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策劃·非遺印記}
人工製鹽:你知道有個世代製鹽的村子叫「辛立灶」嗎?
作者:棗娃娃
編者:
沿著渤海灣畔河北省的沿海小城黃驊市東行35公裡,在南排河鎮南臨近黃驊港的一隅,有一個名為「辛立灶」的村子,沿著南排河沿海公路,一路下來全是傳統的漁業村,卻唯獨只有這個以「灶」命名的村子裡的人,世世代代不打漁,唯以製鹽為生。
黃驊市位於齊國北部,為產鹽重地,所產海鹽統稱「長蘆鹽」,經久不衰,延稱至今。辛立灶村的製鹽歷史是不僅有歷史記載還有實物可考。
《周禮.地官.職方氏》記載:「幽州其利魚鹽」。《史記》稱:「燕有魚鹽棗慄之饒」。春秋時代,齊國以魚鹽雄天下。而據《黃驊縣誌》記載:自西周開始這裡就有產鹽歷史,春秋時期已開始盛產:「宋之鹽以河北稱冠,元之鹽以河間著,明則銀花玉液,馳譽長蘆」。
2008年8月,在村子的東南方就發現了一處戰國時期的遺址,發掘出諸多古代的煮鹽器具。據省文物部門考證,戰國時期這裡的先輩們就有用陶罐熬鹽的歷史,所謂「煮海為鹽」。辛立灶村名中的「灶」字,即古意「煮海為鹽的灶地」,「辛立灶」意為「辛辛苦苦建立起的煮鹽的地方」。
做為一個傳統鹽業為依託的沿海村落,辛立灶村總人口近500人,男女勞力300餘人,鹽田結晶面積3000公畝,年原鹽產量15000噸。
‖正文
即將進入村子我們就會發現,南排河這個漁業鎮雖然是沿渤海帶狀分布的,辛立灶卻硬是被包圍在了一個不靠海的灘涂之地。這也初步解開了為什麼村子裡沒有人從事漁業的謎團。灘涂包圍出海受到限制,又因為近海地鹼,不能種植,於是便祖祖輩輩利用這些鹽鹼地裡的灘涂發展起了鹽業生產。
|「水鬥」「搖車」和「風車」
我們的嚮導是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驊人工製鹽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姬成國。姬成國新中國成立前出生在辛立村的一個鹽民家庭,16歲開始隨父輩學習製鹽工藝技術。他勤懇鑽研,吃苦耐勞,基本功紮實,並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是一個理論和實踐兼備的專業人才,有較高的聲譽。他向記者詳細地介紹了人工製鹽的工藝傳承。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功時,已經60多歲的姬成國真的是無比欣喜。
姬成國感慨地說:「在我從事鹽業生產的這50年裡,經歷了從純手工製鹽逐步到機械化的過程。就說揚水用的工具吧,據說從150多年前我老爺爺那一輩兒的時候就是用的白條子『水鬥』,一次能鬥上五十來斤海水,後來我們就改用了木頭做的『搖車子』,先是靠人力,後來是靠牲口拉,再後來就改用『風車』了。」
姬成國所說的「水鬥」、「搖車」和「風車」實際上是自清朝開始,鹽民們所延續採用的柳鬥、水車和八面帆布風車等揚水設備,發展到今天使用的則是柴油機、電動機揚水,統一納潮供滷。其實在製鹽工藝的每個工序裡都有許多專業的工具,而每個製鹽業的發展階段,這些工具又有著一定的改進。
「就拿扒鹽機具來說,最原始的工具是木耙,即利用一長方形木板作耙頭,當中安一木把,手拽木把扒鹽;1953年改用竹片耙,耙頭由若干竹片裝訂而成,竹片間留有空隙,耙刃包鐵皮,此耙主要扒活碴鹽;六十年代又改用了牽引式扒鹽機。」
但是也有些工具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像出鹽後清理鹽池用的除混工具,使用的木製除渾耙,又稱勾渾耙,趕渾耙,形如原始木板扒鹽耙,就一直沿用至今。
|從「五蓮子法」到「揚花看滷」
辛立灶所沿海灣海水濃度較高,據測算每120立方米海水可產鹽1噸。但製鹽對自然條件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辛立灶地處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的中緯度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日照為2801小時,年均風速4.64m/s,年均納潮時間達到1680小時。並且沿岸潮汐屬於不規則的半日潮類型,一般潮位2.5—3米,較少受大潮襲擊,十分有利於製鹽業。每年的3至6月份乾旱多風,海水蒸發量高,是製鹽的黃金季節。
姬成國說:「人們把趁好時機搶時間出鹽叫做『搶伏茬兒』,意思是趕在伏天前趕緊把鹽都收了,要不然出的鹽的產量和質量都不好了,不過現在有了塑苫以後,天氣的影響就不是太明顯了。」而對於所產原鹽的質量,在黃驊市文化館提供的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中記者見到明確標出:原鹽產品粒大晶潔,顆粒均勻,含鹽量高,質好味醇,久負盛名。精製鹽顆粒細小均勻,品質純淨、乾燥,潔白如雪,氯化鈉含量在99.3%以上。既是食用鹽的上品,又是化工、印染、冶金、煉油、食品等工業的上等原料鹽。
手工製鹽工藝工序複雜,包括修灘、整池、納潮、制滷、結晶、採收、堆坨、運輸等環節,其中每個環節又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在灘曬工藝中,制滷是關鍵,又俗稱「趕滷」、「導滷」。從一個池子流到另一個池子,鹽度從低到高的過程叫趕滷,直到25度的滷水才能結晶成鹽。
在製鹽工業的個各工種中,技術工種是很重要的,迄今為止製鹽村中的各鹽灘的製鹽技術高手還被稱為「埝頭」。他們繼承了傳統的製鹽技術,並在長期的實踐中,延續和改進著各種工藝。憑多年經驗,各灘埝頭用「五蓮子法」和「揚花看滷法」測試滷水鹽度。姬成國現場一邊熟練地揚起水花,一邊說:「要成為一個技術熟練的老鹽工是需要非常有智慧而且經驗豐富的,經過長期的實踐,老祖先還發明了『五蓮子法』測試滷水。」
「五蓮子法」就是取數顆重量不同的蓮子,依次編號,試滷時,將一號蓮子投於滷水中能直立者,稱「一個勁兒」,滷水到「八個勁兒」時為飽和。「揚花看滷法」就是用鐵鍁將滷水揚起後,視其滷花的顏色、起落時間測定濃度。
聽了這麼多即便是我們長了見識,沒有長期實踐也不會用。而各灘地的「埝頭」們都需要有多年的豐富經驗和技術才能勝任。姬成國介紹說:「現在好了,技術人員可以通過一種叫波美表來測試濃度,比起以前的方法好操作,得到的數值還準確。」
|人工製鹽技藝值得保護
原始製鹽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手工技藝。西周迄明初,製鹽以煎熬方式生產,史稱「煮海為鹽」,海鹽用陶罐(後用鐵鍋)熬製,以蘆葦、蓬蒿、荊條為煮鹽燃料,起火燒沸滷水,蒸發水分,至結鹽出鍋方止。進而為淋鹽。明代中期逐步改煎為曬,納潮制滷,通過風和陽光對結晶池中滷水的蒸發,結晶成鹽。
辛立灶村的產鹽歷史悠久,從姬氏家族的族譜中也能體現出來。據族譜記載:1792年姬氏兩兄弟姬青林、姬貴林在先輩們傳統製鹽工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開始改煮鹽、淋鹽為開灘曬鹽,於海邊灘涂修池,依次灌海水曬之,經風吹日曬,鹽即結晶而出。此法較刮土淋鹽簡便,又省時節薪,深受鹽民歡迎。清末,今黃驊境內各鹽場才全部改為曬制。迄今,「老、淺、短」的結晶方法已改良為「新、深、長」分段新結晶工藝。
《長蘆鹽志》中也有專門關於辛立灶鹽場的記載:1949新中國成立後辛立灶村建集體制村辦鹽場,生產面積26142公畝,年生產能力12600噸……辛立灶村先後成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1958年長蘆黃驊鹽場建場,把辛立灶村劃規為長蘆黃驊鹽場的3分場4中隊。1961年國家經濟困難,長蘆黃驊鹽場下馬,一、三分場停產,辛立灶村大部分工人隨之下放回家,鹽灘草窪一同歸還辛立灶村。1963上級投資2000元成立辛立灶村鹽業大隊,當時全村18戶101人。
為提高原鹽產量,提高經濟效益,1988年辛立灶把現有鹽田進行了技術改造,原來的7個小灘改造成3個正規的大鹽田,實現了磚護坡管道化。1991年全部鹽田實現結晶池塑苫,從此打破了靠天吃飯的局面。
辛立灶的祖祖輩輩的製鹽人,不畏高風烈日,辛辛苦苦把大自然藍色的海水變成晶瑩的「長蘆鹽」,在繼承傳統手工製鹽工藝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充分體現出鹽民超人的智慧、精湛的技藝和奉獻精神。人工製鹽技藝完全沒有工業汙染,具有天然生產、原始工藝的綠色生態含義和文化價值,能為子孫後代留一方藍天和淨土,具有巨大的環保意義,值得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