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個資深的科幻迷,讀過雷·布萊伯利、艾薩克·阿西莫夫等科幻大師的經典著作,你很容易會發現,《異星災變》(Raised By Wolves)裡蘊含著一個古老的科幻主題——以純科學主義/無神論的方式構建一個人類社會,這樣的文明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異星災變》海報儘管從目前已知的主創團隊列表中可知,《異形》《銀翼殺手》的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僅執導了《異星災變》的前兩集,但目前播出的三集故事仍舊充滿了斯科特的個人風格,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異星災變》就是《普羅米修斯》和《異形:契約》的續集,因為它們都在傳遞著斯科特導演的一個觀點,即「沒有信仰同樣也是一種信仰」。作為一個世俗主義者,觀看《異星災變》總有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前三集裡已大量出現神學元素,其中就包括了條頓騎士團及其標誌性的黑十字、伊甸園、方舟、天選之子、密特拉/彌賽亞信仰等。
此外從劇名本身的角度來說,「Raised By Wolves」(被狼撫養長大),本就與羅馬城的建城傳說有關,而「羅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則古諺又在暗示著劇中人物想要在克卜勒22b(Kepler-22b)星球上重建人類文明的困難程度。(註:克卜勒22b位於天鵝座內,距離地球600光年,圍繞著類太陽恆星克卜勒22公轉。它是NASA克卜勒空間望遠鏡發現的第一顆位於類太陽恆星宜居帶的太陽系外行星)
《異星災變》劇照,神秘的外星生物在《異星災變》冰冷的敘事裡,觀者會沮喪地發現,克卜勒22b既非樂土也非淨土,首先便是常溫偏低,其次則是土壤內輻射汙染,再次則是猶如鬼魅的外星生物。然而從第二集透露的信息來看,22世紀的地球早已滿目瘡痍。只有在外太空擴展生存空間,人類文明才有延續的希望。而導致地球家園毀滅的原因是什麼?該劇尚未完全給出答案,密特拉教徒與無神論者之間的戰爭或許只是表象,因為單純從第二集的戰鬥畫面來看,雙方之間展現出的武力及戰鬥力,並不足以毀滅地球。視線回到克卜勒22b星球,有眼尖的觀眾似乎看到了洞穴裡飄著類似塑膠袋的東西(當然,也有可能只是蛇蛻),但問題還在於洞穴本身,無論是第一集人造人「父親」和「母親」降落的那處洞穴,還是第三集密特拉教徒藏身的洞穴,它們都明顯有著人工打磨的痕跡,或者說,這些洞穴更確切地叫法應該是「豎井」「垂直井」。
《異星災變》劇照,右側陰影處就是有個明顯人工開鑿痕跡的洞穴《異星災變》顯然挖了許多坑,而且基本都是大坑,沒個幾季的故事體量,不見得能把這些坑填滿,但它卻有著足夠的吸引力,比如遠古生物的骨骼,還比如前文所述土壤中的輻射,這種輻射究竟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人為的,勢必都將在未來揭曉。綜合前三集故事來看,克卜勒22b星球存在(過)高階文明。這或將構成該劇最大的反諷內核——人類將自己的家園毀滅之後,以為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再到別處再建新家園,結果發現那裡也早被外星人給毀了。
《異星災變》劇照,克卜勒22b星球上遠古生物的骨骼只要看過《異星災變》的導演團隊(雷德利·斯科特、盧克·斯科特、塞爾吉奧·米米卡-戈贊、亞歷克斯·加巴西和詹姆斯·哈維斯),便會明白,為何該劇能在宏大敘事之時,又能如此細膩地探究情感。在《異星災變》裡,父愛與母愛不斷拍擊著觀眾的心田,但劇中的父母之愛又是那樣的「非典型」。
人造人「父親」「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情感羈絆,在小男孩Campion(坎皮恩)看來,「父母」似乎並不在乎他們的死活,他和另外五個孩子都通過特殊的方式,在培養皿內由胚胎逐漸發育成為嬰兒,可Campion不知道的是,他在誕生之初並沒有自主呼吸,「父親」當時的說法是,應該按照流程馬上分解掉,但「母親」卻將他抱起,由此他方才有了誕生後的第一次脈動。
人造人「母親」時常出現不符合程序設定的情感隨後的故事裡,Campion不斷出現叛逆行為,質疑「父親」「母親」的種種決定,直到受到外星生物的襲擊,他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父愛。而在另一方面,「母親」總是不斷出現違反程序設定的人性,真可謂是「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當然,從劇中的細節來看,「母親」可一點都不弱,她和「父親」不一樣,並不是家庭服務人造人,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戰鬥型人造人)。
人造人「母親」有著強大的戰鬥力同樣的母愛也發生在偽裝成密特拉教徒的蘇身上,她和戰友馬庫斯通過整容的方式混入了前往克卜勒22b星球的方舟飛船之上,在拿到船票之時才發現,他們冒名頂替的家庭裡,還有個兒子Paul。戰鬥了大半生的馬庫斯和蘇的精神世界裡喚醒了父愛與母愛的天性。
《異星災變》劇照,馬庫斯和蘇在方舟飛船上喚醒了父愛與母愛的天性無疑,《異星災變》是今年最好的劇作之一,它有一種邪魅,也有一點魔性。儘管觀看之前,筆者會覺得這是雷德利·斯科特給他兒子盧克撐場面的作品,可實際觀看下來,會感覺老爺子是真的喜歡這個題材,它在探討著何以為人,何以為家。老爺子已經說了,如果有第二季,他還會再來導上幾集,祝他身體健康。年過八旬,他還確認了一件事:《異形》新片正在運作開發。(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