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探」珊瑚!自主海洋衛星助力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

2021-01-21 新華網客戶端

記者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計劃利用自主海洋衛星和高分衛星數據開展南海珊瑚礁分布調查監測和分布狀況遙感技術研究。

此外,結合其他遙感衛星海面溫度數據,計算珊瑚白化熱點、珊瑚礁白化周熱度等珊瑚礁白化指標,為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跟蹤監測提供支撐。

據悉,珊瑚礁不僅是海洋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高效的天然防波堤。近幾十年來全球珊瑚礁急劇退化,我國南海珊瑚礁在過去50多年來也嚴重退化,需要對南海珊瑚礁生態系統進行調查與監測,為珊瑚礁資源管理、保護和生態修復與資源可持續發展等提供決策支撐。

目前,該項工作已經啟動。該中心正同廣西大學珊瑚礁重點實驗室合作開展研究工作。(總臺央視記者 鄭天皓 李卉)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技話題:「天問一號」、圓柱齒鼠類化石、嫦娥四號、星「探」珊瑚、「變色龍」巧克力、偵察衛星
    ——中國探月工程微信4自主海洋衛星助力我國南海海域珊瑚礁保護與修復日前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計劃利用自主海洋衛星和高分衛星數據開展南海珊瑚礁分布調查監測和分布狀況遙感技術研究
  • 南海四大群島珊瑚島礁面積減少 亟需科學拯救
    作為一名研究海洋浮遊生物的科學家,焦念志在進行海域考察時,注意到南海島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漸消亡的嚴峻事實。「幾年前還在的鹹舍嶼,現在已經看不見了。」我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共有200多個島、礁、嶼、灘,這些島嶼除了其本身的價值之外,還代表著我國的領海基點及其所外延的200海裡專屬經濟區。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在我國南海的海底,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正在這裡,輕輕的將一株株手掌大小的珊瑚培植在海底。不出意外,在數年之後,這片荒涼的海底將長成奼紫嫣紅的「珊瑚森林」。這便是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學家黃暉和她的團隊一直在做的是——在海底繁殖培育珊瑚礁,從而修復海底生態環境。
  • 珊瑚:亟需保護的海洋「熱帶雨林」
    珊瑚和珊瑚蟲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被稱為海洋裡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0.2%,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在海底見到的美麗景象,多與它們有關。
  • 我在南海「種」珊瑚
    新華社海口6月23日電(記者陳凱姿 吳茂輝)種下指甲蓋般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長成面積超過幾個足球場的珊瑚礁。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和10多名同事冒險繁育了20多萬株珊瑚苗後,仍覺得這是「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工作」。
  • 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 為了修復退化嚴重的珊瑚礁 我們在海底「造林」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張浴陽研究員出現在央視《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第一集中,紀錄片展現了他和他的團隊在海底「種植珊瑚」的場景。在海底的工作困難重重,甚至充滿危險。但張浴陽不曾退縮,他說,「有我在,就不能讓這片海成為『死海』」。
  • 中國科研團隊守護南海珊瑚礁20年 只為重建海洋天堂
    種珊瑚:去海底「植樹造林」他們用了近十年時間,在中國南海海底種植了十萬平方米珊瑚。這是一項科研,更是一個辛苦的勞作。未來,他們希望能夠推廣「海洋牧場」的概念,通過修復珊瑚,恢復海洋生態  中新社記者 洪堅鵬 攝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李明子張浴陽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個個粗壯的珊瑚分枝。
  • 【中國科學報】科學拯救南海島礁
    作為一名研究海洋浮遊生物的科學家,焦念志在進行海域考察時,注意到南海島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漸消亡的嚴峻事實。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焦念志提交了呼籲國家加強南海島礁保護和修復的提案,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他看來,我國南海島嶼國土面積的自然損失問題亟待關注。「幾年前還在的鹹舍嶼,現在已經看不見了。」焦念志說。
  • 保護珊瑚 愛護海洋
    記者從廣東海洋大學了解到:央視綜合頻道(CCTV-1)《正大綜藝·動物來啦》欄目4月19日播出了對廣東海大深圳研究院珊瑚礁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團隊的採訪內容。該節目於18點檔播出,其中涉及海大珊瑚團隊的節目時長約13分鐘。節目具體講述了廣東海大深研院珊瑚保育中心主任廖寶林帶領團隊自2014年以來,始終堅持在人工修復珊瑚礁領域研究探索。
  • 「島礁上房子越來越多,珊瑚礁狀況越來越差」:首次全國珊瑚「大體檢」,結果堪憂
    珊瑚白化,意味著共生藻離開或死亡。如果白化嚴重,珊瑚也會最終因缺乏營養而死亡,這片「海底花園」周圍縈繞的魚類也一起消失。首次針對我國珊瑚礁的「大體檢」、《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在2020年9月發布,報告顯示,我國珊瑚礁面臨的威脅日趨增多,整體處於衰退中。珊瑚礁和造礁石珊瑚群落基本都處於「一般」或者「差」的狀況。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暉:還大海一個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
    開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關卡是要摸清我國珊瑚礁的生態狀況、退化程度等基本情況,其中涉及一系列基礎科學問題。黃暉及其科研團隊足跡遍布南海沿岸及東、中、西和南沙群島,掌握了我國珊瑚礁的分布現狀與變化趨勢的第一手資料,黃暉用大量真實數據打通了第一關,也為後續深入開展珊瑚生物生態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 有一群人,為我們在南海默默的種珊瑚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學與珊瑚礁生態學學科組與澳洲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Coral Reef Studies合作,報導了我國珊瑚礁半個多世紀的變化。由於珊瑚礁生態系統的退化愈加嚴重,各國科學家與海洋保護人士也都在積極尋找幫助珊瑚礁恢復的方法和技術。
  • 我國這片海域剛剛發現了造礁石珊瑚!
    快來圍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最近對南澎列島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調查中發現,位於北回歸線的海域中分布著至少15種造礁石珊瑚。該發現豐富了我國珊瑚礁分布區、擴展了華南沿岸造礁珊瑚的分布範圍、填補了從大亞灣到我國珊瑚分布北緣東山海域之間的空白,證實我國大陸沿海從北回歸線往南均有珊瑚礁生態系統分布。
  • 探秘「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
    我國大陸沿海從北回歸線往南均有珊瑚礁生態分布 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典型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我國的華南沿岸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主要分布在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大亞灣-大鵬灣區域,廣西潿洲島-斜陽島水域,香港水域,最北緣到福建漳州東山周邊海域。
  • 回顧|約肯無人機水下直播系列之《我在南海「種珊瑚」》
    2020年6月7日,百度APP《地球漫遊計劃》「水下有什麼」系列一起來到我國南部海域—三亞蜈支洲島,約肯水下無人機BW Space Pro用水下鏡頭向600多萬網友在線直播呈現了蜈支洲島海底的珊瑚、沉船、玻璃魚風暴、麒麟造像等多處海底景觀,直播總體時長140分鐘,總體觀看人數601萬,再次創造了水下在線直播新高度!
  • 三沙地理·珊瑚礁——三沙珊瑚礁:海底熱帶雨林
    海南師範大學地理與旅遊學院教授畢華說,珊瑚礁是很金貴的,新興的三沙市肩負著開發建設的重任,同時還承擔著加大珊瑚礁保護的重任。  成因:珊瑚蟲繁殖而成  南海諸島屬於海洋島,是在海洋中自行生成的島嶼,一般與大陸的構造、巖性、地質演化沒有關係。而大陸島,系因地殼上升、陸地下沉或海面上升、海水侵入使部分陸地與大陸分離而成。
  • 海洋汙染究竟有多嚴重?連珊瑚都要「搬家」了
    近年來,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供的數據表明,全世界的珊瑚礁有11%遭滅頂之災,16%已不能發揮生態功能,60%正面臨嚴重威脅...南海珊瑚礁國內的珊瑚礁同樣現狀堪憂,中國南海本擁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資源,位居世界第八。但是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作用,南海的珊瑚覆蓋率已經減少了80%!
  • 人類已失去超世界半數的珊瑚礁,誰來拯救珊瑚?
    我國的華南沿岸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主要分布在徐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大亞灣-大鵬灣區域,廣西潿洲島-斜陽島水域,香港水域,最北緣到福建漳州東山周邊海域。 珊瑚的作用▲向上滑動珊瑚被稱為「海底雨林」。
  • 「一起讀科普雜誌」我在南海種珊瑚
    珊瑚家族的繁衍生息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重要的,但也是最敏感、脆弱的生態系統。南海是中國珊瑚礁分布最集中也是最廣泛的海域,如永興島、太平島等南海的島、礁、沙洲等,除了高尖石之外,都是由珊瑚礁組成的。珊瑚礁生態修復,也就是種珊瑚,是一種基於人類對珊瑚礁生態、珊瑚生理的深刻認識之後的生態修復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