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2021-01-08 六廚煮意

世界心靈島——汕頭·南澳島。地處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而過,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山海相映、風光旖旎,冬暖夏涼的海洋性氣候十分宜人。南澳的旅遊資源具有"海、山、史、廟"立體交叉特色。被譽為"東方夏威夷"的青澳灣是我國少見的淺海沙灘,沙質潔白,海水清淨無汙染,是廣東省兩個A級沐浴海灘之一。南澳人文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眾多,目前已發現文物古蹟50多處,寺廟30多處。逛遍了南澳島的山山水水,灣灣灘灘,兜兜轉轉,今天轉到南澳曾經最為輝煌的產業之一——製鹽業——的大本營:南澳鹽場來了。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滷」。《說文》中記述:天生者稱滷,煮成者叫鹽。人類最早是採集自然界存在的滷水和鹽,包括地表天然滷水和巖鹽及海濱窪地自然結晶的鹽,供給食用。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滷煎鹽。有天然滷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滷、煎鹽。

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滷,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製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地球生命起源於海洋,這種根深蒂固的起源環境塑造了我們最基本的身體機能模式——生物要維繫正常的生理機能,就必須維持體內滲透壓平衡,對於海洋和水中生物來說,它們可以通過與水體的滲透壓交換來達成這個目的,但對陸地生物來說怎麼維持呢?用水和鹽來平衡。這種人人需要的物質就成為了人類發展的驅動力之一,人類歷史可以說就是一場鹽與鐵的發展史。

而在南澳島上八千年前就有人類生活,科學考證潮汕南澳象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海鹽作為重要的生活物資和經濟物資,在南澳的生產歷史也是非常之久遠的。

現存到如今的就是隆澳鹽場的大片鹽田,這個鹽場共有鹽田1300多公頃,是後宅鎮3個鹽村,共1000多人口賴以生存的土地。向海為田的潮汕人除了漁業,還有靠著這浩瀚的大海、廣袤的灘涂、茂密的鹽嵩草,煮海為鹽的生計。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海洋這煮鹽取之不盡的「糧倉」依然寬廣無邊,而現如今煮海為鹽的景象可算是蕭條。往常情況下,如果天氣好,鹽民們凌晨三四點就要出工,將早潮的海水引進鹽田。經過幾個池子的沉澱、蒸發、再蒸發等多道程序,一片繁忙興旺。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對於鹽農來說,每年氣溫最高、陽光最猛烈的時候,就是他們最忙碌的時節。光照越猛烈,曬出來的鹽品質就越好。當然,也是鹽農最辛苦的時候。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曬鹽是靠天吃飯的工作,雖說南澳一年四季都可以曬鹽,但是陽光最猛烈的七月、八月、九月,對曬鹽人來說是黃金季節,這時也是南澳的旅遊旺季。因為曬鹽飽受天氣變化無常的影響,而且曬鹽的收入太低,平均一個曬鹽人一年的收入才六、七千塊,導致越來越少人從事這個古老的行當。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在南澳,擁有20到30年製鹽經驗的鹽農不在少數,但多數已退休。現如今的年輕人也都不願意再從事這費力還沒有收益的工作,最年輕的鹽農都超過50歲了。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人力愈加稀少,鹽田的管理越來越不到位,不少鹽田逐漸荒蕪,其他各種行業對土地的佔用,加上製鹽技術和設備的限制,令南澳傳統製鹽業的發展遇到了非常大的瓶頸。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鹽民們有一句口頭禪,用以自嘲自己的身份——「工不工、商不商、農不農」。他們既沒有工人的福利,也不能像商人一樣自由買賣,也沒有享受到如農民一般的優惠政策。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鹽是國家「三統」物資,至今仍實行「食鹽」專營政策。目前,南澳縣全縣有鹽田2000公頃左右,其中,隆澳鹽場有1300多公頃,深澳鹽場有700多公頃。比起上世紀90年代初,鹽田面積減少了400公頃左右,但是「面積的減少遠不如從事鹽業生產的人員減少的幅度大。」當地一位鹽務局的領導如是說。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

這樣一個數千年傳續的行業,這樣一個仍然關係到國計民生的行業,一步步走向沒落。如同滄海桑田一樣,這個人世間不變的只有變化而已。很多沿海產鹽之地也都在面臨同樣的問題:福建有的鹽田走精製路線,創新產品;大連有的鹽田把製鹽變成了一個可以參觀體驗的旅遊項目……就連以海捕鮮魚和活性海鹽自然長時間發酵的初湯潮汕魚露都在一群有志青年的努力下繼古法而揚新,創新法以妙用了。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不變的真味,需要更多參與者和有心人的思索和努力

相關焦點

  • 初湯︳進口海參的刺身吃法,一個人,有時候食材品鑑真是個苦差事
    紅極參體壁總胺基酸、藥效胺基酸和鮮味胺基酸總量均為最高,脂肪量少,含有豐富的海參皂甙,肉質呈金黃色,體大肉厚,為天然補鈣食品,是海參中的保健營養極品。加拿大和冰島產的紅極參其實沒什麼區別,但是加拿大的即食紅極參會有粘滑感覺,冰島的沒有。在中國相對冰島產紅極參價格也相對貴一些。但是對於一些用食用鹼處理和發泡海參的無良商家來說,這點區別是體現不出來的。
  • 千年書韻飄詩意 紅綠秋色正芳華
    這書韻,面朝大海,蘊含在滄州人向海而興的無限憧憬中。 探海:「千童一去知何處,渺渺滄海莫問津」。秦始皇訪仙煉丹尋求不老的鴻蒙夙願,卻成就了徐福這位中國最早的航海家,也成就了鹽山——「中國第一僑鄉」的佳話。
  • 難得一見的海南古鹽田,千年「海水曬鹽」技藝,彰顯古人勞動智慧
    儋州瀕臨北部灣,海岸線長267公裡,其間分布著許多天然漁港,這裡的鄉鎮居民,傍海而居,靠海而生,世代以打魚為生。儋州洋浦半島,土地不宜農耕,荒地多人口少,以前這裡的居民也多以打魚為生,2007年洋浦被國家批准設立保稅港區,當地建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在洋浦半島沿岸至今還保存著許多昔日漁家生活遺蹟。其中這一帶遺存的千年古鹽田,就獨具特色,極具看點。
  • 曉味君,帶你瞧瞧這原始烹飪和食之起源!
    吃吃吃,切切切如果非要說什麼時候活動變成了文化,我想正那一聲驚雷的能量,讓大地有了光亮產生了火,讓本來如同動物一般茹毛飲血的我們在自然的催化下,品嘗到了具備創造性的風味—熟食肉香味的瀰漫,去除了血腥味的野蠻且利於我們身體生長的美食出現了,在反覆無常的自然下,我們一次又一次的嘗到了它,仿佛是自然故意為之
  • 泉州洛陽橋:穿越千年的滄桑歲月
    它流傳下許多古老優美的民間傳說,為泉州名城增添了奇麗的光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洛陽橋全部由堅硬的花崗巖築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不僅首創「筏型基礎」建橋墩,而且因地制宜種植海蠣固橋墩,既科學又經濟,是我國古代遣橋工程的重要發明,在施工中,利用潮汐運按梁橋的「浮運法」,到今天還沿用。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5丈,武士造像分立兩旁。
  • 世界上最美的喀斯特地貌——貴州紫雲格凸河,它有千年不變的美麗
    這裡有千年不變的美麗,這裡有千年不變的傳奇,這裡還有千年不變的神秘,這就是紫雲格凸河。1、 不可思議之一——千古傳頌亞魯王亞魯王是蚩尤之後兩千多年苗族部落的一位王族後裔——苗族第十八代王,二千多年前,這位不可思議的王帶領苗族部落從東北往西南遷徙,一路徵戰,開闢萬裡疆土,最後來到貴州今麻山(紫雲、長順、望謨、平塘一帶)這個不可思議的地方,建立西南苗族家園。
  • 千年乞巧生生不已 兼容並蓄築夢小康——我市乞巧文化保護傳承紀實
    隴南乞巧穿越千年,在今天依然生生不息、聲聲傳唱。這,並不是偶然。除了自身的魅力之外,隴南乞巧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背後,是隴南一代代女兒們的口口相傳、代代相承,是隴南上下一心守護傳統、傳承根脈的文化自覺。隴南人在乞巧文化傳承保護道路上從未停歇。多年來,立足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隴南下足功夫,多措並舉,加大對乞巧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 人像攝影:羅布泊胡楊林,千年的愛戀
    一場愛戀就奮不顧身地撲來你嘗盡煙火你歷盡千帆讓遠方的胡楊就這樣不改初心我不止一次夢見夢見你不染繁華的靈魂在大漠的深處灑脫而行你就是我千年等待的嫵媚與柔情嗎一片片黃葉零落靜謐的林中是我心永久的歸宿嗎秋風勁吹而我不改初心,讓這幅秋殤的畫卷染上我的熱血在這個秋天裡演繹著無窮的滄桑變幻站在你的身邊諦聽你的心跳仰起臉接受你的醉吻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年歷史的古城;2011年,一組精美的水下千年古城照片刊登在《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央視連續5天直播水下古城探秘,帶人們穿越千年前的古城。一場千人紡織,展現非遺文化無限魅力為了配合此次絲棉麻研究中心落戶活動,文淵獅城旅遊度假區邀請了近千名體驗官來到景區,體驗最純粹的浙西生活,他們將通過吃、住、玩、樂、購等最真實的文化生活體驗,並結合自身的行業經驗和感受,為千年古城的產業復興建言獻策
  • 習近平:我們對於時間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為計
    推開門,歷史的滄桑撲面而來。「我們將一部分中國文物展示在這裡,是想請您提前一睹風採。」能夠幫助朋友,也是一件令人欣喜和自豪的事,孔特總理笑著抬高了嗓門:「700多件中國文物,是時候物歸原主了!」準確的數字,是796件。
  • 傳承不變的「江南小切」凍米糖:浸潤年味與情懷
    這其中,凍米糖承載了大多數金東人兒時的美味。凍米糖相傳已有兩百多年的生產歷史,以「江南小切」而出名。在當地,王誠忠擁有不少「吃貨」粉絲。隆冬時節,天還沒有亮透,王誠忠早早便起了,收拾了一番後,便攜著用了許久的製糖用具前往市集上的固定攤位——收拾灶鍋、點起煙火。當太陽掀起夜幕的一角,陽光肆意漫進來,街上的人愈來愈多,凍米糖的香味溢出,生意就熱鬧了。香松酥脆的凍米糖。
  • 向海要地 向海要錢 向海排汙——中央環保督察組痛批海洋生態破壞...
    原標題:向海要地 向海要錢 向海排汙——中央環保督察組痛批海洋生態破壞行為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題:向海要地 向海要錢 向海排汙——中央環保督察組痛批海洋生態破壞行為   違法違規填海造地、海水養殖無序發展、近海海域水質惡化……中央環保督察組正陸續向各省反饋督察情況
  • 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原標題:楊氏後裔代代傳承「四知」家訓,千年高風「四知堂」! 在龍崗盛平楊屋居民小組,記者見到了77歲的楊來法。他打開隨身攜帶的布袋,拿出楊氏族譜和2枚勳章。一枚是刻有楊來法名字的南粵七一紀念獎章,還有一枚是中共廣東省委入黨五十周年以上老黨員紀念章。
  • 清明祭祖:胡曾墓、秋田祠的千年不朽
    胡曾除了詩文不朽之外,能做到不朽的標誌之二,則是胡曾墓和秋田祠的長存於世,這一千多年來,胡曾墓和秋田祠也雖然幾廢幾興,但是總有力量來維護,下面我們從三篇文獻來具體探討一下這一千多年的滄桑過程。先生顯於唐乾符間,地曰秋田,乃桑梓裡也,天資高邁,勤道好修,所著安定集詠史詩,炳垂後祀,雖三尺童子皆誦其名,無論本庠名賢之祀,即各郡皆存。予嘗懷尚友之思,恨未詳其本末。有寺曰福田,原香火之院,特遊其處而訪遺蹤,野老古僧鹹言棲真之所,細考則殘碑斷碣,無有全文,皆雲成化①時為豪貴匿沒,觀近來所立碑,寺殘毀元至正②後修之,請曾撰文。
  • 《異星災變》: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此外從劇名本身的角度來說,「Raised By Wolves」(被狼撫養長大),本就與羅馬城的建城傳說有關,而「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則古諺又在暗示著劇中人物想要在克卜勒22b(Kepler-22b)星球上重建人類文明的困難程度。(註:克卜勒22b位於天鵝座內,距離地球600光年,圍繞著類太陽恆星克卜勒22公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