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快來圍觀——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最近對南澎列島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調查中發現,位於北回歸線的海域中分布著至少15種造礁石珊瑚。該發現豐富了我國珊瑚礁分布區、擴展了華南沿岸造礁珊瑚的分布範圍、填補了從大亞灣到我國珊瑚分布北緣東山海域之間的空白,證實我國大陸沿海從北回歸線往南均有珊瑚礁生態系統分布。
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典型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我國的華南沿岸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主要分布在徐聞珊瑚礁國家自然保護區,廣東大亞灣-大鵬灣區域,廣西潿洲島-斜陽島水域,香港水域,最北緣到福建漳州東山周邊海域。但是,在大亞灣以北、東山以南區域的廣東南澎列島卻尚無文獻報導有造礁石珊瑚的分布。該區域也是黑潮暖流影響的核心區域,地處東山下緣,距離東山造礁珊瑚分布區僅33公裡。從珊瑚幼體擴散以及黑潮暖流的流經路徑來看,理論上具備一定的造礁石珊瑚分布條件。
2018年12月,海洋三所申報的漳州海島海岸帶福建省野外科學觀測與研究站獲得福建省科技廳批覆建立。漳州及其周邊海域造礁珊瑚群落的綜合觀測是本觀測站的重要研究內容。2019年8月,在廣東南澎列島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委託和大力支持下,由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鄭新慶博士帶隊協同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南澎海域開展了造礁石珊瑚群落的摸底調查,調查結果令人驚喜。
該調查首次在南澎列島發現15種造礁石珊瑚組成的斑塊群落,其中包括較大面積以鹿角珊瑚和薔薇珊瑚為主導的石珊瑚群落,種類數和分布面積均遠高於我國大陸沿海造礁珊瑚分布最北緣的東山海域(5種)。鄭新慶表示,從種類組成上看,南澎列島發現的造礁珊瑚種類組成與東山的造礁珊瑚種類組成具有相似性。此次在南澎列島調查發現的霜鹿角珊瑚、橙黃濱珊瑚、斯式角孔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等種類在東山歷史上或近來的調查中都有發現,表明兩片海域造礁珊瑚屬於同一生物區系並具有相同的來源,即在暖流的影響下,造礁珊瑚的幼體沿著華南沿岸逐漸擴散,分布至造礁珊瑚可以存活的生理極限區。
本次調查擴展了華南沿岸造礁珊瑚的分布範圍,表明在大亞灣-東山海域的區域,可能還存在其他造礁珊瑚的分布區,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調查,徹底摸清造礁珊瑚在華南沿岸的實際分布範圍。同時,南澎列島的石珊瑚群落在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庇護下,遠離人類活動的幹擾,水體理化環境條件優越,維持了相對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卓有成效。與華南沿岸其他地處近岸區域或人類活動頻繁區的造礁珊瑚分布區相比,可能更適合作為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未來造礁珊瑚潛在的庇護所以及理想的研究區域,值得深入開展調查和研究工作,為我國珊瑚礁/石珊瑚群落的修復、保護和管理提供支撐。
i自然新媒體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