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黨支部橋頭堡作用 衛星遙感助力汛情精密監測

2020-12-04 人民網

  今年南方嚴峻的汛情牽動著黨和各級政府的心,氣象部門作為防汛的重要科技力量,中國氣象局黨組高度重視,全力以赴投入汛期服務和抗洪減災工作。氣象衛星作為自然災害監測的科技利器,如何充分發揮它的功效,這是衛星氣象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擔當。

  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衛星氣象研究所是我國氣象衛星遙感資料開發應用研究的搖籃,成立30多年來參與和見證了我國17顆風雲氣象衛星的研發和應用,目前主要承擔風雲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上百類產品的研發任務,衛星氣象研究所黨支部是一支特別能戰鬥、善創新、樂奉獻的隊伍,在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工程的研發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獲得了基層先進黨支部等一系列的榮譽稱號。

  汛期服務是氣象部門一年中最艱巨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任務,如何推動更多的定量遙感產品能在汛情監測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是衛星研究所科技人員在汛期的工作重點。3月下旬,根據中國氣象局對今年汛情的研判和工作部署,全國政協委員、衛星氣象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所長張興贏同志早早在研究所黨支部召開了部署和動員,對支部成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特別強調:衛星氣象研究所是衛星氣象科技研究的前沿,研究所的工作是要立足創新,黨員同志要衝在一線,要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必須讓新產品在汛期發揮新的作用,否則「無功便是過」。張興贏同志抽調黨支部的精兵強將著手組建了研究所汛期服務工作小組,在汛期開始之前就針對近二十多種汛情監測有關的衛星產品開展了汛前的自查,支部副書記徐娜同志牽頭組織準備了詳盡的研究所汛期應急預案,確保這些業務產品的生產和質量在汛期服務期間能保證遙感應用服務的需要。

  6月入汛以來,為了進一步強化研究所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張興贏同志組織召開了支部大會,傳達了黨中央、中國氣象局黨組以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黨委對當前汛期服務的重要指示和要求,並且以黨課的形式,結合今年兩會精神,要求大家克服當前疫情的影響和困難,高度重視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做好氣象服務」的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按照中國氣象局黨組對汛期服務的要求,立足本職崗位創先爭優。為了讓研究人員能夠更好地實時對各自負責產品開展跟蹤,張興贏同志身先士卒,想方設法、多方聯繫協調中心的衛星數據資源管理部門、遙感應用服務部門等,帶領研究所的張璐同志在研究所辦公樓層的公共位置開通了電腦大屏,打通了網絡,部署了中心網絡版產品可視化軟體平臺,實時展示和查看各類風雲衛星的遙感產品,讓大家每天路過時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各自產品在汛期服務中的「表現」;這一方面可以實時監控產品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面也利用汛期出現的天氣事件來檢驗衛星產品是否可以精密地捕捉到汛情變化的信息。

  7月,隨著汛情越加嚴峻,為了讓業務服務一線的同事們可以更好更快地了解衛星遙感新產品的特性以及應用能力,同時也為了在特殊的防疫時期儘可能減少大家聚集面對面溝通的時間,張興贏同志集思廣益,召集研究所云產品團隊、輻射產品團隊、大氣探測產品團隊的黨員同志們群策群力組織策劃出臺了《氣象衛星遙感產品應用及質量評估報告》,結合汛期的極端天氣和災情案例,在短時間內推出了雲相態產品、大氣頂射出長波輻射產品、對流層頂氣壓和雲導風產品三份報告,開展了新產品的示範性應用和產品質量的檢驗,以圖文並茂的報告形式提供給一線值班的業務服務人員,為他們帶來更多更豐富的汛期監測遙感產品信息。

  「七下八上」通常是我國汛期最緊張的時刻,面對即將疊加到來的颱風季,未雨綢繆、不打無準備之戰,是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的法寶。中國氣象局近日獲取歐洲風神衛星資料,面對最新的資料,此前我國並無應用技術儲備。張興贏同志在支部充分挖掘力量,了解到今年新入職的翟曉春同志曾經在歐洲風神衛星團隊學習訪問過。翟曉春同志孩子剛剛兩個月,本來可以休產假的,一接到組織安排的任務,毅然放棄了產假,克服家庭的壓力和作為新員工的困難,一入職就全力投身新衛星資料應用技術的開發和儲備,積攢科技力量應對即將到來的颱風監測工作。

  如今衛星遙感也和眾多的高科技產品一樣,正在逐步飛入尋常百姓家,為人們的衣食住行和生產生活保駕護航,為了更好地在汛期宣傳和科普氣象衛星遙感產品及其應用,全國政協委員張興贏同志積極參與人民政協網策劃組織的汛期專題媒體服務,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接受視頻連線採訪,通過新媒體更好地講好氣象衛星服務百姓民生的科技故事。中國科學報、中國氣象報等媒體也持續關注和跟進衛星遙感在汛期的應用,向社會公眾介紹氣象衛星在天氣和自然災害中的監測和應用,增強大家應對汛情的信心。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今年我國的汛情不容樂觀,很多奮戰在一線的同志正在夜以繼日地開展搶險救災,廣大氣象系統的黨員同志正在和前線的同志們一樣夜以繼日默默地堅守在科技的一線,實時為汛情前線提供最新的汛情動態和未來的發展動向,為救災搶險貢獻氣象科技力量。(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供稿)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充分發揮海洋衛星優勢 密切監測南方汛期汛情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總臺央視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充分發揮海洋水色衛星針對水體設計、水體特徵及水色信息識別和提取更精準,並且載荷的掃描幅寬大、覆蓋周期短、獲取時效快以及高分三號衛星合成孔徑雷達不受雲雨影響的優勢,一方面安排海洋一號C衛星密切監測,另一方面安排正在在軌測試的海洋一號D衛星加入汛期監測任務中,同時作為高分三號衛星的主用戶單位
  •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對接國家需求雙輪驅動促發展
    遙感應用室黨支部(以下簡稱黨支部) 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立足部門業務實際,把優質服務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應對氣候變化,對接生態文明建設、「一帶一路」倡議、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保障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遙感監測服務的支撐點、排頭兵、頂梁柱作用,以黨建與業務雙輪驅動,推進風雲衛星遙感應用事業高質量發展。
  • 傳承責任 爭做奉獻——記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
    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有這樣一支由22名黨員組成的隊伍,承擔著發掘衛星遙感應用信息的重任,不斷在業務、科研和工程建設工作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這支隊伍就是剛剛獲得「中央國家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遙感應用室黨支部。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面臨消失的鄱陽湖,衛星遙感如何逆轉?
    針對我國南方嚴重汛情,氣象部門持續利用氣象衛星、高分衛星等,實時監測淮河流域蒙窪蓄洪區、鄱陽湖、巢湖及周邊水域水位變化,及時提供衛星遙感監測的動態信息。,植被覆蓋率,應急救災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要求發揮氣象等監測站點作用
    《意見》提出,要建設各類各級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地面生態系統、環境、氣象、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監測站點和衛星遙感的作用,開展生態環境監測。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李令軍介紹說,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灰霾,可以收集到區域連續的監測數據,通常每平方公裡就能獲取一組數據,這樣的監測密度是普通地面監測站點不能覆蓋的。不僅如此,遙感監測還可以實現氣溶膠光學厚度(AOD)、顆粒物(PM10、PM2.5)質量濃度,汙染氣體(SO2、NO2、CO等)柱濃度的監測,而這些都是灰霾觸發的重要物質來源,對於灰霾預測預警有著極大的作用。
  • 陝西: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助力黃河防凌工作
    根據陝西省氣象局遙感中心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圖像對黃河小北幹流凌情進行監測結果顯示:受近期持續低溫影響,陝西省黃河小北幹流上遊河道封凍加劇,封凍面積持續增加,小北幹流下遊河段流凌密度加大,其中大荔段尤為突出,防凌形勢嚴峻,應密切關注凌情變化,防止出現災情。
  • 發揮好「大腦和眼睛」的作用
    2019年,我的工作重點是,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遙感監測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只有將業務工作與攻堅戰的目標相結合,才能讓自己發揮出更大的作用。」2月底,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第三黨支部以黨小組為單位,召開了「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我該怎麼做」學習活動專題會,大家結合自身工作積極發言,謀劃工作思路和具體措施。
  • 牛錚:給地球「拍照」 生態環境監測離不開衛星遙感
    (人民網 唐宋攝)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牛錚在做客人民網科技視頻訪談欄目《智者有言》時表示,衛星遙感技術能夠觀測到我們用常規方法無法獲取的宏觀地表信息,在生態環境保護、服務國計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衛星遙感是什麼?它能做些啥?
  • 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可以看出,可見光/近紅外及合成孔徑雷達(SAR)可監測的參數最多,且同一個參數也可以用不同的遙感方法監測。但是,不同的方法優勢不同。以雪深遙感反演為例,SAR和微波輻射計都可以反演雪深。微波輻射計雖然空間解析度低,但可以獲取逐日的積雪變化過程。因此,需要根據研究目標選擇相應的技術手段。此外,由於每種遙感方法有各自的優、缺點,往往需要聯合多源遙感數據開展監測。
  • 衛星遙感應用抗疫、治蝗
    當前,以通信、導航、遙感為代表的三類衛星應用正深入各行各業。以通信功能為主的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範疇,有望解決全球30億未接入網際網路居民的通信需求;2019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而衛星遙感應用也正在城市規劃、國土資源調查、應急救災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運用雲計算、人工智慧 衛星遙感應用抗疫、治蝗
    當前,以通信、導航、遙感為代表的三類衛星應用正深入各行各業。以通信功能為主的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範疇,有望解決全球30億未接入網際網路居民的通信需求;2019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而衛星遙感應用也正在城市規劃、國土資源調查、應急救災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車濤: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本文介紹了冰凍圈遙感學的基本研究內容和方法,進一步回顧國內外冰凍圈遙感的相關研究進展,並分析我國冰凍圈遙感的優勢與不足,最後探討了冰凍圈遙感如何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通過加強與這些學科的交叉融合,增強冰凍圈遙感在冰凍圈氣候、水文、生態環境和災害等方法的應用能力,從而在解決這些應用領域的科學問題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冰凍圈科學與不同學科領域的發展又為冰凍圈遙感學提供新的科學問題和應用機遇。例如,光學、電子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發展為冰凍圈遙感獲取數據提供先進的儀器設備,促進冰凍圈遙感學的發展。
  • 抗疫、治蝗兩手抓 中科星圖衛星遙感應用全面開花
    以通信功能為主的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範疇,有望解決全球30億未接入網際網路居民的通信需求;2019年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而衛星遙感應用也正在城市規劃、國土資源調查、應急救災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 比輻射計助力高光譜遙感技術發展
    高分五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是我國實現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的重要標誌,將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對掌握高光譜遙感信息資源自主權、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 2020-09-24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衛星遙感護航「藍天、碧水、淨土」
    在11月27日舉行的第八屆江蘇省青年科學家年會開幕式主題論壇上,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顧行發表示,衛星遙感正利用各種技術,特別是航天技術,為大氣、水體、環境動態監測保駕護航。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要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江蘇身處長江大保護的核心地段,總書記剛剛來江蘇視察。在環境保護方面,衛星遙感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
  • 利用衛星遙感技術,來監測葉綠素螢光
    近日我國的北鬥三號衛星已經發射完畢,我國的衛星技術處於世界前列,衛星方面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而且也為科技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都知道植物是靠著光合作用來給自己提供「呼吸」的,而為這個過程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植物的葉綠素。
  • 遙感衛星與北鬥導航衛星,結合起來會有怎樣的聯動?
    高分系統與北鬥系統,分屬遙感以及導航領域。此次民用亞米級光學遙感衛星入軌,對於高分系統的補充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於遙感衛星與北鬥導航衛星的綜合應用和產業化推廣,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此前,我國亞米級遙感圖像市場呈現出被國際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壟斷的局面。這是因為我們雖然也發射了不少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的等遙感衛星,但是所需的衛星遙感數據仍需要向國際商業遙感衛星公司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