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暖海洋中珊瑚的新危險金屬汙染

2020-11-09 希望星球

農業徑流產生的金屬銅和船體浸出的海洋塗料對波多黎各周圍水域的軟珊瑚海扇構成了新的威脅。

在康奈爾(Cornell)領導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表在《生態學應用》(Economic Applications)上,報告了金屬汙染對軟珊瑚海扇構成危險的證據。

生態學家艾莉森·特雷西(Allison Tracy)與海洋生物學教授德魯·哈維爾(Drew Harvell)共同開展了這項工作,他說:「我們知道,變暖的海洋對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構成生存威脅。」 「減輕海洋變暖影響的行動是當務之急,但是了解汙染物在珊瑚病和死亡率中的作用為我們提供了更多解決方案的選擇。」

研究人員說,儘管塑料和微塑料是對世界海洋的眾所周知的威脅,但人們對金屬汙染的影響知之甚少。銅汙染的增加可能是農業徑流和船體浸出的海洋塗料的結果。

在一年的時間裡,研究人員跟蹤了175個單獨的海扇殖民地,在波多黎各周圍15個珊瑚礁站點的沉積物中發現了不同濃度的銅。他們發現,沉積物中銅含量較高的珊瑚礁從多焦點紫斑病(這種疾病可能困擾海扇)的恢復中減少了。

在實驗室中,特雷西(Tracy)發現,在低水平的銅和溫度脅迫下,海扇最初會對破壞性感染髮出免疫反應。她說,但是當銅濃度提高時,海扇的免疫反應就失敗了,這表明銅使海扇承受壓力並消除了它們的免疫潛能。

特雷西說:「我們在免疫標記中看到的模式很重要,因為它們顯示出一種機制,銅和溫暖的海洋會通過這種機制損害珊瑚的健康。」

這項研究提供了有關環境壓力因素在珊瑚病中作用的新數據,並可能提供在當地範圍內防治珊瑚病的工具包。

Harvell說:「只有更好地了解汙染和疾病如何放大熱應激的影響,我們才能應對氣候變化對珊瑚礁的破壞。」 「儘管繁榮的生態系統中健康的珊瑚也經歷了低水平的疾病,但令人擔憂的是,海洋條件的變化和汙染的加劇導致疾病爆發的增加。結果,隨著海洋壓力因素的平衡,珊瑚可能會失去與病原體的鬥爭。」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毀珊瑚,中國專家修珊瑚!厲害了我的海洋強國!
    從2015年開始,一場史無前例的海洋災難在全球蔓延:海水過度偏暖,各大洋區的珊瑚在過暖的水中被「燙死」,褪去了鮮豔的色彩而白化。直到2017年,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珊瑚災難才宣告結束。作為有著「海底熱帶雨林」美稱的珊瑚,對於海洋生態系統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 海洋奇觀或將不復存在!2100年珊瑚或將消失
    2月18日,據外媒報導,在2020年世界海洋科技會議上提出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上升的海面溫度和酸性水可能會在2100年之前對所有現存的珊瑚礁棲息地造成毀滅性破壞,這也對珊瑚礁保護工作帶來全新挑戰。
  • 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影響深海珊瑚
    新華社洛杉磯8月28日電長期以來,深海被一些研究人員視為珊瑚的庇護所。然而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在深海,珊瑚也會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白化現象日趨嚴重。這項27日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通訊》月刊上的研究顯示,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對太平洋島國帛琉附近海域的3處珊瑚群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測量海面及海面以下30米至150米(中度透光層)的溫度,由此建立模型預測氣候變化對珊瑚產生的熱應力影響。
  • 海洋汙染究竟有多嚴重?連珊瑚都要「搬家」了
    海洋被汙染,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當汙染越來越嚴重,依賴海洋生存的生物又會怎樣?同時,聯合國也報導,全世界海洋中大約有51萬億個塑料微粒,是銀河系中恆星數量的500倍。珊瑚的起源可追溯到25億年前,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們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不論是地質變遷還是氣候變化,都沒能讓珊瑚滅絕。同時,作為珊瑚的存在結構之一,珊瑚礁之於海洋,如同森林之於山川,它不僅影響著海底的生態環境,也為許多海底動植物提供了生存家園。據悉,僅佔海洋面積千分之二的珊瑚礁,卻生活著海底近1/4的生物。
  •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
    到2100年,全球變暖、海洋酸化可能會導致珊瑚礁棲息地幾乎消失科學家預測,由於氣候變化和汙染,未來20年內,70%到90%的珊瑚礁將會消失。一些組織試圖通過將實驗室裡生長的活珊瑚移植到瀕臨死亡的珊瑚礁上來遏制珊瑚數量的下降。他們提出,新的年輕珊瑚將促進珊瑚礁的恢復,使其恢復健康狀態。但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到2100年,合適的珊瑚棲息地將所剩無幾。初步結果表明,海洋表面溫度和酸度是決定一個遺址是否適合恢復的最重要因素。
  • 珊瑚發出危險信號,預示著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靠近!包括靈長類動物
    來自美國、英國等多國的國際科學家團隊於3月3日發表在《科學報告》的研究中表示,珊瑚表現出了與大概66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時的特徵一樣,這說明珊瑚已經發出了危險信號!正在為第六次重大生物滅絕發起警報!
  • 珊瑚:亟需保護的海洋「熱帶雨林」
    珊瑚和珊瑚蟲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被稱為海洋裡的「熱帶雨林」。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0.2%,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在海底見到的美麗景象,多與它們有關。
  • 受海洋變暖等氣候因素影響,澳大堡礁珊瑚少了一半
    據英國廣播公司14日報導,澳大利亞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科學家對全球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的健康狀況及規模進行研究後發現,自1995年以來,受海洋變暖等氣候因素的影響,大堡礁的珊瑚損失了一半以上。報導稱,所有類型的珊瑚都在減少,尤其在2016年和 2017年大堡礁發生大規模珊瑚白化後,珊瑚數量銳減,今年也出現了更大規模白化現象。
  • 全球變暖威脅珊瑚海藻共生關係
    珊瑚是海洋裡的一種低級動物,蟲黃藻則是一種珊瑚體內的單細胞藻,它們之間的共生現象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活珊瑚體——大堡礁,很多熱帶沿海國家居民還可以在珊瑚礁體上種植食物,作為生活和食品來源。同時,珊瑚礁上優美的環境也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旅遊業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 導致珊瑚白化的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全球氣候變暖
    為了與大規模白化作鬥爭,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首次進行了一項雲彩增亮試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看看反射部分太陽輻射(光)是否有助於減輕海洋變暖對脆弱的珊瑚造成的損害。雲彩增亮技術是什麼原理,它是如何對珊瑚實施保護的?這個技術操作起來有什麼難度,會不會造成環境汙染?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 《自然通訊》:全球變暖和汙染對珊瑚魚的影響相似
    珊瑚礁魚,英語:Coral reef fish,指生活在珊瑚礁中或與珊瑚礁密切相關的魚類,居住在珊瑚礁中及其附近的魚種類繁多。珊瑚礁為豐富多樣的複雜生態系統。珊瑚礁僅佔世界海洋表面積的不到百分之一,但為所有海洋魚類的百分之二十提供了棲息之地。珊瑚礁棲息地與佔世界其他99%海洋的開放水域棲息地形成鮮明對比。但是,珊瑚礁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汙染的加劇以及過度捕撈、包括採用破壞性捕魚的做法,正在威脅著珊瑚礁和相關珊瑚礁魚的生存。
  • 到2100年,珊瑚可能全部死亡!我們可以為海洋做些什麼呢?
    到2100年,珊瑚可能全部死亡 我們可以為海洋做些什麼呢? 根據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最新研究,整個地球上所有的珊瑚礁都可能在80年後死亡,這是由於海水變暖和海洋酸化共同導致的。
  • 2100年珊瑚消失
    在近日於美國聖地牙哥舉行的2020年海洋科學會議上,一項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到2100年,不斷上升的海水表面溫度和酸性水域可能讓現存的珊瑚礁棲息地全部消失,這意味著這些地區的修復項目可能面臨嚴重挑戰。由於氣候變化和汙染,科學家預測,未來20年內,70%到90%的珊瑚礁或消失殆盡。一些組織試圖通過將實驗室裡生長的活珊瑚移植到瀕臨死亡的珊瑚礁上,來遏制珊瑚數量的下降。他們提出,新珊瑚將促進珊瑚礁的恢復,使其重回健康狀態。但新研究發現,到2100年,合適的珊瑚棲息地將所剩無幾。
  • 拯救珊瑚:珊瑚的日子近20年來異常痛苦
    然而,珊瑚的日子近20年來異常痛苦——海水酸化、水溫上升、過度捕撈、汙染嚴重,珊瑚已經陷入生存條件逐年惡化的悲慘處境。  科學家們認為,如果情況不見好轉,半個世紀之後,珊瑚難逃毀滅之厄運。不管這類斷言是否算是危言聳聽,但珊瑚礁在減少卻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險情。人類在珊瑚毀滅的過程中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當然與人類活動脫不了干係,海洋變暖與酸化恐怕也少不了人類的「罪行」。
  • 研究:海洋酸化致珊瑚骨骼密度大幅下降 對環境更加敏感
    骨骼密度下降讓珊瑚對生物侵蝕和風暴破壞更加敏感研究人員認為,海洋變暖、骨骼延伸等因素也可能干擾珊瑚的生長。近日,一篇題為《海洋酸化對大堡礁珊瑚生長的影響》的研究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指出,海洋酸化降低了海水中碳酸根離子的濃度,影響石珊瑚生成碳酸鈣骨架。
  • 全球變暖導致海洋酸化 珊瑚礁或於下個世紀消失
    中國網2月26日訊 據英國媒體《衛報》報導,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導致海洋酸化,造成天然珊瑚礁生長減緩的現象,如若不及時採取行動,珊瑚礁或許將無法存活到下個世紀。科學家首次進行了一項有關於天然珊瑚礁的實驗,該項實驗改變了海水中的化學物質,模擬出大氣層中過量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影響。
  • 全球變暖有哪些危害 全球變暖的危害
    由於現在氣候的不斷變化,環境的汙染,導致全球變暖,那你知道全球變暖有哪些危害嗎?  全球氣候變暖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
  • 堅持不讓化學品汙染海洋!盤點全球對海洋最友善的6個地區
    ,這些保護人們不要受到紫外線侵害的化學物質,其實會非常嚴重影響魚類、珊瑚,進而讓珊瑚死亡,而白化的速度加劇。一般來說,珊瑚死亡的原因為海水暖化、汙染,當水中的溫度或生存條件不適宜時很容易發生,但防曬的影響卻會讓珊瑚誤判水溫,使其在相對正常的狀況下卻白化,一旦珊瑚大量死亡,對多樣生態系和旅遊業都是極大問題。
  • 骨骼受影響的加勒比海珊瑚有望能在未來地球的酸性海洋中存活
    根據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三種加勒比海珊瑚物種足以抵禦預計在下個世紀發生的海洋酸化水平的上升。然而,雖然珊瑚能夠在異常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和生長,但它們的骨骼受到嚴重影響,使它們容易受到侵蝕。我們的藍色星球的多樣化海洋生態系統正在被人類戲劇性地改變。塑料垃圾和其他形式的人為汙染困擾著曾經原始的海洋,而整個物種正因過度捕撈而瀕臨滅絕。其他形式的水下生活遭受以人為主導的氣候變化的副作用。溫度上升給珊瑚群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導致它們驅逐共生藻類,從而「 白化」。這可能導致珊瑚死亡,這反過來又會對其生活的生態系統產生重大影響。
  • 受全球變暖影響 近30年來海洋熱浪次數激增逾50%
    中新網3月11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當地時間11日,一份國際研究報告指出,受全球變暖影響,近30年來海洋熱浪發生的次數比20世紀初增加超過50%,且破壞力越來越強,這對魚類、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構成了嚴重威脅。資料圖:氣候變暖導致冰山融化,北極熊的生存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