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探秘水上生活的廣東疍家人:最後的文化漸消失

2020-12-0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2月4日報導 美媒稱,廣東省大塘鎮水上漁村的居民屬於疍家人,一個曾經分布在華南各地的古老民族。疍家人在沿海的水道上謀生,在社會邊緣生存,但廣東是一口製造業和城市增長的沸騰大鍋,城市化發展吞噬了一度安靜的鎮子,疍家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消失。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月25日報導,大塘鎮對面岸邊的一座水泥廠濃煙滾滾,沿河一座座公寓樓拔地而起。北河定時漲落、多鹽分的河水是這些居民的生命線,然而這條河被疏浚、被汙染、被過度捕撈,還擠滿了船。

陳家宏(音)今年55歲,他的家族在中國南方的河流上謀生已有六代之久,他們的木船既用來打漁,也用來居住,長年累月的划船和拖網作業讓他雙手嶙峋粗糙。陳先生說,他將是最後一代過這種水上生活的人,「他們不再打漁了,家裡沒人要繼承這種傳統。」

大塘鎮還有十多名男女居住在這條河上,陳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的社區大約有200艘船浮在水上,漁民會到河堤上整理捕獲的魚和蛤。但就像這裡的大多數年輕人一樣,一對新婚的夫婦也不打算像這樣生活在水上。

「很多上岸了的疍家人不讓子女知道以前是疍家人,」廣州大學研究疍家文化的教授吳水田說,「疍家這個水上生活,在消失,作為文化也是在消失。」

報導稱,然而疍家人很少對放棄過去的生活表示遺憾,他們漂泊的生活幾乎沒有為懷舊留下什麼餘地,哪怕是記住他們的民歌——鹹水歌。很多人說,在船上打漁和居住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保護文化。

「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繼續過舊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是我們唯一掌握的技能,」陳先生說,「如果年輕一代不想要,我們也不想保留我們的傳統。」

報導稱,快速駛過跨越大塘鎮河道公路大橋的司機可以看到三三兩兩停靠的漁船以及可以供四人以上居住的大型家庭船屋,但是這裡的疍家人社區形成了一個涵蓋河流和岸邊的緊密網絡。河岸上雜亂地分布著漁網、家禽籠舍和棚屋。疍家人餵養雞和鴨以獲得額外的食物,每戶人家似乎都養著一條或者兩條狗。

在最繁忙的捕魚季節開始之前,一些居民修理了他們漂亮簡單的木船。他們把硬木板刨成嵌板,用膠水和石膏填滿12英尺長的船體上的裂縫。雖然漁民們現在使用舷外馬達在這裡的河上走動或出入海灣,但這些船看起來仍然像上個世紀的遺蹟。

「我沒有跟任何人學過,就是慢慢地就會了,」正在修理一艘船的林先生稱,但他沒有試過將捕魚的技術傳給兩個兒子。

「我爸說,打漁沒前途,」幫嶽父修船的25歲電工陳建初也說,「你這一路走來,看到有幾個90後在這裡打漁?」

在水上,一戶戶人家在船屋裡睡覺、做飯和看電視,有些船屋很大,足夠一家四口甚至更多人生活。船上的小爐子可以減輕冬天的嚴寒,船主通常是比較年長的人,照顧著父母不在身邊的孫輩,這些父母是去工廠或商場打工。

「柴火都是在水裡撈上來的,如果上山去撿柴火,岸上的人不讓。」在一個船屋裡照顧孫輩的56歲的梁桂妹說,「現在魚變少了,我們生活都很困難,但是我們沒有文化,只能打漁。」

報導稱,如今,許多疍家人寧願稱自己是「水上居民」,因為他們的傳統稱呼(普通話裡的疍家人)似乎有些貶低的意味。他們的起源並不明確,其中一種將他們的祖先追溯為來自東南亞的移民。

與大多數中國人不同,疍家人很少說普通話,只有用廣東話才能輕鬆交談,即便是在說廣東話的廣東,這種情況也實屬少見。

「水上人在艇上的生活是岸上人以前是很瞧不起的,」謝棣英說。她是廣州市一名退休文化官員,過去幾十年裡一直在記錄和保存傳統的疍家鹹水歌,推動它們的復興。

「這給他們造成的心理陰影很大,」她說。「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上一輩是水上人。」

報導稱,直到上世紀50年代之前,在華南沿海居住的疍家人都要比現在多得多,當時廣州周邊生活著大約10萬疍家人。除了捕魚,他們還通過在廣州周邊的水路運送商品和乘客來謀生。後來,政府開始將他們轉移到岸上,將他們的孩子送進學校,但在船上生活的疍家人依然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民族,這個地區的經濟繁榮起來,疍家人還是處在底層。有數千人依然生活在華南沿海的水上。

廣東的疍家人有許多在小公寓和船屋裡交替生活,他們載著船屋在沿海河流的上下遊遷徙,以接近最佳的捕魚點。

「以前我們可以唱鹹水歌,現在也很少有人會唱了,我已經不會了。」60歲漁民譚永強說,但捕魚成了他骨子裡的習慣,「你就是威脅說要殺了我我也幹不了別的,這是我唯一會的技能了。」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大塘鎮這個水上村落的居民是疍家人。這個古老的民族分布在華南地區,在沿海的水道上謀生。(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相關焦點

  • 兩廣、福建的水上人家:即將消失的特殊漢族,你聽說過疍家人嗎?
    隋唐之後,疍家人開始向東南遷移,主要遷往兩廣、福建沿海地區。《隋書·南蠻傳》載:「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儴、曰俚、曰僚、曰伍,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另外,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以及《廣西通志》、《廣東通志》等史書及地方志都有兩廣、福建地區疍民的活動記載。
  • 通訊:瓊島疍家人生活煥發新生機
    中新社海口10月3日電 題:瓊島疍家人生活煥發新生機中新社記者 洪堅鵬 王曉斌疍家是一個古老的群體,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廣西、海南等區域。他們以舟為室、以海為路、以漁為業。如今,生活在海南島的疍家人,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改變,煥發著新的生機。晾曬章魚。 徐紹榮 攝在海南省文昌市鋪前鎮一隅的鋪漁村,來自廣東陽江一帶的疍家人已在此居住了幾代。說起疍家人生活的變遷,在自家3層小樓前和鄰居們忙碌著的79歲疍家人楊愛娥,打開了話匣子。
  • 深圳市粵劇團開排《南海疍家人》
    廣東本土粵劇也不例外,如今,他們試圖通過百年前深圳本土疍家人極富傳奇性的堅守故事,來吸引年輕觀眾走進劇場。 ◎ 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媚/文 齊潔爽/圖 在深圳沿海,自古有一個除了廣府人和客家人之外的小小族群,這就是疍家人。他們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卻有著獨特的文化,然而長期以來,許多人卻對他們知之甚少。
  • 從空中探秘:海南陵水疍家人的海上生活,什麼是詩和遠方
    新村港灣上密密層層的漁船,順著航道延綿數裡,就像水上城市一般。但除了逢年過節,平日裡漁民們會整天在漁排上生活工作。房子的四周浮著一個個網格狀用木塊圍成的大小相仿、呈井田式規則排列的養殖網箱,這就是當地人俗稱的「漁排」。疍家漁民素有「海上街市」之稱,是陵水「八景之一」。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疍家文化全在歌」
    相傳,生活在陵水南灣半島新村港的疍家人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他們以舟為家、視水為陸、打魚為生、浮生江海,其祖先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和廣東南海、順德等地。這裡疍家人所使用的語言,原本為廣東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受到海南話的影響。「廣東話裡有海南話,海南話裡有廣東話,到底是什麼話我也說不準。」郭世榮解釋說。  解放初期民族甄別時,疍家人曾被提議為一個少數民族。
  • 我愛北海的疍家文化!
    在北海,有非常特別的人人喜愛的疍家文化! 疍家不僅僅北海有,但是,北海疍家文化最特別,最讓人喜愛。 北海疍家就是在海上作業、以船為家的人家。學術界公認,疍家不是獨立民族,而是水上居民的統稱。
  • 傳承|從歷史中挖掘,那藏在漁港裡的疍家文化
    漂泊的小艇,曾載著一代代的疍家在海上打魚撈蝦,載著浮家泛宅的水上人家在海上繁衍生息。關於"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種說法來源於早前他們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於水面;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這些水上人家長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於海面的雞蛋,所以被稱為"疍民"。
  • 海南陵水新村漁港:疍家人的「兩棲」新生活
    王曉斌 攝這對於身居海上漁排的疍家人來說,歷史似乎走了一個輪迴。「二百多年前疍家人祖先浮海而來,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都住在錨泊港的船上。」今年74歲的郭世榮是疍家調陵水縣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漁船裡出生的他整個童年時光都是在船上度過,直到15歲那年,郭世榮家才開始在港邊的沙灘上建高腳屋。陵水新村不少疍家人過著「兩棲」生活。
  • 廣東啟動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探秘活動
    探秘隊伍在丹霞山騎行。 姬東 攝中新網韶關12月4日電 (程景偉 林蔭)「2019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廣東自然保護地探秘活動」啟動儀式4日在廣東韶關丹霞山舉行。此次活動啟動後,超過200人的探秘隊伍步入丹霞山風景名勝區,進行了騎行和徒步,並體驗地質地貌、動植物、客家文化等自然教育體驗課程。此次探秘活動為期2個月,廣東省共有19家自然保護地單位參與並向公眾免費開放。
  • 廣東這島景色堪比世外桃源,被譽為江門之星,有水上威尼斯之稱
    厭倦了繁忙的城市生活,是不是也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去一趟放鬆一下?廣東江門有個小景點,知道的人不多,但只要沒有人不讚嘆它的美,那就是廣東新會石板沙,石板沙被譽為江門之星,這個小島四面環海,風景優美,它有農田、花卉、水果等景觀,還有歷史悠久的漁民之家,數不清的特色美食小吃,非常熱鬧,遊客稱之為水上威尼斯,今天說的是廣東這島景色堪比世外桃源,被譽為江門之星,有水上威尼斯之稱。
  • 探秘廣東北回歸線風景帶
    南都訊 記者陳燕 通訊員林蔭6月21日上午,由廣東省林業局主辦的第二屆「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廣東自然保護地探秘」活動在珠海淇澳—擔杆島省級自然保護區舉行。來自全省各自然保護地代表和學生等近200餘人,通過「雲直播」平臺共同參加了啟動儀式和探秘活動。
  • 2018年三種鳥類消失 美媒:地球正處於大滅絕時期
    參考消息網1月5日報導 美媒稱,有幾種物種已在我們的星球上生存了數百萬年,但2018年已成為它們正式消失的年份。據《今日美國報》網站1月2日報導,國際鳥類聯盟的報告顯示,科學家說,今年有3種鳥類滅絕了,其中兩種是來自巴西東北部的鳴禽——淡眉樹獵雀和諾氏拾葉雀。
  • 美媒探秘中國傳統紡織古村:靛藍扎染技術世代相傳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 美媒稱,在環繞著青山的貴州古村大理村,製造靛藍布料一直是生活的一部分,對侗族人來說重要性絲毫不亞於種植稻米或燻制魚類。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1月12日報導,即使在這個快時尚的年代,許多侗族女性仍然花上無數時間去製作這種暗色、光滑的布料。
  • 美媒:過度捕撈建度假村讓中國傳統漁村瀕臨消失
    參考消息網10月3日報導 美媒稱,魚鳴嘴是東部省份山東的一座人口為562人的村莊。幾個世紀以來,這裡的村民一直在海邊過著寧靜的生活,可以捕到足夠的魚類、海參和鮑魚,支撐起繁榮的海鮮貿易。儘管附近的村莊先後成為旅遊與開發的犧牲品,魚鳴嘴卻得以倖免。這裡的村民一直堅持在世代相傳的地點捕撈,住在海草房裡。
  • 道盡生活之美的5首詩詞佳句,感悟生命珍惜當下
    今天就給大家分析幾句感悟生活之美的詩詞佳句,看看古人都是如何珍惜生命,並且活在當下的。01.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生活之美自然是包含著人生中的各種幸事,古人曾認為人生有四大喜,分別是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個洞房花燭夜。
  • 1月12日廣東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水上交通安全情況和2021...
    近年來,廣東海事系統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廣東水上交通安全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天,省政府新聞辦在這裡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廣東海事局負責同志介紹「十三五」期間廣東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和2021年廣東水路春運準備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美媒:「打不死的」墨西哥蠑螈瀕臨滅絕
    新華社北京6月15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墨西哥蠑螈是一種極限生存者。當這種蠑螈失去一條腿、一截尾巴,或是心臟的一部分時,還可以重新長出來,並且不留任何疤痕。但現在這種有著頑強生命力的生物正瀕臨滅絕。報導稱,隨著溼地的消失,墨西哥蠑螈也逐漸消失。1998年首次統計時,每平方公裡約生活著6000隻墨西哥蠑螈。但當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生態學家路易斯·桑布拉諾於2015年再次統計時,每平方公裡僅生活著35隻墨西哥蠑螈。報導還稱,這一數量銳減的情況也威脅到了生活在世界各地的水族館和實驗室中的墨西哥蠑螈。