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

2020-11-27 澎湃新聞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

2020-09-24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第八期)參會通道已開啟

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

線上研討會(第八期)

iOceans Talk中國海洋學會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在線視頻研討會(以下簡稱中國海洋學會線上研討會)分別於3-8月連續舉辦七期。活動在海洋觀測探測、海洋生態保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標準化體系建設等重點涉海領域的應用、困難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探討,針對現狀及問題提供更好的專家諮詢意見和建議。會議開播以來,共計1萬餘名來自於中國海洋學會會員單位、涉海高等院校和高新企業的專業科研人員與企業管理人員參加會議。海洋牧場建設論壇在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期間廣受好評,由於防控需要,諸多觀眾未能前往現場觀看,受網友要求,本次直播將播放此次會議內容,同時嘉賓在線與留言板觀眾進行實時交流互動。

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

1

基本信息

時間:9月24日 13:00-15:30

形式:視頻會議

地點:網絡條件較好的地方

活動系列:2020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

會議主題: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

主辦單位:中國海洋學會

聯合主辦單位:中國海洋學會海洋遙感工作委員會

協辦單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山東科技大學、國家海洋局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青島大學、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臨港海洋高新院士專家工作站

承辦單位:上海臨港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海譽會展服務有限公司

合作媒體:科技日報、中國網、海洋開發與管理雜誌、「溪流之海洋人生」微信公眾平臺

2

主要內容

會議主席致辭

馬 毅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室主任、研究員

會議報告:

1)基於多光譜圖像的珊瑚礁水深與底質無控遙感製圖方法

張華國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研究員

2)海陸過渡帶多平臺多源數據綜合獲取與融合關鍵技術研究

石 波 山東科技大學副 教授

3)淺水珊瑚礁遙感智能監測概覽與展望

李明傑 國家海洋局南海規劃 與環境研究院 高級工 程師

4)海岸帶修復遙感監測

鄒亞榮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 研究員

5)天眼感知世界, 助力海洋探索與開發 -GEOVIS 數字地球 + 海洋

李 磊 中科星圖股份有限公司 顧問

6)基於深度學習LSTM的珊瑚礁水深遙感反演

李曉敏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工程師

7)積雪對雷達高度計海冰厚度反演的影響與校正

張 晰 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員

8)機載LiDAR測深關鍵技術及應用

宿殿鵬 山東科技大學 博士

9)基於自主衛星數據的極區海冰密集度反演

石立堅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 副研究員

10)HY-1C衛星全球水色水溫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分析

葉小敏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 副研究員

11) Stumpf水深反演模型中的參數確定研究

朱金山 山東科技大學 博士

3

會議流程

會議主席致辭

會議報告播放

自由問答環節(觀眾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可在留言板留言提問,屆時在線專家將選擇進行解答,提問觀眾可得一份會議紀念品)

4

參會方式

掃描海報二維碼即可獲得觀看連結

添加會議客服微信

「CSO-iochina」報名可提前入群交流

更多合作及嘉賓推薦請聯繫:

中國海洋學會 秘書處

國際合作與成果推广部 副主任 鄭姍

電話:010-6326 3302

微信號:bessia3 (鄭姍)

原標題:《創新遙感監測技術,助力海洋生態修復|第八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將於今日舉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第九期參會通道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
    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第九期)參會通道已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第九期)iOceans Talk中國海洋學會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在線視頻研討會
  • ...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將…
    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第九期)參會通道已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第九期)iOceans Talk中國海洋學會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在線視頻研討會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發布人何賢強,是海洋二所的研究員,從事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研究近20年,已主持3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擔任了國際海洋水色協調組織(IOCCG)執行委員。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每年可以吸收近三分之一的人為排放二氧化碳;海洋具有很大的碳儲存潛力,人類開始向浩瀚的海洋「索取」固碳份額。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提出《讓海洋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從綠碳到藍碳,從陸地到海洋。了解海洋吸收、轉移碳的能力以及海洋碳循環機制,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衛星遙感就是海洋碳通量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 【期刊速遞】《遙感學報》2020年第8期目次
    海洋一號C衛星為海面溢油監測提供新助力今日【期刊速遞】為大家帶來《遙感學報》第8期目次,速覽本期好-1C星,水色水溫掃描儀,海岸帶成像儀,溢油,光學遙感引用格式:沈亞峰,劉建強,丁靜,焦俊男,孫紹傑,陸應誠.2020.海洋一號C星光學載荷對海面溢油的識別能力分析.遙感學報,24(8):933-944
  • 海洋衛星遙感監測助力汛期防災減災
    12月29日,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在北京設立主會場,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了2020年汛期海洋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工作交流會。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海洋減災中心、北海局、東海局,以及福建省海洋預報臺等單位的60餘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我國公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呂騫 趙竹青)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牽頭編制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27日正式發布。記者了解到,該系列報告是我國積極應對全球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舉措之一。在科技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國家遙感中心會同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跨部門組織國內頂尖的科研力量,開展了全球及洲際尺度生態環境遙感專題產品生產及監測分析研究。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發布
    為積極應對全球變化,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科技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國家遙感中心持續開展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簡稱年度報告)工作。自啟動這項工作以來,在保持繼承性和強調發展性的原則基礎上,年度報告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全球性生態環境熱點問題和全球重點區域3大類主題,分8期陸續發布了包括全球陸地植被、全球陸表水域、全球城鄉建設與發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全球典型重大災害、大型國際重要溼地、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非洲土地覆蓋、中國—東協生態環境狀況以及「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10個專題系列共22個專題報告
  • 黃委利用遙感技術加強疫情防控期凌情監測
    為確保黃河開河關鍵期防凌安全,黃委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克服疫情防控期間人員現場巡查不便的困難,加強凌情遙感監測工作, 為黃河防凌提供精確有效的數據服務。  黃委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應用遙感技術開展水土保持監測,90年代開始用於防洪防凌監測,之後又擴展到黃河水資源管理、河湖保護、水行政執法、水利工程管理和水生態遙感監測等。
  • 關於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 「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參會報名的通知
    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 浙江省輻射環境監測站 浙江省環境科學學會紹興協同創新 服務站年會時間、地點時間:2020年12月3-4日地點:杭州 浙江三立開元名都大酒店年會活動內容微塑料與納米顆粒物專題5環境監測專題6優秀環保企業應用技術交流會72020年生態環境研究生論壇(三)環博會學會將在年會同期舉辦浙江環博會,浙江環博會將薈集國內外汙水處理、給水排水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有何變化?
  • 黃河水利委員會利用遙感技術加強疫情防控期凌情監測
    本站訊 為確保黃河開河關鍵期防凌安全,黃河水利委員會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克服疫情防控期間人員現場巡查不便的困難,加強凌情遙感監測工作,為黃河防凌決策提供精確有效的數據服務。   黃委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應用遙感技術開展水土保持監測,90年代開始防洪防凌監測,之後又擴展到黃河水資源管理、河湖保護、水行政執法、水利工程管理和水生態監測等領域。
  • 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 (2020-2035年)。全文如下: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潘德爐院士在衛星發射現場工作從2002年海洋一號A衛星升空到2020年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從實現我國海洋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2002年5月,海洋一號A衛星搭乘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填補了我國海洋衛星領域的空白,實現了我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也開啟了「海洋一號」衛星系列的發展。
  • 比輻射計助力高光譜遙感技術發展
    高分五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是我國實現高光譜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的重要標誌,將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對掌握高光譜遙感信息資源自主權、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我國碳減排成效明顯
    用衛星看到的全球生態是什麼樣的呢?近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8年度報告,對全球碳源匯時空分布狀況、「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狀況及態勢等專題開展監測分析。  「獲取全球生態環境變化信息用什麼方法最好?衛星遙感技術是最佳選擇。
  • 車濤:冰凍圈遙感,助力「三極」大科學計劃
    本文刊載於《中國科學院院刊》2020年第4期 專刊:冰凍圈科學與可持續發展 車 濤1,2 冰凍圈遙感技術研究進展 冰凍圈遙感始於 1961 年,但直到 1990 年以後,隨著對地觀測技術的飛速發展,冰凍圈遙感才取得了迅猛發展。
  • 「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
    11月19日,遙感應用領域年度盛會——「遙感應用技術論壇」在京隆重開幕。論壇以「助推遙感生態產業發展,共建智能美好未來」為主題,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400餘名行業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遙感應用新理論、新技術,分享新進展與新成果。
  • 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拓荒海洋衛星遙感
    6月11日,海洋一號D衛星搭乘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  大國重器,經略蔚藍。重器的拓荒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幾十年來始終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 自主海洋衛星助力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計劃利用自主海洋衛星和高分衛星數據開展南海珊瑚礁分布調查監測和分布狀況遙感技術研究。此外,結合其他遙感衛星海面溫度數據,計算珊瑚白化熱點、珊瑚礁白化周熱度等珊瑚礁白化指標,為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跟蹤監測提供支撐。據悉,珊瑚礁不僅是海洋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高效的天然防波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