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CCTV-4播放了一部青春勵志的紀錄電影——《青春中國》,來自鹽田梅沙的楊旭聰,與5位新時代青年一起出現在電影中,講述著自己用行動守護梅沙這片綠水青山的青春故事。
成立義工隊伍保護珊瑚海域2.5平方公裡
作為梅沙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楊旭聰從小與海為伴,對腳下這片土地和海洋有著特殊的情感。閒暇之餘,他喜歡開艇出海,縱身下潛窺探梅沙海底那瑰麗的海底世界。然而,出海有時也會遇到糟心的事兒。「那時候,我經常和幾個朋友結伴出海,遊玩時看到海面上漂浮的垃圾非常痛心。」楊旭聰說。出於保護這片海域生態的初衷,2012年3月,在楊旭聰的倡議下,旨在維護區域海洋生態的梅沙海洋環保義工隊掛牌成立。他和幾位從小玩到大的夥伴成為這支隊伍的主力。
義工隊成立後,每當夏季的周末和節假日,當市民湧向大梅沙親海戲水時,楊旭聰團隊則忙於打撈漂浮在海面的垃圾。假日過後,他們又忙碌於下海打撈沉入海底的垃圾。起初,義工隊只是開展簡單的海洋保潔工作,但隨著活動的開展和隊伍的壯大,他們逐漸擴大了業務範圍,註冊成立了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業務覆蓋海洋保潔、海上救援、遊泳培訓、海洋科普等方面。
近年來,以楊旭聰為帶頭人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共出動船艇500多艘次、水手1000多人次、潛水員1500多人次,種植了10000多株珊瑚,清理珊瑚區海底垃圾7噸多,保育珊瑚海域2.5平方公裡。
聯手學術力量開展珊瑚普查
上世紀80年代,大規模的城市開發給環境帶來了壓力,珊瑚在90年代後期消失殆盡。在幾年前一次下海清潔海底垃圾活動中,楊旭聰團隊驚喜發現珊瑚群竟重現梅沙海底,種群數量比前些年有了顯著的增長。「珊瑚的重現是生態環境變化的一面鏡子。近年來,得益於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和環境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梅沙的珊瑚群在前幾年才慢慢開始恢復。」楊旭聰說。
珊瑚重現,生態好轉,這讓楊旭聰團隊興奮不已。楊旭聰也深知,珊瑚對於海洋,就好像是陸地上的森林,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面積雖然不到海洋總面積的千分之二,但卻養育著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保護珊瑚是為了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也是為了保護海岸線。
旺季的大梅沙迎來眾多遊客聚集,對梅沙海域的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如果不採取保護措施,海底的珊瑚很有可能得而復失。如何保護梅沙海底這塊「瑰寶」,楊旭聰團隊開始啟動珊瑚普查工作。從那以後,每次團隊開展清潔海域行動,他們會儘量安排潛水員潛入水底,開展照相、量度等基礎工作,再通過網絡搜索和資料比對,確定珊瑚的種類和年齡,並對珍稀品種編號。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楊旭聰發現,受客觀條件的制約,普查工作遠比想像中困難,由於團隊缺乏專業的器材和專業知識,普查出來的數據缺乏系統性、科學性。隨後,楊旭聰團隊設法引入專業學術力量,聯手廣東省海洋大學,全面啟動對梅沙海域珊瑚的系統普查工作。經普查,在梅沙珊瑚覆蓋的2.5平方公里海域裡,他們發現了43種珊瑚,其中包括較為珍貴的鹿角珊瑚、多孔珊瑚、萬花筒珊瑚、腦型珊瑚等,還有3種為珍稀品種。普查工作最終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學術報告,為梅沙海域的珊瑚保育和海洋生態保護提供基礎的數據支撐。
人工幹預加快修護珊瑚生態系統
珊瑚普查不是目的,通過普查行動引起社會重視,最終形成官方和民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合力,才是楊旭聰團隊努力的方向和最終的期許。
近年來,鹽田區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鹽田海域的海水質量持續保持穩定優良,引來海豚屢屢「造訪」。然而,珊瑚的成長周期極為緩慢,優良的水質只是基礎條件。於是,楊旭聰團隊開始引入人工幹預的方法,力求提升梅沙海域片區珊瑚的種植量,加快修護梅沙海域珊瑚生態系統。
這種設想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7年5月,首屆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為主題梅沙國際珊瑚節成功舉辦,來自世界潛水聯合會、亞洲潛水聯合會的潛水運動員、潛水愛好者和來自20多個國家的環保志願者、公益倡導者在梅沙聚集,共同探討珊瑚保育和海洋環境保護。在那次大型活動中,楊旭聰和志願者們在大梅沙州仔島附近種下了近600株珊瑚苗。
2019年6月27日,以「美麗珊瑚 美好灣區」為主題的第二屆梅沙國際珊瑚節在鹽田區大梅沙水上運動中心再次成功舉辦。「愛珊瑚、愛海洋、愛地球」的宣言在梅沙街道、鹽田區乃至全深圳廣泛傳播。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