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10月3日電 題:瓊島疍家人生活煥發新生機
中新社記者 洪堅鵬 王曉斌
疍家是一個古老的群體,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廣西、海南等區域。他們以舟為室、以海為路、以漁為業。如今,生活在海南島的疍家人,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改變,煥發著新的生機。
晾曬章魚。 徐紹榮 攝
在海南省文昌市鋪前鎮一隅的鋪漁村,來自廣東陽江一帶的疍家人已在此居住了幾代。說起疍家人生活的變遷,在自家3層小樓前和鄰居們忙碌著的79歲疍家人楊愛娥,打開了話匣子。
「那時候我們都搭茅草房居住,颳風下雨天會漏雨,一家人就只能圍坐在一起,想睡也睡不了。」楊愛娥說,小時候和家人都在船上居住,在廣東、海南沿海東奔西走捕魚,直到海南島解放後,才在鋪前上岸,逐漸形成了現在近兩千人的鋪漁村。
「鋪前人多知書達理、民風好,我們將船拋錨後可以一覺睡到天亮。鋪前港離漁場也很近。」楊愛娥這樣講述選在鋪前「上岸」的原因。
鋪漁村90%的村民以捕魚謀生,但也正在發生著變化。鋪漁村村委會主任楊繩騰介紹說,鋪前靠近海南省會海口,部分疍家人已經部分轉型營商,做魚販批發海鮮或是養殖。他還希望政府部門對鋪前漁港、騎樓老街進行保護和維護,將鋪前鎮打造成文化小鎮吸引遊客,讓疍家人可以從中獲益。
距離鋪前200多公裡的海南陵水新村港,也居住著眾多疍家人,築屋漁排之上,形成了一座浮動的「威尼斯城」。
據海南地方志記載,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香港商人在新村港內建立起第一個浮式網箱魚排,漁民們紛紛效仿,並在漁排上建起了房子,浮動「漁村」自此成片在水面拓展,成街成市。
「二百多年前疍家人祖先浮海而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都住在錨泊港的船上。」74歲的疍家調陵水縣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郭世榮說。漁船裡出生的郭世榮整個童年時光都在船上度過,直到15歲那年,他家才在港邊沙灘上建起高腳屋。
「潮水的落差有一兩米,漲潮的時候水緊貼著房子的地面,房子就像直接建在水面上,直到退潮才露出高腳屋的本來面目。」郭世榮回憶道,最多時,兩百多棟高腳屋密密麻麻建在新村港邊。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當地政府的號召和安排下,船上及高腳屋裡居住的疍家人全部上岸,在岸邊幾百米的新村劃地建房。高腳屋消逝,新房漸次蓋起,最終形成了「新村鎮」。
「如今新村港的漁排和漁船一樣,成為陵水疍家文化的主要載體。」陵水縣新村鎮文化站負責人鄭家養介紹,積年累月,當地產生了疍家漁排的家神崇拜。疍家漁排的家神,是用一塊狀似墓碑的紅木板,板邊刻畫龍鳳,正面寫著家裡已去世五代人的姓名簡歷。家神被安放在漁排上的一間木房裡,神位前擺放香爐,供奉水果煙茶。
新村港上千養殖漁排籠口令當地疍家人的生活日漸紅火。漁排籠口養殖的石斑魚、金鯧魚、軍曹魚等水產,是陵水所在「大三亞旅遊圈」的緊俏貨,滿足著廣大遊客的味蕾。
「現在我大部分籠口養的是龍蝦。」如果行情正常,擁有36個籠口的疍家人黃亞尾年收入輕鬆超過大多數都市白領,「旅遊旺季就要來了,希望今年的行情一如既往地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