧化硫還是別的什麼,到底有沒有黑碳等。衛星對水環境的監測,則涵蓋了水面的分布、水錶的溫度、懸浮物、懸浮泥沙、透明度、葉綠素、黑臭水體、水華、赤潮、溢油、滸苔等。衛星遙感對於生態環境監測也非常有效,能夠監測植被的生物多樣性、植被的覆蓋度、森林的質量、草原的質量、土壤變化等等。用在氣候變化等方面的監測,衛星甚至能知道它的二氧化碳濃度是多少。而我們常常看到的天氣預報的衛星雲圖,也是遙感的一部分。

所以,衛星看似離我們遙遠,但實際上就在我們身邊。衛星遙感已經在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環境規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衛星數據能夠有效地支撐國家宏觀的監測,已經成為科研、政府管理、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有力支撐的數據源。

目前,世界上衛星項目很多,比如美國有大氣海洋衛星、GOES(地球靜止軌道環境業務衛星系列)等;日本有向日葵系列衛星;歐盟歐空局的哨兵衛星發展得非常快,時間解析度、空間解析度都非常高,而且共享的程度比較好。顧行發說,我國的遙感衛星在世界上已處於第二位,載荷數(即相機的數量)在全球處於第一位。因此,在衛星遙感資源上我國具有優勢。

「積極發展空間科技,是我們的一個重要方向!」顧行發說,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我國從八個方面列出了「十四五」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空天科技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是我們用自己的航天技術發揮作用,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的一個絕好機會。

據了解,江蘇正在發力空天信息產業。一個月前,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國際研討會在常州開幕,江蘇天匯空間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會上揭牌成立,發布3項空間信息綜合應用系列產品,並牽頭27個項目籤約落地,包括與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合作的科教項目15項,以及研究院參與建設的新基建融合、智慧水務、智慧城市、保險風控管理等產業化項目12項。

對於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顧行發說,目前來講,無論是大氣,還是水體,還是植被的監測,都在不斷地朝監測精細化、模型智能化、趨勢可預測化發展。「精細化、及時化、可預測是我們奮鬥的目標,讓我們緊握衛星環境遙感技術利器為藍天、碧水、淨土保駕護航。」

本報記者 蔡姝雯

相關焦點

  • 積極發展空間科技 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在11月27日舉行的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開幕式主題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表示,衛星遙感正利用各種技術,特別是航天技術,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
  • 無錫濱湖提交生態環境保護答卷 還百姓「藍天、碧水、淨土」
    濱湖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宋超在發布會現場介紹稱,生態環境質量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濱湖區舉全區之力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答卷」顯示,就「藍天」成績而言,PM2.5平均濃度從2017年的42.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30微克/立方米,下降29.4%,2019年在全市率先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 「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
    11月19日,遙感應用領域年度盛會——「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隆重開幕。論壇以「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共建智能美好未來」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0餘名行業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遙感應用新理論、新技術,分享新進展與新成果。
  • 衛星遙感為雪龍探極保駕護航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石立堅介紹,該中心充分利用我國自主衛星數據,為「雪龍2」號進行北極科學考察做好保駕護航工作。「雪龍2」號作業點位周邊海域SAR影像 據悉,在「雪龍2」號科考期間,該中心根據考察計劃制定衛星觀測計劃,及時提供衛星觀測數據及相應的的海冰密集度、高解析度遙感影像圖等專題信息產品,為科考期間的潛標回收、冰站安全作業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
  • 第三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召開:遙感應用產業將迎來巨大發展空間
    「未來,遙感應用作為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航空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迎來巨大發展空間和更加美好的未來。」在11月19日舉行的遙感應用技術論壇開幕式上,來自遙感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暢談遙感應用產業未來發展,充滿無限期待。
  • 為了藍天碧水淨土——記生物質高值氣化產業領跑者張守軍
    為了藍天碧水淨土——記生物質高值氣化產業領跑者、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守軍人物小傳:張守軍,1972年生,男,漢族,安徽金寨人,高級工程師,安徽省民建會員。現任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安徽德博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國電長源湖北生物質氣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 編織科技「巨網」 守護碧水藍天
    我市生態環境部門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自動監測、在線監控等高科技手段,編織出一張「巨網」,覆蓋整個環保體系,為守護碧水藍天助力。形式多樣的監測手段,匯成了海量的監測數據。為了讓海量數據跑起來、用起來,我市的「智慧生態」作戰指揮中心大數據應用平臺應運而生。
  • 《贏在中國藍天碧水間》被封「最有營養創業節目」
    江蘇衛視《贏在中國藍天碧水間》首期節目剛播出,立即引發觀眾熱議。眾多成功的企業大佬變身選手,挑戰任務,挑戰自我的精彩情節,吸引了大群觀眾。有觀眾封《贏在中國藍天碧水間》是「最有營養」的創業類節目。
  • 藉助衛星地圖,看看藍天白雲下偶遇的黑煙囪
    上有藍天、白雲,下有綠樹、碧水,黑色的煙霧帶很顯眼。高德地圖截圖:測距顯示距離大概3公裡,實際飄移的距離更遠。好在整體空氣品質不錯,這點汙染對總體大氣構不成威脅,不過,附近的村子,煙霧帶下面的區域就不好說了。谷歌衛星地圖放大:一個高煙囪、兩個胖煙囪。工廠設施貌似比較破舊,有一段不短的歷史了吧。煙囪都要冒黑煙嗎?是因為企業生產特點,不得不冒黑煙?
  • 想要的碧水藍天離我們有多遠?
    希望希望有關部門加大監督力度,還百姓一個碧水藍天!對於此事後續發展,我們將持續關注。
  • 宜君:高顏值「水晶天」刷爆朋友圈 藍天白雲美如畫
    天空澄碧 纖雲不染遠山含黛 微風不燥想把宜君的藍天販賣給顏料用完的梵谷碧水藍天是民生之本藍天幸福感日益增強的背後,是宜君縣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努力和付出。截止8月30日,全縣空氣優良天數達到220天,優良天數和綜合指數在關中67個區縣排名第一。
  • 遙感衛星概念股有哪些?遙感衛星概念股一覽
    高分四號衛星是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衛星,具有可見光和紅外成像能力,其中光學解析度為50米,紅外解析度為400米。將重點針對國內用戶對高時間解析度遙感圖像數據的需求,為綜合防災減災、氣象預警預報、地質災害調查、林業災害監測等應用領域,以及海洋、農業、國土、水利等提供遙感數據服務。
  • 瀋陽利用遙感衛星 全覆蓋監控秸稈禁燒
    瀋陽利用遙感衛星 全覆蓋監控秸稈禁燒 2020-12-04 1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和桃花水母共享碧水藍天
    「身邊有這些精靈和我們一起共享碧水藍天,我深感高興。」該項目負責人黃聚生笑容滿面地說。
  • 奔向藍天——「長光衛星」創新發展走筆
    同時,也使「吉林一號」在軌衛星達到25顆,在茫茫蒼穹,吉林這張名片愈加閃亮。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12月1日,是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2015年10月7日,由公司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組星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
  • 瀋陽利用遙感衛星全覆蓋監控秸稈禁燒
    12月3日,記者從瀋陽市政府獲悉,為進一步降低大氣汙染強度,保護公眾健康,瀋陽市加大秸稈禁燒巡查力量投入,利用5顆遙感衛星,形成全覆蓋監控。今年4月,由於大範圍秸稈焚燒和不利氣象條件的共同作用,瀋陽市PM2.5濃度大幅上升。
  • 提高國產陸地遙感衛星應用效能 衛星遙感應用年會舉行
    衛星遙感應用年會現場 白羽 攝衛星遙感應用年會現場 白羽 攝中新網湖州9月10日電(施紫楠 董華)10日—11日,衛星遙感應用年會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舉行,來自中國各地相關行業領域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衛星遙感系統技術
  • 提高國產陸地遙感衛星應用效能,衛星遙感應用年會舉行
    中新網湖州9月10日電 10日—11日,衛星遙感應用年會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舉行,來自中國各地相關行業領域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圍繞衛星遙感系統技術、衛星遙感國土資源監測、衛星遙感地質礦產調查等方面開展研討。據悉,衛星遙感是人類獲取地球空間信息的重要手段,而衛星遙感能力和應用水平則是一個國家對地觀測能力的直接反映。
  • 充分發揮黨支部橋頭堡作用 衛星遙感助力汛情精密監測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是我國氣象衛星遙感資料開發應用研究的搖籃,成立30多年來參與和見證了我國17顆風雲氣象衛星的研發和應用,目前主要承擔風雲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上百類產品的研發任務,衛星氣象研究所黨支部是一支特別能戰鬥、善創新、樂奉獻的隊伍,在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的研發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獲得了基層先進黨支部等一系列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