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雪龍探極」開「冰路」
受南極特殊地理位置和惡劣環境的限制,衛星遙感是當前對固定冰進行大範圍觀測的唯一有效手段。 但是,衛星遙感主要針對海冰的面積進行觀測,目前國際上尚無成熟的衛星產品提供大範圍南極海冰厚度信息。「對於我國極地科考破冰船來說,海冰厚度是一個重要的航行參考數據。」趙傑臣說。
-
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在11月27日舉行的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開幕式主題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表示,衛星遙感正利用各種技術,特別是航天技術,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江蘇身處長江大保護的核心地段,總書記剛剛來江蘇視察。在環境保護方面,衛星遙感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
積極發展空間科技 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在11月27日舉行的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開幕式主題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表示,衛星遙感正利用各種技術,特別是航天技術,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
-
衛星遙感技術的創新化應用
衛星遙感技術是一項對地觀測綜合性技術,長期以來,應用於水利水文、地質、土壤、環境、農林業等領域。近年來,隨著遙感運載工具與攝影測量技術的演進,空間技術與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通過遙感技術獲取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歷時198天「雙龍探極」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凱旋
4月23日,「雪龍」號、「雪龍2」號回到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了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總結匯報活動,傳達了自然資源部領導重要指示,標誌著中國笫36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主要圍繞「雙龍探極」、南大洋業務化觀監測、考察站基本建設、「綠色考察」四項重點任務
-
今天,雪龍號和雪龍2號同時歸來,來看靠岸視頻
在隨後舉行的考察總結視頻會議匯報活動中,考察隊匯報了「雙龍探極」、南大洋業務化觀監測、考察站基本建設、「綠色考察」四項重點任務所取得的成果。開啟「雙龍探極」新模式此次考察首次以「雙龍探極」模式組織實行,「雪龍2」號2019年10月9日從上海出發,10月15日從深圳啟程,「雪龍」號2019年10月22日從上海啟程。
-
邊科考邊授課 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開課了
在船上開設「南極大學」是我國南極考察的一項傳統活動,10月26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在「雪龍」號多功能廳正式開課。第一課是由「雪龍」號船長朱兵為大家帶來的《中國極地考察船簡介》。他從我國極地考察船的歷史講起,介紹了「雪龍」號的執行任務情況和取得的榮譽,以及本次南極考察「雙龍探極」的路線情況。「『雪龍』號自入列以來,已經承擔了22次南極考察和9次北極考察航行保障任務,安全航行4000多天,航程達750000餘海裡,相當於繞赤道35圈。」
-
冰路衛星下月飛天 詳解「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
微小衛星有何優劣性?冰路衛星有什麼樣的規劃路徑?記者就此專訪了冰路衛星首席科學家程曉。我國極地研究高度依賴歐美衛星數據2014年1月,我國「雪龍」號和俄羅斯「紹卡利斯基」號破冰船被困南極冰海。程曉當時所在的北京師範大學極地遙感團隊提出的脫困方案被採納,並被證明是有效方案。
-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央廣網上海4月23日消息(記者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和「雪龍2」號船已經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4月23日,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
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北極科考時發現了什麼?
這是「雪龍2」號破冰航行的畫面(圖片來源:公眾號「雪龍探極」)這是航拍的海冰(圖片來源:公眾號「雪龍探極」)這是北極冰站作業現場(圖片來源:公眾號「雪龍探極這是拍攝到的融池(圖片來源:公眾號「雪龍探極還有偶遇的北極熊(圖片來源:公眾號「雪龍探極
-
海洋一號C衛星在軌運行2年來應用效果明顯
利用HY-1C衛星CZI數據密切跟蹤黃東海滸苔綠潮發展態勢,研發了基於衛星遙感技術的滸苔馬尾藻識別算法,為黃東海滸苔綠潮聯防聯控試驗順利開展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和決策信息。渤海海冰監測。基於HY-1C衛星CZI數據開展了南極地區衛星遙感影像鑲嵌工作,形成了50m解析度的HY-1C南極衛星影像鑲嵌圖,為南極地理基礎資料更新提供新的數據源;成功監測到了2018年西南極松島冰川崩解、2019年東南極埃默裡冰架崩解事件;在第36次南極、第10、11次北極科考期間,針對雪龍船冰區應急航行需求,利用HY-1C衛星開展了冰情應急監測,為拓展冰上絲路和雪龍探極提供了保障服務。
-
翔為通航直升機為2015環中國自行車賽保駕護航
湖南翔為通用航空公司的法國空客AS350直升機,在順利完成航拍和護航任務後平安返回株洲。 本次環中國國際自行車賽,舉辦方邀請湖南翔為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作為航拍和護航合作夥伴。「翔為通航」派出機務部負責人殷曉東為領隊的機務團隊,攜公司最先進的小松鼠AS350B3E直升機出徵,經過10多天的全程參與,途經湖北、四川、湖南、廣東等多個省份,轉戰湖北黃石、湖北武漢、四川巴中、四川樂山,重慶巴南、湖南韶山、湖南郴州、廣東清遠等數個城市,機務團隊王湘輝等人員發揮不怕苦、能吃苦的翔為精神,完美完成了整個賽事的航拍和護航任務,央視臺將「翔為通航」的小松鼠直升機作為賽事亮點進行了報導。
-
...雪龍 盛行西風 衛星雲圖接收系統 氣旋活動 備戰 極地 科考船...
我國曆次南極科考穿越西風帶的經歷中,尤以1991年第7次南極科考「極地」號返航穿越西風帶時遭遇到的氣旋強度為最強。「當時陣風強度達11級,持續風力為10級,持續時長兩天半,湧浪高度為5米至6米。」張林說,「巨浪一個接一個地拍打,最終把焊在甲板上的一個蒸饅頭用的大汽鍋卷進了海裡。」
-
充分發揮黨支部橋頭堡作用 衛星遙感助力汛情精密監測
汛期服務是氣象部門一年中最艱巨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任務,如何推動更多的定量遙感產品能在汛情監測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衛星研究所科技人員在汛期的工作重點。為了讓研究人員能夠更好地實時對各自負責產品開展跟蹤,張興贏同志身先士卒,想方設法、多方聯繫協調中心的衛星數據資源管理部門、遙感應用服務部門等,帶領研究所的張璐同志在研究所辦公樓層的公共位置開通了電腦大屏,打通了網絡,部署了中心網絡版產品可視化軟體平臺,實時展示和查看各類風雲衛星的遙感產品,讓大家每天路過時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各自產品在汛期服務中的「表現」;這一方面可以實時監控產品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面也利用汛期出現的天氣事件來檢驗衛星產品是否可以精密地捕捉到汛情變化的信息
-
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記者王立彬、張建松)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98天,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行程共7萬餘海裡。
-
江西元素助力「嫦五」奔月 贛企生產的電晶體保駕護航
在此次發射過程中,記者找到了嫦娥五號背後的江西元素,江西籍研究員、贛企生產的電晶體等為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保駕護航。我省宜春籍研究員參與運載火箭相關設計嫦娥「五姑娘」成功奔月!在當日凌晨發射現場,就有我省宜春萬載人周炳紅的身影。
-
為「北鬥」保駕護航,西昌發射中心觀北三系統建成後展開熱議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召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通信站全體人員觀看了現場直播,大家群情振奮、備受鼓舞,紛紛表示要不忘初心、接續奮鬥,努力創造更多中國奇蹟。 20載春華秋實,隨著今年6月23日,北鬥三號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北鬥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為天問一號探火之旅保駕護航 央視新聞11月17日消息,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
海南省無線電管理機構為長徵八號首飛保駕護航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許,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新成員長徵八號遙一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以「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將一顆主星和四顆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海南省無線電管理機構全程保駕護航,圓滿完成了此次發射的無線電安全保障任務。
-
「雪龍」號備戰西風帶
我國曆次南極科考穿越西風帶的經歷中,尤以1991年第7次南極科考「極地」號返航穿越西風帶時遭遇到的氣旋強度為最強。「當時陣風強度達11級,持續風力為10級,持續時長兩天半,湧浪高度為5米至6米。」張林說,「巨浪一個接一個地拍打,最終把焊在甲板上的一個蒸饅頭用的大汽鍋卷進了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