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該如何抓住現代觀眾的眼球,是每個劇種的戲劇人都在探索的問題。廣東本土粵劇也不例外,如今,他們試圖通過百年前深圳本土疍家人極富傳奇性的堅守故事,來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劇場。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媚/文
齊潔爽/圖
在深圳沿海,自古有一個除了廣府人和客家人之外的小小族群,這就是疍家人。他們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卻有著獨特的文化,然而長期以來,許多人卻對他們知之甚少。如今,大鵬灣畔的疍家人故事被深圳本土粵劇團體搬上舞臺——昨日,深圳市粵劇團傳奇風情粵劇《南海疍家人》正式開排。該劇雲集了國內戲劇舞臺知名的音樂、舞美、舞蹈、服裝等主創人員,力圖為觀眾奉獻一臺格調質樸深遠、氣氛凝重巍然、蘊含諸多深圳「南海疍家人」風土人情的傳奇風情粵劇。
在開排新聞發布會上,編劇劉雲程、導演翁國生以及劇中青年演員悉數亮相。在他們看來,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堅守」故事,也許能讓古老粵劇與年輕觀眾產生「共振」。
瞄準本土:百年前疍家人的傳奇往事
「這二三十年來,現代粵劇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寫的都是內地故事,可以說是內地文化的延伸。」編劇劉雲程告訴記者,作為廣東本土的劇種,粵劇卻沒有瞄準本土獨特的海洋文化的題材,這讓他決意要以粵劇為基礎,把海洋文化融進來、把沙頭角的魚燈舞和海上婚嫁引進來,將粵劇以嶄新的「接地氣」的面貌呈現給觀眾。
《南海疍家人》的故事就這樣誕生了。原來,中國東南沿海,聚居著一個名叫「疍家人」的族人群體。他們不是獨立民族(多為漢人),卻具有獨特的文化,獨特的民風民俗。由他們創造的「水上婚嫁」和「魚燈舞」,已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們的祖先據傳是古百越人(貶稱南蠻),原居陸地,因忍受不了封建王朝壓榨揭竿聚眾,被官兵逐向大海,勒令不準上岸,不準與岸上人通婚。
「今天,疍家人已定居陸地,過著不再受海上漂泊之苦的幸福生活。但這個群體還是鮮為人知,他們的辛酸過去不應被遺忘。在戲曲舞臺上,疍家人應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文武皆備:國家非遺「魚燈舞」和「海上婚嫁」都將呈現
擔任導演的翁國生是廣東人,他既是京昆武生,又擔任浙江省京劇團團長。他說,《南海疍家人》在舞臺上將運用多方面的藝術手段來營造悽美哀婉、悲壯震撼的戲劇場景和藝術畫面,要在劇中強烈地體現出中華民族戲曲藝術、世界非遺「廣東粵劇」的民族本體性、戲曲舞臺的抒情寫意性和百年前深圳本土「疍家人」的風俗性、地域性的審美意境和畫面色彩。
翁國生說,他希望該劇文武皆備,既有很多細膩真摯的情感戲和文戲,也有火爆熾熱的高難度武戲,以及很多舞蹈感強烈的海上戲。「比如傳統戲曲以漿代船的獨特表演程式將發揮到極致,以呈現大鵬灣蔚藍的浩瀚海景,以及疍家人傳奇的海上生活場景。」
列入國家非遺的沙頭角魚燈舞和海上婚嫁習俗,也將在劇中得到完整展現。「一共四場魚燈舞,有時是表現歡慶有時是傳達悲哀。海上婚嫁也會呈現得非常唯美精緻。從而呈現廣東粵劇本體化、深圳地域風情化、疍家族人傳奇化、舞臺綜合現代化。」
以「堅守」打通傳統與現代
如今,古老的傳統戲曲該如何抓住現代觀眾的眼球,是戲劇人不斷探索的問題。翁國生就曾經擔任崑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導演,他說,《南海疍家人》的「堅守」主題切合當代社會人們的渴望。
「在劇中,男女主角相愛卻不能相守,故事也不是慣常的大團圓結局,他們每一次堅守都因為各種原因擦肩而過。看到劇中青年男女的分隔兩方的堅守,一定會讓當代人看了有啟發和感悟。」
翁國生說,「青春版《牡丹亭》演遍全國名校,最大原因就是抓住了傳統與現代的最佳切合點,讓大量年輕學子喜愛。《南海疍家人》我也希望做成好聽、好看、好玩的戲,能有更多的當代時尚達人進入劇場。」
據悉,該劇昨日起開排,預計排練時間為一個月,8月中旬將登臺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