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我國這片海域剛剛發現了造礁石珊瑚!

2021-01-10 北京日報客戶端

好消息!快來圍觀——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最近對南澎列島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調查中發現,位於北回歸線的海域中分布著至少15種造礁石珊瑚。該發現豐富了我國珊瑚礁分布區、擴展了華南沿岸造礁珊瑚的分布範圍、填補了從大亞灣到我國珊瑚分布北緣東山海域之間的空白,證實我國大陸沿海從北回歸線往南均有珊瑚礁生態系統分布。

珊瑚礁生態系統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典型生態系統之一,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我國的華南沿岸具有豐富的珊瑚礁資源,主要分布在徐聞珊瑚礁國家自然保護區,廣東大亞灣-大鵬灣區域,廣西潿洲島-斜陽島水域,香港水域,最北緣到福建漳州東山周邊海域。但是,在大亞灣以北、東山以南區域的廣東南澎列島卻尚無文獻報導有造礁石珊瑚的分布。該區域也是黑潮暖流影響的核心區域,地處東山下緣,距離東山造礁珊瑚分布區僅33公裡。從珊瑚幼體擴散以及黑潮暖流的流經路徑來看,理論上具備一定的造礁石珊瑚分布條件。

2018年12月,海洋三所申報的漳州海島海岸帶福建省野外科學觀測與研究站獲得福建省科技廳批覆建立。漳州及其周邊海域造礁珊瑚群落的綜合觀測是本觀測站的重要研究內容。2019年8月,在廣東南澎列島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委託和大力支持下,由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鄭新慶博士帶隊協同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南澎海域開展了造礁石珊瑚群落的摸底調查,調查結果令人驚喜。

該調查首次在南澎列島發現15種造礁石珊瑚組成的斑塊群落,其中包括較大面積以鹿角珊瑚和薔薇珊瑚為主導的石珊瑚群落,種類數和分布面積均遠高於我國大陸沿海造礁珊瑚分布最北緣的東山海域(5種)。鄭新慶表示,從種類組成上看,南澎列島發現的造礁珊瑚種類組成與東山的造礁珊瑚種類組成具有相似性。此次在南澎列島調查發現的霜鹿角珊瑚、橙黃濱珊瑚、斯式角孔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等種類在東山歷史上或近來的調查中都有發現,表明兩片海域造礁珊瑚屬於同一生物區系並具有相同的來源,即在暖流的影響下,造礁珊瑚的幼體沿著華南沿岸逐漸擴散,分布至造礁珊瑚可以存活的生理極限區。

本次調查擴展了華南沿岸造礁珊瑚的分布範圍,表明在大亞灣-東山海域的區域,可能還存在其他造礁珊瑚的分布區,還需要進一步深入調查,徹底摸清造礁珊瑚在華南沿岸的實際分布範圍。同時,南澎列島的石珊瑚群落在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庇護下,遠離人類活動的幹擾,水體理化環境條件優越,維持了相對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卓有成效。與華南沿岸其他地處近岸區域或人類活動頻繁區的造礁珊瑚分布區相比,可能更適合作為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未來造礁珊瑚潛在的庇護所以及理想的研究區域,值得深入開展調查和研究工作,為我國珊瑚礁/石珊瑚群落的修復、保護和管理提供支撐。

i自然新媒體團隊

相關焦點

  • 我國首次在南澎列島發現至少15種造礁石珊瑚
    央視新聞11月9日消息,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在對南澎列島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調查中,首次在南澎列島位於北回歸線的海域中發現至少15種造礁石珊瑚,其中包括較大面積以鹿角珊瑚和薔薇珊瑚為主導的石珊瑚群落,種類數和分布面積均遠高於我國大陸沿海造礁珊瑚分布最北緣的東山海域(5種)。
  • 中國有多少種造礁石珊瑚?中科院研究團隊給出了答案
    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物種中因為具有造礁功能而劃分出來的生態類群,隸屬於刺胞動物門珊瑚蟲綱六放珊瑚亞綱石珊瑚目。造礁石珊瑚作為珊瑚礁生態系統的框架建造者,其通過鈣化作用產生的碳酸鈣外骨骼會對珊瑚礁的形成以及生境的構建產生巨大貢獻。
  • 「島礁上房子越來越多,珊瑚礁狀況越來越差」:首次全國珊瑚「大體檢」,結果堪憂
    如果白化嚴重,珊瑚也會最終因缺乏營養而死亡,這片「海底花園」周圍縈繞的魚類也一起消失。首次針對我國珊瑚礁的「大體檢」、《中國珊瑚礁狀況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在2020年9月發布,報告顯示,我國珊瑚礁面臨的威脅日趨增多,整體處於衰退中。珊瑚礁和造礁石珊瑚群落基本都處於「一般」或者「差」的狀況。
  • 南沙群島珊瑚及珊瑚礁魚類圖鑑出版
    本報訊 近日,由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持編撰的《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經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南沙群島珊瑚圖鑑》和《南沙群島珊瑚礁魚類圖鑑》兩本書涵蓋了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近年在南沙群島調查期間拍攝的珊瑚和珊瑚礁魚類影像資料,其中造礁石珊瑚14科170餘種、珊瑚礁魚類45科381 種,用細節豐富的照片和簡明專業的文字,系統展示了南沙群島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魚類的形態特徵、生態分布等內容。
  • 南海四大群島珊瑚島礁面積減少 亟需科學拯救
    作為一名研究海洋浮遊生物的科學家,焦念志在進行海域考察時,注意到南海島礁的重要性和其逐漸消亡的嚴峻事實。「幾年前還在的鹹舍嶼,現在已經看不見了。」我國南海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島共有200多個島、礁、嶼、灘,這些島嶼除了其本身的價值之外,還代表著我國的領海基點及其所外延的200海裡專屬經濟區。
  • 回顧|約肯無人機水下直播系列之《我在南海「種珊瑚」》
    2020年6月7日,百度APP《地球漫遊計劃》「水下有什麼」系列一起來到我國南部海域—三亞蜈支洲島,約肯水下無人機BW Space Pro用水下鏡頭向600多萬網友在線直播呈現了蜈支洲島海底的珊瑚、沉船、玻璃魚風暴、麒麟造像等多處海底景觀,直播總體時長140分鐘,總體觀看人數601萬,再次創造了水下在線直播新高度!
  • 三沙海域發現珊瑚新物種 為世界已知最小直徑珊瑚
    圖為三沙海域發現的珊瑚新種。陳宏 攝    「這真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發現。鑑定結果表明,我們2013年在三沙海域採集的珊瑚是一個新的珊瑚物種。」27日下午,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生物及病害研究所所長陳宏高興地告訴記者這一了不起的發現。
  • 有一群人,為我們在南海默默的種珊瑚
    我想講講研究結果和我的個人體驗,希望大家能對珊瑚(如非特別說明,此處所指的珊瑚均為造礁石珊瑚)生存的艱難處境有所了解,重視保護珊瑚這件事。| 面臨世紀危機的珊瑚礁說到珊瑚礁,知名度最高的恐怕就是澳洲大堡礁了。
  • 種植萬餘株珊瑚,鹽田民間力量守護深圳這片藍
    5月4日,CCTV-4播放了一部青春勵志的紀錄電影——《青春中國》,來自鹽田梅沙的楊旭聰,與5位新時代青年一起出現在電影中,講述著自己用行動守護梅沙這片綠水青山的青春故事。成立義工隊伍保護珊瑚海域2.5平方公裡作為梅沙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楊旭聰從小與海為伴,對腳下這片土地和海洋有著特殊的情感。閒暇之餘,他喜歡開艇出海,縱身下潛窺探梅沙海底那瑰麗的海底世界。然而,出海有時也會遇到糟心的事兒。「那時候,我經常和幾個朋友結伴出海,遊玩時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垃圾非常痛心。」楊旭聰說。
  • 珊瑚殺手:棘冠海星-中新網
    在水深10公尺處的珊瑚礁旁,我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用長鐵夾撥弄珊瑚上一隻青灰色的棘冠海星,這隻大傢伙直徑約40公分,牠的刺含有劇毒。  幾年前我(本文作者趙世民)在蘭嶼有慘痛經驗:我在浮潛時抓到一隻棘冠海星,興衝衝拿到岸邊的礁石上準備拍照,牠在掙扎中滾了下來,毒刺剛好扎中我的腳背,本以為擠一擠血就沒事,不料當晚腳掌卻腫得像變形的大地瓜,第二天一早趕緊搭第一班飛機到臺東求診。
  • 廣東南澎列島發現造礁珊瑚群落
    本報訊(記者 盧 晨)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鄭新慶博士帶隊在廣東南澎海域開展了造礁珊瑚群落摸底調查,首次在南澎列島發現了呈斑塊狀分布的造礁珊瑚群落。相比之下,東山造礁珊瑚群落地處近岸區域,東山灣附近區域人類活動較頻繁,受幹擾較大。從種類組成上看,南澎列島的造礁珊瑚種類組成與東山造礁珊瑚種類組成有相似性。此次在南澎列島發現的霜鹿角珊瑚、橙黃濱珊瑚、斯式角孔珊瑚、盾形陀螺珊瑚等種類,在東山歷史上或近年來的調查中亦有發現。
  • 珊瑚到底是植物還是動物?
    (瘦長紅珊瑚)世界上珊瑚礁多見於南北緯30°之間的海域中,尤以太平洋中、西部為多。(蜂巢珊瑚)在熱帶海洋中,觸目皆是一塊塊巨大的珊瑚礁石或珊瑚構成的島嶼。這些礁石和島嶼往往被人們誤認為是巖石所成,實際上它們是由從古至今的珊瑚蟲建造的。
  • 人類已失去超世界半數的珊瑚礁,誰來拯救珊瑚?
    造礁珊瑚適宜生長溫度在20-30度之間,18度以下的低溫和30度以上的高溫對於絕大多數珊瑚來說都是不利的環境,會引起珊瑚白化或死亡。從全球水溫的分布來看,造礁珊瑚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度之間的海域,並且以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海域生長最為繁盛。造礁珊瑚分布在水質清淨、流速中等的淺海,珊瑚幼蟲須附著在堅硬的底質上,如巖石、礁塊、珊瑚骨骼等。
  • 我在南海「種」珊瑚
    新華社海口6月23日電(記者陳凱姿 吳茂輝)種下指甲蓋般大小的珊瑚苗,竟有可能長成面積超過幾個足球場的珊瑚礁。在海南島周邊海域,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和10多名同事冒險繁育了20多萬株珊瑚苗後,仍覺得這是「沒什麼值得炫耀的工作」。
  • 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在海南陵水成立
    王曉斌 攝   中新網海南陵水12月9日電 (記者 王曉斌)中國珊瑚保護聯盟9日在海南陵水成立。聯盟旨在團結社會各界人士,提高全社會對珊瑚及其棲息地的認識與關愛。  據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造礁石珊瑚狀況報告》,中國一共有造礁石珊瑚物種2個類群16科77屬431種,其中南沙群島的造礁石珊瑚物種多樣性最高。但近年來,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影響下,不同地區的造礁石珊瑚覆蓋率出現下降,多地區的造礁石珊瑚群落結構發生退化。人類活動被認為是中國南海造礁石珊瑚退化的主要因素。
  • 3萬多株珊瑚苗將安家大澳灣
    3名科學家帶領10名潛水志願者,將於一個月內完成種植包括霜鹿角珊瑚、十字牡丹珊瑚、翼形薔薇珊瑚等,總共約33600株珊瑚,種植面積達17畝。 本次珊瑚育林活動是大鵬新區、中海石油深圳天然氣有限公司、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三方,繼上個月開展深圳最大規模增殖放流之後,又一次以「政府引導、企業出資、第三方實施、社會參與」海洋生態補償模式實施的海洋生態修復行動。
  • 他們在深圳近海「種珊瑚」
    到目前為止,我們一共種了5000多株珊瑚,那這5000多株難道就可以恢復海洋生態嗎?也未可知。但我們通過社區工作,讓沿海的社群更少地對海洋產生負面影響,一定可以對珊瑚的生存產生正面作用。我們發現,要救的不是珊瑚,而是人心。包括這次新冠肺炎也會讓我們思考,人類如何和野生動物,和自然保持一個平衡的相處,長期持續並存下去。
  • 「魔鬼海星」不能吃,我們該如何對付這群「珊瑚殺手」?
    2018年,長棘海星在南海三沙海域爆發,嚴重威脅島礁健康與生態平衡。捕撈過程簡單而辛苦。李元超和同事們下潛到水下15米左右,找到長棘海星——它們有的正趴在珊瑚上肆意啃食,有的則藏身在礁石縫隙裡休息。捕撈人員將它們小心夾起,放入網兜內,然後尋找下一個目標。
  • 礁石生物群--生命簡史
    如果蹲下細看,你會在深陷石灰巖的珊瑚群上發現蜂窩狀的斑點,有的像微縮的蜘蛛網,有的像小鎖鏈,有的像細管穿成的項鍊;看起來毛茸茸的粉色斑塊可能是層孔蟲。這些動物共同支撐著礁石在文洛克傲立至今。這些建築師中夾雜著數十種三葉蟲,腕足動物、苔薛蟲和海螺,偶爾還能見到海百合的身影---海洋裡一定有過輝煌燦爛的生命。不要忘了,這才只是一些帶殼的動物---肯定還有幾百種身體不能形成化石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