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南海「曬」非遺

2021-02-23 威海南海新區

  於培森介紹,日曬法共有納潮、制滷、結晶和收鹽集坨四大工序。在製鹽過程中,首先要在海水漲潮時通過揚水站提水設備將海水抽入到蒸發池中,通過蒸發、過濾把海水濃縮成飽和滷水,再把飽和滷灌入結晶池繼續曬製成鹽。

  日曬製鹽的生產流程雖然簡單,但是每道工序都很講究技巧,講究科學依據。「一段時間後,結晶池裡的鹽已經析出來了,我們就需要將老滷撤出來再注入新的滷水保證池內鹽快速生長的需要。只有鈉鎂比值達到要求的滷水,才能長出優質的原鹽。」於培森說,特定的地理緯度和季風性氣候特點,給高島原鹽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只有經過280天日曬後自然天成的海鹽才顆粒飽滿,晶瑩剔透,鮮鹹不齁。

  要完成從海水到海鹽的蛻變需要長達9個月的時間,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都不理解,這對一個企業來說難道不是一種損失嗎?在於培森看來,這看似低效的勞作,卻是每一位「曬鹽人」的初心。這種延續不斷的古法工藝被評為威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製鹽方式,不僅摒棄了任何的工業添加,而且保留了傳統的鮮鹹味道,生產的每一顆鹽都是凝結著鹽工們的汗水與智慧的原生態的優質好鹽,給人們每一天、每一頓、每一口飯菜都添了一份健康與安心。」於培森說,南海新區不僅海水水質好,原料無汙染,北緯37度的地理位置為我們開灘曬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現在,高島海鹽生產基地每年可產出5萬噸優質日曬海鹽。

相關焦點

  • 向世界展示多面海南 非遺追上新潮流
    、項目保護單位、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老字號企業、非遺店鋪和非遺相關企業共同參與。   在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則舉行了「多彩文化 點亮生活」文博雲課堂系列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把非遺文化搬上「雲端」,為觀眾們帶來一份「乾貨滿滿」的非遺文化大餐。   當天,該館邀請到了潭門鎮鯉魚燈非遺傳承人盧家炳及其帶領的鯉魚燈隊,為觀眾們帶來了瓊海沿海漁鄉在逢年過節所舉行的民間風俗活動——舞鯉魚燈。
  • 非遺單詞出現在英語四級考試中,非遺旅遊漸成熱門,盤點海南非遺
    從四級翻譯中都透露著國家對非遺的重視。海南作為南海海域上的一顆明珠,倒也有不少非遺呢!今天就給大家總結推薦幾個海南非遺的旅遊地:臨高人偶戲(臨高縣)臨高人偶戲(又稱佛子戲)是我國人偶同演的稀有劇種,臨高人偶戲系從民間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起源於南宋,發展至今已有800餘年,劇目逾1000部。
  • 深圳市粵劇團開排《南海疍家人》
    如今,大鵬灣畔的疍家人故事被深圳本土粵劇團體搬上舞臺——昨日,深圳市粵劇團傳奇風情粵劇《南海疍家人》正式開排。該劇雲集了國內戲劇舞臺知名的音樂、舞美、舞蹈、服裝等主創人員,力圖為觀眾奉獻一臺格調質樸深遠、氣氛凝重巍然、蘊含諸多深圳「南海疍家人」風土人情的傳奇風情粵劇。 在開排新聞發布會上,編劇劉雲程、導演翁國生以及劇中青年演員悉數亮相。
  • 佛山非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1月1日晚21:33,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他們通過解讀一件件佛山年俗工藝品,講述非遺匠人匠心的故事。《探索·發現》是央視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
  • 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等入選白雲區級非遺名錄
    大洋網訊 近日,白雲區非遺項目家族迎來新成員,分別是:廣州琺瑯製作技藝、蔡李佛拳白眉拳、粵謳、嶺南篆刻。白雲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管是傳承千年的重陽登高,還是獨具特色的舞火龍,都是白雲寶貴的文化基因。
  • 佛山非遺吸睛又「圈粉」!| Amazing Foshan
    新年伊始,佛山非遺就收穫了一大波「全國流量」。這些古老的工藝不僅點綴著喜慶的日子,還象徵著佛山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元旦當晚,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無獨有偶,近日,48部非遺紀錄片在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非遺展映專區上線,佛山唯一入選的佛山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永才的記錄工作成果列入其中。
  • 向社會普及非遺知識 使非遺保護觀念深入人心
    該書收錄了東城區包括傳統音樂、曲藝、醫藥、民俗在內的八大類70個非遺項目,126位進入區級、市級、國家級非遺名錄傳承人的傳承項目、從藝歷程、個人成就和代表作品等信息一一載入,被傳承人評價「留住了東城非遺的根」。  三百萬字初稿  「老崇文區是非遺的窩子,捏泥人的、做景泰藍的、象牙雕刻的都在這兒。」原住在北京東三條的費保齡回憶道。
  • 「最燃」正能量民族舞劇《醒·獅》南海首演
    珠江時報訊(記者/王方亞)11月28日晚,大型民族舞劇《醒·獅》在南海影劇院上演,這部由廣州歌舞劇院創演的《醒·獅》,有「史上最燃」主旋律舞劇的美譽,這也是該劇首次在南海演出。在舞美道具上,《醒·獅》還有一件三套貫穿整劇的巨型獅頭骨架,高度有6.5米,寬度在10米以上,為了能將這個巨型道具放進南海影劇院,廣州歌舞劇院還特別重新製作了一套。「因為之前我們製作的這個巨型獅頭骨架,高度有7.5米,放不進南海影劇院。」
  • 暑期,在橘子洲遇見非遺
    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推出非遺項目傳習和節目演出系列活動,吸引市民、遊客「打卡」 暑期,在橘子洲遇見非遺(尋美非遺) 這個暑期,除了周一閉館,長沙市非遺展示館每天都有活動,市民、遊客在參觀常設非遺展覽外,既可以動手體驗非遺項目,又可以觀看非遺有關節目演出,在橘子洲這一「長沙會客廳」遇見非遺,感受非遺魅力。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切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依託大理州豐富的白族非遺文化資源,率先在大理市東門完小開展非遺進校園創新實踐。大理州非遺保護中心以「知家鄉、愛故土、懂非遺、傳文化」的鄉土教育理念為引領,將所在地非遺項目引入校園,融入學生的學習成長環境,以鄉土藝術之美育化兒童心靈。先行先試,系統性開發非遺課程、豐富非遺課堂教學內容、創建「非遺特色學校」。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這一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一股懷舊熱潮,昨天,許多網友爭相曬自己的珠算記憶和「技藝」,對自己能夠掌握一項「非遺」很自豪。不過,記者採訪部分學校後發現,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的算盤一時半會兒還難回小學課堂。  雖然算帳的時候早就用計算器了,但市民高先生幾次搬家都沒捨得扔掉家裡的那把算盤,而且時不時還會拿出來撥拉兩下。他說:一看見這算盤,就會勾起兒時上學時的記憶。
  • 非遺相伴迎國慶,燈火月影賞中秋——廣東推出節慶「嘆」非遺中秋...
    值此人間好時節,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推出了節慶「嘆」非遺:「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中秋國慶系列活動,為市民群眾提供國慶出遊新方案。本次系列活動包括「月滿中秋 燈賞華誕」主題燈彩藝術作品展、「解碼非遺」體驗課和「雲賞非遺」專題展播三個版塊。
  • 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大嶗路社區「溫·故」非遺工作室成立
    12月24日,在青島市李滄區大嶗路社區城市基層黨建實踐中心,居民們享受到了一場非遺文化的「饕餮盛宴」,當天,皮影戲、糖畫、活字印刷、木版年畫、扎染、繡荷包……讓人目不暇接。當天,大嶗路社區以傳承「非遺文化」為核心,以「非遺活動」為載體,打造了家門口的「非遺空間」——「溫·故」非遺工作室,讓非遺文化在社區活起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體驗非遺文化。大紅喜慶的燈籠、獨具匠心的剪紙、質樸典雅的紙傘無不吸引居民駐足觀看。
  • 甘肅非遺助力2020年全國鄉村旅遊與民宿工作現場會,促進非遺與旅遊...
    為充分展示近年來甘肅省非遺保護成果,省文旅廳組織遴選部分優秀非遺項目和傳承人,在此次會議舉辦的酒店、實地觀摩點集中開展了非遺展示展演活動。花兒歌手與遊客自發合作《我和我的祖國》浪街景區非遺集中展銷為確保活動取得實效,甘肅省文旅廳細化方案、分解任務、嚴密部署,在榆中縣隴鑫大酒店、李家莊田園綜合體、老家浪街景區三個區域,於9月10日開始布展,13日撤展,為期四天。
  • 2020上海非遺親子節月末閃耀全城
    12面哈哈鏡、摩天輪、機械跑馬、碰碰車…… 童年回憶,最鬧忙好白相的地方 當然「大世界」啦 2020 上海大世界華麗升級 「非遺主題樂園
  • 安徽銅陵加強非遺技藝傳習
    記者12月28日從安徽省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今年以來,銅陵市文化和旅遊局多措並舉,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特別是加強非遺技藝傳習,建立失蠟法、東鄉武術、白姜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截至目前,今年已經培訓非遺傳承人2000餘人次。
  • 人工智慧介入非遺保護的路徑與問題
    大多數非遺項目以傳承人主體及其生活空間為核心,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和自足的文化空間。在非遺保護中,非遺與數位化的關係更多地體現在實踐層面,即藉助於計算機和相關數碼設備,利用數字採集、儲存、處理、展示、傳播等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換成具有特定內容的數字形態,比如非遺資料庫、非遺網站、非遺數字博物館等。
  • 2021年元旦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我畫非遺」全省主題...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山湖《雙龍戲珠》  12月31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共江西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主辦的「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2021年元旦江西非遺扶貧年貨展銷系列活動暨
  • 2020上海非遺親子節月末閃耀大世界
    趣味互動,體驗非遺成為手作匠人 近二十種非遺技藝薈萃 麵塑、剪紙、盤扣、釘子畫、 衍紙、盤扣 畫糖人、沙畫、水拓畫等 二十多種品類集結
  • 以盞為舟 助非遺遠行
    于慧慧回憶,當時當地非遺匠人只有十位左右,年輕匠人寥寥無幾。匠人們不太相信網際網路。「以前也吃過一些網際網路代運營公司的虧,花了幾萬塊做網店,根本沒賣出幾隻盞。」「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我們承諾在賣出產品、產生效益後再回收成本。」于慧慧說,「非遺的『距離感』主要還是產品設計脫離市場,我們的想法是先突破設計瓶頸,再通過電商銷售。」 她們註冊了文化傳播公司,輪流住在吉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