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作為我國唯一的熱帶海島,憑藉迷人的風光、溫暖的氣候和新鮮的空氣,以及豐富優質的海島旅遊資源,成為國內外遊客鍾愛的熱門旅遊度假勝地。但提起海南,大家想到的都是三亞、海口等著名的旅遊城市和醉人的椰風海韻,陽光沙灘,鮮有人關注那些隱藏在海南各地的特色民俗和海島人文。
在海南的西北部,有一座名叫「儋州」的城市,如果了解蘇東坡的人,就會知道他曾經被貶至此,這裡還有一座「東坡書院」。儋州瀕臨北部灣,海岸線長267公裡,其間分布著許多天然漁港,這裡的鄉鎮居民,傍海而居,靠海而生,世代以打魚為生。
儋州洋浦半島,土地不宜農耕,荒地多人口少,以前這裡的居民也多以打魚為生,2007年洋浦被國家批准設立保稅港區,當地建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在洋浦半島沿岸至今還保存著許多昔日漁家生活遺蹟。其中這一帶遺存的千年古鹽田,就獨具特色,極具看點。
千年古鹽田位於儋州洋浦半島的鹽田村,處在海邊灘涂上,這是當地漁民祖祖輩輩一直延續著的「海水曬鹽」古鹽場,見證了當地人因地制宜、靠海吃海的生存方式和勞動智慧,這項原始的傳統曬鹽技藝至今已經流傳1200多年。
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的提高,在昔日荒涼的古鹽田周邊,已逐漸被拔地而起的樓房包圍,臨海灘涂上這些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曬鹽石,也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見證著中國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處世方式。
如今,當地很多曬鹽場已經失去往日的功能,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有部分曬鹽石仍在使用,一些老鹽工依舊在堅守著這項古老的生活技藝。古鹽田免費對外開放參觀,遊客可以走進其中,近距離了解延續上千年的海水曬鹽的技藝製作過程。
洋浦古鹽田是我國最早的海水曬鹽場,也是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曬鹽場。古鹽田面積共有700多畝,曬鹽石7000多個,以前這裡的海鹽年產量達500噸,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製鹽工越來越少,海鹽產量也越來越低。但這種傳統日曬鹽技藝卻被保留了下來,如今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追溯洋浦古鹽田的歷史,相傳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末年間,一群來自福建莆田的鹽工漂洋過海,歷盡艱苦來到海南島古儋耳郡,在洋浦半島的海邊開山闢石建造家園。因為海南高溫,日曬豐富,起先鹽工們發現經過一天的太陽暴曬之後,海邊灘涂上都會留下一層鹽巴,於是他們想到用海水曬鹽。
鹽工們就地取材,將海邊的火山巖削平鑿槽,做成如硯臺一樣的曬鹽槽,擺放在海邊灘涂上,就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曬鹽場。為了提高產量,他們要先將太陽曬乾的海泥澆上海水過濾,製成高鹽分的滷水,再將滷水倒入石槽讓陽光暴曬蒸發,這樣便大大提高了海鹽產量。
經過原始方法加工製作的天然海鹽,顆粒均勻、色澤鮮亮、鹹度適中,是名副其實的原生態無添加綠色健康食品,是生活美食佳餚的上佳佐料。而且久藏的海鹽,還具有清熱、去火、消炎、散瘀等醫用功效。所以,如今這種海鹽依舊深受當地人喜愛,而且售價相對要高很多。
這項古老的曬鹽技藝工序繁複,需要經過曬海鹽泥、收海鹽泥、過濾滷水、曬鹽、收鹽5道工序,耗時4天時間才能完成。從最先的「煮海為鹽」變為「曬海成鹽」,雖然製作過程耗時,流程複雜,卻閃現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老祖宗留下的傳統技藝應該得以傳承和保護。【原創作品,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敬請關注我,與您分享更多精彩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