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深圳近海「種珊瑚」

2020-12-06 澎湃新聞

了解到「潛愛大鵬」這個團隊,是在2020年戶外「金犀牛」獎的「最佳公益環保精神」提名名單上。提名理由中寫道,「珊瑚礁佔海洋面積不到千分之一,卻庇護著近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然而,據TNC(大自然保護協會)估計,在50年內全球70%的珊瑚礁將會消失。潛愛大鵬自2012 年一直從事珊瑚礁保護。2019年,潛愛發動潛水員進行了

4次大澳灣珊瑚礁普查、5次大澳灣生活多樣性調查,收集珊瑚殘肢144株,回播珊瑚殘肢96株,清理海底垃圾約1.096噸

……」

在中國,珊瑚礁保護,尤其是像在深圳這樣大都市的城市近海的珊瑚礁保護,似乎很罕見。潛愛大鵬的「回播珊瑚」是什麼概念?為什麼要收集珊瑚殘肢?在大城市的邊緣開展海洋生態保護有哪些特點?

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找到了"潛愛大鵬"的秘書長夏嘉祥,請他來談談這些年做珊瑚礁保護的心得。

澎湃新聞:

可以介紹一下潛愛大鵬這個團隊嗎?它的構成和工作是怎樣的?

夏嘉祥:

潛愛最初是由一批潛水員志願組成的一個團隊,2012年時項目開始落地,2014年正式註冊。剛開始時,參與者都是志願者,沒想過這個項目會有今天的規模和影響。到了2015年,我們開始有了全職工作者,其中也包括我。

關於潛愛的工作,我們有一句話叫「種珊瑚、種人心」,也就是說如果不去根本上解決珊瑚被破壞的問題,光種珊瑚無法解決問題。在所有生物和環境保護的邏輯裡,這條都是成立的。圍繞這句話,目前我們的工作分為三個部分:潛愛護礁、潛愛課堂、潛愛家園。其中「潛愛護礁」就是我們的珊瑚保育項目,「潛愛家園」則聚焦於漁村、企業、學校等泛沿海社區,推動社區參與海洋生態的共同治理。「潛愛課堂」面向當地小學四到六年的孩子的海洋教育課程。許多人認為參與我們的項目需要會潛水,其實不是的。在我們招募的3000名志願者中,不會潛水的人佔了2/3。海洋知識課程的推動,給許多普通人創造了參與的條件。

潛愛實踐基地—珊瑚保育站 本文圖均為 受訪對象提供

比如在2017年,為了通過馬拉松活動來吸引參與者,我們的志願者成立了一個叫「珊瑚跑團」的組織,戴著珊瑚形狀的頭飾,扛著漁民廢網編織的垃圾袋,邊跑邊撿垃圾。他們管這個叫做「撿塑跑」。

澎湃新聞:

為什麼選擇了大鵬半島開展海洋保育活動?

夏嘉祥:

深圳的珊瑚礁資源中的95%集中在大鵬半島,大鵬半島的海域的海水質量,以及自然資源豐富程度在深圳是首屈一指的,整個大鵬半島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6%。它的海底的生物多樣性也和已經變成了港口的海域,比如鹽田區或是蛇口的海域不同,雖然這兩年的開發對它也有一定的影響。

我們主要開展活動的海域在大鵬半島的大澳灣,這裡是有珊瑚礁生長的離香港最近的海域。為什麼要離香港近呢?因為香港的濱海溼地和海洋管理由漁農自然護理署管理保護,在大澳灣海域三公裡的地方,就是香港珊瑚品種最多的海岸公園,叫東平洲海岸公園。

在項目開始之前,我們就去過東平洲,實際看過海底珊瑚的密度,它的覆蓋率遠在大澳灣之上。最開始時我們就想,不管大澳灣的珊瑚礁再怎麼被破壞,隨著海浪的交替,東平洲珊瑚礁的物種,一定會對大澳灣的物種產生補充和交流。

珊瑚普查 圖 Rama

澎湃新聞:

珊瑚礁對於一片海域來說有多重要?

夏嘉祥:

珊瑚礁是海底的熱帶雨林,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依賴珊瑚礁的存在而生活。即便是強悍的鯊魚、石斑,也是從幼小的個體長成。這時它們就需要一個地方可以供它們生長,躲避天敵,珊瑚礁就起到這樣的作用。同時,珊瑚的存在也可以幫海岸去決定海岸線走勢。深圳是颱風高發地帶,珊瑚礁延緩了颱風對海岸線的侵襲。

澎湃新聞:

你們開始珊瑚種植以前,哪些活動對當地的珊瑚礁產生了影響?

夏嘉祥:

和香港相比,深圳的海上作業對海底生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從之前我們和漁村的溝通和交流中發現,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大鵬做過一次海底珊瑚礁覆蓋率普查,當時有百分之七十多。但現在,即便在珊瑚礁狀態最好的區域,珊瑚礁覆蓋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多。

好像大家對看不見的海底生態歷來就不太在意,除了漁網在珊瑚礁的拖撈外,船隻的隨意停泊也會對珊瑚礁造成傷害。因為停船勢必要下錨,而一旦下錨,一條線上的珊瑚礁就都會被幹掉,而這麼多船隻每天來來去去。前些年時,海上電魚等活動也一直存在,這些都是滅絕性的。

志願者收集珊瑚殘枝

澎湃新聞:

珊瑚是一種腔腸動物,怎麼種呢?

夏嘉祥:

由於自然和人類的破壞,珊瑚斷肢會沉到海底,我們在潛水時經常能夠撿到。這種珊瑚斷肢,如果你不對它施以援手,它會白化、死掉,最後形成海沙的一部分。

我們所做的珊瑚救助,就是珊瑚斷肢的救助,各地珊瑚救助組織都有這樣的操作。比如香港的漁農自然護理署,除了在東平灣之外,在海下灣也有一個珊瑚保護區域,他們啟用了香港大學的太古海洋實驗室維護,我們的方案便參考了這個模式。具體的原理是,搭建出一個架子,在上面鋪設出一層網格,再將珊瑚的斷肢固定在網格上,讓它們逐步獲得光線照射,成長起來,恢復健康之後,我們再將它們移植到巖礁上去。

珊瑚殘肢暫養 圖 梅戈

不過,我們撿到的珊瑚斷肢可能有些已經在即將死亡的狀態。每一次下海都是有成本的,時間也有限,我們會挑選更加有活力的珊瑚斷肢來「栽種」。從長遠看,我們希望未來能夠推動政府劃分出一塊受保護的區域,禁止漁船進入,以給珊瑚礁一些喘息之機。

澎湃新聞:

那通過這幾年的工作,珊瑚礁有所恢復嗎?恢復狀況如何?

夏嘉祥:

其實從全世界科學界的角度來看,珊瑚礁很可能會徹底崩潰。原因多樣,但全球範圍內都有這樣的趨勢。我們的行為也可能會延緩珊瑚礁消亡的速度。到目前為止,我們一共種了5000多株珊瑚,那這5000多株難道就可以恢復海洋生態嗎?也未可知。

但我們通過社區工作,讓沿海的社群更少地對海洋產生負面影響,一定可以對珊瑚的生存產生正面作用。我們發現,要救的不是珊瑚,而是人心。包括這次新冠肺炎也會讓我們思考,人類如何和野生動物,和自然保持一個平衡的相處,長期持續並存下去。

澎湃新聞:

所以你們成立了「潛愛家園」這個項目,如何理解「泛海洋社區這」個概念?

夏嘉祥:

在我國,華南沿海的珊瑚基本都在跟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海域裡生長,尤其在深圳,除了傳統的漁村之外,還有酒店和民宿等從業者生活在海域周邊。怎樣解決珊瑚礁生長保護和人類作業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如何讓他們也參與到保護中來,且不過分影響他們商業和經濟上的運作和開發?我們希望可以摸索出一個模式,成為未來的模版,使我國有珊瑚礁的海域都能得到保護。所以我們藉助了原有的海洋教育項目,潛愛課堂,成立了潛愛家園。

海洋垃圾,廢棄的滅火器

澎湃新聞:

潛愛家園有哪些內容?

夏嘉祥:

我們潛水的時候,可以看到除了有源源不斷的廢棄漁網、塑料瓶子,甚至還有電扇、電視機,什麼垃圾都有。我們也想把海底下實際發生的事情展示出來,而非僅僅教育。所以我們做了一個我們叫「廢網重生」的環節,來讓當地人認識這個事情。

廢舊漁網製作成漁網袋,漁民教志願者編織清潔袋

這個項目我們做了好幾年,第一步不是去教育他們,而是反過來,請志願者裡一些和這些社區比較熟悉的人,找到大鵬半島兩個老漁民,讓他們來教志願者,怎樣把清理出來的廢棄漁網,用他們傳統補魚網的手藝裁成片,再變成撿垃圾用的網兜。之後我們的海底清理就不準再買新的網兜,而是重複利用這些漁網。這也是之前提到的馬拉松「撿塑跑」中用到的網兜。

此外, 在漁村的下一代中,傳統也在逐漸丟失。他們也不太清楚之前漁村是怎麼運用海裡的資源,推動生產作業。這樣的活動也可以讓下一代去了解這些知識。

三次之後,給我們上課的老爺爺說,原來你們在水底下清這些東西這麼複雜,我們回去以後也和村裡人打個招呼,以後不要把漁網丟到海裡去。我們想推動的就是這種非對立的交流,大家可以站在同一個立場,不是教化,而是互相交流,逐步認知對方在想什麼,之後再推動,並產生結果。

澎湃新聞:

你們的工作也包括打撈「幽靈漁具」。可以具體講講什麼是幽靈漁具嗎,它對海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夏嘉祥:

有一種海底的拖網,墨綠色,用一條船在前面拖,網在海底一路拖過去。所謂的「絕戶網」,就是這種拖網中孔徑比較小的網。還有一種流刺網,是一種近乎透明的漁網,我們遇到過很多次,它一端沉到海底,一端露出海面固定,形成一堵「牆」,魚一旦撞上去,很難脫身,越掙扎,纏得越緊。還有一些違規的漁具,比如一種叫做「地籠」的海底陷阱,用繩子連接起來,我們撿過的最長一條有200多米長。「地籠」中放置一些麵包、腐肉這樣的誘餌,海底動物進去之後便很難出來。它的另一麻煩之處在於,一旦海浪變大,它會在海底滾動,對珊瑚礁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海底漁網清理

澎湃新聞:

你們的海洋認知課程「潛愛課堂」以深圳大鵬半島漁村世代相傳的海洋常識為母本,這一點很有意思,可以深入講講嗎?

夏嘉祥:

我們每次完成潛水後,需要一個衝水的地方。因此我們請大鵬新區給我們在海邊劃了一片區域,搭建一個簡單的衝洗場所。當時我們還沒有和當地漁村有任何來往,當地漁民看到之後就緊張了,以為我們要來佔這塊海域。我們剛剛完成測量,就發現這塊地已經被挖開了且圍起來了。漁村表示,這片土地他們世代相傳,他們都要用這塊地方來做旅遊開發。後來經過大鵬新區方面的協調,我們各退一步,達成了一致。經過這件事,我們與漁村開始有了接觸。

有一次,我們一起坐在辦公室,有一位村長帶著挑釁意味問我們,你們天天教育我們要保護海洋,那我問你個問題,你答得上來,我就服你。我說那你問吧。他就問我,如果在海底被劃傷了,不用創可貼,怎麼止血?還真把我問住了。原來就在我們種珊瑚的海域中,有一種海參,漁民在海裡不小心受傷了,會找來這種海參,海參受刺激,就會噴吐一種叫」居韋氏小管」的內臟,它是一種高濃度的生物蛋白,塗在傷口上,很快止血,遇到水也不會掉,結痂之後自然掉落。有趣的是,我們拿這件事去問大鵬半島山上的居民,他們對此就一無所知。這樣的知識只在海邊村落中流傳。

這段對話之後村民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主動邀請我們去當地看看,給我們講解。告訴我們哪些樹葉和藤可以用來治病,以及礁石上的某一種蠔仔比市場上賣的好吃,而且告訴我們每次去採也要留下一部分,不要趕盡殺絕。

潮間帶體驗課程

由此我們產生了創立「潛愛課堂」的想法,不過當地人所說的動植物的名字都是當地土名,不適合教學,所以我們找了一位科學家,叫王炳,他在大澳灣海域泡了大概1200個小時左右,幾乎把海底的珊瑚礁、魚類、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等都排摸遍了,我們再召集志願者,結合他的調查結果,設計了潛愛課堂的課程。

澎湃新聞:

你們開始海洋保育活動幾年之後,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嗎?

夏嘉祥:

在2017年年底的一天,我們抬著珊瑚的苗圃架,遇見了兩個漁村的人。他們對我們說,你們冬天統一穿的衣服可以給我們兩件嗎?一開始我有點生氣,覺得他們太過分了,因為夏天的衣服他們也要走過很多件。但他們接下來說的話讓我很感動。他們告訴我,其實我們離開以後,晚上才是那些在珊瑚礁海域打漁的人出來活動的時間。他們不僅想向我們要衣服,還想讓我們蓋一個章,這樣可以勸誡那些打漁者不要在這個區域打漁。這件事讓我感到,在幾年工作的潛移默化下, 原本這些對我們不理解,甚至有對立情緒的群體的觀念也在慢慢地變化。

澎湃新聞:

今年的工作重心會是什麼?

夏嘉祥:

我們希望找一些藝術家,也想請漁村提出一些方案,把廢棄漁網的重複利用以更多元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大家參與。甚至說,以後是不是可以產生一個容易操作的課程,讓遊客也可以用十分鐘的時間參與進來。我們也想讓漁村有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所以我們也提出了一個叫「海洋拍拍拍」的抖音的項目,希望潛愛課堂的孩子和家長也參與進來。希望等到這次疫情過去,社會生活逐漸走上正軌後,我們可以開始操作這些項目。

澎湃新聞:

最後一個問題,作為一名生態環境的保護者,你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有什麼看法嗎?

夏嘉祥:

我非常想呼籲一句,新冠肺炎似乎導致許多人對野生動物產生了恐懼感,據說有些地方出現了捕殺蝙蝠的行為。就像珊瑚在人類出現的幾千萬年就已經存在一樣,蝙蝠存在的時間也比人類久,它的存在也是生態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們和它們保持距離,不去打擾它們,就是最好的相處方式。還有一種聲音,就是認為海裡的魚類不是哺乳動物,不容易傳播病毒,可以多吃一些海鮮。但其實我國近海的漁業資源已經崩潰了,所以也不能承受大量的捕撈和食用。而我們這個項目的意義也不僅僅在於能夠讓珊瑚恢復多少,還在於可以讓那片海域裡的海洋生物都會受益於這個項目,可以讓它們也獲得喘息空間。所以請不要把所有的野生動物都視為食物。我希望很多年後,大家會驚奇地發現,正是從2020年開始,我們學會了如何與野生動物相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他們是珊瑚的代言人,他們很酷,在深圳種珊瑚!
    深圳的海怎麼玩?大梅沙遊泳釣魚玩衝浪?東西湧海岸線大穿越?還這麼玩,就OUT了!他們告訴你:最酷的是潛水種珊瑚!深圳有礦深圳人不知道!深圳的海裡有珊瑚,珊瑚裡也住著小丑魚,中國首個珊瑚保育中心就在深圳大鵬!
  • 從種珊瑚到「種人心」
    10年前,我是一名重度潛水愛好者,經常到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海域潛水,每次看到珊瑚和魚群,整個人就會震撼。我想,我的家——深圳擁有一片廣袤海域,也應該有一片密集的珊瑚。2009年,我報名成為珊瑚礁普查志願者。彼時,恰逢民間公益組織「潛愛大鵬」啟動,帶著做些事的想法,我加入了志同道合的團隊,開始「且玩且公益」的生涯。
  • 「你好,小島」他們在潿洲島種珊瑚
    央廣網北海8月9日消息(記者郝佳 劉發丁 許大為 鄧君洋 杜金明)6月的最後一個周末,我和我的同事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潿洲島採訪,在那裡,我遇到了種珊瑚的人。他們當中,有科研院所的專業人士,也有海洋環保志願者。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通過人工幹預,讓退化的珊瑚礁重回這片海。為什麼要種珊瑚?怎麼種?成功了嗎?
  • 超萌珊瑚「寶寶」誕生記 深圳首次錄下珊瑚卵月下綻放影像
    據悉,這是深圳首次獲得海洋自然環境中的珊瑚排卵影像記錄。也是國內民間珊瑚保育機構第一次拍攝到珊瑚有性生殖景象。▲廖寶林 攝從 5 月 7 日開始,為了能順利捕捉到曇花一現式的海底奇觀,大鵬新區珊瑚保育聯合會(下稱潛愛)招募潛水志願者。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
    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深圳大鵬灣珊瑚產卵了
    大鵬志願者趙鑫彤 攝剛過去的月圓之夜,對深圳大鵬灣大澳灣海域的霜鹿角珊瑚來說,是「傳宗接代」的好日子。連日來,「潛愛大鵬」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的志願者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科研人員都記錄到了自然環境中珊瑚產卵的珍貴畫面。
  • 深晚薦讀|珊瑚排卵奇觀!深圳首次拍攝到珊瑚有性生殖景象
    " 入夜未深,這群珊瑚似乎收到一個統一命令,所有的霜鹿角珊瑚陸續釋放卵囊,粉紅色卵囊在水中搖曳迴旋,升騰而起,蔚為壯觀 ……"5 月上旬,一群海洋環保志願者在海底拍攝到了珊瑚大規模的排卵景象。據悉,這是深圳首次獲得海洋自然環境中的珊瑚排卵影像記錄。
  • 深圳男子自採蜂巢珊瑚 或將被提起公益訴訟
    ……」昨日一大早,深圳潛友的朋友圈裡被一手捧珊瑚拍照炫耀的「詹哥」刷屏了,大家紛紛譴責這種疑似盜採珊瑚、破壞海洋環境的行為,有「潛愛大鵬」義工憤而向深圳警方網上報案。大鵬新區漁政部門迅速摸查情況,「潛愛大鵬」志願者聯合會稱:若是有意之為,將不排除提起公益訴訟的可能。
  • 珊瑚還能像種樹一樣種出來?
    和海葵不同的是,這隻紅珊瑚水螅體不僅會在體側不斷「發芽」,複製出與自己一模一樣的水螅體,同時也在體內製造著堅硬的骨骼。紅珊瑚的水螅體。圖片:Yoruno / Wikimedia Commons水螅體不斷進行無性繁殖,經過數年的壯大(法國近海的紅珊瑚需要7~10年,義大利近海的則只要3~4年),紅珊瑚邁入成熟可以為有性繁殖而努力的階段。
  • 怒贊:深圳大鵬首次記錄珊瑚排卵影像,美如漫天繁星
    母雞下蛋你可能見過,但珊瑚「下蛋」你見過嗎?近日,深圳本土的珊瑚保育公益組織——潛愛大鵬,在組織水下志願者們下海蹲守4天後,幸運地記錄到珊瑚「下蛋」——珊瑚大規模產卵的難得景象,簡直美如漫天繁星。這也是深圳首次獲得海洋自然環境中的珊瑚排卵影像記錄,更是國內民間珊瑚保育機構第一次拍攝到珊瑚有性生殖情景。來源:深圳新聞網「這次排卵的珊瑚,是2015年『潛愛』在大鵬大澳灣種下的一批霜鹿角珊瑚,經過五年的生長,它們適應了這裡的海況,並進入性成熟期,為這片海域貢獻出新生的珊瑚種子。」
  • 徒步撿垃圾,海底種珊瑚,《閃耀的平凡》走近民間「海洋拾荒者」
    近年來,人類活動對近海生態與環境系統的破壞度不斷加強,海洋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的速度加快,海洋生物多樣性以空前的速度消失,保護海洋迫在眉睫,本期節目,我們將通過外籍體驗嘉賓歐生·優麗的獨特視角,圍繞環境保護的主題,來講述海洋義工凱蒂和楊旭聰,組織群眾保護家鄉海洋生態環境的故事。
  • 種珊瑚:在海底「植樹造林」--中國數字科技館
    據統計,珊瑚礁的覆蓋面積不到海底的千分之二,卻生活著2500種魚類、約700種造礁珊瑚,以及種類還在不斷增加的無脊椎動物。我們常常被那些漂亮的珊瑚礁魚類吸引,而忽略了默默無言、巋然不動的珊瑚——它們才是這片美麗的生態系統的締造者。
  • 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
  • 在海底「種」珊瑚
    熱海所科研人員在海底修復珊瑚。海南熱海所供圖核心閱讀成片的珊瑚及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夠有效減弱海浪對海岸的衝擊。然而,珊瑚礁曾在一些海域逐步消失。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
  • 調查顯示日本近海生物種類豐富
    日本一研究小組在8月2日發行的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發表文章說,調查顯示日本近海已確認的海洋生物達到約3.4萬種,相當於全球已確認海洋生物物種的
  • 3萬多株珊瑚苗將安家大澳灣
    本次珊瑚育林活動是大鵬新區、中海石油深圳天然氣有限公司、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三方,繼上個月開展深圳最大規模增殖放流之後,又一次以「政府引導、企業出資、第三方實施、社會參與」海洋生態補償模式實施的海洋生態修復行動。
  • 漲姿勢貼:你的珠寶珊瑚竟然會產卵!
    今年5月,深圳大鵬灣大澳灣海域的霜鹿角珊瑚「傳宗接代」的過程被拍攝下來:霜鹿角珊瑚陸續產卵,粉紅色卵苞接連噴薄而出,隨著水流搖曳迴旋
  • 正在消亡的生態系統和那些種珊瑚的人
    /4 海洋生物的家園,海域內擁有超過 600 種珊瑚,佔全球珊瑚種類總數的 76%,依賴珊瑚礁生存的魚類則有 2228 種。珊瑚礁三角區擁有嘆為觀止的珊瑚數量和豐富的珊瑚礁生物鏈,這裡還有世界七大海洋龜類中的六種,以及超過 2000 種珊瑚魚類。種珊瑚的人對於珊瑚礁的拯救已然迫在眉睫。根據洛卡爾物質交換定律所提到的人類只要是在對地球實施著"犯罪",那必然會在地球的"犯罪現場"自覺或不自覺地遺留下痕跡。
  • 人民日報看海南|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採取科學的方式修復珊瑚,對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在海上試驗平臺上,熱海所所長陳宏正帶領研究團隊把採集來的珊瑚親本分解成小塊,綁在苗床上。稍後,這些珊瑚苗床將被種入海中。
  • 人民日報看海南 |維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安全,他們在海底「種」珊瑚
    在海南省三亞市鳳凰島西側海域,多年來,研究人員年復一年地在海底「種」珊瑚。珊瑚移植筏抵達試驗海域後,研究人員換上潛水服,向海中一躍——這是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熱海所」)珊瑚養殖組研究人員工作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