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海8月9日消息(記者郝佳 劉發丁 許大為 鄧君洋 杜金明)6月的最後一個周末,我和我的同事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潿洲島採訪,在那裡,我遇到了種珊瑚的人。他們當中,有科研院所的專業人士,也有海洋環保志願者。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通過人工幹預,讓退化的珊瑚礁重回這片海。
為什麼要種珊瑚?怎麼種?成功了嗎?去潿洲島之前,我心裡有一百個問號。
實際上我們整個採訪過程,就是找人的過程,雖然手裡掌握了一些資料,但是不確定誰來說這個事更合適,誰才是權威人士。在登上潿洲島的前一天,我們在北海市遇到了兩個人,一個是何精科,一個是周浩朗。
何精科是廣西潿洲島珊瑚礁國家級海洋公園管理站的負責人,他是海南人,兩年前通過人才引進來到北海市工作。這個90後年輕人因長期在海島上工作皮膚有點黑,看著比實際年齡稍大。從何精科供職的單位名稱上來看,他從事的工作顯然跟珊瑚密切相關。一個多小時的採訪,我們把心中的疑問一股腦拋給了他。
廣西潿洲島珊瑚礁國家級海洋公園管理站負責人何精科接受採訪(央廣網發 杜金明攝)
廣西潿洲島珊瑚礁國家級海洋公園是2012年12月國家海洋局批准設立的,次年,管理站成立,成為這個海洋公園的專門管理機構。何精科說,潿洲島珊瑚礁主要分布於潿洲島北面、東面、西南面,是廣西沿海的惟一珊瑚礁群,也是廣西近海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海水溫度上升,加之人為破壞,廣西潿洲島的珊瑚礁逐漸退化。他們的工作就是要逆轉這種態勢,種珊瑚是一種嘗試。
「原生態的自然生長周期太長,我們選擇從珊瑚母體取下一小塊,放在人工礁體上進行繁殖。」何精科說的這種人工幹預方式屬於珊瑚無性繁殖,這種類似果樹嫁接的方法,珊瑚生長的比較塊,有的一年能長10多釐米。「我們不會採集天然珊瑚,斷肢對母體是有傷害的。我們會撿斷落的,比如颱風過後,被浪打斷的殘肢。」何精科說。
廣西潿洲島珊瑚礁國家級海洋公園被劃分成重點保護區和適度利用區,重點保護區有1278.08公頃,在潿洲島東北;適度利用區1234.84公頃,位於潿洲東南和西南。2015年,中央撥發290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於珊瑚礁生態修復。何精科說,2016年,他們在重點保護區內選擇了一片環境適宜的海域嘗試種珊瑚,現在已經在8公頃的海域種植了2萬株,「成活率很高」。
何精科他們去年在試驗的海域進行了樣本調查,結果顯示,跟2016、2017年相比,珊瑚正在從以前的亞健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變。「今年年底還要做一次評估報告,看看成活率是否達到預期。」何精科說,自然因素不好控制,重點還是要轉變人們的觀念,自覺保護珊瑚。
周浩朗是廣西科學院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副主任,這個機構聽起來好像跟珊瑚沒啥關係,但實際上從事的是跟海洋環保相關的研究工作。周浩朗酷愛潛水,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不少他的水下攝影作品,其中就有美麗的珊瑚礁。「大洋裡面四分之一種類的海洋魚類能在珊瑚礁裡長大,珊瑚礁還能防風護岸,作用太大了。」但潿洲島珊瑚礁的現狀讓他充滿擔憂。
周浩郎接受採訪(記者杜金明 攝)
「在2000年的時候還能看到不錯的珊瑚礁,當時很多枝狀珊瑚,還能形成一種景觀,那是珊瑚礁演替的頂級階段。現在大多數都是塊狀珊瑚,枝狀珊瑚很少了。「周浩朗說,潿洲島的珊瑚礁跟20年前比已經面目全非。
周浩朗認為這其中原因主要來自人為破壞,「比如汙水排放入海,挖珊瑚販賣,還有炸魚等非法捕魚方式,對珊瑚的傷害非常大。「周浩朗支持通過人工幹預重建珊瑚礁的生長環境,但前提是要消除人為破壞等負面因素,否則做任何修復都是徒勞的。
「還好,我們看到了政府的努力,全社會都在關注珊瑚,情況正在向好的方向轉變。「周浩朗說,雖然跟珊瑚退化的趨勢相比,現在生態修復的成效微不足道,但這項工作的意義非常偉大。「人們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存在,並試圖去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不能只做無謂的檢討,必須付諸行動。」 周浩朗說。
結束了對何精科和周浩朗的採訪,我們次日便乘船赴潿洲島。6月底的潿洲島悶熱異常,還好這裡有蔚藍的海水、美麗的沙灘和穿著長裙的姑娘,足以安慰眼睛。我們當然不是來看風景和美女的,我們要尋找種珊瑚的人。
許諾,鄭州人,80後,在潿洲島上經營一家叫布裡斯蘭的客棧。跟他的好聽的名字一樣,許諾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希望人們保護海洋、善待海洋。已經學會潛水、開船的許諾,幾年前成為一名海洋環保志願者,他願意在保護海洋上奉獻出更多的時間。今年讓許諾最興奮的事,莫過於4月27日廣西首例室內人工有性繁育的「珊瑚寶寶」誕生,許諾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到研究團隊的工作當中。
許諾介紹首例人工繁育的「珊瑚寶寶」誕生的情況(央廣網發 杜金明 攝)
許諾說,這個研究團隊以廣西海洋研究院劉昕明工程師為首,經過4年的反覆實驗終獲成功。跟之前我們說的無性繁殖不一樣,他們這個團隊種植珊瑚的方式是有性繁殖,說白了就是採集珊瑚的受精卵,進行人工繁育,直至形成幼蟲,慢慢長大再具備繁殖能力。
許諾帶著我們來到了「珊瑚寶寶」的誕生地,這是潿洲島海邊的一處破舊的房子,有點像養殖場。這裡條件艱苦,跟我想像中的實驗室完全不一樣,我一開始甚至不相信這樣的環境能誕生生什麼像樣的成果。但許諾說,就是在這裡,劉昕明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發明了一種繁殖實驗缸體和水循環缸體聯動的「子母缸」,模擬海水環境,讓珊瑚在實驗室裡實現排卵。「以前每年3月份的第二周,我們每天在海裡採集珊瑚的精子和卵子。」許諾說,之前他們一直嘗試夜潛觀察珊瑚排卵,在野外收集到珊瑚的精卵進行有性繁殖,但幾百次實驗都沒能成功。最終決定從野外轉移到室內。
「我們幾個人輪流,24小時守在旁邊,守了9天。」許諾說,為防止錯過珊瑚排卵時間,他們每晚都要蹲守在實驗站,每個小時都要重複著規定的實驗動作。
我問許諾實驗成功的那天晚上是怎麼慶祝的,他說只買了幾瓶啤酒。「客棧很久都沒打理了,而且太困了,就想睡覺。」
我們這次沒有見到劉昕明,但從許諾那裡得知,他是一個熱愛海洋,而且有執著追求的人。
「我相信志願者會越來越多,我們一定要給後代留下最美的珊瑚礁,留下最美的海洋。」這是許諾的承諾,也是所有關愛海洋、善待海洋的人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