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峨蔓古鹽田
海岸鹽田古 盛夏鹽情長
儋州峨蔓古鹽田日出景觀。
編者按
日照充沛、海水優良的海南島,沿海地區自古就曬制海鹽,多年傳承,是海南重要的非遺傳統工藝之一。
位於海南島西北海岸線上的儋州市峨蔓鎮,一直是重要的古鹽田。當地鹽民每年入夏以後,都會按先人傳下來的古法曬制海鹽,至今尤是。
長年關注和記錄海南民間傳統工藝的羅林濤女士,對峨蔓地區古法曬鹽工藝興趣濃厚,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先後10多次前去採風、拍攝,記錄下古法曬鹽的傳統工藝,並拍攝各工序過程中精美的畫面,在此與讀者分享。
用鐵刮板從四周向中心刮鹽,收攏後再用鹽筐盛裝起來。
行走在海南島西北部儋州市峨蔓鎮,最吸引人的是那一片片充滿古韻的鹽田景觀。峨蔓鹽田在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留存至今,古樸而壯觀,鹽田的樣式也豐富多樣。
來到峨蔓,放眼望去,到處是星羅棋布的鹽槽,這些錯落有致的鹽槽,有硯式的,更多的是成片「棋盤式」的石板鹽槽。
曬鹽工序之潑灑。
峨蔓古鹽田歷史悠久。據明代萬曆《瓊州府志》記載:古時峨蔓屬義倫縣管轄,「唐容瓊、寧遠、義倫等縣,各有鹽場」。宋初李氏從福建化州遷來儋州,先落戶三都再遷至小迪村,然後由小迪村分出鹽丁村、靈返村、細沙村,皆以鹽業和漁業為主要生活來源。
據當地村民講述,其祖先於宋代自福建遷徙到此,帶來曬鹽技藝,並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獨特的火山巖資源,製鹽謀生。
一位婦女在收鹽。
峨蔓古鹽田由鹽丁、靈返、細沙、小迪四個村莊的鹽田組成,總面積55.43公頃(約831畝)。千百年來,先輩們在岸邊灘涂上將火山石鑿成鹽池、鹽槽,鋪設成海岸鹽田,開闢了日曬海鹽的謀生之路。這些形態各異的鹽池、大大小小的鹽槽,在深深淺淺的灘涂地貌上星羅棋布,就像是從大海深處隨波浪而來,向陸地綿延著海的生命,滋養著與它相伴而勤勞的人們。這些鹽田廣布於沿海潮間帶,它們因鹽民而生,與村落相伴,和周邊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和諧融合。這些保留著石槽日曬鹽的傳統方式,尤其是古老的製鹽工序及其生產工具,是中國古代製鹽業的「活化石」。
鹽槽滷水已被曬乾,析出的鹽分像一層白色的碎冰。
峨蔓古鹽田主要由曬鹽地、過濾池、蓄滷池、鹽槽、鹽房和連接外部的鹽道等設施構成,是「先制滷後曬鹽」製鹽方式的遺存,也是古老曬鹽技藝的延續。
作為一種古老的製鹽方式,峨蔓古鹽田的棋盤式和硯式鹽槽曬鹽的製鹽工序頗為獨特。要經過「海水灌田」—「耙曬鹽泥」—「收集鹽泥」—「過濾取」—「曬滷成鹽」—「收鹽入筐」等主要工序。
每當大海漲潮時,海水便會浸泡、漫灌鹽田裡的滷土。滷土大約80%都是火山石粉末,待海水退潮後,便用木耙把滷土耙松、均勻撒開。海水灌田讓滷土有了一定的鹽分。隨後,人工潑灑成了製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將海水潑灑在滷土上,讓鹽分滲入其中,進一步增加其鹽分含量。
在火山石鹽槽上曬成的鹽巴白如雪,細如棉。
待滷土曬乾,水分蒸發,滷土的鹽分繼續升高後,下午2點半左右,便把鹽泥耙成一堆,然後放進鋪有細竹和稻草的鹽池中,在泥上再澆入海水過濾。過濾後的海水流入另一側的鹽池裡,就成為濃度較高的滷水了。
第二天早上7點左右,把滷水倒入石鹽槽裡,中午時分滷水便開始結晶,逐漸被曬乾,析出的鹽分像一層白色的碎冰,在鹽槽中泛出白色光芒,下午5時左右就可以收鹽了。
收鹽時,村民使用鐵刮板由四周向中心颳起,收攏後再用鹽筐盛裝起來。此時,海鹽尚呈溼態,還需置於鹽房內通風陰乾。
在火山石槽上曬成的鹽巴白如雪,細如棉,純天然、無雜質、顆粒小,鹹味適中純正,不帶苦味,可直接食用。
峨蔓古鹽田悠久而獨特的製鹽文化以及千年未變的鹽田遺址和製鹽方式,是當地先輩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獲取最基本的生存食品的歷史遺存,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是海南民間傳統製鹽手工業發展的鮮活見證。
千年鹽田養育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鹽工們在這片鹽田裡沿襲著古老的方式勞作,其穿越千年的曬鹽工藝,如同那吹不盡的海風,飄蕩傳承在人們的記憶裡,構成了海南島西部海岸上一道古韻久遠的人文景觀。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