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汙染究竟有多嚴重?連珊瑚都要「搬家」了

2020-12-05 潛行天下

海洋被汙染,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

當汙染越來越嚴重,依賴海洋生存的生物又會怎樣?

本月初的一則新聞,一定會讓你正視到,海洋汙染到底有多可怕:

44斤塑料垃圾,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塑料製品本就偏輕,積累到44斤,體積無疑十分龐大,一頭近8米的抹香鯨,胃部的2/3都被垃圾佔滿。更令人痛心的是,這隻抹香鯨體內,還有一隻已經成熟、體長近3米的死胎...

▲抹香鯨鮮血染紅海灘 圖片來源網絡

海洋專家檢查後表示,這些塑料垃圾就是抹香鯨與其胎兒的主要死因。同時,聯合國也報導,全世界海洋中大約有51萬億個塑料微粒,是銀河系中恆星數量的500倍。

▲海洋塑料汙染 圖片來源網絡

其實,這還只是海洋汙染的冰山一角,很多海域的生物們隨著人跡活動的增加,受到了極大的生存威脅。

珊瑚礁現狀

珊瑚就是很典型的一種,除了海洋垃圾帶來的破壞,其他人為活動(島礁開發、過度採挖、活魚貿易等)更造成了珊瑚群的驟減。

珊瑚是一種生活在海底、外形形似花樹且無法移動的一種動物。珊瑚的起源可追溯到25億年前,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們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不論是地質變遷還是氣候變化,都沒能讓珊瑚滅絕。

同時,作為珊瑚的存在結構之一,珊瑚礁之於海洋,如同森林之於山川,它不僅影響著海底的生態環境,也為許多海底動植物提供了生存家園。據悉,僅佔海洋面積千分之二的珊瑚礁,卻生活著海底近1/4的生物。

▲珊瑚 動圖來源網絡

而如今,珊瑚礁卻遇到了「天敵」——人類活動。近年來,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供的數據表明,全世界的珊瑚礁有11%遭滅頂之災,16%已不能發揮生態功能,60%正面臨嚴重威脅...

南海珊瑚礁

國內的珊瑚礁同樣現狀堪憂,中國南海本擁有全球2.57%的珊瑚礁資源,位居世界第八。但是近年來受多種因素的作用,南海的珊瑚覆蓋率已經減少了80%!

▲南海已經死亡的珊瑚

在過去,南海珊瑚礁被譽為「海底的熱帶雨林」,它不僅是南海最重要、最具特色的生態系統,更直接影響到我國南海海域約 3 000 000平方公裡的生態特徵。從大方面來說,珊瑚礁作為南海唯一的陸地國土類型,在維護我國海洋領土完整、行使國家主權和資源供給等方面,也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南海島嶼的珊瑚礁分布(紅色)

從分布區域來看,我國南海珊瑚礁可大體分為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海南島、臺灣島和華南大陸沿岸等七大區域。

其種類也涵蓋了環礁、 臺礁和岸礁等多種類型,其歷史可追溯到2000萬年前。

而如今,在全球珊瑚礁急劇退化的大環境下,南海珊瑚礁也未能倖免,其退化速率甚至高於全球平均值:

據數據統計,截至2010年,南海的珊瑚島礁由於海洋汙染、過度捕撈和長棘海星的爆發,在近10-15年的珊瑚平均覆蓋率,已經從60%已經下滑至20%左右。部分海底,甚至已經一片荒涼...

在潛入南海的拍攝中,攝影師們發現了大量的漁網和塑膠袋,緊緊纏繞著珊瑚。

過程中,攝影師們也曾力所能及地將海洋汙染一一帶走,並提取珊瑚樣本以期研究保護方案。但若是人們依舊我行我素,這一行為也只是杯水車薪。

珊瑚「搬家」

不過,如今有一新型的措施,讓珊瑚們有了新的棲息之地,那就是人工魚礁。

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其目的是:

1、改善海域生態環境;

2、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

3、為魚類等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庇敵的場所。

人工魚礁,也被政府列入海洋牧場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據悉,截止到2016年,全國海洋牧場建設資金的投入已超過80億元,全國人工魚礁建設規模已達2千萬空方,礁區面積超過11萬平方公裡。

而投放於南海的人工魚礁,自2000 年起便持續火熱建設著。沿海各城市紛紛將人工魚礁作為養護和恢復海洋漁業資源、改善修復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

以廣東沿海為例,人工魚礁建設以生態公益性人工魚礁為主,目前已建成人工魚礁區24座,在建15座,並持續、切實地發揮著作用。

花費精力如此之大,當然效果也非常喜人。南海人工魚礁春夏季投礁一個月後,礁體覆蓋率就能超過95%,各類浮遊生物和底棲生物、魚卵及幼魚的平均密度比投礁之前都有了明顯增加。一般情況下,人工魚礁3個月內每平方米的溼重可達21kg,附著生物可達152種。

可以說,珊瑚、其他軟殼生物、貝類,都在這裡找到了「新的家園」。

知識點

人工魚礁所以能夠成為新家園的原因,就在於人工魚礁上可以大量附著甲殼類、貝類等多種生物,從而吸引魚類。而魚礁形成的上升水流、渦流等複雜流態則可將海底營養鹽和沉積有機物帶至中、上層,增加水域的肥沃度,促使餌料生物的繁殖生長,進一步吸引魚類集結,維持海底生態平衡。

▲《潛行天下》 工作人員種植珊瑚

這是海洋專家們的研究成果,也是我們對海洋的彌補與道歉。不要讓人類造成的海洋汙染,卻要海洋生物們用生命買單。

海洋是我們生命的起源,也是我們嚮往的家園。

▲動圖來源 soogif

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為海洋環境出一份力,儘自己所能地去保護蔚藍海水,去保護海底的可愛生物們。一個人的力量雖小,但努力的人多了,終會產生質變。

畢竟,我們也不想多年以後,只剩汙染,成為我們接觸海洋的唯一證據。

相關焦點

  • 全國海洋宣傳日:近海汙染四大危害後果嚴重
    工業生活汙水威脅白壽灣生活汙水、工業廢水造成大亞灣海域嚴重汙染,站在淡澳河橋面都能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根據監測數據顯示,隨著近年來惠州市沿海工作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和,排入大亞灣海區的陸源汙染物逐漸增多,大亞灣海域環境汙染問題日趨突出。在大亞灣?
  • 變暖海洋中珊瑚的新危險金屬汙染
    在康奈爾(Cornell)領導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表在《生態學應用》(Economic Applications)上,報告了金屬汙染對軟珊瑚海扇構成危險的證據。生態學家艾莉森·特雷西(Allison Tracy)與海洋生物學教授德魯·哈維爾(Drew Harvell)共同開展了這項工作,他說:「我們知道,變暖的海洋對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構成生存威脅。」
  • 珊瑚:亟需保護的海洋「熱帶雨林」
    珊瑚和珊瑚蟲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被稱為海洋裡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0.2%,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在海底見到的美麗景象,多與它們有關。
  • 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 海洋呼籲法制組合拳
    對海洋經濟開發來說,雖然海水還是蔚藍色,但過度開發也在某種程度上把海洋變成了「紅海」。陸源汙染居高不下 藍色海洋呼籲法治組合拳來自國家海洋局近日的公開消息稱,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86%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
  • 拯救珊瑚|「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特別恐怖」
    來源:澎湃新聞「白茫茫的一片,連魚都沒有了,靜悄悄的,特別恐怖。」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為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場所,同時也被認為是非常敏感的生態系統之一。2020年8月,多地科研人員和環保人士發現,海南島西北部海域出現大片珊瑚白化,有學者稱其規模和白化程度「史上罕見」。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從2015年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洋災難在全球蔓延:海水過度偏暖,各大洋區的珊瑚在過暖的水中被「燙死」,褪去了鮮豔的色彩而白化。直到2017年,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珊瑚災難才宣告結束。作為有著「海底熱帶雨林」美稱的珊瑚,對於海洋生態系統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 拯救珊瑚:珊瑚的日子近20年來異常痛苦
    如果我們把整個地球看成是一個龐大的生命體,珊瑚會在這個生命體中起什麼作用?  科學家們說,沒有珊瑚礁,就不會有一大批海洋生物,而沒有這批數量驚人的海洋生物,天曉得還會不會有我們熟知的地球生態系統。是的,珊瑚礁可以供養包括珊瑚魚和軟體動物在內的大批不同種類的海洋生物。
  • 世界上最大的活珊瑚礁群,由於嚴重的海洋汙染使一些珊瑚白化而死
    地球溫室效應帶來的海水溫度上升以及人類大量捕魚和海洋汙染,導致一些珊瑚開始褪色白化而死,而另一些依賴珊瑚生活的珍稀海洋動物也瀕臨滅絕。這樣的情形如果持續下去,大堡礁昔日的美景將不復存在,美麗的珊瑚礁最終會被大片水草取而代之。大堡礁千萬年的歷史已經使人們忽視了它也是有生命的。它宛如鑲嵌在藍色大海上的一顆顆明珠,在暗夜裡依舊散發出誘人的光芒。
  • 海洋酸化引發珊瑚收藏熱 專家九成紅珊瑚是假的
    珊瑚千嬌百媚、光澤豔麗、晶瑩剔透、溫潤可人,在西方它與珍珠、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在東方佛典中珊瑚又被列為七寶之一,自古即被視為富貴祥瑞之物。    珊瑚是海洋對人類的饋贈,可人類造成的汙染卻時刻威脅著珊瑚的生存,比如「海洋酸化」。海水會吸收、釋放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導致其逐漸變酸。近年來,這種情況愈發嚴重,原本依賴於海洋化學環境穩定性而生存的珊瑚處境堪憂。
  • 海洋汙染有多嚴重?海上「垃圾場」分分鐘危害你的生命!
    海洋汙染有多嚴重不,它正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海洋環境受到汙染,海中生物必定會受牽連,而海產品又是人們的食物來源之一,食用了受汙染的食品,則會引發人們患病,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安全!作為原告的廣東省中山市海洋與漁業局,請求法院判令彭某權等五名被告承擔汙染海洋環境及修復等各項費用共計782萬餘元。
  • 海洋汙染已經如此嚴重,但是你知道嗎?
    △圖片來源:POCO網,作者:夢追色狼每次看到廣袤的海洋,我都在想,海洋是如此的廣袤,而人類卻如此的渺小,我們真的能影響海洋嗎? 事實證明:就在今年二月,《自然·生態學與進化論》雜誌上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從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和克馬德克海溝採集的甲殼類動物脂肪組織內竟然取樣檢測出了很高濃度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多氯聯苯(PCB)和多溴聯苯醚(PBDE)等。
  • 【趣味地理】從島嶼分類看迷人的珊瑚究竟有多美?(附考點設計)
    火山島的形成,需要有火山噴發條件,所以多形成在海底多火山分布的區域,所以在海底板塊的生長邊界附近和環太平洋區域分布較廣。火山島由於是火山噴發而成,往往由於火山的持續噴發,島嶼越來越高,火山島的地形往往比較崎嶇,和大陸島相比,火山島面積要小得多。火山島有單個的,也有群島式的,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島群有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等。
  • 海洋汙染有多嚴重?深海生物以塑料為食至少40年
    原標題:海洋汙染有多嚴重?深海生物以塑料為食至少40年[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海洋汙染到底有多嚴重?」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4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外赫布裡底群島外的深海生物以塑料為食至少40年。此次研究數據首次顯示了深海中塑料微粒汙染是長期存在的,並且可能早於1976年。研究人員認為,在40多年前採樣的深海生物體內發現如此高劑量的塑料微粒攝入,表明海洋中的塑料汙染早就不是新問題。(夏冉)
  • 海洋汙染日趨嚴重 阿迪達斯(adiads)攜手海洋認證維護海洋環境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之地,海洋中的生物多達20餘萬種,其中動物約18萬種,植物2萬餘種。在動物中有魚類2.5萬種,可供人類食用的魚類有200餘種。海洋可以為人類提供綠色能源。海洋能資源潛力相當大,其中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海流能、潮流能等。
  • 「島礁上房子越來越多,珊瑚礁狀況越來越差」:首次全國珊瑚「大體檢」,結果堪憂
    20世紀末開始有退化的跡象,2004年前後明顯退化,2008年前後退化嚴重,最近十年珊瑚狀況在低水平徘徊。「你會看到,島礁上房子越來越多、信號越來越好,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狀況卻越來越差。」人類活動主要包括漁業捕撈、旅遊開發、水質汙染等原因。
  • 如果你也熱愛色彩,請你一定要關注珊瑚
    在過去的30年中,水溫升高和海洋酸化,導致地球上已經有一半的珊瑚因此而亡。鑑此,全球環境領導者們和各國提議將2018年命名為「國際珊瑚礁年」,以應對這場全球危機。   地球上以三原色為基準,通過深淺混搭,便能形成沒完沒了的顏色。   而很可能,如此多的色彩,能被同一種生物佔盡。
  • 有一群人,為我們在南海默默的種珊瑚
    央視《家園·生態多樣性的中國》第一集,展現了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張浴陽老師所在的團隊在海底「種植珊瑚」的場景。在海底的工作困難重重,甚至充滿危險。但張浴陽不曾退縮,他說,「有我在,就不能讓這片海成為『死海』」。珊瑚礁的現狀有多糟糕?
  • 堅持不讓化學品汙染海洋!盤點全球對海洋最友善的6個地區
    一般來說,珊瑚死亡的原因為海水暖化、汙染,當水中的溫度或生存條件不適宜時很容易發生,但防曬的影響卻會讓珊瑚誤判水溫,使其在相對正常的狀況下卻白化,一旦珊瑚大量死亡,對多樣生態系和旅遊業都是極大問題。在現代市面上的防曬產品中,主要分為「物理性防曬」與「化學性防曬」,前者是透過防曬乳反射及折射的特性阻擋紫外線,後者是吸收紫外線,並將其轉化為熱能,減少對皮膚的傷害──由於兩種方式各有優劣,因此商人多會以「混合型防曬」作為主打商品。
  • 雖然看不見,但這些汙染對海洋漁業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這些水已經有 45 億年的歷史了,一直處於循環之中。人造的汙染、汙染物類型和總量都將會越來越多,但是用於稀釋的水量卻是不變的。 2016年,大衛·愛登堡說過「處於嚴重危機中的大堡礁」。珊瑚在壓力下會白化,而除草劑會增加珊瑚對上升的海平面溫度的脆弱性,降低其白化後的復原能力。
  • 假如海洋裡沒有珊瑚(科技大觀)
    如果沒有新生珊瑚不斷合成新「房子」,即便像大堡礁這樣綿延2000多千米的巨型珊瑚礁群,也會在幾十年內被海浪逐漸瓦解。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珊瑚的減少?珊瑚的繽紛色彩主要源於體內共生的蟲黃藻。這種單細胞生物能為珊瑚提供能量物質。當海水升溫到一定程度時,蟲黃藻的生活狀態發生改變,不生產能量而產生有毒物質。珊瑚於是會將蟲黃藻全部吐出體外,造成所謂的「白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