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克兒
我們的村子不是很大,大概三四百人口,整個村子圍繞一條河所建,我們稱這條河為大坑。
這條河也有與其他河連接的橋梁,河水為活水,養育了整個村子。

每到夏季乾旱的時候,河底的泥土可以給村民們提供肥沃的土壤,我們用來為西瓜育苗。河水充足時,村子裡會養一些魚,可以分給村民們食用。
據村裡的老人們說,這條河有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河裡的青蛙不會叫。一般情況下,每到夏季的時候,河裡的青蛙都會呱呱叫,可是這個河裡的青蛙卻不叫,為什麼呢?
這裡有個故事,說的是建國以前,有紅軍從此路過,露宿在河的南岸,由於晚上睡覺時青蛙叫的聲音比較大,而且蚊子特別多,吵得士兵們睡不著覺,有一個士兵說:「如果青蛙不叫,沒有蚊子就好了。」從此以後,這個河裡的青蛙就不再叫了,河南岸那片區域的蚊子也沒有了。

也許這只是一個傳說,但是每到夏季,這條河裡的青蛙確實不怎麼叫,即使有叫聲,聲音也比較的低沉,也不會吵到人。曾經有人把其他河裡的青蛙放到這條河裡,青蛙的叫聲依舊還是很低。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那個時候我還很小。村子裡在這條河裡挖個龍溝。因為河是東西方向的,龍頭就挖在了河的東南角,尾巴在西北角。無論遇到怎麼的乾旱天氣,龍溝裡總是有水源。
挖龍溝也許是村民的一種寄託,希望風調雨順,村子有龍保佑。

兩千多年的時候,這條河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挖掘,村子裡把條河加深,把挖出的泥土填在了另外一條河裡,整整的把另外一條河填滿了,龍溝也就因挖掘而消失了。
小時候奶奶家住在這條河的東北角,出門就能看到河水。每到夏季的汛期,我經常到河邊捕魚,有些鯽魚會逆流而上,這個時候就可以捕到很多的魚,在那個年代還是可以美餐一頓的。
我國的村子大多依山而建,我們平原地區卻傍水而居。農村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對村子裡的河流都是有感情的。

現在看這條河卻發現和以前大不一樣,河的四周修建的是居民小區,或者是整棟別墅。早已經沒有了以前的戶外炊煙、田野金黃以及成群結對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