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奇特的古鹽田,海水曬鹽傳承千年,這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2021-01-08 彈指間行攝

作為我國最南端的省份,海南一直是國人最愛的熱帶海島旅遊度假地,其實這裡除了椰風海韻、熱帶雨林,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自然奇觀,可以說海南之美還有大部分沒被發現,比如沙漠、火山、草原、梯田,還有令人稱奇的千年古鹽田。

在這個熱情的海島上,蘊藏著神秘的傳奇故事。在6000多年前的一次地殼運動中,海南島北部火山爆發,引起地表塌陷,形成了瓊州海峽,從此將海南島與廣東省的雷州半島分離出來,至今島上仍有40多座火山,因此也有著火山運動的痕跡。

在海南島西北部的海岸線上,有數不清的火山巖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長久以來當地人不僅與這樣的地形地貌和諧共處,更學會了加以利用,人們把火山巖削去一半,在剩餘的石頭中間鑿出一個平滑的石槽,形成了一片「有故事」的鹽田。

這一個個平整的石槽,被海水灌入之後又經過陽光暴曬,就是可以提取的海鹽結晶,久而久之便有了規模,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日曬鹽田,迄今已有超過1200年歷史。這片鹽田名為「洋浦千年古鹽田」,雖然大部分遊客不曾聽聞,在海南島上卻可謂家喻戶曉。

在這裡,形狀各異的石槽共有7300多個,由於看似磨墨的硯臺,已被稱作「硯氏鹽槽」。每日潮起潮落,風吹日曬,石頭上就會自然露出白色晶體,像是「海石掛霜」,這些海鹽都是純天然的,富含碘元素,非常健康。

自古以來,中國沿海一帶就採用「煮海成鹽」的製鹽技藝,而在海南,經過當地人的嘗試和技術改良,發明了極具本地特色的「五步日曬製鹽法」,並一直沿襲至今,保留了絕無僅有的民間工匠手藝,因而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日曬製鹽地。

如今,洋浦還有近30戶鹽工在傳承這項製鹽工藝,千年古鹽田被列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被開放為非遺景點,不過並不是安排「演員」表演,而是讓人們免費入場,參觀當地鹽工真實製鹽過程。

利用海南島上持續高溫、烈日當空的氣候特徵,鹽工們現在把海水中的泥沙先過濾乾淨,製成高鹽分「滷水」,再把這些滷水倒在各個石槽上,任陽光暴曬製成鹽巴。這樣的工序古老而獨特,製成的海鹽鹹味純正不苦,白如雪細如棉,可直接食用。

這片千年古鹽田上,錯落無序地排列著7000多個硯臺式的石槽,放眼望去,層層疊疊、縱橫交錯,尤為壯觀,而在夕陽西下時分,這裡的顏值更是達到頂峰,燦爛晚霞、海港風情、古老鹽田構成了一幅巨型油畫。

用這樣一種獨特的方式製鹽,不僅是鹽工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同時他們也肩負著傳承這項傳統技藝、守護這片鹽田的責任。現場看到他們一絲不苟的製鹽手藝,讓人不禁感嘆古法傳承的不易,心生崇敬之情。【原創作品,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敬請關注我,與您分享更多精彩旅行

相關焦點

  • 難得一見的海南古鹽田,千年「海水曬鹽」技藝,彰顯古人勞動智慧
    其中這一帶遺存的千年古鹽田,就獨具特色,極具看點。千年古鹽田位於儋州洋浦半島的鹽田村,處在海邊灘涂上,這是當地漁民祖祖輩輩一直延續著的「海水曬鹽」古鹽場,見證了當地人因地制宜、靠海吃海的生存方式和勞動智慧,這項原始的傳統曬鹽技藝至今已經流傳1200多年。
  • 海南周刊|儋州峨蔓古鹽田:海岸鹽田古 盛夏鹽情長
    儋州峨蔓古鹽田海岸鹽田古 盛夏鹽情長儋州峨蔓古鹽田日出景觀。編者按日照充沛、海水優良的海南島,沿海地區自古就曬制海鹽,多年傳承,是海南重要的非遺傳統工藝之一。位於海南島西北海岸線上的儋州市峨蔓鎮,一直是重要的古鹽田。當地鹽民每年入夏以後,都會按先人傳下來的古法曬制海鹽,至今尤是。
  • 初湯︳向海為田,煮海為鹽,何以傳承這滄桑變幻千年間的不變真味
    中國在5000多年前,就開始刮取海濱鹹土,淋滷煎鹽。有天然滷水的地區,曾採用「先燒炭,以鹽井水潑之,刮取鹽」的生產方法。戰國末期,四川開始掘井、汲滷、煎鹽。傳說黃帝時有個叫夙沙的諸侯,以海水煮滷,煎成鹽,顏色有青、黃、白、黑、紫五樣。中國人大約在神農氏(炎帝)與黃帝的時期開始煮鹽。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
  • 海水淡化以及海水「曬鹽」的原理
    (2)結晶法結晶法是在海水中加入極易揮發的物質丁烷,丁烷揮髮帶走海水的熱量使海水結冰,從而使海水和鹽分離。(3)膜法膜法淡化海水是利用一種只允許水分子通過而不允許鹽類的離子通過的高分子膜,像過篩子一樣把水和溶解在海水中的鹽分離的方法,其原理是將海水加壓,海水中的水分子通過淡化膜,從而使海水得到淡化。
  • 海水淡化以及海水曬鹽的原理
    海水淡化(1)蒸餾法蒸餾是根據混合液體中各組分的沸點不同,將液體與液體分離的一種方法,是分離液體混合物常用的一種方法,它發生的變化是物理變化。目前世界上已採用的海水淡化方法有20多種,其中普遍採用的是「多級閃急蒸餾法」。
  • 科學設計:鹽田產量提高10000倍的方法
    二、傳統曬鹽概述熱傳遞的方式大致分為三種:輻射、對流、傳導。太陽光照射到人的臉上,人會感覺到熱辣辣的,這是輻射;加熱水的時候,表層的水和底層的水溫度差不多,這是對流引起的;加熱鐵棒的一端,鐵棒的另一端也熱起來了,這是熱傳導引起的。
  • 暢遊海南,喝著椰子吃著雞,帶你領略與眾不同的海南個個美上天
    這裡最奇特的景觀就是海水低潮可以看到紅樹林的根部和泥地,高潮可以看到紅樹林的樹冠,成為壯觀的「海上森林」。 (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在白沙門公園乘旅遊專線4路,到東寨港紅樹林站下即到。) 親歷者攻略 1.
  • 人工製鹽:你知道有個世代製鹽的村子叫「辛立灶」嗎?
    ,據測算每120立方米海水可產鹽1噸。而對於所產原鹽的質量,在黃驊市文化館提供的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中記者見到明確標出:原鹽產品粒大晶潔,顆粒均勻,含鹽量高,質好味醇,久負盛名。精製鹽顆粒細小均勻,品質純淨、乾燥,潔白如雪,氯化鈉含量在99.3%以上。既是食用鹽的上品,又是化工、印染、冶金、煉油、食品等工業的上等原料鹽。
  • 古代海邊生活的農村人會用海水曬鹽麼?古代人造鹽用什麼方法?
    那有人就會好奇,海邊的人不能直接用海水曬鹽嗎?如果能,鹽也就沒有那麼金貴了。道理是這樣的,但是這個製鹽是需要工序的,也是需要技術的。那麼,古代究竟有沒有人曬鹽?海鹽在古代如何取得?咱們先弄明白古代人的鹽怎麼來的,然後再說一下古代人的製鹽法。
  • 海水淡化廢水如何處理?
    海水通過淡化生成淡水供人飲用,這在舟山早已不是新鮮事,而用海水淡化後的濃縮水成規模製鹽,在全省則尚無先例。
  • 相關部門闢謠:粵鹽符合國家規定,放心食用
    食品工程專家指出,在動物試驗中,口服劑量達到每千克體重25毫克時,動物還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相關部門在制定安全標準時,用了1000的安全係數,把針對人的安全上限設定為0.025毫克/千克體重。這也意味著「一個70公斤的人每天吃下1.75毫克亞鐵氰化鉀,吃一輩子都沒有問題」。中國國家標準允許亞鐵氰化鉀在食鹽中的添加量為10毫克/千克。
  • 來海南的六大理由看完立刻想出發
    千年古鹽田、火山海岸、風車海岸等不但景色優美,而且人文深厚,是了解海南島的又一個窗口。 NO.3 享受明媚陽光 追逐陽光的俄羅斯遊客,每年不遠萬裡趕到海南這座陽光島享受明媚陽光;北方的大批候鳥老人,也正在準備啟程前往美麗的海南島度過一個長達數月甚至半年的溫暖候鳥假期。國慶長假到海南島,是體驗各種海上娛樂、潛水衝浪最好的季節。 NO.4 到雨林深呼吸
  • 央視大型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第1季開篇聚焦海南
    《航拍中國·海南》整集紀錄片既展示了碧海藍天、現代都市、中部山區,也展示了邊陲漁村、壯美火山、古老鹽田,還呈現了升騰的火箭、飛馳的動車,講述了海南更新迭代的動人故事,告訴大家:「飛行在這片秘境之上,我們可以聽到大海平緩的呼吸。」  海南廣播電視總臺外宣部副主任田野所帶領的團隊,是海南乃至全國最早使用無人機航拍方式拍攝紀錄片的團隊之一。
  • →峨蔓龍門激浪【海南儋州】
    ▲ 文章為走讀家原創,ID:zoudujia2012海岸本來只是單純的海水清涼,但在峨蔓,清涼只是一半,另一半是火焰,這一切始於100萬年前!火山噴發或噴溢出的物質堆積而形成海岸,由北向南綿延四公裡,一段狀似萬裡長城令人印象深刻。
  • 傳承古法,只為這一口平遙牛肉香!
    平遙牛肉這一傳承百年的老字號,煥發出新的生機。根「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盈盈……」 一曲被廣為傳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打頭的就是讓平遙人引以為豪的平遙牛肉。19世紀,雷金寧研發出古法保鮮技術。運銷時,把肉從冰房取出,包嚴,不讓透風,以保持肉的鮮美。然後作為食物伴隨商隊作為食品,以及作為禮品運往各地。之後,平遙牛肉便伴隨著日昇昌票號的生意,得以走向全國。而「興盛雷」也藉機生意大興,僱傭的人數甚至達到了60餘人。
  • 堰遇千年 畫裡跨年——2021古堰畫鄉舉辦「這才是跨年」活動
    打造甌江山水詩路帶,在保護和傳承好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要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注重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以滿足消費升級的需求和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當然,這不僅僅是指這樣的一個晚會,還應該落地到以後古堰畫鄉在詩路帶建設中的方方面面,以進一步推進文旅融合,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把古堰畫鄉打造成為」重要窗口「的標誌性成果。
  • 看看南海「曬」非遺
    於培森介紹,日曬法共有納潮、制滷、結晶和收鹽集坨四大工序。在製鹽過程中,首先要在海水漲潮時通過揚水站提水設備將海水抽入到蒸發池中,通過蒸發、過濾把海水濃縮成飽和滷水,再把飽和滷灌入結晶池繼續曬製成鹽。  日曬製鹽的生產流程雖然簡單,但是每道工序都很講究技巧,講究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