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空間科技 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2020-12-07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航天技術要服務於應用。」在11月27日舉行的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開幕式主題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表示,衛星遙感正利用各種技術,特別是航天技術,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

  「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江蘇身處長江大保護的核心地段,總書記剛剛來江蘇視察。在環境保護方面,衛星遙感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顧行發說,去年3月江蘇與中國科學院籤署協議,使得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一個重大的空間信息應用項目落地常州。據了解,該項目已在新孟河疏浚等重點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遙感是一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目前在全球發展非常迅速。「環境遙感目前最主要的手段還是衛星。衛星遙感的機理,類似照相和照片人臉識別。」顧行發介紹,衛星遙感能夠識別幾百種顏色,能夠識別紅外、微波,從而可以通過光譜信息和成像信息來分析地理等信息。通俗點說,就有點像通過給人體照CT,來分析這個人的健康情況怎麼樣,通過衛星對地球拍照,來了解農作物的長勢怎麼樣,河流有沒有汙染等情況。

  航天技術不是「空中樓閣」,太空中的「天眼」與社會經濟生活密切相關。顧行發介紹,衛星遙感的應用很多,主要是大氣、水環境和生態的監測。「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以想像,環境動態監測我們如果用人力在地面一點一點核查,一個一個地跑,要跑到猴年馬月?而衛星能夠一掃而過,實現大面積的監測。」

  比如在環境保護方面,衛星遙感能對大氣汙染,比如說PM2.5進行監測,並且能分析出監測到的PM2.5裡面的成分,到底是二氧化硫還是別的什麼,到底有沒有黑碳等。衛星對水環境的監測,則涵蓋了水面的分布、水錶的溫度、懸浮物、懸浮泥沙、透明度、葉綠素、黑臭水體、水華、赤潮、溢油、滸苔等。衛星遙感對於生態環境監測也非常有效,能夠監測植被的生物多樣性、植被的覆蓋度、森林的質量、草原的質量、土壤變化等等。用在氣候變化等方面的監測,衛星甚至能知道它的二氧化碳濃度是多少。而我們常常看到的天氣預報的衛星雲圖,也是遙感的一部分。

  所以,衛星看似離我們遙遠,但實際上就在我們身邊。衛星遙感已經在環境監測、環境治理、環境規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衛星數據能夠有效地支撐國家宏觀的監測,已經成為科研、政府管理、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有力支撐的數據源。

  目前,世界上衛星項目很多,比如美國有大氣海洋衛星、GOES(地球靜止軌道環境業務衛星系列)等;日本有向日葵系列衛星;歐盟歐空局的哨兵衛星發展得非常快,時間解析度、空間解析度都非常高,而且共享的程度比較好。顧行發說,我國的遙感衛星在世界上已處於第二位,載荷數(即相機的數量)在全球處於第一位。因此,在衛星遙感資源上我國具有優勢。

  「積極發展空間科技,是我們的一個重要方向!」顧行發說,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我國從八個方面列出了「十四五」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空天科技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是我們用自己的航天技術發揮作用,為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的一個絕好機會。

  據了解,江蘇正在發力空天信息產業。一個月前,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AOGEO)國際研討會在常州開幕,江蘇天匯空間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會上揭牌成立,發布3項空間信息綜合應用系列產品,並牽頭27個項目籤約落地,包括與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合作的科教項目15項,以及研究院參與建設的新基建融合、智慧水務、智慧城市、保險風控管理等產業化項目12項。

  對於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趨勢,顧行發說,目前來講,無論是大氣,還是水體,還是植被的監測,都在不斷地朝監測精細化、模型智能化、趨勢可預測化發展。「精細化、及時化、可預測是我們奮鬥的目標,讓我們緊握衛星環境遙感技術利器為藍天、碧水、淨土保駕護航。」

  交匯點記者蔡姝雯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在11月27日舉行的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開幕式主題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表示,衛星遙感正利用各種技術,特別是航天技術,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江蘇身處長江大保護的核心地段,總書記剛剛來江蘇視察。在環境保護方面,衛星遙感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 第三屆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召開:遙感應用產業將迎來巨大發展空間
    「未來,遙感應用作為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航空航天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迎來巨大發展空間和更加美好的未來。」在11月19日舉行的遙感應用技術論壇開幕式上,來自遙感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暢談遙感應用產業未來發展,充滿無限期待。
  • 「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
    11月19日,遙感應用領域年度盛會——「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隆重開幕。論壇以「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共建智能美好未來」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0餘名行業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遙感應用新理論、新技術,分享新進展與新成果。
  • 無錫濱湖提交生態環境保護答卷 還百姓「藍天、碧水、淨土」
    濱湖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宋超在發布會現場介紹稱,生態環境質量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濱湖區舉全區之力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答卷」顯示,就「藍天」成績而言,PM2.5平均濃度從2017年的42.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30微克/立方米,下降29.4%,2019年在全市率先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 編織科技「巨網」 守護碧水藍天
    我市生態環境部門應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自動監測、在線監控等高科技手段,編織出一張「巨網」,覆蓋整個環保體系,為守護碧水藍天助力。形式多樣的監測手段,匯成了海量的監測數據。為了讓海量數據跑起來、用起來,我市的「智慧生態」作戰指揮中心大數據應用平臺應運而生。
  • 為了藍天碧水淨土——記生物質高值氣化產業領跑者張守軍
    為了藍天碧水淨土——記生物質高值氣化產業領跑者、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守軍人物小傳:張守軍,1972年生,男,漢族,安徽金寨人,高級工程師,安徽省民建會員。現任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安徽德博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國電長源湖北生物質氣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
  • 奔向藍天——「長光衛星」創新發展走筆
    航天信息產業園佔地面積21.6萬平方米,集衛星研發、生產、檢測、試驗於一體,建設了KM6000空間環境模擬試驗系統、1000立方米混響實驗室、20噸振動臺以及輻射定標系統等一批先進設備系統,具備年產30顆衛星、200架無人機能力,並將逐步形成以衛星研發與生產為核心的全產業鏈集群。產業園從運籌之初就有一個很高的起點。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2、遙感數據傳輸與接收系統 數據傳輸與接收系統是指衛星地面接收站、用於數據中繼的通訊衛星等遙感接收到地物目標電磁波信息,記錄在膠片或數字磁帶上。從遙感衛星向地面接收站傳輸的空間數據中,除了衛星獲取的圖像數據以外,還包括衛星軌道參數、遙感器等輔助數據。
  • 衛星遙感為雪龍探極保駕護航
    據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石立堅介紹,該中心充分利用我國自主衛星數據,為「雪龍2」號進行北極科學考察做好保駕護航工作。「雪龍2」號作業點位周邊海域SAR影像 據悉,在「雪龍2」號科考期間,該中心根據考察計劃制定衛星觀測計劃,及時提供衛星觀測數據及相應的的海冰密集度、高解析度遙感影像圖等專題信息產品,為科考期間的潛標回收、冰站安全作業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綜述及基本情況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是根據鄧小平同志1979年訪美期間籤訂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建立的,於 1986 年 12 月建成並正式運行,並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站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2007 年,地面站納入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的科技體系。
  • 聚焦2019年自然資源部衛星遙感應用 擦亮「天眼」守望自然資源
    1 自然資源衛星觀測體系持續完善  貫徹落實《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和《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2011~ 2020年)》精神,自然資源部持續推進衛星觀測體系建設。
  • 2020年中國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衛星遙感應用市場...
    應用服務是衛星產業鏈中商業價值最高的環節,隨著產業發展與技術進步共同的推動,國內衛星遙感行業有望加速發展。截止到2020年9月,全球共有824顆遙感衛星在軌運行,其中美國遙感衛星數為462顆,中國為182顆,位居第二。中國遙感衛星發射數量逐年增加,民用、商用遙感衛星數量佔比超過60%。
  • 遙感衛星應用的想像空間究竟有多大?丨億歐問答
    區別於導航衛星、通信衛星和科研衛星,遙感衛星主要用於資源調查、農業估產、天氣與海況預報、防災減災等方面,世界各國也普遍重視遙感衛星系統及應用服務產業的發展。但與其重要程度相比,目前遙感衛星商業化價值並未大規模顯現。
  • 國外陸地遙感衛星投資模式及發展現狀小探
    國外陸地遙感衛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逐步形成了光學、高光譜、雷達、雷射測高、重力等多類型衛星遙感體系,具有高中低解析度並存、多要素探測、數據質量穩定等特點。典型衛星實現了業務化、系列化發展,並呈現出空間解析度不斷提升、重訪周期不斷縮短、星座組網能力加強,更加輕量化、經濟、高效、靈活的發展趨勢。
  • 2019年全球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商業遙感衛星...
    未來商業遙感衛星數量將會逐步增加在遙感衛星技術領域,研究最早的當屬美國。1961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氣象衛星。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觀測衛星。1978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世界海洋衛星。美國為世界遙感衛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美國的遙感技術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2020年中國遙感衛星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前景分析中國遙感衛星行業...
    中國遙感衛星發展速度穩定根據2020年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UCS)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7月,中國共有在軌活躍衛星375顆,其中遙感衛星181顆,佔48.27%的份額。
  • 中國遙感衛星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數量與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圖」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在遙感衛星發射領域,衛星發射主要由中國空間、上海航天、中國衛星等企業壟斷,衛星發射任務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完成。伴隨衛星遙感及空間信息服務行業需求的增長和支持政策的落地,中國遙感衛星的發射數量逐年增加。
  • 第二屆「中國航天商業遙感衛星應用論壇」成功召開
    作為此次論壇的主辦方,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衛徵在論壇中表示:「協會將更有力地推動我國遙感暨空間信息相關企事業單位積極與地方和用戶溝通交流,促進我國遙感相關重大成果向地方轉化和市場開發,加強空間信息推廣應用和商業模式探索,為浙江省和寧波市加強政務信息化、民生信息化和發展相關數字經濟提供重要幫助。」
  • 中國成功發射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
    新華社甘肅酒泉10月9日電(李國利、趙金龍)9日12時1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VRSS-2)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二號又名蘇克雷衛星,是繼委內瑞拉通信衛星一號、遙感衛星一號之後,中委雙方在航天領域合作的第三顆衛星,也是委內瑞拉擁有的第二顆遙感衛星,主要應用於委內瑞拉國土資源普查、環境保護、災害監測和管理、農作物估產和城市規劃等領域,對委內瑞拉發展國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促進社會進步等將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